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0-2021学年北京市第一七七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2022-12-03 来源:爱go旅游网
2020-2021学年北京市第一七七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放电影 胡永标

①太阳热烘烘地照亮了放映员家的小院子。从客厅出来,放映员看见一个汉子在院门口怯怯地探了探头,想进来又不敢进来。放映员问:“你找哪个?”汉子说:“你是放映员吧。”放映员点点头。汉子说:“我是高云山人,想请你去我们那里放场电影。”

②高云山是乡里最偏僻最贫困的一个小村庄,放映员没去过,一般的人都不会去那穷山沟。放映员看了汉子一眼,发现他黝黑的脸上爬满了汗珠,身上的红背心也湿嗒嗒的。放映员说:“那地方太远了,又没电,我不想去。”汉子眼里的光暗淡了一下,急急地从裤兜里掏出一盒压扁了的“大前门”香烟,笨拙地抽出一根递给放映员,脸上带着笑,说“你就去一趟吧,求你了。”放映员沉吟了一会儿说:“山高路远的,还要扛柴油发电机去,多麻烦。”汉子的眼睛亮了,说:“我来扛!”

③放映员又说:“要去可以,不过要多加钱。”汉子低头咬咬牙,说:“你开个价吧。”放映员就说了一个数。汉子点了点头,说可以。放映员的腿脚不方便,是多年以前跌下山崖弄伤的,走路一瘸一拐,所以他几乎不去偏远山区放电影。现在见汉子从大老远来了而且态度诚恳,不去就有点对不住人家了。于是叫来读高中放暑假在家的儿子一同去。

④放映员走路不方便,柴油发电机由儿子和汉子抬着,他挑着银幕、电线和影片。一路上蹚水过桥上山下坡,走了四个多小时才到汉子所说的高云山。太阳西沉百鸟归巢,高云山四面环山,是个十来户人家的小村庄,站在山上看,整个村子像一口锅一样被云雾罩着。听说放电影的来了,村里人像过年一样高兴,老老少少呼啦一声围拢上来,似乎他们从来就没看过电影。

⑤一般村里放免费电影都在晒谷场,可这回却在祠堂门口的一小块空地上。挂好银幕收拾妥当,天就黑了下来。汉子始终在放映员身边,随时等着放映员的吩咐,倒茶递烟忙个不停。祠堂门口亮堂堂一片,夏夜的飞虫围着灯泡打圈圈,银幕面前坐满了闹哄哄的村民。开映之前,放映员播放了一首《军港之夜》,歌声响彻山谷,给这个闭塞的山村带来光明和欢乐。

⑥电影正式开映了,第一个片子是《血战台儿庄》,闹哄哄的村民安静了下来。放映员发现,始终半开着的祠堂大门这时打开了,里面隐隐约约有点燃的蜡烛,同时还有淡淡的香火味飘了出来。放映员看见汉子进了祠堂。放映员的儿子悄声问放映员,他说这个村子是不是死人了呢?放映员说,看祠堂里的香火应

该是。放映员的儿子就打了个寒噤,说我有点害怕,他们怎么选择在祠堂门口放电影呢?放映员说是有点怪。放映员在各个村里放了不少电影,红白事都有人请他放电影,红事表示庆祝,白事表示哀悼,可在死人面前放电影的他还是头一回。放映员坐在放映机旁边嘀咕着说,早知这样我就不来了,晦气。

⑦第一个片子放完了,换第二个《高山下的花环》的时候,几个穿着白色孝服的人进了祠堂,他们在烧纸焚香。汉子在祠堂门口高声喊:惠惠,大家请你看电影了,你好好看个够吧!这一声喊,放映员感到浑身毛骨悚然,仿佛死者就站在周围的某个角落,脸色惨白两眼死死地盯着银幕。放映员环顾四周,也真是奇怪了,发现没一个人感到害怕。

⑧明月悬挂中天的时候,两个片子也放完了,村民们搬着凳子渐渐散去。不一会儿,祠堂门口冷清了下来,汉子和村里的两个小伙子帮放映员收拾家当。放映员有点不快地问今夜放电影是怎么回事。汉子给放映员递根烟,放映员没接。汉子告诉放映员,昨天村里发生了一场火灾,两个小男孩不小心点燃了一家柴房被困在里面,这个叫惠惠的女孩救出了两个小男孩,可是她自己……十三岁的惠惠从未离开过村子,她最大的愿望是去山外好好看场电影。出事后,村里人商量给惠惠请场电影……汉子哽咽着说。

⑨听完汉子的叙述,放映员低头不语。汉子等着歉意说,对不起,如果一开始对你说了是为了死人,你肯定就不会来了

⑩良久,放映员抬起头,灯光下眼里有了泪水。他想到了二十多年前自己跌下山崖被人救起的那一幕,如果不是那个猎人救他,他在二十多年前就没命了。放映员对汉子说:“谁说我不来了?等惠惠头七那天我还来给她放电影,免费的,这次也是免费的。”

(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汉子的眼光暗淡了一下”“汉子的眼睛亮了”的神态描写,写出了“汉子”由失望到看到一些希望的心理变化过程。

B. 语句“一路上蹚水过桥上山下坡,走了四个多小时……”写出了高云山的偏僻,暗示了惠惠最大的愿望是看场电影的合理性。

C. 小说写放电影时,“银幕面前坐满了闹哄哄的村民”,村民们“没一个人感到害怕”意在表现村民们对惠惠离世的漠视。

D. 第⑧段“汉子给放映员递根烟,放映员没接”的细节,既表明放映员对本次放映活动的不快,也显示他更关心被邀放映的原因。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③段“放映员多年前跌落山崖弄伤腿”的情节,既交代了他不愿意去偏远山区放电影的原因,也是下文情节发展的伏笔。

B. “高云山四面环山”“像一口锅一样被云雾罩着”,借环境描写侧面说明高云山是个偏僻闭塞、难以与外界来往的小山村。

C. 小说的第⑤段,汉子“倒茶递烟忙个不停”的动作描写,既写出了汉子当时热情周到的服务,也表现了他内心感激、歉疚之情。

D. 小说第⑦段,在写放映员听到“这一声喊”后的反应时,使用了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内心的恐惧。

3. 小说在情节上安排了明暗两条线,请分别加以简述。

4. “谁说我不来了?等惠惠头七那天我还来给雄放电影,免费的,这次也是免费的”,小说以“放映员”的这句话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5G是通信行业的重点,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当中,我国的电信运营商和电信设备制造商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在疫情以后,5G的网络规模、用户规模和5G的应用将会爆发。共建共享网络会成为移动通信行业的一种趋势。因为移动通信还要不断地发展,有了5G以后,将来还有6G,那么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频率资源是有限的。未来我们要取得更多的频率,难度是更加大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共建共享网络是一种方向,是一种趋势,此次疫情期间电信运营商已经在共建共享网络方面,开了一个很好的头,这会成为一种行业的趋势。

共建共享5G网络有几个明显的好处。一是加快速度。运营商加快合作,就可以加快5G网络建设的速度。二是有利于节约资源。如果把运营商的频率资源合在一起来用,就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了。三是共建共享可以降低成本。专家建议国家可以制定更多的优惠政策,来支持电信运营商共建共享网络。

(摘编自《疫情之后5G领域怎么走?》)

材料二:

近年来,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让不少世界级未来学家、科技作家看好。比如,《科技想要什么》的作者凯文·凯利认为,“中国将成为全球创新中心”;《大趋势》的作者奈斯比特表示:“中国在人类即将到来的新浪潮中取得领先地位。”然而,赞许并不会让我们妄自尊大,因为与其说“中国科技浪潮来了”,不如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了数字化、智能化浪潮,中国奋力赶上了潮头。历史上,观察家们总是通过基础设施的升级,去观测技术革命推动的经济重大转型,进而预测发展模式、治理模式乃至全球话语权的改变。而在新的技术浪潮中,5G、太阳能、高铁、移动支付等应用,让人们相信中国在通信、能源、交通等新型基础设施上展现出塑造未来的潜力。

当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中国超大市场规模和丰富应用场景的优势愈发凸显。据统计,过去8年的全球数据生成量中,中国数据规模年复合增速全球第一,高达41.9%,美国是31.9%。在科技史上,场景和技术犹如两个轮子,相互激发,彼此成就。有人说,美国的路径是技术驱动新的商业场景,中国的路径则是以商业场景的发现和创新倒逼技术的进步。诚如斯言,华为5G技术的领先,正是中国路径的生动写照。

(摘自《越是被霸凌,越要寻找新蓝海》)

材料三:

伴随着政策的扎堆出台,我国5G发展步入快车道,“5G+”新经济形态正在加速构建。拓展发展新蓝海(开创全新市场),通过5G提升“新计算”是重要途径。新计算新在“快”,能够实现数据在哪里,计算就在哪里,也意味着智能可以无所不及。有了新计算,用车联网数据便可实现智能交通,用可穿戴设备数据可打造智慧医疗,用白色家电数据将形成智能家居,一系列智能想象将更快速地进入人们生活。更为关键的是,新计算将加速“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智造”。如果说,过去制造业运用互联网只是提升营销、交易、获得用户的效率,那么,如今制造业就是站在了智能化的入口,新计算将促使生产更智能,打通整个供应链,高效弹性地对物流、供需做出决策。可以说,新计算将推动互联网从消费互联网、信息互联网走向物联网、产业互联网。

从这个意义上讲,5G通信网络已经超越通信功能,正在演变成依赖于这一基础设施的下一代工业系统的中枢神经。如果说数据是数字时代的石油,那么新联接、新计算就是更好的发电机、更高效的发动机,赋予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换句话说,当新联接深入各行各业,在新计算的推动下,必将促进各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落地,创造中国式的新速度。

(来源同材料二,有删改)

5. 下列对材料中“5G”技术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通信行业的重点,5G技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在后疫情时代将迎来规模和应用的爆发。

B. 频率资源影响着5G和未来6G技术的发展,加之未来我们获取更多频率的难度会更大,那么,共建共享网络就成为了一种趋势。

C. 5G网络建设速度的加快,可以加速运营商的合作。运营商如果把各自的频率资源合在一起来用,将能发挥更大作用。

D. 华为5G技术选择了与美国相反的发展路径,使场景和技术相互激发,彼此成就,是华为5G技术领先世界的主要原因。

6.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尽管世界级未来学家、科技作家普遍看好中国,但我们不会因此妄自尊大,因为我们只是赶

上了数字化、智能化的潮头而已。

B. 中国数据规模年复合增速超美国十个百分点,居全球首位,彰显了中国超大市场规模和丰富应用场景在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背景下的优势。

C. 通过5G提升的新计算使智能无所不及,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能家居等更快速地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加速“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智造”。

D. 未来,新计算将打通整个供应链,高效地对物流、供需做出决策,推动传统互联网走向物联网、产业互联网。由此可见,5G通信网络已经超越通信功能。

7.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助推我国在5G发展上取得领先地位的有利条件。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殷墟甲骨文是目前发现最早成系统的汉语言材料。甲骨文数量众多,刻有文字的甲骨约有16万片,不重复的单字字头有4000多个;内容宏富,涉及战争、祭祀、田猎等诸多方面,是研究我国殷商时期的语言、古史,乃至思想的第一手资料。甲骨文的考释,在甲骨学研究中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经过一代又一代学者的努力,现已有1000多个字头被成功识别。但是,由于甲骨残断、拓片不清以及对字词理解的不同等因素,还有相当一部分字词的考释在甲骨学界仍然存在分歧。甲骨文考释工作任重而道远,至少应在四个维度上同时展开。

一是甲骨文的今字判定。甲骨文中的某字相当于今天的某字,这是针对甲骨文中的未识字而言的。目前已被学界所考释出的1000多个字头,均属此类。如甲骨文中的“一”“二”几乎与今字毫无二致;再如甲骨文中的“月”“雨”等独体字,象形意味明显;又如“休”“伐”等合体字,古今文字结构始终未变。对于熟谙金石学的学者来说,辩识出部分文字是比较容易的。在未被考释出的约三分之二的甲骨文字中,大部分是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它们大都是十分难啃的“硬骨头”。对这些未识甲骨文的今字判定,仍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甲骨文考释工作的首要内容。

二是甲骨文的今字确释。甲骨文中的某字究竟是否相当于今天的某字,长期以来学界认识并不统一,经过深入研究后确认某一种观点可接受,这是对悬而未决之字的考释。如甲骨文中多次用在作乱方国名称前的一个字,旧无确释,绝大多数学者照摹原形作缺释处理,仅少数学者释“屯”。李学勤在《释新出现的一片征夷方卜辞》一文中释读作“禺(遇)”。蒋玉斌在《释甲骨金文的“蠢”兼论相关问题》一文中指出,运用“对照法”,经过细致的字形比对,该字可确认为“屯”,主要用为蠢动之“蠢”。蒋说已被学界普遍接受。

三是甲骨文的今字改释。甲骨文中的某字,前人已考释出相当于今天的某字,但后人作出了另一种考释,这是针对甲骨文中的已识字而言的。如甲骨文中的“凡”是“盘”的象形初文,左右两个竖笔不对称,一个弯曲另一个不弯曲,且不等长。“同”, 像木桶形,是“简”“桶”等字的象形初文,左右两竖笔对称等长。在敏

锐观察到甲骨文中的“凡”“同”二字的细微差别后,王子杨在《甲骨文字形类组差异现象研究》中指出,旧释“凡”之字绝大多数当改释为“同”。

四是甲骨文的用法考定。不管是已识字还是未识字,均有其在甲骨文中的某些用法不明,需要深入考辨、考定,这是针对所有甲骨文而言的。“未识字” 在今天看来其中不少可能是死文字,即这些字只是在某个历史时期使用过,后来随着语言的发展被淘汰,现在我们自然已经无法为其找到相对应的文字。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后的文字考释工作除了要继续关注甲骨文等古文字中的某个字是后世或今天的某字外,对于实在无法对应者,弄清楚其在文字材料中的具体用法也很有必要。

综上所述,正确的释文是通读甲骨文的关键,是利用甲骨文进行深入综合研究的基础。甲骨学者要继续坐稳“冷板凳”,充分利用大数据在搜集材料方面带来的便利,综合运用“对照法”“偏旁分析法”“历史考证法”等文字考释方法,发挥语法分析在疑难辞例疏通方面特有的优势,给目前运用传统手段研究陷于窘境的甲骨文字考释工作提供新思路,从而推动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深入发展。

(摘编自齐航福《甲骨文考释的四个维度》)

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骨文的内容丰富且体系完备,这对学者研究殷商时期的语言和思想等均有极大帮助。 B.辨析某甲骨文字是否相当于今天某字并取得一致意见,是甲骨文今字判定的重要工作。 C.甲骨文中的部分独体字象形特征明显,从这些字中可以较容易地看出它们的构形意象。 D.甲骨文中的“未识字”仅在特定历史时期使用,导致学者现在很难对其用法进行考定。 9.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提及了甲骨文考释存在分歧的原因,指出考释工作任重道远,并提出自己的主张。 B.文章总体采用“总——分——总” 论证结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论述的脉络清晰。 C.作者在论述时有自己的学术见解,并多次引用专家学者有关研究成果,增强了说服力。 D.文末提出了“历史考证法”“对照法” 等研究的新思路,体现了作者解决问题的态度。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 项是( )

A.约三分之二的甲骨文还未被考释出,找到其对应的今字,是之后考释工作的重要内容。 B.虽然蒋玉斌的观点被学界普遍接受,但并不意味这个字的今字确释工作可以到此结束。 C.学者如果想要充分利用甲骨文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就必须先要得到甲骨文的准确释文。 D.甲骨文考释工作已陷入困境,需要运用大数据等新技术和新方法来代替传统研究手段。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各题。

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性重厚方正,七岁能属文,善楷隶。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温叟实无私,后数年,其被黜者相继登第。

宋初,改刑部。建隆九年,拜御史中丞。丁内艰,退居西洛,旋复本官。三年,兼判吏部铨。一日晚归由阙前,太祖方与中黄门数人偶登明德门西阙,前驺者潜知之,以白温叟。温叟令传呼如常过阙。翌日请对,具言:“人主非时登楼,则近侍咸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太祖善之。宪府旧例,月赏公用茶,中丞受钱一万,公用不足则以赃罚物充。温叟恶其名不取。任台丞十二年,屡求代。太祖难其人,不允。开宝四年被疾,太祖知其贫,赐器币,数月卒,年六十三。

太宗在晋邸,闻其清介,遣吏遗钱五百千,温叟受之,贮厅西舍中,令府吏封署而去。明年重午,又送角黍、执扇,所遣吏即送钱者,视西舍封识宛然,还以白太宗。太宗曰;“我钱尚不用,况他人乎?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命吏辇归邸。是秋,太宗侍宴后苑,因论当世名节士,具道温叟前事,太祖再三赏叹。

雍熙初,子炤罢徐州观察推官待选,以贫诣登闻求注官。及引对,太宗问谁氏子,炤以温叟对。太宗愀然,召宰相语其事,且言当今大臣罕有其比。因问:“炤当得何官:”宰相言:“免选以为厚恩。”帝曰:“其父有清操,录其子登朝,庶足示劝。”擢炤太子右赞善大夫。炳、烨并进士及第。

(节选自《宋史•刘温叟传》)

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旋复本官 旋:不久 B. 前驺者潜知之 潜:秘密 C. 开宝四年被疾 被:遭受 D. 命吏辇归邸 辇:乘车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 B. 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 C. 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 D. 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 13.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代贵左贱右,故将升官称为“左迁”。

B. “丁内艰”即丁母忧,旧指母丧。丁忧就是遭遇父母亲去世。古代朝廷官员,无论任什么官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丧一段时间。 C. 农历五月初五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也称“重午”。

D. 文末说“炳、烨并进士及第”,科举殿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第一名叫状元,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温叟很有文才,聪慧过人。他七岁就能写文章,擅长楷书、隶书,后来在任御史中丞时,因为母亲去世,退居西洛,不久恢复了旧官。

B. 刘温叟公正无私。他曾主持贡举,录用的进士中12人被斥除,但后来他们还是考中了进士。

C. 刘温叟清廉有加,抵制腐败。宋太宗当晋王时派人给他送去钱和物,他都不肯接受,使者不得已将其载回。

D. 刘温叟清廉传家,受到嘉奖。他的儿子被罢官待选,因家贫到朝廷请求审查劳绩;朝廷免除其子待选作为厚恩,并将刘炤提升为太子右赞善大夫。 15. 把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钱尚不用,况他人乎?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 (2)太宗愀然,召宰相语其事,且言当今大臣罕有其比。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6.下列诗句中呈现的的人伦关系,不属于血缘关系的一项是()

A. 萱堂淑贤齐孟母,谆谆教子读诗书。 B.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C. 结发本期不下堂,君独何为慕他乡。 D. 少时好睡常不足,上事亲尊日拘束。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将“古之圣人”的“_______”与“今之众人”的“______”进行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两句揭示了秦国从六国掠夺来的珍宝也不过是六国君主多年从他们的百姓手中搜刮而来。

(3)王维《使至塞上》中,写诗人抵达边塞后遇到侦察的骑兵,得知主帅尚在前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老旧厂房是首都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不能弃置不用,而要创造性利用。②2017年底,北京发布了《关于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的指导意见》,③明确提出要利用好、保护好老旧厂房,④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和再生价值,兴建公共文化事业,⑤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新型城市文化空间。⑥然而,现实中却存在“政策好,落地难”。⑦比如,一些曾是生产车间、仓库的老旧厂房多为工业用地,⑧土地性

质能否顺利变更,决定了后面的流程不能顺利推进。⑨因此,要让好政策真正发挥作用,就要打通“最后一公里”。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请从下列五个词语中至少选三个词语,写一段话。要求语意完整,语言连贯、得体,不少于60个字。 词语: 曹雪芹 心智 人世 凋零 《葬花吟》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能力还没达标,就嫌薪水少;明明没啥钱,打扮却大牌得不得了;稍微受点批评,“玻璃心”就碎了;父母尚在苟且,已在炫耀诗和远方……在你我身边,这样的年轻人并不鲜见。

对此,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

C项,“意在表现村民们对惠惠离世的漠视”错误,村民们没有感到害怕是因为他们知道这次放电影的目的是为了惠惠,也知道惠惠的英勇行为。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

D项,“使用了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错误,此处并没有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仿佛死者就站在周围的某个角落,脸色惨白两眼死死地盯着银幕”这一句中,虽然有比喻词“仿佛”,但并不是比喻句。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情节线索的把握能力。

文学作品的双线索是指一明一暗双线索,明暗线索是同时展开的。明线往往是表面的时间、人物、事件等,一般是作者直接描写的、着墨比较多的事件,本文中表面上主要是围绕放电影事件来展开的,文章的一至三自然段主要记叙一个汉子哀求放映员去高云山放映一场电影的情节;四至七自然段交代的放映电影的过程;八至十自然段是交代放映之后汉子与放映员之间的对话,解开了放映员的疑惑。所以文章的明线就是请电影—放电影—放映之后。而文章的暗线也是贯穿小说始终的,往往是作者要揭示的主题事件、精神等,暗线一般是和明线有着密切的关联的事件,文中虽然是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才交代了惠惠英勇救人的事件和

请人放电影的原因,但是从文章一开篇便和明显交织在了一起:千辛万苦请求放映员来放电影的原因是因为惠惠最大的愿望是去山外好好看场电影,但惠惠因为救人在火灾中英勇牺牲了,所以村民才花钱请人来为惠惠来放映一场电影,满足惠惠的的愿望。所以小说的暗线是惠惠生前想看一场电影——惠惠救人牺牲——看电影的愿望实现。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情节作用的能力。

本题涉及的是小说中尾段的作用,分析小说结尾的作用,要从结构、人物、主题、艺术手法和读者感受等角度分析。从艺术手法来看,由文章的开头部分“那地方太远了,又没电我不想去”“山高路远的,还要扛柴油发电机去,多麻烦”“要去可以,不过要多加钱”等放映员的语言描写可知,他一开始是拒绝和抵触去放映这场电影的,结尾中放映员的话,表明他被惠惠舍己救人的精神感动了,这与文章开头形成巨大的对比,深化了主题。从人物角度来看,“谁说我不来了?等惠惠头七那天我还来给雄放电影,免费的,这次也是免费的”是对放映员的语言描写,通过这句话可以看出他不仅被惠惠的精神感动,同时也愿意为惠惠出自己的一份力,不惜长途跋涉、免费为惠惠放映电影,这体现了他的善良的品质,这使放映员的形象更加丰满,凸显了人物善良的可贵品质。从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出人意料的是,开头时还心不甘情不愿、抬高价格的放映员居然愿意免费放映电影,前后反差巨大;但从主题上这又是符合情理的,这样才能体现人性的善良与美好,更符合小说的主题,也能让读者回味无穷。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 A项,“因此,在后疫情时代将迎来规模和应用的爆发”是错误的。由原文“在疫情之后,5G的网络规模、用户规模和5G的应用将会爆发”可知,题干强加因果。

C项,“5G网络建设速度的加快,可以加速运营商的合作”是错误的。由原文“运营商加快合作,就可以加快5G网络建设的速度”可知,题干混淆了条件。

D项,“是华为5G技术领先世界的主要原因”是错误的。由原文“华为5G技术的领先,正是中国路径的生动写照”,“是华为5G技术领先世界的主要原因”于文无据,属于无中生有。另外,无论哪种路径,场景和技术都相互激发,彼此成就。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解答此类题型时要明确具体的考核

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

A项,“尽管世界级未来学家、科技作家普遍看好中国”是错误的。由原文“不少世界级未来学家、科技作家”可知,是“不少”而不是“普遍”,属于范围失当。

B项,“中国数据规模年复合增速超美国十个百分点,居全球首位”是错误的。由原文“过去8年的全球数据生成量中,中国数据规模年复合增速全球第一”可知,题干条件缺失。

C项,“智能家居等更快速地进入了人们的生活”是错误的。由原文“将更快速地进入人们生活”可知,题干未然与已然混淆。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由原文“不如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了数字化、智能化浪潮,中国奋力赶上了潮头”可知,中国已经在新的数字化、智能化浪潮中,赶上了潮头是助推我国在5G发展上取得领先地位的有利条件。由原文“共建共享网络是一种方向,是一种趋势,此次疫情期间电信运营商已经在共建共享网络方面,开了一个很好的头,这会成为一种行业的趋势”可知,电信运营商已经在共建共享网络方面有所行动,把握住了5G领域的发展方向是助推我国在5G发展上取得领先地位的有利条件。由原文“当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中国超大市场规模和丰富应用场景的优势愈发凸显”可知,中国有着超大市场规模和丰富应用场景,倒逼技术进步是助推我国在5G发展上取得领先地位的有利条件。由原文“伴随着政策的扎堆出台,我国5G发展步入快车道,‘5G+’新经济形态正在加速构建”可知,政府各项政策的大力扶持是助推我国在5G发展上取得领先地位的有利条件。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项,“这对学者研究殷商时期的语言和思想等均有极大帮助”错,原文中“是研究我国殷商时期的语言、古史,乃至思想的第一手资料”可知,看出对“研究我国殷商时期的语言、古史”有很大帮助,对于“思想”则不一定。

B项,“并取得一致意见”于文无据。原文为“对这些未识甲骨文的今字判定,仍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甲骨文考释工作的首要内容”。

D项,“学者现在很难对其用法进行考定”错,原文是说“现在我们自然已经无法为其找到相对应的文字”,但“弄清楚其在文字材料中的具体用法也很有必要”,并且在文章末段指出了认定的方法和途径。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于文本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B项,“文章总体采用‘总——分——总’论证结构”错,主体部分在论证时,首先提出“甲骨文考释工作任重而道远,至少应在四个维度上同时展开”的观点,接着从“甲骨文的今字判定”“ 甲骨文的今字确释”“ 甲骨文的今字改释”“ 甲骨文的用法考定”四个方面对观点展开分析。最后提出在考释甲骨文方面的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因此文章在总体上采用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层进式的论证结构。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项,“甲骨文考释工作已陷入困境”错。原文是说“现在我们自然已经无法为其找到相对应的文字”,并非陷入困境,并且还说 “今后的文字考释工作除了要继续关注甲骨文等古文字中的某个字是后世或今天的某字外,对于实在无法对应者,弄清楚其在文字材料中的具体用法也很有必要” 。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D项,辇:用车载。句子译为:命令官吏用车把所送物品载回官邸。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礼部侍郎”是官职,做“迁”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 C。“黜”做谓语,“十二人”是“黜”的宾语,所以应该从“十二人”断开,排除D。

这段话的意思是:显德初年,升任礼部侍郎、主持科举考试。录取进士十六名。有人向皇帝诬陷他,皇帝发怒,斥除其中十二人,把温叟贬任为太子詹事。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项,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故选A。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项,“宋太宗当晋王时派人给他送去钱和物,他都不肯接受,使者不得以将其载回”错误,原文是说:温叟当时接受下来,存放在厅西舍房中。过了一年还不启封,晋王只好命令官吏把所送物品载回。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纳,接受;周岁,过了一年;苦节,清节,高洁的节操。

(2)愀然,悲伤的样子;语,告诉,谈起;比,并列,此处可译为“比得上”。 译文:

刘温叟,字永龄,是河南洛阳人。为人厚重方正。七岁就能写文章,擅长楷书、隶书书法。显德初年,升任礼部侍郎、主持科举考试。录取进士十六名。有人向皇帝诬陷他,皇帝发怒,斥除其中十二人,把温叟贬任为太子詹事。温叟实际上并无私心,后来几年,那些被斥除的人相继考中。

宋朝初期,改任刑部侍郎。建隆九年,任御史中丞。遭母丧,退居到西洛,不久恢复本官。建隆三年,兼任判吏部铨。一天晚上回家从宫前走过,太祖正与中黄门数人偶然登明德门西楼,温叟前面骑马的侍从偷偷地知道了,告诉他。温叟下令像平常过皇宫那样传呼。第二天朝见时,温叟详细地说;“人主登楼非时,则近臣都希望得到降恩宽恕,护卫诸军也希望得到赏赐。我呼喝开路走过皇宫的原因,是想向众人暗示陛下不是时候不会登楼啊。”太祖认为他做的对。御史府旧例,每月赏给公用茶,御史中丞得钱一万,公用不足就以罚款补充。温叟厌恶罚款之名而不取用。任台丞十二年,多次求人自代。太祖难找合适人选,不允许。开宝四年染病,太祖知道他贫穷,赏赐给他礼器玉帛,几个月后去世,终年六十三岁。

太宗在任晋王时,听说他清正耿直,派人送给他钱五百千,温叟接受下来,存放在厅西舍房中,命令府吏封缄后再加印记而后离去。第二年端午节,太宗又派人送去 粽子、执扇,所派的人正好是去年送钱的人。看见西舍封记还在,回来后告诉太宗。太宗说:“我的钱他尚且不用,何况是他人的钱?从前接受下来,是不想拒绝我;现在过了一年还不启封,他的清节越是明显。”命令官吏把所送物品载回。这年秋天,太宗在后苑侍奉太祖用宴,在谈论当世有名的清节之士时,详细讲述了刘温叟以前的事情,太祖再三叹赏。

雍熙初年,他的儿子刘炤被罢免徐州观察推官等待铨选,因为家贫到朝廷(登闻鼓)请求审查自己的资历和劳绩。等到皇帝诏见时,太宗问他是谁的儿子。回答是刘温叟(的儿子)。太宗很悲伤,召宰相来谈他(刘炤)的事,并且说当今大臣很少能有比得上他(刘温叟)的了。于是问他:“刘炤应当充任什么官?”宰相说:“免除待选作为厚恩。”太宗说:“他的父亲有清廉的节操,录用他的儿子入朝做官,是希望能够表

示劝勉。”提升刘炤为太子右赞善大夫。刘温叟的另两个儿子刘炳、刘烨都考中进士。 【16题详解】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和理解诗句的内容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这道题要求根据所给诗句中的呈现的的人伦关系,选出不属于血缘关系的一项。首先要读懂诗句,然后找到诗句中反映人伦关系的词语,准确判断出其中的人伦关系,最后选出不属于血缘关系的一项。

A项,萱草,也称忘忧草。北堂,古时女主人住北堂,因而是母亲的住处。后人称母亲的居室为“萱堂”,也用以代称母亲。由“萱堂”“孟母”“教子”可知为母子关系。

B项,诗句意为:冬至后,梅花正含苞欲放,杜甫在成都思念洛阳的兄弟朋友。所以为兄弟朋友关系。 C项,“结发”有一个意思是指妻子,后亦指原配。所以此句呈现的是夫妻关系。 D项,“亲尊”指父母尊长。所以此句呈现的是父子关系。 故选C。 【17题详解】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焉”“剽”“萧”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18题详解】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最常用的办法是结构分析法,即找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还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利用好、保护好”语序不当,改为“保护好、利用好”;“兴建……事业”搭配不当,改为“兴办”;“存在‘政策好,落地难’”成分残缺,在句末加“的问题”;“土地性质能否顺利变更,决定了后面的流程不能顺利推进”两面对一面,“能否”改为“不能”。

【点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另外,还要考虑到我们平时的表达习惯,日常用法等。

【19题详解】答案示例:曹雪芹的心智和情怀是多么的深挚,他对自然与人世怀着无限的怜惜与不舍的深情,面对落花一样凋零的事物,才写得出那么凄美的《葬花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得体的能力。

本题把阅读与语言表达结合起来进行考查,综合性很强,而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红楼梦》及其作者是高中毕业生非常熟悉的作品和人物,考生不难作答。注意“至少选三个词语”,可以站在黛玉的角度,讲她面对凋零的落花,联想自己的身世,面对人世的迷茫,写下了催人泪下的《葬花吟》。也可以从曹雪芹的角度来写。

【20题详解】

追至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还是爬行动物时,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创新,钻木取火,焚林耕植……一点一滴都是祖先的血汗,一撇一捺都是祖先的进步与创新!

时至今朝,人类依然没有忘记创新,可创新的路途,岂是一路落英缤纷,鸟语花香?这条路上有哀怨,有汗水,甚至有高尚的灵魂!可见其不凡,更可见其崎岖,坎坷,可谓“难于生青天”。但也不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凌云壮志!

爱迪生一生发明无数,荣誉不断,可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其中,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可谓耗尽毕生所有,倾心倾力。有一次,他在飞机上做研究,一次不慎的爆炸差点导致他左眼失明,甚至让飞机险些坠毁,管理人员气急败坏,将他所有的研究物品抛下飞机。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只是比平日更加多了一份小心,最终,电灯问世!他,享誉世界!

不只是西方文明,有如此浓重的辉煌,华夏文明亦然不逊色。就人们口中常说的唐诗宋词汉文章,若不是几天年来,先人们的不懈努力,中国文学史上何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的豪情壮志?何来“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悲怅苦楚?何来那一声珍重中的蜜甜的忧愁?推陈出新,千百年来,亘古不变。创新与努力终会成就你的脱颖而出,驰名世界。齐白石笔下的虾个个活灵活现,宛如越到纸上一般。徐悲鸿的千里马更是雄赳赳,气昂昂,足以彰显中华民族之气概。在历史上,他们独挡一面,才有我们的华夏文明!我们应该高歌:“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我相信在这个没有上帝的世界,没有人敢说自己已经贯通一切,而不再困惑,我将带着困惑永远寻找、探索。

时间匆匆滑过,可即使如此,它仍不忘在人们身上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可有些人,他们总喜欢在时间身上刻下属于自己的痕迹。一成不变不是愚蠢,而是愚不可及。所以,奋发吧,面朝朝阳的少年!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的题目,材料的内容是针对年轻人的做法“能力还没达标,就嫌薪水少;明明没啥钱,打扮却大牌得不得了;稍微受点批评,‘玻璃心’就碎了;父母尚在苟且,已在炫耀诗和远方“发表自己的看法,结合材料从不同的角度立意,从批评的角度可以立意为“要练就本领,然后在谈名利”“不要虚荣”“要求抗挫能力”等;从赞同的角度可以立意为“要因自身条件差而失去远大的理想”,“心有多大,天有多高”。行文时注意从材料分析出发,得出观点,做到有针对性,论证时注意结合现实,分析产生这种心理和做法的原因,是文章有深度。

点睛:材料作文区别于过去的话题的作文的一个关键就是多角度立意,一般材料作文中都有“明确立意”“选

准角度”的说法,言下之意就是可以多角度立意,这样就给考生打开思维的空间。因此材料作文要注意多元立意的原则。但绝不意味着可以任意的立意,还有“不要脱离材料的范围”的限制,因此注意才多元中寻求最佳,如是两个对立的方面注意辩证的谈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要只强调其中的一面。此题注意针对“青年人”的做法辩证的分析,明确自己的立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