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情分析
一(1)班32人,一(2)班58人,一共90人,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孩子们都已经熟悉了在校的一日常规,大部分学生养成了较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牢固地掌握了基本知识,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少数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存在观察不够仔细,读题不够认真,导致错误;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较差,且不按老师要求操作等,针对以上问题本学期在强调常规教育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二、教材分析
数与代数领域安排五个单元,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认数:第二单元认识100以内的数;第二部分是计算:第一单元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第四、六单元教学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第三部分是常见的量: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常见几何图形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安排了关于位置与拼组图形的教学内容,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探索性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空间方位和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除了安排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的认识外,还安排了学习具体时刻几时几分的读、写方法。
“找规律”和“统计”是两部分新的教学内容。“找规律”引导学生探索一些图形或数字的简单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统计是正式教学统计初步知识的开始,让学生学习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认识最简单的统计图表,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6.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知道珍惜时间。
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8.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会看读写几时几分;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发展空间观念。
五、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2、多联系实际生活,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将学习到的数学知识直接运用到生活中,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有用的数学。
3、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意识,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4、评价手段多样化,淡化结果,强调过程,用赏识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位孩子在老师的关注下都得到一定的进步,
5、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计算能力要强化,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审题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等。
6、利用多种渠道,搭建好平台,及时与家长沟通,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与家长携手共抓孩子的学习、生活,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功。
7、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作业分层设计.
六、教学进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