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周校长、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发言前我要申明一点,今天的发言绝对不是经验介绍,更不是冒充专家作什么专题报告,只不过是谈一点教学过程中的感想与心得而已。我今天发言的主要功能只在于一点,就是抛出我这片不值钱的烂瓦片,引出价值连城的金镶玉。
我发言的的题目是:《高效课堂交流感言》。
首先,谈谈我对高效课堂的理解。包括四个方面:
一、所谓“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高效课堂一定要围绕“高效”作文章,不能拘泥于形式,更不能人为地给高效课堂套上某些形式主义的枷锁。
我以为,正是站在这种认识上,学校才反复强调高效课堂模式的研究,强调以学科为单位来进行这种研究。学科不同,班级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才都是高效的。当年中国模仿苏联模式获得的血的教训,今天在我们探讨高效课堂模式时,还是可以借鉴的。
二、检验课堂是否高效的唯一标准:学生能不能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在学校阶段可以理解为能不能准确而且迅速地解题)
标准问题是在研讨一些问题时十分重要,而且不能回避的问题,标准问题不确定,会
造成对同一问题的截然不同的认识。如果把一些形式的东西作为衡量的标准,就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三、高效课堂的模式不可能是固定的,但都必须遵循认知规律,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和学校的实际.把某一种模式当标签乱贴,其效果可能是低效的。
教学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实践活动,必须让这项活动遵遁教育教学规律,尊重规律是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
四、事物都有两面性,任何课堂模式都会有一定的缺陷,必须针对缺陷找到相应的补救措施。课堂高效的问题不是从我们这一代人开始的,也不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终结,高效课堂必然是世世代代的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事业。我们尝试的课堂模式,存在许多的缺陷和不足才是正常的,因此,今天在这里晾一晾我们的教学模式,需要各位同事指出问题,以利于我们修正。
第二方面,我谈谈我们尝试中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包括五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是认识过程的一般秩序。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二、新的课改理念指明“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把课堂交还给学生。
三、高效课堂必须先从改变学习状态入手,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不能只要求学生身动,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心动和神动,即学生精神的高度投入。
四、传统的教育理论和中学生心理特点.
传统教育理论包括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五、直接借鉴了情景教学法及“煽动式教学法”等课堂教学模式。
第三方面,谈谈高效课堂的前提:
缺少了这些条件,一节正常的课都难以实现,更谈不上高效。
1、老师必须在学生中树立起足够的威信,让学生信服你,甚至崇拜你。
因此,在学生面前需要点自吹,需要夸大化地亮出自己的闪光点,需要班主任帮你吹捧一下、包装一下,当然,在学生面前“道貌岸然”更是必需的。
2、让学生时常体会到成就感。长期没有成就感会让学生丧失信心。
3、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生活上和学习上多关心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第四方面,介绍一下我们尝试中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具体流程:
第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第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把教学情景升华为普遍原理(规律),这是课堂高效的核心。
第三,学生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检验课堂是否高效的唯一标准,也是巩固高
效课堂效果的唯一手段。
简而言之,是从创设情景 到 自主探究 再到 综合运用。综合运用可以起到检验和巩固两个效果。
先讲一讲第一个环节,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这是情景教学法非常重视的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结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等要求,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生活内容和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特征的生动具体的情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态度体验,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生动、活泼,彰显了学习过程的魅力,很好的克服了传统教学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这也与新课程背景下重视学习过程的理念相符合,这是一个积极的变化。同时,符合认知秩序的一般规律。
实施这一模式,我们一定要避免目前“高效”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重过程、轻结果”的问题。
什么样的情景才是有效的情景呢?我认为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设置的情景必须与教学内容相关联,必须有利于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情景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
2、设置的情景必须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学情。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保证所设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思考。
3、用于创设情境的教学材料要精,具有针对性、概括性,不能滥。
4、情景的设置用语言描述时要注重语言艺术,营造活跃氛围,要使学生在愉悦的情绪
体验中,产生浓厚的兴趣。
5、情景设计的材料必须有正确的价值导向,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6、设置情景必须处理好情境体验过程与情境体验结果的关系。
第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把教学情景升华为普遍原理(规律)的过程,就是归纳的问题,是一个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实现这个过程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是要树立强烈的“归纳”意识。
传统教学多采取“演绎法”,先把规律、方法以口授、板书、印发资料的方式“灌输”给学生,甚至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往往造成学科理论与学生学习实际的脱节。新模式强调“归纳法”,更注重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更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在新课改模式的教学中,如果老师没有“归纳”意识,知识容量再大,学生不知道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头脑里留下的是模糊、凌乱的知识,何谈形成运用、创新能力?
二是切忌教师越俎代庖。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思考后,教师不要把应该由学生完成的总结、归纳、反思的机会剥夺掉,代之以教师自己的“归纳”。
要容忍学生在归纳中出现的片面性、表面性甚至错误。有的规律、思路、方法,对教师来说也许是简单的,但是对学生来说却往往是困难的,这是由学生的特定的学习阶段和特定的学习水平所决定了的。正因为如此,学生才需要不断地反复地学习、归纳。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肯定学生的阶段性进步,分阶段、分层次地引领学生逐步形成对规律、方法的正确认识。如果片面追求“归纳”完美,容易造成脱离学生认知水平,似是而非,一知半解。
第三,学生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检验课堂是否高效的唯一标准,也是巩固高效课堂效果的唯一手段。
1、从哲学上看,“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重学轻练是不能保证较高的教学质量的。
2、高效课堂不能对学生的训练要求宽松。
3、严格按照高考要求安排训练,不能降低标高。什么是难题?从来没见过的,都是难题。再难的题,见得多了,就不是难题了。高考的要求放在哪儿,不会因为你的学生差就降低难度,我们不能因为学生差就不去适应高考的要求。正是因为学生差,我们才要不断在让学生接触高考标高,说学生在高水平中获得成就感。
4、必须在试题讲解过程中重视可操作性原则。我们在政治课教学中根据四大版块的不同特点,采取了不同的训练策略。《文化生活》与《政治生活》以背诵模块为主。这里,我需要解释一下什么是模块?所谓模块,就是我结合各类问答题,特别是高考问答题的特点,归纳其答题的共同要点,按照一定的规律把知识点进行整合,以利于学生实际应用的资料。模块的好处在于引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看到某一类的题型时,思路清晰,语言规范。《哲
学》以理解为主,《经济生活》则强调实际运用。选择题则采取强化训练的方法。这些方法,让学生不至于无话可说,能够动手,因此积极性较高。
最后,谈谈容易出现的问题及补救措施。
问题一:情景设置只能照顾重点和难点,知识容量上很难做到饱满。
补救措施:在课堂作业和课外练习上,把没能强调指出的知识点以训练的方式弥补上去。
问题二:处理学生的提问,不能挫伤积极性,容易偏离主题。
补救措施:严格控制课堂节奏,对学生提出的偏离主题的问题,一定要采取避重就虚、转移视线等方式巧妙地进行处理。
问题三:学生在讨论时,课堂秩序容易混乱失控。
补救措施:老师可临时取消讨论,穿插一点提示,以整顿课堂纪律。
自己犯下的错误,自己往往是很难发现的,所以这种课堂模式一定还有我没有发现一些问题,希望各位同事指出。
不妥之处,谨请专家斧正,诸多困惑,叩求高手赐教!
谢谢大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