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潘德舆的杜甫研究_续_

2023-08-06 来源:爱go旅游网
杜甫研究学刊二○○七年第四期                               总第94期潘德舆的杜甫研究(续)刘文刚  潘德舆学问渊博,思绪严密,善于考证。他对杜甫生平的很多重要事迹进行了考证。如杜甫一生的主要经历、杜甫救房Ρ、杜甫与严武的关系、杜甫非饫牛肉白酒而终。他的考证不仅在于弄清事实,不仅考证材料充分,论证有力,令人信服,更在于通过考证说明相关的一些理论问题,批驳一些错误观点。潘德舆认为刘辰翁与江盈科对杜甫事迹不熟悉,又用鄙陋的心胸来看待杜甫,使杜甫形象严重扭曲变形。在用考证杜甫生平来驳斥二人关于杜甫生平的谬说之前,先对二人研究理论与思想品格进行分析,说明造成二人研究错误的根本原因。提出学术研究不仅和研究者的学术水平有密切关系,而且也和研究者的思想品格有密切关系。尽管是针对刘辰翁和江盈科来说的,其实有重要而广泛的理论意义。同时,这样说对探求二人在杜甫生平上的研究的致误原由更全面。对杜甫与严武的关系,潘德舆也进行了新的考证。

考证认为杜甫与严武友情深厚,很有

说服力。同时对两唐书杜甫传的错误记载与评论进行批驳,对黄彻的错误辩解也进行了辨析。与严武的关系涉及杜甫的性格与人品,潘德舆的评论澄清了谬说,维护了杜甫的形象,有重要的意义。不过,我认为史书记载杜甫说严挺之云云,亦是小说家言,不足信。潘德舆信之,使考证略显不足。关于房Ρ的考证,是潘德舆所有考证中最精彩的。潘德舆诗话云:

  予检杜公《奉谢口敕三司推问状》,……则Ρ之罢相,自为琴工董

庭兰事,与陈涛之败,了无交涉。盖陈涛之事,在前一年也。

呜呼!观公《陈涛》之诗,则知公于Ρ无徇私讳匿之心。观公救Ρ之疏,则知公于国有爱惜人才之意。直笔忠悃,可质百世。故公之《谢推问状》云:“陛下贷以仁慈,怜其恳到,不书狂狷之过,深容直臣,劝勉来者。”夫以肃宗震怒之馀,而公之引罪曰“恳到”,曰“狂狷”,曰“直臣”,亦可谓自信而不疑,果毅

作者:刘文刚,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610000。

22

而有守矣。世人见Ρ素负时名,而谈释老,仿战车,名实不称,比之殷浩。不知Ρ于建议分藩外,如救王思礼,荐严武,颇能禆益帷幄。殷浩钓名之鄙夫,非其伦也。公救房Ρ之明年,Ρ为贺兰进明所谮,兼谮及公,同时贬谪。Ρ既功名不终,公亦羁旅以老,皆属时命,无可言者。然进明之杀张许,又谗房杜,凶人之谗贼善类如此,持论岂可更扬其余焰而助之哉!李肇曰:“宰相自张曲江之后,称房太尉、李梁公为重德。”司空图《房太尉》诗云:“物望倾心久,匈渠破胆频。”刘克庄云:“房Ρ虽败,不失为名相。”综是数说,Ρ之德望,岂易企及!若董庭兰依倚一事,考之朱长文云:“薛易简称董庭兰不事王侯,散发林壑者六十载,貌古心远,意闲体和,抚弦韵声,可感鬼神。给事中房Ρ,好古君子也,庭兰闻义而来,不远千里。予因此说,亦可以观房公之过而知其仁矣。当房公之为给事中也,庭兰已出其门,为相岂能遽绝哉?赇谢之事,予疑谮Ρ者为之,庭兰朽耄,岂能辩释,遂被恶名耳。故房公贬广汉,庭兰诣之,公了无愠色也。”观长文所辩,房公诚不失为长者,而简易即为天宝时人,其言又信而可征也。然则董庭兰尚不足以累房次律,而房次律何足以累杜子美

①哉。

学术界一直认为房Ρ被黜是因为陈陶兵败,而潘德舆则考证出直接原因是客乐师董庭兰。考证清楚细致,令人信服。古人有的认为杜甫救房Ρ是出于私交,几遭大祸不值。潘德舆则提出房Ρ为名相,杜甫救房Ρ是爱惜人才,是出于对国家的忠诚。观点新颖,也符合事实,有助于我们

从总体上认识和研究杜甫。象这样既注重史实的考证,又重视进一步的思想与理论的探求与提升,比一般层面的单纯考证具有更高的学术品位。

学术是一个最需要创造与个性的领域。只有具备充分的创造力与个性化,才能做出巨大的贡献。潘德舆作为清代中后期著名的文艺理论家,他的杜甫研究具有鲜明的个性,具有突出的特点。其一、强烈的儒家思想色彩

在封建社会,儒家思想是统治思想,也是学术研究的统治思想,学者普遍用儒家思想研究杜甫,但唐以后,儒释道三家思想逐渐融合,学术研究也存在儒释道三家思想混融的现象。潘德舆在学术研究中,特别是杜甫研究中力倡用纯粹的儒家思想来研究,反对混杂佛老思想,具有比一般学者更浓的儒家色彩,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将儒家思想作为研究的唯一指导思想,不杂其它思想,将其它的思想作为异端来排斥。

二、将儒家思想贯穿于研究的一切方面,贯穿于研究的始终。

三、研究的目的为宣扬儒家思想。客观地说,杜甫作为一位信奉儒家思想和践行儒家思想的儒者,也最适宜于用儒家思想来研究。用本家的思想来评价本家的人,一切都洞若观火。潘德舆的杜甫研究也有三大特点:

第一,对杜甫的研究见解比较准确,也比较深刻。潘德舆的研究往往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单刀直入,颇中肯綮。特别是对杜甫思想与感情的分析,精辟深透。

第二,胸襟高远。研究着眼于总体、大部,不注重细枝末节。就是具体问题的研究,也注意上升到理论的高度,阐明一

23

些重要的问题。特别注意研究杜甫的思想与人品,研究杜甫对社会的态度,研究杜甫诗的倾向与艺术风格,研究各类诗体的特点,研究杜甫在思想史上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三,给杜甫以极高的评价。认为杜甫有“王佐之才”,是孟子一样的圣人,是对古代高度尊杜的总结,是古代对人所能做的最高的推崇与评价。那么,潘德舆为什么如此推尊杜甫呢?其终极目的是维护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维护封建秩序,维护清朝的统治。然而,在潘德舆的时代,封建社会已是弊窦丛生,已处于山崩地裂的前夜。因而潘德舆的杜甫研究多少带有卫道士的苦心,卫道士的色彩。“生于末世运偏消”,我们总感到他的卫道力不从心,无法挽狂澜于既倒。第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开拓

杜甫研究发展到潘德舆的时代,已是硕果累累。潘德舆非常重视前人的成果,也非常注意创新,正是在批判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他取得优异的成果。对待前人的成果,他用三种方式批判继承:

一、在批判前人的错误中,树立自己的新观点。

二、对前人正确的观点,或补充材

料,或进行新的论证,使其理论更高,更

完善,更缜密。

三、博采众家之长,形成新的完善的观点。第三点关于如何理解黄庭坚说的杜诗“无一字无来处”,及如何理解杜诗的继承与创新,潘德舆在引用王安石、元好问、程 、王世懋四家的观点后说:“愚以荆公、遗山、程氏、王氏四说互证山②

谷,前辈金针,殆已度尽。”认为王安石、元好向、程 、王世懋四家的观点都正确,又都不全面,潘德舆巧妙地综合四家观点,则深刻而全面。看起来都是别人的观点,综合看则是潘德舆的创新。虽然他还称不上是杜甫研究集大成的学者,但可以说潘德舆的一些杜诗研究成果,是对前人成果的总结与发挥,带有集成的性质。

注释:

①②潘德舆《养一斋李杜诗话》卷三,张忠纲《诗话六种校注》,齐鲁书社2002年9月出版。

责任编辑 曾亚兰

2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