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伤寒论》六经辨治便秘规律探讨

2020-05-28 来源:爱go旅游网


成都中医药大学

二○一一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伤寒论》六经辨治便秘规律探讨

Investigate the law of The Six meridians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on Treatment of constipation in

《Treatise on Cold Damage Diseases 》

研究生姓名: 李晓磊

指 导教师: 翟慕东 教授

二○一一年四月

学科专业: 中医基础临床(伤寒论方向)

学 位 论 文

《伤寒论》六经辨治便秘规律探讨

李晓磊

指导教师姓名: 翟 慕 东 教授 申请学位级别: 硕 士

专 业 名 称: 中医基础临床(伤寒论方向) 论文提交时间: 2011年4月 论文答辨时间: 2011年5月

二○一一年四月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届硕士论文

中文摘要

目的:以张仲景六经辨证论治的理论为指导思想,探索张仲景的论治便秘的临床规律。通过对《伤寒论》有关便秘的条文和方剂进行文献的整理,从而体会张仲景治疗便秘的思维方式,再举一反三,加深对中医辨证论治精神的实质理解,从而为临床治疗便秘提供有效思维模式,以便在临床上能够拓展六经证治的理念,更好运用辨证论治,从而提高临床水平。

方法:总结《伤寒论》中有关治疗便秘的所有条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条文与方剂,以六经辨证论治思想的理论为指导,从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总结和归纳,特别是《伤寒论》中论述较详的阳明经作重点分析。研究中适当结合后世及当代名家论述进行讨论。

结论:《伤寒论》中从太阳病到厥阴病,每一经病变之中都有关于便秘的论述。可见便秘可以出现在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治疗时皆能采用六经辨证论治的方法进行辨证论治,本文通过对便秘诸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后,认为治疗便秘并非只有下法,八法皆可通便。

关键词:张仲景 伤寒论 六经 便秘 规律

1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届硕士论文

Abstract

Objective: Take Six Meridians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to be guiding theory, explore the law of Zhongjing treatment of constipation.Through The collation of the item and prescription in《Treatise on Cold Damage Diseases 》on constipation,thereby realize Zhongjing's thinking mode of treatment on constipation,then infer the whole from a single instance,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ubstance of the spiri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therefore provide effective clinical treatment way of thinking on constipation , in order to treat constipation in clinical with easy, Better use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 thereby enhancing the clinical level. Method: Summarize all the item on constipation in《Treatise on Cold Damage Diseases 》,then Selected representative item and prescription.Take six meridians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to be guiding theory, From the etiology, pathogenesis, therapy, prescriptions and so concluded and summarized, In particular the Treatise on the Yang Ming meridian is discussed and analyzed,in more detail. Then combined with other successive and contemporary doctors' discourse to conduct discussions.

Conclusion: there are treatise in all the six meridians,from the taiyang meridian to the jueyin meridian. It Can be seen that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many diseases can be present with constipation, Treatment on constipation should Follow the law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 Treatment on constipation is not only dismount. eight therapeutic methods can purge.

Keyword:zhongjing 《Treatise on Cold Damage Diseases 》 six meridians constipation discipline

2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届硕士论文

目 录

中文摘要 ................................................................................................................................................. 1 ABSTRACT ........................................................................................................................................... 2 目 录 ..................................................................................................................................................... 3 1引 言 .................................................................................................................................................. 5 1.1研究目的和意义 .............................................................................................................................. 5 1.2目前中医治疗便秘的研究现状 ...................................................................................................... 6 1.2.1理论研究 .................................................................................................................................. 6 1.2.2临床研究 .................................................................................................................................. 6 1.2.3实验研究 .................................................................................................................................. 8 1.3历史沿革 .......................................................................................................................................... 9 1.3.1萌芽阶段 .................................................................................................................................. 9 1.3.2成长阶段 ................................................................................................................................ 10 1.3.3形成阶段 ................................................................................................................................. 11 1.3.4发展阶段 ................................................................................................................................ 12 1.4便秘与五脏的关系 ........................................................................................................................ 13 1.4.1心主神明,五脏六腑之大主 ................................................................................................ 13 1.4.2肺与大肠相表里 .................................................................................................................... 14 1.4.3脾运化水谷,大肠传导糟粕 ................................................................................................ 14 1.4.4肝主疏泄气机,以助大肠传导 ............................................................................................ 16 1.4.5肾主水液,司二便 ................................................................................................................ 16 2. 便秘的伤寒六经证治 ..................................................................................................................... 17 2.1 太阳病便秘 ................................................................................................................................... 17 2.1.1 桂枝汤证 ............................................................................................................................... 18 2.1.2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证 .................................................................................................... 20 2.1.3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 21 2.1.4五苓散证 ................................................................................................................................ 22 2.2阳明病便秘 .................................................................................................................................... 24 2.2.1麻子仁丸证 ............................................................................................................................ 25 2.2.2蜜煎导 .................................................................................................................................... 26 2.2.3抵当汤证 ................................................................................................................................ 27

3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届硕士论文

2.2.4大陷胸汤证 ............................................................................................................................ 28 2.2.5大承气汤证 ............................................................................................................................ 29 2.3少阳病便秘 ................................................................................................................................ 30 2.3.1小柴胡汤 ................................................................................................................................ 31 2.4太阴病便秘 .................................................................................................................................... 32 2.4.1理中丸(汤)证 .................................................................................................................... 32 2.4.2桂枝加芍药汤证和桂枝加大黄汤证 .................................................................................... 33 2.5少阴病便秘 .................................................................................................................................... 34 2.5.1四逆汤证 ................................................................................................................................ 34 2.5.2真武汤证 ................................................................................................................................ 35 2.6厥阴病便秘 .................................................................................................................................... 36 2.6.1四逆散证 ................................................................................................................................ 37 2.6.2乌梅丸 .................................................................................................................................... 39 3讨 论 ............................................................................................................................................ 39 3.1对后世治便秘的影响 .................................................................................................................... 39 3.2结论 ................................................................................................................................................ 42 4问题和展望 ........................................................................................................................................ 44 参 考 文 献 ................................................................................................................................... 46 致谢 ....................................................................................................................................................... 50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51 申明 ....................................................................................................................................................... 52

4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届硕士论文

1引 言

1.1研究目的和意义

便秘是指大肠传导失常,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粪质干结,排便艰难;或粪质不硬,虽然有便意,但便出不畅的病证。便秘是临床上的常见症状,也可出现在各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组,但以中、老年人常见。长期便秘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加重患者思想的负担,增添焦虑紧张情绪,且对人体内环境、内分泌系统均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日久诱发或加重其它疾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笔者较广范围的查阅了多种数字期刊和书籍(清华期刊数据库、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馆),发现治疗便秘辨证思维方法多是选用中医内科的辨证,尚未有文章明确提出通过六经辨证治疗便秘。本文通过对《伤寒论》全书中提及有关便秘的条文进行整理,分析病因、病机、治法、方药,旨在进一步探索张仲景治疗便秘的规律,深化其对治便秘的思维理解。此次整理涉及的文献包括张仲景《伤寒论》里的所有有关的条文的论述,内容丰富,将对便秘的现代临床治疗起到积极作用。

5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届硕士论文

1.2目前中医治疗便秘的研究现状

1.2.1理论研究

近20年来,当代中医学家对有关便秘的文献,临床治疗等系统归纳总结。在流行病学数据的基础上,得出一些发病因素,有学者指出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便秘患者中65%以上伴有神经衰弱等症状。现代人不良生活饮食习惯,摄入食物过于精细,肥胖,缺乏运动,精神压力过大,工作紧张、长期处于压抑状态,或突发事件影响,都可以造成便秘。李乾构教授认为其病位在大肠,而与脾胃系最为密切。因为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习惯伤及脾胃,致脾气虚弱,运化功能失调,气血津液亏乏,肠道失于濡润,传导失常而致便秘发生。张鹳一老中医认为习惯性便秘其病理关键在于脾肾不足,湿浊壅滞,升降机枢失于旋转所致。

[2]

[1]

1.2.2临床研究

多年来根据大量的临床研究资料,中医中药在治疗便秘方面具有独到的好处和优势,尤其是习惯性便秘。陈瑞春教授认为,四逆散可作为治疗便秘的基础方。若属气滞为主者,可加入桔梗、杏仁,借肺气宣降之功,助行大肠之滞;若属热结者,可四逆散为辅,合用承气汤,以清热和胃,下行开结,并可消除或缓解承气汤通便前的腹痛之苦;若属气虚者,可合用黄芪汤,达到补而不滞,升降得宜;若属血

[2]

6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届硕士论文

虚者,可合用润肠丸,则补而不腻,气血调和;即便是阳虚便秘,亦可与济川煎同用,因为四逆散四药合用,近乎平性,有良好的行气推动之功,即现代医学所说的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茅氏用麻子仁丸加味治疗高脂血症,效果良好。临床治疗50例,并设西药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用麻子仁、制首乌、决明子、生黄芪、绞股蓝各30克,生白芍、枳实、厚朴、杏仁、泽泻各10克,参三七、大黄各5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对照组口服烟酸肌醇酯片,每次 0.4克,每日 3次。结果:治疗组显效 28例,有效 16例,无效 6例,总有效率 88%;对照组显效12例,有效7例,无效11例 总有效率63.3%。两组总有效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冯丹诊病过程中发现:大多数老年便秘患者,除以便秘为主诉就诊外,多伴有胸闷、心慌、气短,排便时努挣乏力汗出以及肢体运动障碍甚至偏枯不用等。与现代医学所称心脑血管疾病相似,而《伤寒论》中的炙甘草汤通阳复脉,养血滋阴功能恰好适用于上述病症。故在炙甘草汤原方中加入具有通阳利气,宽中除满,又有润肠通便功效的枳壳、瓜蒌,在治疗便秘的同时也使上述症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所以炙甘草汤不失为治疗老年便秘的一个良方。严先龙用增液济川煎辨证加味治疗便秘126例,治愈112 例,好转14例。总有效率100 %, 治愈率88.9 %。中医自古有五行相胜情志疗法,同样殷淑珍通过安慰、鼓励、暗等方法消除患者焦虑、恐惧、痛苦感,用语言来改变病人情绪,通过情绪调动患者神经调节功能,缓解平滑肌以改善排便困难,心理疗法是治疗便秘重要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

7

[6]

[5]

[4]

[3]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届硕士论文

1.2.3实验研究

近年来中医便秘的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具有直接通便作用方药上,如承气汤、麻子仁汤以及药物等。

(1)回建峰研究利用乳果糖氢气呼吸试验测试大承气冲剂对特发性便秘胃肠运动功能障碍(便秘)患者口一盲传输时间(OCTT)的影响,以期找出大承气冲剂对肠道运动功能的影响。结论:大承气冲剂组比对照组排便间隔时间明显缩短。

(2)朱金照对柴胡、大黄、枳实、半夏、砂仁、藿香、白术、香附、鸡内金、莱菔子、厚朴、槟榔、木香、大腹皮、及蒲公英15味中药促胃肠动力作用的筛选研究中得出以下结论,对临床我们药物选择更有针对性。结论:柴胡无明显促胃肠动力效应,大黄、香附抑制胃排空而促进肠传输,厚朴、半夏促进胃排空却无加快肠传输的作用,莱菔子、蒲公英可加快肠道传输但对胃动力无明显影响。鸡内金、枳实、砂仁、槟榔、木香、大腹皮、白术及藿香对胃排空及肠道传输均有促进作用,其中木香、槟榔的促胃肠动力效应以增强胃排空为显著,枳实、藿香则以加快肠道传输更明显,大腹皮、砂仁、白术的促进胃排空及肠道传输的作用均非常显著。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这些药物的促动力效应不同且存在作用部位的差异,其部分原因可能与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有关。此外,本研究发现大腹皮、砂仁、白术的促动力作用与西沙必利具有一定的可比性,说明这3味药物具有深入研究及开发价值。

[8][7]

8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届硕士论文

(3)吴献中氏在对三承气汤药理作用研究中显示:其“改善胃肠道血流循环和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腹腔内陈旧性出血吸收”,“可刺激大肠,使之充血,从而诱导性消退他处,尤其是上部充血症状和炎症”,“保护肠屏障及防治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另外“可保护肠道微生物菌群。”

[9]

1.3历史沿革

1.3.1萌芽阶段

春秋至秦汉时期。在此期间以《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基本形成,便秘《素问·厥论》

[10]

称之为“后不利”,《素问·至真

要大论》称之为“大便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下者,引而竭之”;“其实者,散而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云:“留者攻之”。《内经》为下法治疗便秘奠定了理论基础。古人亦认为便秘与肾脏有密切关系,《素问·至真要大论》:“大便难……病本在肾。”肾虚同样可以引起便秘。汉·张仲景称之为“脾约”、“闭”、“阴结”、“阳结”等。《伤寒论·平脉法第二》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师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把便秘归纳成阳结和阴结,提纲挈领。《伤寒论》398条与便秘有关条文70条有余,占整个条文数的20%。从分布来看,六经均涉及, 反映出仲景对气灵活的辨治思想.具有临床

9

[11]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届硕士论文

借鉴意义。张仲景承《内经》之理,创三承气汤荡涤实热积滞,治疗阳明府实的便秘,麻子仁丸治脾约便秘,小柴胡汤治疗少阳枢机不利的不大便等。

1.3.2成长阶段

两晋至隋唐时期。此阶段是中医药史上基本理论探讨少、但出现大量方书的阶段。对于便秘而言,总结了前一时期的认识,又提出部分新见解。隋代巢元方承前人之说,仍称便秘为“大便难”、“大便不通”。但把两者明确分开,分别开提出各自的病因病机。 继张仲景提出产后易大便难,第一部妇产学专著《经效产宝》进一步阐明其病因病机:“肠胃挟热,产后血下,津液竭燥”。《经效产宝·产后大小便不通方论》“论曰:产后大小便不通,肠胃本挟于热,因产大小便血俱下,津液竭燥,肠胃痞涩,热气结于肠胃,故不通也。”王叔和、巢元方通过脉象诊断该病及其愈后,丰富了诊断学的内容。孙思邈首次提出病瘥后易患便秘《千金方·脾脏上》

[13]

[12]

:“ 论曰,

有人因时疾瘥后,得秘塞不通,遂致夭命,大不可轻之,所以备述,虽非死病,凡人不明药饵者, 拱手待毙, 深可痛哉,单复诸方,以虞仓卒耳。”,并认为治疗应用 “ 滑腻之物” 。在此观点的影响下,应用药物呈多元化特点,出现大量润肠通便药,如桃仁、杏仁、葵子、肉从蓉等,并组创了皆为润肠药物的方剂,为后世治疗便秘开辟了新的组方思路。

10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届硕士论文

1.3.3形成阶段

即宋金元时期。此时期便秘的理法方药有突破进展,且日趋完善,至今对临床影响巨大。朱肱确立“大便秘”病名,《活人书》

[14]

“问:手足逆冷而大便秘,小便赤,或大便黑色,脉沉而滑。曰:此名阳证似阴也。”自此后世医家多以“秘”称谓便秘,符合临床实际,更好的指导了临床。故“大便秘”命名具有划时代意义。朱胧总结张仲景有关便秘论述,系统归纳了便秘的基本症状:数日不大便、大便难、大便硬、燥屎。

宋代严用和继承巢元方等前贤之论述。概括了便秘的外因,指出便秘病乃肠胃不足, 风寒湿热之邪乘之。陈无择将便秘的病因分为:外所因:为风寒暑湿、内所因:为脏气不平,阴阳关格和不内外因:脾约的三因学说。

《类证普济本事方续集·治诸痔疾》:“ 治因痔疾阻碍大便秘结”痔疾阻碍学说发前人所未发,它是从全新的外科视角审视便秘的成因,从病因上为消除痔疾的治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此时期很多医家探讨脾约证,对其病机提出不同见解。成无己认为脾约证病机为 “ 胃强脾弱”。元代朱丹溪不同意成无己的观点,从五行理论阐释脾约证病机:脾失转输,肺失传送。 《脉因证治·结燥》:“火邪伏于血中,耗散真阴,津液亏少”李东垣的火邪伏血中,提出了便秘的血燥病机,为临床便秘选择血分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支持。

[16]

[15]

11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届硕士论文

辨证论治方面,金元四大家之李东垣系统总结了便秘辨证论治法则 朱丹溪治疗便秘多用降气之剂,认为便秘多与肺气不降有关。对以后明清医家提出肺与便秘密切相关理论有所启发。 金元时代,下法治疗便秘有较大的创新和发展,刘河间提出:“表证未解可攻里”的理论;张子和在《儒门事亲》

[17]

中提出“陈莝去而肠胃洁,癥瘕尽

而营卫昌,不补之中存真补焉”。以攻为补的思想,对当今社会能量摄入的过剩,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另一方面,宋金元时期已经注意到治疗便秘应辨证施治,张元素在《医学启源·六气方治》:“脏腑之秘,不可一概论治,有虚秘,有实秘,有风秘,有气秘,有冷秘,有热秘,有老人津液干结,妇人分产亡血,及发汗利小便,病后气血未复,皆能作秘。”特别提出不可滥用大黄、巴豆等泻下药,否则贻害无穷。

[18]

1.3.4发展阶段

明清时期是中医学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的时期,金元医家过用寒凉的弊端在元末明初得以纠正,辨证论治成为主导思想,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以张锡纯为代表的开明医家吸取西方医学生理病理学的认识,衷中参西,推动了学术发展。此时期对于便秘的认识更加丰富多彩。对现代临床意义更大。

“便秘”病名由沈金鳌首次提出来,同时便秘有了具体的量化指标,李挺认为“三四日不便”者为便秘。病因病机方面,明清医家大多承袭前人认识,认为便秘可由风、热、冷、湿、气滞、食积以

12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届硕士论文

及发汗利小便、老人津液干燥、妇人分产亡血、病后血气未复引起。一代医学大家张景岳认为虚、寒与火是导致便秘的重要病因,并提纲挈领概括为阴结、阳结两类,反对前人风、湿、气滞皆能成秘的观点,认为此三因素是由虚、火派生而来。

唐容川在《血证论·便闭》

[19]

中讲:“ 又有癖血秘结之证,或

失血之后, 血积未去, 或跌打损伤,内有癖血,停积不行,大便秘结。”这表明瘀血可以导致便秘。

痰湿便秘由明代李挺、清代吴鞠通等提出,此后医家用祛痰剂治疗便秘,效果显著。又找到了一个治疗便秘的思路。而且对于当今多肥人的社会尤为适宜。如《医学入门·大便秘结》:“痰滞不通者,二陈汤加枳壳、槟榔。” 病机关键是津液布散,如《医医病书·大便论》

[21]

[20]

:“有痰饮,津液不行大肠而便闭者,则当用杏仁、

枳实、陈皮、半夏,以通幽门气分,使津液下行。”

时至明清,随着温病学的形成,下法也更趋完善。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灵活变通,广为制方,在大、小、调胃承气汤的基础上,化裁为宣白承气汤、牛黄承气汤、导赤承气汤、增液承气汤等诸方,大大丰富了本法的证治内容。

1.4便秘与五脏的关系

1.4.1心主神明,五脏六腑之大主

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

13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届硕士论文

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素问·移精变气论》言“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言疾病久治不愈,关键在\"神不使\",临床上治疗任何疾病都要首先关注心神的状态。大肠的传导有赖心肺之气的推动。心主血脉,心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血液运行,若心气不足,血脉不畅。血运障碍,无以推动,动力不足。大肠传送无力大便难。

1.4.2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在五行属金,为阳中之阴脏。主气司呼吸,助心行血,通调水道。在五脏六腑中,位居最高,为五脏之长。 肺主气,《医门法律·肺痈肺痿门》

[22]

曰:“人身之气,禀命于肺,肺气清肃则周

身之气莫不服从而顺行”。肺的呼吸运动,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具体体现。肺有节律的一呼一吸,对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肺位居上,既宣且降又以下降为主,方为其常。肺气必须在清虚宣降的情况下能保持其主气、司呼吸、助心行血、通调水道等正常的生理功能。清·陈士铎《石室秘录·大便闭结》

[23]

云:“大便闭结者,人以为大肠燥甚,谁知是肺气燥乎?肺燥则

清肃之气不能下行于大肠。”明确指出便秘与肺有关。

1.4.3脾运化水谷,大肠传导糟粕

脾主运化、统血,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脏腑百骸皆赖脾以濡养,故有后天之本之称。在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

14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届硕士论文

阴。

便秘和脾的关系:(1)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以及皮毛、筋肉等各个组织器官,防止因虚而秘。

(2)脾主运化水谷,既包括了消化水谷、吸收转输精微并将精微转化为气血,又包括了运化糟粕的功能,所以临床常见虚证便秘,只补脾大便则通,这个道理也可以这样理解,因为脾虚,脾胃消化水谷的时间延长,那么糟粕形成的时间推后,遂形成便秘,饮食人胃后,虽然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实际上是在胃和小肠内进行的。但是必须在脾气健运的情况下,才能将水谷化生为精微。

(3) 脾是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关键环节。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脾在运输水谷精微的同时,还把人体所需要的水液(津液),通过心肺而运送到全身各组织中去,以起到滋养濡润作用,又把各组织器官利用后的水液,及时地转输给肾,通过肾的气化作用形成尿液,送到膀胱,排泄于外,从而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脾居中焦,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故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因此,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健旺,既能使体内各组织得到水液的充分濡润,脾的生理功能正常,水液输布正常,胃肠得其濡润,大便则不干燥。又不致使水湿过多而潴留。反之,如果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常,必然导致水液在体内的停滞,而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水停三焦,三焦气机不畅,大肠气机不通,糟粕不出。

15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届硕士论文

1.4.4肝主疏泄气机,以助大肠传导

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体阴用阳。在五行属木,为阴中之阳。

(1)调畅气机:肝主疏泄保证人体全身的气机调畅。《读医随笔·卷四》“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肝气郁结,肝脾不和,气机郁滞,不能宣达,通降失常,传导失职,糟粕内停。

(2)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肝主疏泄是保持脾胃正常消化吸收的重要条件。正如《血证论·脏腑病机论》:“木之性主乎疏泄。食气人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则水谷乃化。设肝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证在所难免”。

(3)胆附于肝,内藏胆汁,胆汁具有促进消化的作用。胆汁是肝之余气积聚而成。《医原》

[26]

[25]

[24]

:曰:“凡人食后,小肠饱满,肠

头上逼胆囊,胆汁渍人肠内,利传渣滓”。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胆汁能正常地分泌和排泄,有利于糟粕的形成和传导。

1.4.5肾主水液,司二便

肾主藏精,主水液,主纳气,为人体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为先天之本;在五行属水,为阴中之阳。肾主五液司二便,肾气虚,则不能主五液,大肠失于润泽,则大便秘结,正如《诸病源候论·大便难候》:“邪在肾,亦令大便难。所以尔者,肾脏受邪,

16

[27]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届硕士论文

虚而不能制小便,则小便利,津液枯燥,肠胃干涩,故大便难。”针对此病机,张景岳创济川煎,本方补肾而主津液以达通便之功,专为肾虚津亏便秘之证而设。以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腰膝痠软为证治要点。

五脏的虚实都可能导致便秘发生,但其主要病位仍在大肠,病机仍是大肠传导失常。可以说,“便秘不离大肠,非独大肠也”。临床表现以“秘”为特征。“秘者,闭也,不通也”。临床治疗着重在“通”字。《内经》有明训“六腑以通为用”。但通之法,各不同。调气和血,调血和气,通也;下逆使之上行,中结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通,寒者温之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

2. 便秘的伤寒六经证治

2.1 太阳病便秘

太阳病是人体感受外邪,正邪交挣于太阳范围,引起太阳所属脏腑、经络气化等生理功能失常所致的急性外感病。太阳有小肠、膀胱两腑。与心肾表里。小肠为“受盛之官”指接受胃中水谷,分清泌浊,浊者为糟粕再下行传入大肠,如果小肠分清泌浊功能不好,糟粕不下行,大肠无物可传,遂为便秘。膀胱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使水液始终在体内保持动态的平衡。大肠主津,如果大肠无津可润,便秘遂生。

17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届硕士论文

小肠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有赖于心火的下行才能完成。同样足太阳膀胱气化,必须要得到足少阴肾中的元阳蒸化才能完成。总之太阳主表卫外,太阳根于少阴,故真武汤见于伤寒论,一为太阳一为少阴者,盖太阳与少阴相表里,足太阳根于足少阴也。手太阴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与太阳所主表之意相通,又肺与大肠相表里。

太阳便秘病因病机主要是:第一个:手太阴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表气闭郁,影响到肺的宣发肃降,肺与大肠相表里,有肺的气机失调影响到大肠的传导失职,发生便秘。第二个:卫气运行不畅,膀胱布散津液不畅,直接导致大肠干燥,或津液停聚而为水湿痰饮,湿阻气机,大肠传导失职,发生便秘。

2.1.1 桂枝汤证

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张仲景考虑到在太阳病中,有六七日不大便,多数情况下,属邪热传里,热结阳明,腑实不通,那么就应该用攻下里实之法“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说明还是表证而不是里证,还应从表治,表气开则里气和。卫气开,肺气宣,大肠气降。由此也可以推知,此不大便当不是干燥硬结,当是属于“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的类型。治以辛温发汗为法,张仲景用桂枝汤治疗。《伤寒名案选新注》载李士材医案:“治吴君明,伤寒六日,谵语狂

18

[28]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届硕士论文

笑,头痛有汗,大便不通,小便自利。众议承气汤下之。士材诊其脉浮而大,因思仲景曰‘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方今仲冬,宜与桂枝汤……及夜而笑语皆之,明日大便自通”。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 我们再看以下两条条文:

第234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第235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仲景行文前后呼应,从这两条可以体会出,即使真正到了阳明病,只要不是升降出入严重障碍的境地,例如三急下证,都要首先考虑是否有表气的闭塞,以宣畅表气为前提,叶天士到气才可清气,才字有深意。此处都冠以“阳明病”却行桂枝麻黄法,也暗暗提示了在治疗太阳病解表的时候,大肠之气机的顺畅与否会反过来影响到肺的气机,再影响到表气的布散?里气不和表气不解。那么在解表的过程中,针对病人的情况要考虑到气机的升降相因,因为既然提到阳明病那就暗含了清法和下法。《伤寒论》最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系列的原则,面对临床上错综复杂的病情,还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第18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就可以看出在解表的基础上,又含有下法的思想在里面,厚朴理大肠之气,杏仁润肠通便。

19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届硕士论文

2.1.2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证

第174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大便硬,从行文上看并非主证,大便硬,但小便利说明非实证便秘,而是虚证。故去掉桂枝的原因:是辛温发散太过,则伤气耗津,加白术是健脾生津助脾运,并且白术附子相合共逐水气。去桂枝给了我们一个提示:虽然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的宣发有助于大肠的传导,但是不可过于为了走表去宣而去解表,过犹不及。方中白术是四两,这也提示了在临床上遇到便秘且中气不足,可以考虑要加大白术的量,以健脾除湿。

刘渡舟医案

[29]

:韩某某,男,3 7岁。自诉患关节炎有数年之久,

右手腕关节囊肿起如蚕豆大,周身酸楚疼痛,尤以两膝关节为甚,已不能蹲立,走路很困难,每届天气变化,则身痛转剧。视其舌淡嫩而胖苔白滑,脉弦而迟,问其大便则称干燥难解。辨为寒湿着外而脾虚不运之证,为疏:

附子l 5克,白术1 5克,生姜1 0克,炙甘草6克.大枣1 2枚。 服药后,周身如虫行皮中状,两腿膝关节出粘凉之汗甚多,而大便由难变易。转方用:干姜1 O克,白术1 5克,茯苓1 2克,炙甘草6克。服至3剂而下肢不痛,行路便利。又用上方3剂而身痛亦止。后以丸药调理,逐渐平安。

20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届硕士论文

按语:寒湿在表,如果大便正常,说明中焦正气尚可,可直接使用桂枝附子,桂枝附子同用一击而功成,但是脾虚,再行桂枝附子汤法未免捉襟见肘,何以辨为脾虚?大便硬,小便自利者也,脾虚津液直入膀胱,大肠无津可用,脾气虚,运化失司,大肠传导无力,故用白术运化脾胃。桂枝不一定非去不可,在这里仲景只是为了突出脾虚便秘的病机。因为风药也可以升提脾气。

2.1.3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许叔微医案

[30]

治一人,病伤寒身热,头痛无汗,大便不通已四

五日。许询之,见医者治大黄朴硝欲下之。许日:子姑少待,予为视之,脉浮缓,卧密室中,自称甚恶风。许曰:表症如此,虽大便不通数日,腹又不胀,别无所苦,何遽便下,大抵仲景法,须表罢,方可下,不尔,邪乘虚入,不为结胸,必为热利也。作桂枝麻黄各半汤与之,继之小柴胡,絷絷汗出,大便亦通而愈。

桂枝3克、白芍3克、生姜3克、炙甘草3克、大枣3克、麻黄3克、杏仁4克

按:桂枝麻黄各半汤比桂枝汤还要猛烈,相当于弱化的麻黄汤,治疗便秘不一定非要用大黄芒硝,许氏精研《伤寒论》,脉证合参,作桂枝麻黄各半汤与之,是以医者不可死读书,必须活学活用,方为妙手也。

21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届硕士论文

2.1.4五苓散证

五苓散是《伤寒论》太阳篇中的治水诸方中的一个重要方剂,太阳病发汗后,在表之邪未尽,邪入膀胱腑,膀胱主气化津液,邪热入膀胱,致使气化不行,津液布散失常,下见小便不利,上见口渴。五苓散化气利水,兼以解表。傅元谋教授认为借用本方化气利水的作用,通过调整方中药物的比例关系,可消除身体内任何部位的水湿停蓄,特别是中下焦的水湿停蓄。水湿痰饮之邪,停于三焦,气机不畅,清气不升,浊气不降,糟粕内停而为便秘。 宋兴教授病案

[31]

周某,男, 62岁,退休干部,成都市人。初诊日期: 1997-09-22。 主诉:大便秘结4年余。

自述:4年多以前,大便基本正常,因重感住院治疗,使用大量抗生素而出现便秘,但症状甚严重,有人授以牛耳大黄鲜叶代茶可以通便之验方法,初试甚灵,但续服则效果日减,久而不完全无效,且大便秘结较前明显加重,于是转求医调治。或投大承气汤,一服即便通而泻下如水腹痛腹胀,停药即便秘复作,且球解如羊粪,苦堪言。或投二地、二冬、玄参、天冬、桑椹、柏仁类,服后效果甚微,转增恶心脘痞。渐至对各治疗都深感失望,于是改服上清丸,初服半包效,渐服疗效渐减,不得不追加用量并辅以开露,以维持疗效,苦不堪言。今经朋友反复推荐始抱侥幸一试的心态前来就诊。感叹唏嘘,怨天尤人之情溢于言表。

22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届硕士论文

问诊:大便秘结难解, 3-4日一行,每努至肛裂而不下,每次服3包上清丸才能排便,小便清澈量多,饮食尚可,夜卧时有腹胀感,且有缓加重之势。

望诊:面色晦黯,但不油垢,形体丰,精神萎顿,舌绛黯而胖,苔黄厚腐润。切诊:四肢欠温,六脉沉迟而弦劲有力。诊断:便秘。

辨证:阳虚湿滞,络阻津郁。治法:温阳化气,通络行津。 方药:五苓散加味:桂枝15 g茯苓20 g猪苓20 g泽泻10 g白术20 g枳壳10 g桃仁15 g

书方未就,即有临床实习生两次离席趋前耳语:“老师,这是便秘”,我点头应答“知道”,仍叫他写“五苓散”。学生不解,以为我心不在焉,于是大声喊叫:“老师!他不是拉肚子,是便秘!”

我告诉他,这是五苓散证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大胆予五苓散与服。并叮嘱患者停用一切通便药物,先服上方1剂,以观进退。 翌日二诊:服1剂,大便初段如羊屎,中段如驴粪,较前排出大为轻松。舌之绛红减退,黄滑苔亦消退近半,脉亦渐起,前方既效,坦途已现,治疗当无大难。予五苓散合砂半理中汤化裁继服,连服2剂。2剂尽而黄腐苔退去十之七八,脉起而弦象消除,津回便通,渐成条理。三诊时嘱续服前方4剂,舌上黄苔退净,质转红润,大便畅解。续以理中汤合济川煎以固成功,嘱其连服月余。后自来相报,服前方精神、体力、饮食、睡眠日益改善,遂连续服用2月余方止,自觉诸症尽解,观其精神矍铄,肤色明润,全身状况较病前更佳。

按:便秘而燥苔黄而厚,便秘而燥,以热邪耗津的内在病机影响

23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届硕士论文

所致为多见,舌苔黄厚,以湿热内蕴,阻滞熏蒸的内在病机影响所致为多见,余如舌色绛黯而胖,颇似热极而肿;脉沉弦有力,颇似邪热内蕴;能承受每次服攻下之剂上清丸3包始便通而身体并未大衰,颇似真正的体实证实。但是小便清澈,六脉沉迟。“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宜桂枝汤”综合观之,此便秘当是湿气太重,湿阻大肠气机,遂为便秘,故治疗要点为温化气机,排除浊阴。方用五苓散,此处五苓散和仲景五苓散在药物比例上略有不同,仲景五苓散泽泻独重,而宋师此处五苓散泽泻独轻,盖几经误治,正气虚馁,不可渗利太过,不可不知。

2.2阳明病便秘

阳明的生理以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胃腑、大肠腑两经两腑的生理功能为基础。阳明的生理功能最主要的是腐熟消化水谷,是人体气血阴阳的主要来源。其特点以通为要,以降为顺。胃为六腑之大主,代脾统领消化系统 (六腑) 具体运化水谷。《灵枢·本输篇》“大肠小肠皆属于胃”

邪热内入,若尚未与肠中糟粕互结,“有热而无积”,称之为阳明经证,已与肠中糟粕互结,称之为阳明腑证。阳明的便秘属于实证。 阳明属多气多血之经,其气化运动趋向是向内向下的,“阳明主合”之谓也。平时所谓的经证、腑证,其实是热邪向实热之邪的转变;是气机由开放到内收的一种转变;也是病情由浅层次到深层次的转变。具体的说,即白虎汤证到白虎人参汤证到调味承气汤证,

24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届硕士论文

再到小承气汤证,最终到大承气汤证。一步步深入,气机一层层内收,直至终极

[32]

在阳明病篇关于便秘论述最为集中, 治法主要体现在下法。

阳 明 便 秘 具体方证 治法 主方 药物 大黄 芒硝 枳实 厚朴 攻下热结,荡涤大承气汤 燥结 阳明腑实证 泻热通便,消滞小承气汤 除满 泻热和胃,润燥调味承气汤 软坚 脾约便秘证 滋液润燥,泻热麻子仁丸 通便 津亏便结证 润肠通便 瘀血便秘 结胸证 破血逐瘀 泻热逐水 蜜煎导 抵挡汤 大陷胸汤 大黄 枳实 厚朴 大黄 芒硝 甘草 小承气汤+麻仁杏仁白芍 蜂蜜 水蛭 虻虫 桃仁 大黄 大黄 芒硝 甘遂 2.2.1麻子仁丸证

第247条 “跌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麻子仁丸

麻子仁 (二升) 芍药 (半斤) 枳实 (半斤,炙) 大黄 (一斤,去皮) 厚朴 (一尺,炙,去皮)杏仁 (一升,去皮尖,熬) 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25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届硕士论文

方中重用麻子仁,润肠通便为主药; 杏仁降气润肠,芍药养阴和里; 佐以大黄、枳实、厚朴泄热去实,行气导滞;使以蜂蜜润燥滑肠。具有清热润肠通便之功。剂型为蜜丸,性质柔润,作用缓和持久,开创后世医家治疗便秘应用丸剂之先河。王子接

[33]

《绛雪园古

方选注》卷上:“下法不曰承气,而曰麻仁者,明指脾约为脾土过燥,胃液日亡,故以麻、杏润脾燥,白芍安脾阴,而后以枳朴大黄承气法胜之,则下不亡阴。法中用丸渐加者,脾燥宜用缓法,以遂脾欲,非比胃实当急下也。”

曹颖甫医案

[34]

治一人。能食,夜卧则汗出,不寐,脉大,大便难。此为脾约,方用火麻仁丸,作三服,开水送下。

火麻仁15克、杏仁9克、大黄6克、白芍9克、炒枳实6克、厚朴3克。

本案为脾约证。患者脉大能食,大便难,为胃中有热,热盛伤阴,津液亏损,不能濡润大肠,故大便硬;邪热伤阴,故夜卧多汗,而不寐。本案症状与247条方证不尽相符,但胃强脾弱之病理机转相同,所以麻子仁丸治之。

2.2.2蜜煎导

医案

[35]

江某,女,68岁。大便经常7-8日一行,甚至不用泻药十数日亦不见大便。平素饮食很少,服泻药一次,每觉脘满气短心悸,食

26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届硕士论文

物不消化,因此对泻药怀有戒心,而便秘不行,往往胃脘膨闷而小腹胀满,饮食不思。诊其脉象细弱而迟沉涩,是气血俱虚,阴津枯竭之证,下之不但伤胃,更加损津。处方:蜜煎导便,隔3日导便1次。用蜜煎后隔半小时即溏泄一次,不但无胀满之患,而食欲逐渐好转。患者甚觉满意,以后经常使用,半年未断,而健康遂日渐恢复。

按:第233条:“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仲景对津液内结,而又有正气不足的便秘,创立导便与灌谷道之法,在世界上为首创,对于津亏便秘大便硬,或年迈体虚,阴血素亏,大便干涩难下,而又不堪攻下者甚为适宜。现代多运用此方治疗习惯性便秘、老年性便秘、小儿长期吃牛奶便秘、不完全肠梗阻等疾病。

2.2.3抵当汤证

“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 因阳明邪热与瘀血相互搏结,阻与肠道,大肠传导失司,故可见不大便,因为血瘀热结为病,故本证特点是便虽燥结,其色多黑如胶漆,排出困难,并与消谷善饥,健忘,少腹硬满疼痛,发狂,小便自利等胃热炽盛,瘀热内扰之像伴见。

清朝陈士铎也在《辨症奇闻·大便闭结》 “大便不通,手按

27

[36]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届硕士论文

痛甚欲死,心烦躁,坐卧不宁,似有火,然小水又清长,人谓有硬屎留肠中,谁知蓄血不散乎。蓄血,伤寒症多有之,今不感风寒,何以有蓄血症?不知气血宜流通一身,一有抑塞,遂遏皮肤而为痈,留肠胃而成痛,传结成块,阻住传化,隔断糟粕,大肠因而不通。法宜通大肠,佐之逐秽。用抵当汤治之”。

活血祛瘀法治疗习惯性便秘

[37]

徐某某,女,43岁。于1982年3月24日就诊。有“肠息肉”病史24年。近十余年来大便秘结,7-8天,甚则十多天一次,呈粒状,色黑。初服果导或蕃泻叶大便即通,久服鲜效。腹部不适,稍有胀感,口臭,口干不欲饮,纳谷不香。诊察舌质紫黯,苔白薄腻,脉弦细而涩。此乃大肠血寮,更兼导泻伤津,以致肠腑枢机不利,肠道传送无力而便艰。治以活血化淤,佐以养阴润燥:当归、生地、火麻仁、郁李仁各12克,赤芍、桃仁、杏仁、枳壳各10克,川芍、红花各9克,丹参、瓜篓皮各15克,甘草6克,服10剂后,大便能以自解,干结好转,口干、口臭减轻。舌仍紫黯,脉弦细而滞。再予活血化痰,原方加柏子仁12克,继进10剂。药后大便2-3天一次,成条状色,暗黄,舌质淡紫,口臭已除。此乃腑气已通,痰滞有减退之势,上方去枳壳、白芍,加太子参15克,以扶脾胃之气,继投10剂,隔日煎服一剂。嗣后每晚服蜂蜜一次,以巩固疗效。随访二年,未再复发。

2.2.4大陷胸汤证

曹颖甫医案

[38]

:治陈孩。年十四,一日忽得病,邀余出诊,脉

28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届硕士论文

洪大,大热,口渴,自汗,右足不得屈伸,病属阳明,然口虽渴,终日不欲饮水,胸部如塞,按之似痛,不胀不硬,又类悬饮内痛,大便五六日不通,上湿下燥,于此可见,且太阳之湿内入胸隔,与阳明内热同病,不攻其湿痰,燥热焉除,于是遂书大陷胸汤与之。

制甘遂4.5克、大黄9克、芒硝6克。

服药后大便畅通,燥屎同痰涎先后俱下,乃复书一清热之方,以肃余邪。

寥笙注

[39]

:本案为热邪传里,与痰水相结而成大结胸证。此案

辨证要点:口虽渴,终日不欲饮水,乃胸中素有水饮之故,此其一。胸部如塞,按之似痛,不胀不硬,是邪初传入,结尚未甚之故,此其二。大便五日未通,可知不独水热结于胸,且肠内亦已燥结此其三。似此上下俱病,若但清其上,则邪无出路,徒攻其下,则胸中之邪不能解。当尊仲景:“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哺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大陷胸汤功能荡涤逐水,方用甘遂苦寒为君,使下陷之阳邪,上格之水邪,俱从腑间分解;芒硝、大黄之咸寒苦寒为臣,软坚泻热,共奏下夺之功。本方上下两顾,剂大而数少,取其迅疾,分解结邪,此奇方之制也,故服后大便通畅,燥屎与痰涎俱下而愈。

2.2.5大承气汤证

大承气汤出自《伤寒论》第233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

29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届硕士论文

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大承气汤功用为:急下存阴,峻下热结。本方为寒下代表方剂, 吴瑭亦说:“承气非可轻尝之品,……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脉体沉实,的系燥结痞满,方可用之”。 主治:1.阳明腑实证。2.热结旁流。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

大承气汤所治疗为热结的便秘,除了大便不通,还有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日晡潮热,神昏谵语,手足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数等实热症候。

[40]

2.3少阳病便秘

少阳为“一阳”,少阳为阳气初生,生机勃发,应春生之气,故有“少阳通与春气”之谓。少阳之气在人体,游行与三焦上下,出入于表里之间,少壮活泼,不亢不抑,温煦长养,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少阳以手足少阳两经,三焦胆两腑为生理基础,少阳系统气化的活动,必须要有厥阴系统的默契配合,方可正常发挥其功能。少阳主相火,相火必须在君火的引导下才能发挥作用,而心包则是代君行令的,胆气的疏泄必须有赖肝气的条达,少阳和其他脏腑亦有密切的关系。

30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届硕士论文

2.3.1小柴胡汤

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第236条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戢然汗出而解。”

柴胡汤原主治少阳病证,由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甘草,大枣七味组成。 此方寒热并用,扶正祛邪兼施,既疏利少阳枢机,又和胆胃之升降,并有疏利三焦,调达上下,宣通内外之功,可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诸症得解。

刘渡舟教授曾说:“小柴胡汤善开肝胆之郁,故能推动气机而使六腑通畅,五脏安和,阴阳平衡,气血调谐。”它功效快捷,治法奇妙,虽然方中没有麻黄、桂枝,但仍能发汗;没有芒硝、大黄,但仍能通便,没有茯苓、白术却能利水没有常山、草果,却能治疟。所以,刘教授称它“不迹其形,而独治其因,郁开气活,其病可愈。 章次公先生曾根据《本经》柴胡“推陈致新”、“去肠胃中结气”等记载结合自己的用药经验,认为柴胡功用应有三,即除解热外,还有祛瘀和泄下作用。《章次公医案》曾用大剂量(30~60g)柴胡治热病,谓其“退热通便,稳当无比”。

医案:

[41]

吴某,女,45岁,2007年10月18日初诊。便秘半

年,无明显便意,伴脘腹胀满不适,左腿酸软,舌淡红,苔薄白,

31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届硕士论文

脉弦细。处方:柴胡、法半夏、陈皮、大枣、桃仁各10 g,郁李仁、莱菔子各30 g,杏仁、苏子、淡肉苁蓉各15 g,甘草6 g。服7剂后,经随访症状逐渐缓解,终获愈。

按:本案虽为便秘、脘腹胀满不适,然舌苔未黄,且无明显便意,可知邪未入腑,乃少阳枢机不利,推动无力而便秘。从脉弦可知当从少阳治,用小柴胡汤疏利,三焦,通达内外,使上焦气机得以宣通,津液输布得以下行,胃气和降,便秘乃解。

2.4太阴病便秘

太阴病的病机有中阳不足,寒湿内盛。脾胃运化不足,不能腐熟水谷,或为泄泻,或为便秘,此种便秘和阳明腑实的便秘不同,大多数情况下反映在机体虚寒大肠传导无力的便秘,大便不硬,或者仅仅是出头硬,后稀溏。此类便秘反应的是中阳不足,不能很好的腐熟水谷,大肠无糟粕可传导。正印证了《内经》所说“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

太阴病属于里寒证,所以治疗大法为“寒者温之”“虚者补之”。基本治疗原则:温中散寒,健脾燥湿。

2.4.1理中丸(汤)证

俞长荣医案

[42]

:黄某,女三十五岁。患水肿病新瘥,面部仍有

轻微浮肿,面色淡黄,唇色不荣。近日胃脘作痛,绵绵不休,口中干燥,大便三日未通。脉象沉涩,舌白而干。我拟理中汤一剂,方

32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届硕士论文

用:党参12克,白术9克,干姜6克,炙草9克。

门人问:口燥便秘而用理中汤,岂不怕使燥结更甚吗?我说:此证乃脾虚中阳不振,运化失司,水津不布。津液不上输,故口燥舌干;不下行,故大便秘。是太阴里虚寒,而非阳明里实热证。从患者以往病史及当前面色、脉象可知。其痛绵绵不休,腹无硬结,不拒按,是虚痛。故用理中汤温中健脾,使脾阳振奋,津液得行,所有症状即可解除。次日复诊,大便已通,口舌转润,胃脘痛随之而减,遂与六君子汤以善其后。

按语:(原按)本例口燥便秘而用理中汤,是“塞因塞用”之法。理中丸用人参、炙甘草健脾益气,干姜温中散寒,白术健脾燥湿。脾阳得运,寒湿可去,则中州升降调和而吐利自止。本方为太阴病虚寒下利的主方,在此处具有温运中阳,调理中焦的作用,异病同治,而治便秘。

2.4.2桂枝加芍药汤证和桂枝加大黄汤证

278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第278条最关键处为“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这是整个太阴篇的点睛之笔。本条并未明言提到大便不通,但是仔细分析,张仲景提到“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可见暴烦下利之前,七八天应该是不大便的状态,而且又特别加一个前提“伤寒

33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届硕士论文

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便秘的概念由出。关于治法仲景似乎开了个玩笑,或者说假设,不去治疗,等待,等待脾家实,腐秽自去。点出此便秘治法为温复脾阳,玩笑开完了,张仲景接着说“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桂枝加芍药汤是桂枝汤中倍芍药剂量而成。桂枝汤方调和营卫,重用芍药酸敛平肝,缓解挛急,与桂枝配,酸甘化阴,与甘草阳,缓中补虚的有效方剂。《神农本草经》

[43]

言芍药:“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

止痛,利小便”所以芍药本身有轻微的泻下作用。如果确实有实痛加上大黄便可。因为太阴病阳虚为本,所以仲师又反复强调:“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2.5少阴病便秘

少阴病,是人体感受外邪,正虚邪入,引起少阴所属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紊乱所致的病证,是伤寒六经病变发展过程中的危重阶段。少阴病典型表现是:脉微细,但欲寐。少阴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是以肾、心的病理变化为基础,少阴病虽然分为寒化证和热化证,但以寒化证为主,其病理变化可以归纳为:心肾阳虚,阴寒内盛。

2.5.1四逆汤证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323)

34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届硕士论文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388)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389) 典型病案

[44]

郝某,男,35岁。患便闭10月多,初因头目眩晕,曾多次服用黄连、川军等泻火药,眩晕未愈,渐至食少便难,形衰体羸,每隔十数日大便每次,燥矢停滞,便时十分困难,便后气促神疲,辗转疼痛,半日始安。又经多种通便治疗,愈通愈涩。用四逆汤3剂,感觉大便稍松,服至10剂,食多神健,眩晕亦愈。

2.5.2真武汤证

真武汤由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组成,具有温阳化气利

水之功。原主治阳虚水泛、心下悸、头眩、腹痛、小便不利等症。 病案:

李某,女,51岁 2001年2月25日初诊。患者近2年来,常觉大便窘困肛门,临厕努挣至汗出而不能排便,或排出少许,经有关检查均无异常,多方医治效不佳。诊见:形体肥胖,面色恍白,神疲乏力,腰膝软,气短,易汗出,头昏心悸,四肢不温,口干喜热饮,舌体胖大、质淡,脉沉迟无力。证属肾阳不足,肠失温煦。治宜温通寒凝以开闭结,以真武汤加味。处方:附子、白术、白芍、茯苓、党参、黄芪各30g,干姜15g,桔梗10g。5剂,每天1剂,水煎服。

35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届硕士论文

药后大便渐爽快,每天3次,神疲乏力、腰膝软减轻,头昏心悸好转。续服5剂,大便通畅,诸症除。随访1年半大便正常。

按:本例属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津液,气津不布,大肠推动无力。方中附子大辛大热补命门真火;白术、干姜温脾胃之阳;党参、黄芪补益元气;白芍养阴;桔梗载诸药上升有提壶揭盖之功。药证相符,故获效颇佳。实验研究真武汤有明显的增强和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而且这种调整也是双向的。比如临床上它既可治下利,又可治某些便秘。

2.6厥阴病便秘

《素问·阴阳系日月篇》说:“两阴交尽,故曰厥阴”厥阴以手足厥阴经,心包及肝两经两脏为生理基础,厥阴系统除了和少阳系统密切相关之外,和其他脏腑也有着密切关系。厥阴相火来自肾的命门之火。并非厥阴本身所固有。肝肾同源,肝和心是母子之脏,因此厥阴肝上接君火,下连肾水。这也构成了厥阴具备阴阳寒热错杂特征的基本条件。凡是具有“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这一寒热错杂性质的症候便可以称为厥阴病。 邪入厥阴,阴阳失于调节,无论何种证型都容易导致阴阳气不能相互贯通,出现厥阴证候。“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36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届硕士论文

2.6.1四逆散证

四逆散出自《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古今学者大都认为,四逆散列于《伤寒论》少阴病篇,是仲师告诫后人,少阴阳虚的症状,阳气内郁亦可见到,前者治疗当以四逆(汤)辈,后者只可用四逆散。四逆散证之四逆,仅是指手足不温,且逆冷不甚,没有“脉微细但欲寐,恶寒蜷卧”等证。故仲师于此处,特设鉴别,以示辨证论治。翟慕东教授认为本证“少阴病”并非少阴阳虚阴盛之本证,而是少阴阴亏而致厥阴肝木气机不宣之证。李中梓云“此本肝胆之剂,而少阴用之,为水木同源也。”故四逆散证当属于厥阴病方证

四逆散四味药物:甘草、枳实、柴胡、芍药,可分为5组:一是柴胡、芍药相配为肝胆药,一是枳实、甘草同用为脾胃药,此二组能疏肝理气、调和脾胃;一是芍药、甘草相伍,可以除血痹、缓挛痛,有缓急止痛之功;一是枳实、芍药相配,一气一血,有行气和血之能;一是柴胡、枳实,一升一降,升清降浊、推陈致新。纵观此方,其作用的部位是肝、胆、脾、胃与大肠。其主要功用是畅达气机、疏肝理气、调和脾胃。

病案

[45]

患者,女,91岁,2005年11月10日就诊。诉大便秘结反复发作10余年。患者多年大便秘结不畅,少则4~5天,多则10天一解。如

37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届硕士论文

不用药,努挣多时,即使汗出肢麻,也难以尽意。常用开塞露或大黄、番泻叶之类,时有效、时无效,且常伴腹痛。现证:大便秘结不畅,2天前已用过泻药,便质不坚,时有腹胀,矢气不多,饮食尚可,口渴少饮,睡眠一般,小便偏多,舌正红,苔薄微黄,脉细略弦。辨证为肝胃(肠)气滞。予以四逆散加味:

柴胡6 g,枳壳6 g,白芍10 g,炙甘草5 g,杏仁l0 g,桔梗10 g,虎杖10 g。

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7天后,因天气原因,不便复诊,遣家属来告,服药期间大便通畅,每日1次,无腹胀痛,饮食、睡眠尚可。嘱再予原方10剂,每2日1剂,水煎,分2次服。

2006年3月2日家属告之,服药期间大便每日1次,停药后大便1~2天一次,无明显不适。

按:四逆散在《伤寒论》中明文治疗“泄利下重”,并未提到治疗便秘,但“便秘”与“泄利下重”同为胃肠之病,病机同是升降失调,传导失司,故异病可以同治。治疗目标就是要恢复胃肠顺降之职,四逆散恰能担当此任。正如唐宗海所说:“大肠之所以能传送者,全赖于气”、“四逆散乃疏平肝气,和降胃气之通剂,借用处尤多。”加入桔梗、杏仁以宣肺通便,乃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宣则腑气不降。方中虎杖有缓下之功。

大便的正常与否,既与脾气的运化密不可分,又与肝气的条达息息相关。情志不达而伤肝,思虑过度而损脾,伤肝则气机郁滞,损脾则

38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届硕士论文

气机梗阻,肝脾为病而气机失常,此时,大肠之气既不得脾气之运,又不得肝气之疏,糟粕内蓄,留而不去而变生便秘证。尤在泾曰:“气内滞则物不行”

[46]

2.6.2乌梅丸

乌梅丸出自张仲景《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由乌梅、细辛、干姜、人参、当归、附子、蜀椒、桂枝、黄连、黄柏10味药物组成,具有辛开苦降、寒热并用,补泻兼施、气血两调的特点,主治蛔厥,兼治久利。

周玉来、周丽艳

[47]

研究发现用乌梅丸为主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

合征(IBS)31例,取得较好效果,总结如下:

结果:痊愈17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7.1%。 药理研究证实,乌梅有广谱抗菌作用,可促进胆汁分泌,改善肠道环境。黄连、黄柏、党参、淡附片、桂枝、细辛、当归、木香、乌药,对肠管运动均有调整作用。全方能够调整胃肠蠕动、清除肠道感染、恢复胃肠功能,故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效果较佳。

3讨 论

3.1对后世治便秘的影响

《伤寒论》是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不但系统论述了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规律,而且将许多内科杂病囊括于内。其辨证论治的思

39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届硕士论文

想对后世影响巨大。后世医家继承病发扬了张仲景的辨证论治的思想,从后世医家治疗便秘一病上就可以看出来。最为值得称赞的是,张仲景创立了大、小、调胃承气汤、厚朴三物汤、麻子仁丸等著名方药,成为教学之范例,迄今为临床所广泛应用。

伤寒论提出针对津虚肠燥的便秘用蜜煎导法治疗,“纳谷道中”,通过肛门给药,直接作用于肠道,是最早应用外导法的记载,所提出的猪胆汁疗法,“以灌谷道内”,是灌肠疗法的最早记录。唐·孙思邈《千金要方·秘涩》:认为“凡大便不通,皆用滑腻之物及冷水并通也”,除了记载了猪胆汁,还增加牛胆汁、冬葵汁、椒豉汤和猪脂膏等灌肠疗法,以及大五柔丸、濡脏汤等。并在仲景大黄附子汤的基础上创制了温脾汤,主治脾胃虚寒、积滞内停的冷积便秘或久痢赤白不止,腹痛,四肢不温,脉沉弦者。本方亦可看成是四逆汤加人参、大黄,属温下之剂。本方温补而不塑,攻下而不猛,确系扶正祛邪之良剂,故为后世名医所喜用。

仲景强调对便秘应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金元时期张元素注意到了这一点,在《医学启源·六气方治》

[48]

:“凡治脏腑之秘,

不可一例治疗。有虚秘,有实秘。有胃实而秘者,能饮食,小便赤,当以麻仁、七宣丸之类主之,胃虚而秘者,不能饮食,小便清利,厚朴汤宜之。”

张从正在麻子仁丸(组成: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基础上,创制了玉烛散(组成:当归、川芎、芍药、生地、大黄、芒硝、甘草)用于治疗血虚里热,大便秘结;或妇人经候不

40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届硕士论文

通,腹胀作痛等症。有养血清热,通经止痛之功。李东垣比较系统地总结便秘的辨证论治。如《兰室秘藏·大便结燥门》

[49]

:“如血

燥而不能大便者,以桃仁、酒制大黄通之。风结燥而大便不行者,以麻子仁加大黄利之。如气涩而大便不通者,以郁李仁、 枳实、皂角仁润之”。“如寒阴之病,为寒结闭而大便不通者,以《 局方》中半硫丸,或加煎附子、干姜汤冰冷与之。其病虽阴寒之证,当服阳药补之。若大便不通着,亦当十服中与一服药,微通其大便,不令结闭,乃治之大法。若病人虽是阴证,或是阴寒之证,其病显燥,脉实坚,亦宜于阳药中少加苦寒之药,以去热躁, 躁止勿加。” 明代张介宾不仅在中医理论方面很有研究,而且在临床治疗方面也颇有造诣, 张介宾在仲景便秘分虚实的指导下创制了肾虚便秘名方:济川煎,其《景岳全书》中讲到“便秘有不得不通者,凡伤寒杂证等病,但属阳明实热可攻之类,皆宜以热结治法通而去之,若察其元气已虚,既不可泻而下焦胀闭,又通不宜缓者,但用济川煎主之,则无有不达。” 故对年老肾虚而大便秘结者,颇为适用。 张仲景创立了三承气汤,主治阳明肠腑热结之病证。清代温病名家吴鞠通针对温邪易化燥伤阴的特点, 继承《伤寒论》创制了新加黄龙汤、宣白承气汤、牛黄承气汤、导赤承气汤、增液承气汤等方,解决了单用承气汤治疗“阳明温病,下之不通”的难题,丰富并充实了中医下法的证治。意义深远。

清代医家沈金鳌在其《杂病源流犀烛·卷九》

[51]

中共总结了26

种具体证型,30个方子 :“若条分之,则有由胃实者,善饮食,小

41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届硕士论文

便赤宜七宣丸。有由胃虚者,不能饮食,小便清利宜厚朴汤。有由大肠实者,腹满,屎硬宜麻仁丸。有由血虚者,液枯发渴宜益血润肠丸。……如由虚而兼气秘宜橘杏丸。如由虚而兼血秘宜苏麻粥、三仁粥。皆当分别。……倘或阴寒,脉却实,又数觉躁,宜于温暖药中略加苦寒,以去热躁,躁止即勿加。如阴躁,刻欲就冷,两尺虚,或沉细而迟,不得用寒药宜理中汤极冷服。如或不效,则用外导之法宜蜜煎,加盐、皂角各五分,冷秘宜酱瓜姜,热秘宜猪胆汁液。

3.2结论

便秘并非只有阳明一家,治法也并非下法一途,便秘与五脏相关,“魄门亦为五脏使”。便秘一证,不论虚实寒热,在脏在腑,归根结底都是影响到了胃肠传导。六腑以通为用,立法则围绕通畅大肠气机,或温而通之,或补而通之,或清而通之,并不拘于一法。

仲景用六经辨治,便秘就可从六经论治:太阳便秘,用解表汗法;阳明便秘,用下法;少阳便秘,用和解法;太阴便秘,用温法,少阴便秘亦用温法;厥阴便秘,寒热同调。

(1)太阳便秘病机为表邪固表,一个是影响到肺的宣降;一个是影响到膀胱的气化,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闭郁,上不开,下不行,治法理应“提壶揭盖”解表宣肺,大便自通,此种便秘,兼见表证,如恶寒、头痛、咳嗽无痰等,太阳膀胱主水,气化失常,体内津液布散失调,大肠失于濡润,或津液停聚,湿阻大肠气机。治

42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届硕士论文

法;理应化气行水,津液自调。故除了便秘、和表证之外,又见水饮停聚之像的烦渴,小便不利,舌苔胖大而腻等。鉴别诊断皆为:脉浮、小便清。

(2)阳明便秘病机为热与肠中燥屎结,津液耗伤,大便不通。治法通腑泄热,常见症状还有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鞕,日晡潮热,神昏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鞕有块,口舌干燥,脉滑数等实热症候。在阳明病中,除了热与燥屎结外,还有热与水结的大陷胸证,和热与血结的抵挡汤证。故除了用大黄泻热通腑外,还应该逐水和下血逐瘀。主要临床表现不大便,口渴,日浦潮热,心下至少腹便满而痛等水热互结之像,小便自利,消谷善饥等血热互结之像。

(3)少阳便秘病机为枢机不利,三焦不通。津液布散失常而导致便秘,主要临床表现:口苦,咽干,目眩, 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治法当和解少阳,以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4)太阴、少阴便秘,乃肾阳不足,火不暖土,中阳不足,运化无力,糟粕不行。少阴肾主水,司二便,水液失调,水走前阴,大肠津液不足而致便秘。临床表现:畏寒,纳差,手足冷,脉微细等阳虚征象,便秘特点是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或者初头硬。

(5)厥阴便秘病机为阴阳气不相顺接,寒热错杂,症见手足逆冷,便质不坚,时有腹胀,矢气不多,口渴,脉细弦。无具体治法,总

43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届硕士论文

以扶正祛邪,表里先后,调整阴阳为法。

在整理和分析张仲景辨证思想时候,笔者体会到仲景有一条主暗线贯穿于《伤寒论》中。《伤寒论》的明线是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暗线则是张仲景秉承《内经》的水液代谢观,即:“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而仲景在伤寒论中也反复提到发汗利小便,导致津液内涸的病理转归。津液内涸则致大便干结,而气虚、气郁或阳虚,不能蒸腾布散津液,皆可导致便秘。这也算是在本论文写作中的额外收获。

4问题和展望

由于时间仓促,本论文研究不够深入,仅是对条文进行了相应的归纳总结梳理,文中疏漏较多,还有许多文字和内容需要仔细琢磨,在对六经治疗便秘规律探讨过程中,在条文的选择标准上还是比较粗糙,尚需进一步改进完善。在理论和实践上,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从而对六经治疗便秘更加深入的探讨,以揭示客观的规律。

本论文通过查阅以前有关便秘的文献资料,对六经治疗便秘的病理机制和主要辨证论治进行分析,六经病变皆可发生便秘,而各经变现都有特殊性。本课题的研究对丰富便秘治疗的内容,临床上运用六经辨证论治治疗便秘提供了理论参考。

六经治疗便秘在数据库中的文献资料较少,多是散在的自家经验

44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届硕士论文

总结,未形成相应的理论体系。希望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探讨其常见的复方配伍研究及规律,以期进一步完善便秘中医治疗学,为临床运用六经治疗便秘奠定基础。

45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届硕士论文

参 考 文 献

[1]陈明.李乾构治疗便秘经验浅谈[J].北京中医.2004.23(2):

18-19

[2]张光荣.陈瑞春.四逆散治疗便秘探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

志.2007.14(6):86-87

[3]茅国荣.麻仁丸加味治疗高脂血症50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0 .16(2):19

[4]冯丹.炙甘草汤加味治疗老年便秘51例[J].中国乡村医

生.2007.14(1)

[5]严先龙.增液济川煎辨证加味治疗便秘126例[J].河北中

医.2004.26 (2):144

[6]殷淑珍.慢性便秘与心理疗法-流行病学调查的提示[J].中国城

乡企业卫生. 1996.01:38-39

[7]回建峰.大承气冲剂对特发性便秘和糖尿病患者口-盲传输时间

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1999.12(6):349 [8]朱金照等.15味中药促胃肠动力作用的筛选研究[J].第三军医大

学学报.2000.22(5):436~438

[9]吴献中等.通里攻下法在腹部外科[J].医学究通讯. 2004.33(2):

25

[10]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语译[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 9 9 5 [11]张机.伤寒杂病论[M].广西人民出版社.1 9 8 0

46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届硕士论文

[12]咎殷.经效产宝[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5. [13]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185 [14]朱肱.伤寒类证活人书[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210 [15]许淑微.类证普济本事方续集[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

社 .1998

[16]朱丹溪.脉因证治[M].上海卫生出版社.1958 [17]张从正.儒门事亲[M].辽宁科技出版社.1995 [18]张元素.医学启源[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 [19]唐容川.血证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20]李梴.医学入门[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 [21]吴鞠通.医医病书[M].江苏科学科技出版社.1985 [22](清)喻昌.医门法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3](清)陈士铎.石室秘录[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4](清)喻昌.读医随笔[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5](清)唐容川.血证论[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26](清)石寿棠.医源[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27](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2010.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8] 熊寥笙.伤寒名案选新注[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 [29] 刘渡舟.新编伤寒论类方[M]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 [30] 熊寥笙.伤寒名案选新注[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 [31] 宋兴.便秘验案及其反思[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

(2)

47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届硕士论文

[32]翟慕东.伤寒论学用指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133

[33]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 [34]曹颖甫.经方实验录[M].学苑出版社.2008

[35]关庆增.伤寒论古今研究[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3 [36](清)陈士铎.辨症奇闻[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1 [37]冯振兴.活血祛瘀法治疗习惯性便秘[J]. 四川中医.1986.4:22 [38]曹颖甫.经方实验录[M].学苑出版社.2008

[39]熊寥笙.熊寥笙伤寒名案选新注[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 [40](清)吴瑭.温病条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41]李玉玲.成肇仁教授治用小柴胡汤[J].国医论坛1986.24 (1):

12

[42]俞长荣.俞长荣伤寒论研究与临床带教[M].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

[43]佚名.神农本草经[M].学苑出版社.2007

[44]周克昌.周学民.真武汤新用[J].新中医.2003. 35(2):56 [45]张光荣.陈瑞春.四逆散治疗便秘探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7.14.(6):86-87

[46]尤在泾.尤在泾医学四书[M].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47]周玉来.乌梅丸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31例[J].实用中医药

杂志.2008.24(3)151

[48](金)张元素.医学启源[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

48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届硕士论文

[49](金)李东垣.兰室秘藏[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50](明)张景岳.景岳全书[M].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51](清)沈金鳌. 杂病源流犀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52](清)邹澍.本经疏证[M].海南出版社 .2009

49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届硕士论文

致谢

本研究是在导师翟慕东教授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在此谨向尊敬的导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祟高的敬意!两年来,导师严谨工作的作风、认真处世的态度、深厚渊博的学识、诲人不倦的风范、高尚无私的医德,无时不刻不感染和激励着我,使我获益匪浅。本研究从选题到设计及论文完成,都凝聚着导师的心血,导师的悉心指导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使我终生难忘。

衷心感谢傅元谋教授的言传身教,傅老师渊博的学识,对我们悉心教导,有问必答,使我终身受益。在此向傅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衷心感谢刘杨教授在论文完成中给予的教导和热情帮助!

特别感谢徐珊珊师姐,赵明师姐,邓森涛、李建强、张国强、杨阳、曾元静、霍杨同门好友。

感谢家人的支持。

50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届硕士论文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

成果

序 号 1 成果鉴定、颁奖部门及奖励成果(论文、专著、获奖项目)本人署名 类别、等级或发表刊物与出名称 次序 版单位、时间 《伤寒论》176条“表有热,里中医临床研究2010年12月 第一作者 有寒”析义 谢春光教授治疗甲状腺肿大的经中医临床研究2010年12月 第二作者 验 2 3 4

51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届硕士论文

申明

本人承诺:硕士学位论文《伤寒论》六经辨治便秘规律探讨是本人在成都中医药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无抄袭及编造行为。该论文著作权及涉及的有关知识产权归成都中医药大学所有,有关该学位论文成果的开发、转让、论文发表等,均需征得导师和成都中医药大学同意。

本人同意:成都中医药大学有权通过影印、复印等手段汇编学位论文予以保存,并提供查阅和借阅;有权按照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机构送交论文及电子版,公布(或刊登)论文内容。

(注:论文涉及保密部分请事先做好处理)

硕士生签名:

导 师 签 名:

年 月 日

5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