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寒假读书心得

2022-04-02 来源:爱go旅游网

  《围城》是钱钟书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部作品。它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象征和主题是多层次的。事实上,它比任何的文学作品更接近生活。

  莎士比亚说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围城也一样,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座围城。钱钟书用两年的时间来创作这部作品,可以说它是钱钟书积累而写出的作品,它是一种生活,它由围城这个绝妙的比喻开始,淋漓尽致地表现生活“围城”的困境,不断地追求和对所追求到的成功的不满足和厌烦,两者的矛盾和转换。其中又交织着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真诚与虚伪、执着与动摇这一切构成人生的因素。这种困境告诉我们,人生追求的结果可能是虚妄的,它揭示了追求极至的理想和极至的浪漫是虚妄的真相。

  《围城》是一部以讽刺知识分子追求婚姻的极致以及人情世故为主题的小说,目的是力求刻画出当时某一空间某一群体中的一部分人的人生面貌。理解“围城”这两个字,不能空泛地把它看作是婚姻的代名词,在某种层面上,它与西方现代主义所描写的人类的尴尬困境所采取的一些象征手法不谋而合。书中充满苦涩的笑,无奈的自我欺骗,就是现在社会的真实写照,受到大家的好评,广泛流传。

  人生是围城,婚姻是围城,冲进去了,就被生存的种.种烦愁所包围。钱钟书以他洒脱幽默的文笔,述说着一群知识分子的快乐与哀愁。这部作品已被译成多种文字,有数十种不同的译文在各国出版!

  书中的主人公方鸿渐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正因为他是知识分子,而且是那种带着玩世的态度处世又有点良心的知识分子,才构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围城”。他希望做个大人物,这样的性格,似乎就决定了他的一生。

  方鸿渐的第二圈“围城”就是那给他带来多灾多难的假学位。方鸿渐到底是个知识分子,在买假文凭之前,他也问过良心,他为自己想了最好的借口:“父亲是科举中人,要看报条;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据。”以他自己的口气,就是“说了谎话,还要讲良心。”说谎就说谎嘛,讲了良心这谎话就变得不伦不类了。既然讲良心,就干脆别买学位了;既然都不讲良心了,就干脆把学位发扬光大吧。害得自己当个副教授忍气吞声的,两头不着岸。

  方鸿渐一生的第三圈“围城”,是他在处理感情问题时候的玩世态度。也许从第一圈“围城”建立时,就决定了会有第二圈“围城”,就决定了会有第三圈“围城”了。在那个到处是“小人物”的时代,做个大人物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耐的。可是他还是希望做个大人物,买文凭时,希望自己能够使家翁感觉光耀门楣;买了文凭,又觉得有损道德。要知道,社会上只有两种人能够混得好。那就是卑鄙和高尚的人。

  但是很多的人都像方鸿渐—样,有那么一点的良心,有那么一点的虚荣。他们处处做小人,又不得处处提防小人。他们也知道世道的艰险,可是并没有好好地去接纳它。他们尝试去改变,就好像方鸿渐想知道韩学愈文凭的真伪,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样。孰不知,人家早就设定了陷阱等他踩进去。

  或许《围城》的文学价值也正在此。它写出了人们不愿意正视的,真实的社会环境。那就是所有有真实感的人在围城中都是猥琐的、虚荣的、卑鄙的。乱世不是方鸿渐这样的人成功的时代,他只适合在和平年代或平庸的度过一生。在乱世,他既不高尚,也无法足够卑鄙,所以他注定被困死在围城之中。

  钱钟书正是想用这种在方鸿渐身上体现出的虚无,进行一场关乎人性的解剖,那就是通过方鸿渐这面镜子照到自己。

  记得第一次看《围城》的时候,我尚读初中,当时没有读完,可能那时太单纯了,完全无法理解书中表达的种.种思想。可是当我真的明白书中所表达的思想时,我又很想回到那个年代。这,也是一座围城,一座属于我的围城。于是这矛盾贯穿我的生活,我的人生。正如《围城》中所有的人物一样,他们渴望着,他们失望着,他们执着,他们动摇。

  在读《围城》的时候,你会心的笑,不笑的人也不用担心是否忘记了笑,你只是忘记了幽默。而幽默不一定要用笑来表示,所以发笑的未必是真的幽默。所以会心的笑还不够,还要脸红的笑,笑书中的人,笑身边的人,也笑自己。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结束这篇文章。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