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实验课程讲义
第一章 陶艺的基本理论知识与鉴赏
教学目的:
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陶艺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陶艺的艺术形式和基本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热爱艺术的兴趣,陶冶性情。对传统陶瓷和现代陶艺有一定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教学要点:
要求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基本了解陶瓷的制作过程,掌握2-3种陶瓷的成型方法。
学习方法:
理论讲授与实验室操作相结合。
第一节 陶瓷艺术的基本理论
一.陶瓷艺术简介
陶艺---- 陶瓷艺术
古老的陶瓷艺术发源于东方的中国,并有着千年的历史。陶瓷艺术作为一种文化象征
而传播到世界各地。漫长的历史推演,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融,使传统的陶瓷艺术在历史上数次达到了顶峰。随着时代的更替,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进化,陶瓷艺术的审美意识也向更高的层次迈进。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标志着古老文明的陶瓷传统制作技艺及艺术成果不断地被现代工业文明所冲击和取代。由此,人类正迫切需要回归自然地情感和欲求,随着工业社会带来的失落感而日益强烈,现代陶瓷艺术应运而生。
陶艺就是陶瓷艺术的简称。现代陶艺就其本身而言,它首先是一门工艺,是一门需要特殊技能和知识的行业。现代陶艺的构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神方面,以陶土为最基本的材料,用某种形式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理想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工艺技巧。工艺技巧是现代陶艺完美表现的语言和手段,是艺术的媒介。现代陶艺从工艺上分,大致可以分为原料工艺、成型工艺、烧成工艺。从功能上分,可以分为公共艺术和个人艺术。整个陶艺课程学习中需要同学们重点掌握的是成型工艺。
二. 陶瓷材料介绍
泥: 陶泥、瓷泥、粗泥、细泥、紫沙陶泥……
釉: 高温釉、低温釉、有色釉、无色釉(透明)……
泥 —— 泥性语言
火 —— 泥的重生
陶瓷与大自然的泥、土、火、木、水不可分割的特殊关系,这也是使得众多的陶艺爱好者迷恋的重要原因。陶艺作品在任何情况下都与大自然有着天然的联系。“柔软的泥,经
过心手并用塑成作品,再入火中培烧,变成坚固不变的艺术品,给人类精神生活带来美的充实,物质生活带来促进,这过程本身就富有哲理”。从自然出发,加入人的情感,再回归自然。
陶艺创作中,首先要了解由“水”和“土”所合成的泥和釉。泥制成坯体,完成造型,釉料展现出色彩。
三. 工艺简介
1.陶瓷工艺的基本流程:成型 ——→ 烧制
成型 : 泥——→ 揉泥——→ 各种成型法 ——→ 修坯——→ 晾坯(干燥)——→施釉 ——→ 装窑烧制
漫长的陶瓷工艺发展过程中,无论在成型、烧制等工艺上都已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科学的技术。要做好每一件陶艺作品,其间必然包含了许多技术环节,每一个环节对于完成好一件作品都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节 传统陶瓷、民间陶瓷和现代陶艺的鉴赏
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格。“艺术的全部美和伟大,就在于能够首先获得非凡的形式、地方性的风格,各种各样的特征和细节。”陶艺的民族性格要从传统文化角度去认识,做为东方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东方美学文化也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美学特征便是这种东方审美文化的集中表现。
民间陶瓷是指那些由农民或小手工也者在民间烧造的,并用于民间日常生活的各类陶瓷制品。陶瓷被冠以“民间”加以限制,既可以看作是陶瓷的一个类别,更标志着一个层次,一个最基础的层次。东方文化不但有其地域色彩,而且有其重要的民族性格所体现的精神面貌,纵观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各个朝代艺术风格的变化、艺术形式和技巧的运用,造型具有鲜明特征,无不体现了这种东方文化的审美特征。
中国陶瓷艺术的美学特征,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即“生活美”、“艺术美”、“科学美”。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便是这三个方面有机的融合。
同所有的现代艺术门类一样,现代陶艺的出现,是以创作观念的更新为前提条件,这种观念的更新根源于艺术文化的基础。毕加索曾在其艺术创作的某个阶段参与了制陶活动,从其作品上分析,同他的艺术观念是合拍的。他这样讲过:“我不探索,我只发现。”有人曾这样描述他制作陶艺的情景,他捡起制陶工人丢弃的一个废坯,反复打量,然后用手随意地捏几下,一只活灵活现的鸽子便诞生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艺术大师用其现代艺术的创造理念进行的制陶活动,已经具有了纯艺术性的明确追求。虽然毕加索不能称之为专业陶艺家,但他做为一个艺术家、,以其独特的敏锐性和反叛性,将做为构件使用的粘土变化为创作艺术形象的材料,将现代艺术理念随机地运用到创作中去,在观念上就是一个大胆地突破,这也是现代陶艺追寻的艺术根本。
无论哪一个民族,哪一个时代皆有自己赖以继承和发扬的传统精神。现代陶艺也同样体现了这种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并非指向民族的具体的传统陶艺概念,而是指向由这种传统陶艺所体现出的民族精神。真正的传统继承应该是精神的继承,这将指导同学们今后漫长的创作道路。
[实验项目]
1. 实验室里熟悉各种陶瓷材料和工具设备。
2. 学习揉泥、搅釉等工艺技术。
[实验目的和要求]
1.了解陶瓷材料和各种工具设备,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2.通过参与揉泥和搅釉等工艺制作过程,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各种陶瓷材料,培养学生对整个陶艺制作过程的操作能力。
[实验工具和材料]
1.各种陶泥
2.各种的陶艺制作工具和设备
[方法和步骤]
1.课堂讲授,多媒体演示。
2.要领讲授和工艺示范相结合。
第二章 陶艺制作及成型方法
教学目的:
本章节要求学生了解陶艺制作的成型工艺,能熟悉掌握并独立完成泥条盘筑法、泥板成型法、模制成型法等基本制作工艺,能根据陶艺不同的制作方法创造性地制作小型的陶艺作品。
教学要点:
要求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基本了解陶瓷的成型工艺,掌握2-3种陶瓷的成型方法,有较强的动手能力,重点掌握盘条法的灵活运用。
学习方法: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讲解及要领示范,学生按实验要求完成课题。
第一节 陶艺制作成型工艺——泥条盘筑法
漫长的陶瓷工艺发展过程中,无论在成型、烧制等工艺上都已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科学的技术。要做好每一件陶艺作品,其间必然包含了许多技术环节,每一个环节对于完成好一件作品都是至关重要的。陶瓷器物成型法中的盘泥条技法就是人们在长期陶瓷制作中形成的一种简单、实用的成型法。
一.泥条盘筑法的概念
泥条盘筑法是用黏土泥条或泥绳制作器皿的一种技巧。
黏土必须在使用前准备好(经过揉捏过的泥)。盘泥条使用的泥应该是柔软有韧性的,在被卷曲成形时不会断裂。黏土中应参有适量的沙子和陶渣,以便在器皿干燥及以后的烧制过程中减少坯壁弯曲和破裂的危险。
二.泥条盘筑的方法
盘泥条可以用手搓或挤压制成泥绳,然后逐级向上磊筑制成所需造型的方法。
在开始制坯前要准备好所有的泥条(做好的泥条可以放置在塑料袋里防止过度干燥),这样可以集中精力盘泥,使制作过程不因需要制作过多的泥条而中断。同学们可在这时选用转盘或转台是十分有用的,并在转盘上覆盖纸或布来操作,会减少因搬动带来的危险。
就手工制作的盘泥而言,开始时捏成较粗的黏土条,然后在有吸水力的台面上搓揉,以防止其粘黏。用擀泥板或用拍打的方法先制作一个盘泥用的器皿底座,然后将泥条连续不断地盘上去,并从里面把上下各一半捏合在一起,使之密封。虽然将外表的泥条全部捏合在一起会使黏土间的结合更牢固,但如果需要,外表可以部分保留或全部保留泥条的形状。如果器皿的形状是垂直的,那么泥条可以直接一层一层的往上堆。对一个逐渐增大的形状而言,在堆放时,每根泥条在堆放时都要稍微往外边放一点;相反,每根泥条在堆放时要稍微往里边放一点,那么就可以得到一个逐渐收缩的形状。
在器皿逐渐增高时,起内部可以可以塞一些揉皱的旧报纸作为支撑。但是要注意不要太追求器皿形状的变化,不然坯壁会坍塌。用硬纸板或薄的木板制成的模板可以预先用来确定外形,另外模具和模型也常被用来定形。但这样做往往使器皿产生机械呆板的效果,无法保持盘泥条技巧所带来的文雅和沉静特征。
希望用盘泥条的方法一次就完成一把壶的制作通常是不可能的,哪怕你渴望如此也是做不成的,特别是当器皿的形状大而且复杂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要让器皿的下半部稍微干燥点再继续往上垒加,同时正在做的部件要用湿的布或塑料盖起来保持湿润。当盘泥重新开始时,第一根泥条被加在原部件上时,应通过刻槽和泥浆来帮助它们粘黏在一起,这之后泥条才能一根根直接地堆放上去。
三.制作工艺简介
(1):将卷曲的黏土捏成粗的泥条。
(2):在一个多孔且不沾的面板上用手搓泥条。要确认泥条被彻底搓圆,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形成器皿的泥条是圆的而不是扁的或椭圆形的。要保持泥条的均匀厚度,使它们能顺利制成一件作品。
(3):可以用你的手指把泥条与底座牢牢地捏合在一起。如果可能,应在板上做这些,用另一只手在一旁扶者坯壁以防止器皿的形状向外扩展。
(4):要保证在内壁把每根泥条捏合在一起,并使其光滑,这一点很重要。要外表也光滑,那么就应在器皿的外面把泥条衔接好。
转台和木 如果需
(5):每层泥条,不应在相同的点连接,否则坯壁会支撑不住。在连接时, 应在泥条的末端以一定的角度切断,以使切口相互吻合。
(6):需要的话可以使用辅助模板,虽然这么做会是器皿显得比较呆板机械、无生气,但可以保证获得预先确定的形状。如果器皿的形状是朝外伸展的,那么每一根泥条都应该放在前一根泥条靠外边一点的地方。
(7):相反,如果器皿的形制是向内收缩的,那么每一根连续的泥条应放在前一根泥条靠里边一点的地方。
(8):泥条也可以同时形成器皿的结构和装饰,图中的软泥条就被做成波浪形状的装饰图案,这是需要在器皿的内部将泥条密封抹平。在运用泥条进行装饰时,要特别注意内
部的密封,否则在泥坯干燥后或烧制时,器皿会有裂缝或完全破裂。
[实验项目]
1.练习泥条盘筑法的基本工艺技法。
2.运用泥条盘筑法制作器皿。
[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泥条盘筑法在陶瓷成形中的应用。
2.通过泥条盘筑法制作器皿类作品,培养学生对创作思想实施的能力。
[实验工具和材料]
1.陶泥
2.简单的陶艺制作工具
[方法和步骤]
1.确定构思
2.绘制造型图
3.依据泥条盘筑法完成作品
第二节 陶艺制作成型工艺——泥板成型法
一.泥板成型法的概念
泥板成型,顾名思义就是将泥块通过人工或压泥机滚压成泥板,然后用这些泥板来进行塑造。泥板成型是现代陶艺中最为常用的成型方法一,这种方法在陶艺制作中运用广泛,变化丰富。泥板法制作便利,即便于表现棱角转折清晰的几何造型,甚至一些同心圆的造型,如宜兴紫砂器皿的很多造型都是用泥板成型或用泥板拍打成型来制作的。同时又可以做一些转折自由,形体比较复杂的造型,如现代陶艺里面一些雕塑作品,因此这种成型方法具有很好的成型自由度,便于现代陶艺多元的表现方法。
最初的学习可以从圆柱体或方盒形开始,熟练以后再作一些复杂的作品。滚泥板时,应把泥块放在一块布上进行,从泥块的中心向四周扩散,注意泥的厚度要适合所做作品的需要。由于泥板面积大,不易直立,在陶艺制作时可以利用一些辅助手法使其成型。泥板法创作的作品特点是间接、明快。制作时利用泥的柔软性,可以像布一样成型,而利用泥板的坚硬特点时又可把它当木板一样来成型。
泥板成型的器物可随陶土的湿度加以变化。比较湿软泥板可以扭曲、卷折等方法自由变化,随意造型;稍干的泥板可以粘制作成比较挺直的器物。泥板的厚度随器物制作大小而定,但应注意泥板的厚度要均匀。
二.工艺简介:
1.滚压法:
先在陶土下垫一块布,用手掌将粘土压扁。然后在粘土的两端各放置一块所需泥板厚度等厚的木条,用擀泥棍前后滚压,直至压到和木条厚度相同为止。适于制作较大面积的泥板。
2.拍片法:
(1).拍片法是制作紫砂壶常用的方法,先将粘土放在泥案上,用泥拍的背部从粘土的中间向四周拍打。
(2).而后将粘土小心翻转过来。
(3).再用泥拍的正面斜下方用力,均匀有序拍打至所需厚度。
(4).泥板成型。
[实验项目]
1.练习泥条盘筑法的基本工艺技法。
2.运用泥板法制作器皿。
3.综合运用盘条法和泥板法制作陶艺造型。
[目的和要求]
1.掌握泥板法在陶艺成型中的应用。
2.通过泥板成型法制作陶艺作品,培养学生对创作思想实施的能力。
[工具和材料]
1.陶泥
2.简单的陶艺制作工具
[方法和步骤]
1.确定构思。
2.绘制造型图。
3.依据泥板成型法完成作品。
4.根据创意合理运用两种成型方法完成作品。
第三节 陶艺制作成型工艺——拉坯成型法
一.拉坯工艺简介
快速转动着的轮子上,将手探进柔软的粘土里,开洞。借助螺旋运动的惯力,让粘土向外扩展、向上推升,形成环形墙体……这就是拉坯!
拉坯成型是陶瓷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较为先进的成型工艺,是陶瓷历史上一个重大的革命。它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用这种方法制作的器物更完美、精致,同时可以拉塑出较大型的作品。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已经出现了慢轮辅助成型,后来发展到快轮,从此拉坯以其不可替代的优势成为陶瓷成型工艺的主流!
用拉坯的方法可以制作圆形、弧型等浑圆的造型,比如盘子、碗、罐子等等,它的特点是作品挺拔、规整,器物的表面会留下一道道旋转的纹路。现代陶艺甚至通过对拉坯成型的作品进行切割,再重组成一件新作品;或者通过对拉坯成型的作品进行扭曲、楼空、挤压之后再拼合,创作出新的,富有特色的作品,包括器皿、容器、雕塑。
看别人拉坯也许觉得很新鲜、过痛,但事实是初学者要学习技坯技术必须经过一个较长的学习和实践过程,才能达到得心应手、应用自如的境界。初学者要有耐心,持之以恒,按部就班地练习,一定能掌握好拉坯成型这种制陶法。
二.拉坯工艺演示
1、双手扶你定住中心。 2、往上拉到一定的高度,
并用拇指开口。
3、将手
伸到罐坯的底部。 4、从底部向上拉,将坯拉薄。
5、确定罐体形状。 6、拉出罐口的大小。
7、将罐口拉薄 8、调整口部,完成
[实验项目]
1.练习拉坯成型的基本工艺技法。
2.运用拉坯技术制作器皿。
[目的和要求]
1.掌握拉坯法在陶艺成型中的应用。
2.通过泥板成型法制作陶艺作品,培养学生对创作思想实施的能力。
[工具和材料]
1.陶泥
2.拉坯机
3.简单的陶艺制作工具
[方法和步骤]
1.确定构思
2.绘制造型图
3.依据泥板成型法完成作品
第四节 陶艺制作成型工艺——手捏成型法
一.手捏成型法的概念
在陶艺的成型技法中,徒手捏制法是最基本、最直接的方法。徒手捏制可以最直接地表达作者的手法和构想,也一如我们儿时的玩泥巴游戏一样原始、简单。同初学者通过手捏成型的基本方法,可对陶土的干湿泥性有一个基本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其他成型方法打下基础。徒手捏制造是最简单的练习做陶的方式,它加强我们对泥土的感觉,激发创作欲
望和想像力。所有的陶艺作品的坯体应该是空心的, 并要有一个通气孔。
徒手捏制法所选择的泥料要软硬适宜,过于干燥不宜成型也容易龟裂。反之陶土太软作品成型后容易坍垮。此外一件作品也不可捏制过久,因为手温会使陶土的水分蒸发,减少可塑性。
手捏成型的作品,由于坯壁薄厚不易控制,一般仅限于小型作品。
二.手捏成型法工艺演示
1.先将泥揉成一个圆蛇用大拇指开手指按逆肘针方向用力均匀地挤压成筒形。
2.装上四肢,也应是空心的。
3.提出前伸的大嘴。
4.加上眼睛、牙齿、尾巴等细节。
[实验项目]
1.练习手捏成型的基本工艺技法。
2.运用手捏法临摹传统民间陶塑。
3.运用手捏法制作小型陶艺作品。
[目的和要求]
1.掌握手捏法在陶艺成型中的应用。
2.通过手捏成型法制作陶艺作品,培养学生对创作思想实施的能力。
[工具和材料]
1.陶泥
2.简单的陶艺制作工具
[方法和步骤]
1.确定构思。
2.绘制造型图。
3.依据手捏成型法完成临摹及创作作品。
第五节 陶艺制作成型工艺——模制成型法
一.模制法的概念
模制法即以模具为依托的陶器成型方法。它的初级阶段是模具敷泥法,我国最早的彩陶即大地湾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彩陶,就是以这种方法制成的。而成熟阶段的模制法则盛行于黄河中游的庙底沟、龙仰文化。两者的区别是,前者在模具上敷泥,后者却是在模具上垒筑泥条。现代陶艺使用模具成型时一般都采用加压印模的方法。模具一般可分为阴模和阳模。
二.各式印模法简介
通常认为人们从18世纪开始使用模具,使用模型参与创作使陶艺工作者能够创作出精美的作品,从简单的日用品到复杂的雕塑和装饰品。因为用模型很容易生产大量的复制品,所以它为商品的制作提供了喜人的可行性。本节课程介绍运用模具制作陶艺的几种常用方法:印坯模和注浆模。它可以分为下列几种技巧:注浆成型、加压模塑、阳模与阴模。陶器可以在带有机械臂的旋转石膏模具压坯机中成型,在机械臂上附有一个金属模板。当模具运转时,就形成模具的内部形状和表明外形,这个过程属于阳模旋坯成型;反之,如只需要形成器皿外形,那就是阴模旋坯成型。在这两个的过程中,模具需与陶轮相吻合,以便能使器皿处于合适的位置。
阳模通常用于盘子和浅盘的成型,把一块泥片放在模具凸起的位置上,当陶轮旋转的时候,带有金属模板的机械臂被放在泥片表明。金属模板沾上少量的水润滑一下,再把预先调整好位置的机械臂放在泥片厚度恰到好处的点上,盘子的模型就完成了。
阴模大部分用于制作内部较深的器皿,如杯子、圆柱体等造型器物。把一块准备好的泥坯放入凹陷的模具里,当陶轮旋转时,可大致地用手将泥坯沿模具壁向上铺开。带有金属模板的印模机械臂这时被放入模具刮平黏土,使之形成所需要的内部形状,并得到一个均匀的厚度。
加压模塑包括挤压泥片或软泥球,柔韧的黏土被压入或压在模具的表面,这是制作浅盘或简单器皿的常用方法。带有凹面的单面模具一般被称为“沉降型”模具,因为黏土被压入其中或沉入其中的。而带有凸面的模具一般被称为“隆起型”模具,原因是黏土覆盖在石膏模具上面的。也有用双开模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每个模型被分开制作,然后切割好边线,加上一些泥浆,最后把两个模型黏合起来制成所需要的形状。
三.注浆成型法简介
注浆成型是工业生产中常用的技巧,近年来在陶艺创作中也广泛采用。这也是有效降低成本的生产方法,可以制作大批量的陶器。制作中可根据不同物体造型的复杂性,把泥浆倒入一个或多个石膏模具部件中,泥浆在石膏模具的壁上吸附沉淀,石膏吸收泥浆中的水分,直到石膏壁上吸附所需黏土有一定的厚度并形成泥坯。然后把多余的泥浆从模具中倒出,可将模具倒置,使泥浆流尽,最后把模具翻过来,直到看不见里层黏土的水分为止。
四.模制成型制作工艺简介
擀好的泥片放入石膏模具中 用有弹性的工具帮泥片附在模具表面
探索在“沉降型”模具中进行制作和装饰造型 利于模具完成所需要的造型
泥浆倒入石膏模具中 泥浆吸附到一定厚度的时候完全倒出多余泥浆
[实验项目]
1.掌握各种模制成型的基本工艺技法。
2.运用各式模制法制作陶艺作品。
[目的和要求]
1.掌握模制法在陶艺成型中的应用。
2.通过各式模制成型法制作陶艺作品,培养学生对创作思想实施的能力。
[工具和材料]
1.陶泥
2.石膏
3.简单的陶艺制作工具
[方法和步骤]
1.确定构思。
2.绘制造型图。
3.依据模制成型法完成陶艺作品。
第六节 陶艺窑炉烧成工艺
一.陶瓷烧成工艺概念
陶瓷的烧成工艺是指在各种窑炉中用有控制的、持续的温度对黏土或黏土和釉料进行处理的过程,使之板结坚硬,成为陶瓷。每一种烧成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二.素烧工艺
素烧是将黏土转化成永久陶瓷的第一步,通常在施釉前进行素烧。无论是何种窑炉,使用何种燃料,其原理是一样的。为了减少风险,在烧制前都要有充足的时间使所有陶器彻底干透,如有些陶器特别的厚重,那么应先放入预热窑中进行烤干,以保证每件作品都充分地干燥。需要素烧的陶器在放入窑内时相互间应尽量靠拢。每件器皿都靠拢以相互支撑住,入窑的陶器也可以套放,或边对边地堆放,或脚对脚地排放。
一般情况下,素烧温度要达到900℃——1100℃,这是由所用黏土的类型和其孔隙率来决定的——温度越高,孔隙率越低。每种黏土材料都会有其不同的烧成温度,以供使用者参考。烧制的起初阶段是最至关紧要的时刻,因为即使是干燥透的陶坯依然含有高比率的水化学分子,这些水会转化成水蒸气,必须让它们慢慢地散发掉,否则会导致器皿的坯壁部分损坏。窑炉内的温度应逐渐升高,温度至少达到400度以后烧制的速度才可以加快一些。现代科技为烧窑提供了各种控制温度的设备,如内置式温度调节器、高温计、热(温差)电偶和大量的耐高温考验的设备,在确定的范围内,它们能根据需要预先设置和或编程来进行烧制。
三.釉烧工艺
釉烧也是广为人知的一种烧制方法,通常是在素烧和上釉之后的第二次烧制。为的是把釉料融化到器皿上。这次烧制的温度是由釉料和器皿本身的黏土决定的,以下是常用的温度范围。
陶器(包括红黏土、红泥陶土) 900℃——1100℃
高温陶 1100℃——1200℃
跖器和瓷器 1200℃——1400℃
四.装窑
在装窑釉烧时,需要特别小心。与素烧时不同陶器之间相互不能接触,否则釉料一旦融化,它们就可能粘连在一起。
景德镇把烧窑前的工作俗称为“满窑”。景德镇窑由于窑型及构造上的特殊性,使之在装窑技术上也特别考究,不仅要考虑窑室前后各部位火度及气氛的变化,更要注重火道分布的合理性。满窑操作的关键在于合理安排火路,保证全窑通风流畅,以使窑火能充分燃烧;否则,如果通风不畅,极易导致“生熟”不匀,甚至引起倒窑事故。景德镇多年来积累的实践经验表明,窑室后部装大器匣钵,前部装小器匣钵,“前紧后松”是最合理的火路安排。满窑工作全部结束,即可进入烧成阶段,点火烧窑。烧窑是土坯烧炼成陶瓷的全部过程。
制陶要经过许多阶段,毫无疑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烧制阶段。在黏土与温度接触前,黏土是不会变成陶瓷器物的。为了能运用不同陶瓷材料创作出理想的陶艺作品,学习并掌握一定的陶瓷烧成技术是很重要的,也是整个陶艺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实验项目]
1.了解窑炉烧成的基本工艺流程。
2.参与窑炉的整个烧成过程。
[目的和要求]
1.了解陶瓷的烧成工艺。
2.通过参与烧成使同学们进一步了解陶瓷材料各阶段的性能。
[工具和材料]
1.电窑
2.煤气窑
[方法和步骤]
1.讲解窑炉烧制工艺。
2.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装窑。
3.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烧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