有网友碰到这样的问题“《傅杰讲论语》文稿—043为什么意必固我是最要不得的行为”。小编为您整理了以下解决方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解决方案1:
在《论语·子罕》一章,孔子提出了他的为人和治学准则:“子绝四一一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简短的十一个字,包含了四方面的品质,既不主观臆断,也不强行坚持个人见解,不固执己见,更不自以为是。
刘毓庆教授以现代语境对这四种特质进行解释。随意决策可能导致意料之外的结果,即“随意拍板”;坚持走不通的路是“钻牛角尖”;固执己见不听他人意见是“死不开窍”;以自我为中心,就是“自我中心主义”,这是现代生活中人际交往中常遇到的问题。
这四种行为在社会生活中造成诸多矛盾与不快。人们因主观臆断、固执己见、坚持己见而不愿改变,以及自我中心态度不尊重他人而引发诸多问题。学者们认为,孔子在这几句话中不仅展示了其性格、道德与思想,更表达出一种待人处事的方法。
历史上,有许多案例体现了这一准则的重要性。以历史学家谭其骧为例,他用四毋斋的名字表达了自己从不主观臆断、不固执己见的学术追求。这不仅反映了其对学术严谨性的坚持,也表现出其谦虚的态度。
外国汉学家弗朗索瓦·于连也对“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一段落深感兴趣。他将其翻译为《圣人无意》,并提出,圣人在触及现实时并无特定意向,不存在强加于现实的必性。他认为,圣人的智慧在于不偏执特定观念,所有观念同样可能,不应互相压抑或优先于其他。
综上所述,孔子的“子绝四”准则体现了他对主观臆测、固执己见、强加规定与自我中心行为的否定。这一准则在古今中外学者间受到推崇,它强调了对待事物的客观性与开放性,教导人们在处理问题与人与人交往时保持公正与谦逊。下一讲中,我们将探讨孔子及其学生强调的孝道,深入理解其正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