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生物制品学】

2024-07-19 来源:爱go旅游网
【生物制品学】

一、名词解释

1.基因疫苗(P4) :又称DNA疫苗或核酸疫苗将编码某种抗原蛋白的基因置于真核表达元件的控制之下,构成重组表达质粒DNA,将其直接导入动物体内,通过宿主细胞的转录翻译系统合成抗原蛋白,从而诱导宿主产生对该抗原蛋白的免疫应答,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2.亚单位疫苗(P4):病原体经物理和化学方法处理,除去其无效的毒性物质,提取其有效抗原部分制备的疫苗。 3.多价疫苗(P4):指同一种微生物中若干血清型菌(毒)株的增殖培养物制备的疫苗。

4.混合疫苗(P5):又称多联苗,指利用不同微生物增殖培养物,按免疫学原理方法组合而成。

6.同源疫苗(P5):指利用同种、同型或同源微生物株制备的,又应用于同种类动物免疫预防的疫苗。

7.微生态制剂(P6):又称益生素、活菌制剂或生菌剂。是用非病原微生物,如乳酸杆菌,蜡样芽孢杆菌等活菌制剂,口服治疗畜禽正常菌群失调引起的下痢。

8.灭活(P44): 指破坏微生物的生物学活性、繁殖能力和致病性,但尽可能不影响其免疫原性,被灭活的微生物主要用于生产灭活疫苗;或指破坏诊断血清或待检血清中的补体活性,以避免补体对诊断试验的干扰作用。 9.保护剂(P48): 又称稳定剂,是指一类能防止生物活性物质在冷冻真空干燥时受到破坏的物质。 10.佐剂(P51):凡是可以增强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均称为佐剂。 11.乳化剂(P54):“乳剂”是将一种溶液或干粉分散成细小的微粒,混悬与另一不相溶的液体中所形成的分散体系。两相间的界面活性物质称为乳化剂。

12.ISCOM(P61):免疫刺激复合物(The Immunostimulating Complex ,ISCOM) 是由抗原物质与由皂树皮提取的一种糖苷Quil A,与胆固醇按1:1:1混合后自发形成的一种具有较高免疫活性的脂质小泡。 13.抗体酶(催化抗体)(P122):是具有催化活性的免疫球蛋白。

14.近交系动物(P144):近交系是指近交程度相当于20代以上连续全同胞或亲子交配,近交系数达98.6%以上、群体基因达到高度纯合和稳定的动物群。 15.封闭群动物(P145):通常把5a以上不从外部引种,只在群体内进行随机交配,由此生产的群体称之为封闭群。 16.清洁级动物(P150):清洁级动物载微生物控制方面,除要求必须带有人兽共患病原和烈性传染病病原及常见传染病病原之外,还要求排除对科学实验研究干扰大的病原体的动物。

17.SPF动物(P151):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指动物体内外不带有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

18.悉生动物(P152):又称已知菌动物,是动物体带有确知的微生物,并在隔离系统内饲养的动物。

二、简答题

1.活疫苗与死疫苗的比较?(它们各有哪些特点) 活 疫 苗 死 疫 苗 优 点 缺 点 残毒在自然界动物群体中持续传递后,毒力有增 一次免疫接种即可成功,能刺激机体产生全面强和返祖危险;疫苗中存在的污染毒有可能扩散;存的系统免疫反应和局部免疫反应;免疫力持久,在不同抗原的干扰现象,从而影响免疫效果;要求在有利于清除局部野毒;产量高,生产成本低。 低温、冷暗条件下运输、储存。 比较安全,不发生全身性副作用,无返祖 接种次数、剂量多而大,免疫途径必须注射;现象;有利于制备多价、多联等混合疫苗;制只诱导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免疫记忆,需要高浓度抗品稳定,受外界条件影响小,有利于运输保存。 原物质,生产成本高。 2.常用灭活剂的使用浓度?(P45-46) 答:使用浓度:①甲醛:需氧细菌0.1%-0.2%,厌氧菌0.4%-0.5%,病毒0.05%-0.4%(多数为0.1%-0.3%)。

②苯酚:0.3%-0.5%。③β-丙酰内酯:水中溶解度37%(V/V)。④烷化剂: 乙酰基乙烯亚胺:在口蹄疫病毒培养液中加入最终浓度为0.05%。 二乙烯亚胺BEI:市购商品为0.2%的BEI溶液,按1/10(V/V)(终浓度为0.02%)加入口蹄疫病毒悬液中。 缩水甘油醛:水溶液含量为15-31mg/ml。

3.影响灭活作用的因素?(P47)

答:①灭活剂特异性②微生物种类与特性③灭活剂浓度④灭活温度⑤灭活时间⑥酸碱度⑦有机物存在。

4.保护剂的作用机理(P49);冻干保护剂的组成(P48);兽医常用的冻干保护剂有哪些?(P48)

答:⑴冻干保护剂的作用机制:①防止活性物质失去结构水及阻止结构水形成结晶而导致生物活性物质的损伤;②降低细胞内外的渗透压差、防止细胞内结构水结晶,以保持细胞的活力;③保护或提供细胞复苏所需的营

1

养物质。⑵冻干保护剂通常由营养液、赋形液和抗氧化剂三部分组成。⑶兽医常用的冻干保护剂有:①5%蔗糖(乳糖)脱脂乳保护剂:用途是羊痘、鸡新城疫、鸡痘和鸭瘟等病毒性活疫苗的保护剂。②明胶蔗糖保护剂:用途是猪肺疫和猪丹毒等细菌性活疫苗保护剂。③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乳糖保护剂。④SPGA保护剂:用途是鸡马立克氏病火鸡疱疹病毒活疫苗等。

5.佐剂的主要作用包括哪些?(P51)

答:①改变正常免疫机能,吸引大量巨噬细胞以吞噬抗原;②改变抗原的构型,使抗原物质降解并加强其免疫原性;③延长抗原在组织内的贮存时间,使抗原缓慢降解和缓释,并发挥免疫系统的细胞间协同作用(巨噬细胞与T细胞,T细胞与B细胞)。

6.举出3-5个新型免疫佐剂(P56-62)

答:①细胞因子类佐剂:白细胞介素-1(IL-1)、IL-2、IL-4、IL-12、IFN-γ。②CpG DNA③基因工程减毒素:霍乱毒素(CT)、大肠杆菌不耐热毒素(LT)、破伤风类毒素(TT)。④ISCOM 。⑤脂质体佐剂⑥MF59佐剂。

7.兽医生物制品菌种和毒种筛选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菌毒株除毒力标准不同外,还应符合哪些标准?(P63)

答:⑴基本原则:根据所生产制品的用途、使用方法、使用方式、生产过程和条件等因素,从细菌和病毒的安全性、免疫原性、遗传稳定性及生产实用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和筛选。⑵还应符合的标准有:①生物学特性明显、历史清楚;②遗传学上相对纯一与稳定;③反应原性与免疫原性优良;④毒力应在规定范围以内。

8.强毒(或弱毒)中的选育过程(图示)?(P64-65)

强毒种的选育

弱毒种的选育

9.细菌(或病毒)疫苗的制造工艺流程?(P88-89)

细菌疫苗的制造工艺流程

2

病毒疫苗的制造工艺流程

10.免疫血清使用注意事项?(P99)

答:①正确诊断,尽早使用;②血清的用量根据动物的体重和年龄不同而定;③静脉注射血清的量较大时,最好将血清加温至30℃左右再注射;④皮下或肌肉注射,当血清最大时,可分几个部位注射,并加揉压使之分散。⑤对不同动物源的血清(异源血清),有时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11.如何制备单克隆抗体?(P117-119)

答:先获得稳定的杂交瘤细胞克隆后,即可用于生产单克隆抗体。可采用以下方法:⑴动物体内生产系统:可将杂交瘤细胞注入小鼠腹腔,杂交瘤细胞可在小鼠腹腔中无限繁殖,导致腹水产生,每毫升腹水可获得5-20mg的单克隆抗体,一般一次课收腹水5-10ml,间隔3-4d采一次,可多次反复采集。为了刺激腹水产生,应在注射杂交瘤细胞前2周给小鼠腹腔注射液体石蜡或降植烷0.5ml。此外有报道可将杂交瘤细胞种入牛或羊的子宫而制备单克隆抗体。⑵细胞培养生产系统。

12.简述无菌室净化技术原理和要求?(P127) 答:

13.净化工作台有什么作用?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P129) 答:

14.微生物培养需要哪些重要装置?(P129)

答:①温室②细胞培养转瓶机③发酵培养罐④生物反应器⑤微生物浓缩装置——中空纤维超滤器。

15.胶体磨和高压匀浆泵有什么用途?(P133)

答:①立式胶体磨是制造油佐剂疫苗的工具之一,是油乳剂制造及抗原与油预混合的设备。②高压匀浆泵是一种制备超细液-液乳化物或液-固分散物的通用设备,是胶体磨得替代产品。

16.实验动物的给药途径有哪些?(P162-164),具体操作时应注意些什么?

答:⑴给药途径有:①摄入法给药:自动摄入法、经口喂药法、强制灌胃给药;②注射法给药: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腹腔注射、静脉注射。⑵①强制灌胃给药:在灌药之前,要特别注意确证胃管是否插入食道,可将导管一端置于一杯清水中,若连续有气泡,说明插入了呼吸道,应立即拔出胃管,重新操作;若无气泡说明没有插入气管,即可灌药。此法灌药时应注意动物的反应,操作时不可动作过猛,以免动物食管的损伤。

17.课本中所列个实验动物的生物特性(P145-147表格)?

18.按微生物学控制程度,将实验动物分为哪几个等级(P147);按遗传学控制分为哪几类?(P144)

答:⑴按微生物学控制程度,将实验动物分为四个等级:普通级动物、清洁级动物、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无菌动物与悉生动物。⑵按遗传学按遗传学质量控制,实验动物分:近交系动物、杂交群动物、突变系动物、封闭群动物。

3

19.兽医生物制品的质量含义是什么?(P169)

答:①广义上讲,质量是产品或服务满足规定或潜在需要的特征和特性总和。②通俗地讲,兽医生物制品质量是其安全性、有效性和可接受性的直接或间接地综合反映。安全性:生物制品使用应安全,副反应低。有效性:生物制品用于预防或治疗应有效,用于诊断应准确。可接受性:制品的生产工艺、条件及成品的药效稳定性、外观、包装、使用方法以致价格等都以接受。

20.GMP?(P171)兽医生物制品GMP包括哪些内容?(P173)

答:⑴GMP是兽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⑵GMP包括以下三方面:①人员;②厂房设备和原材料(硬件);③管理制度和要求(软件)。

21.生物制品质量检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P181)

答:生物制品质量检验主要包括物理性状检验、无菌或纯粹检验、支原体检验、鉴别检验、活菌计数或病毒

含量测定、安全检验、外源病原体检验、效力检验(效价或特异性检验)、剩余水分检验、真空度测定及灭活剂和防腐剂的检查等。

22.生物制品安全检查的检验内容有哪些?(P183)如何进行安全检查?(检查要点)(P183)

答:⑴生物制品安全检查的检验内容有:①检验外源性污染;②检查杀菌、灭菌或脱毒情况;③检查残余毒力或毒性物质;④检查对胚胎的毒性。⑵检查要点:①动物;②剂量;③外源性病原体检查。

23.生物制品效力检验的内容有哪些?如何检验?(P184)

答:⑴生物制品效力检验的内容有:①免疫原性;②制品的免疫持续期;③抗原的热稳定性;④抗原量的测 定。⑵检验方法:①动物保护力试验:

A.定量免疫定量强毒攻击法:以待检制品接种动物,经2-3周后,用相应的强毒攻击。观察动物接种后所建 立的自动免疫抗感染水平,即以动物的存活或不受感染的情况来判定制品的效力。

B.定量免疫变量攻击法:把动物分为两大组,一为免疫组,一为对照组,两大组各分为相等的若干小组,每 小组的动物数相等。免疫动物均用同一剂量的制品接种免疫,经一定时间后,与对照组同时用不同稀释倍数 强毒攻击,比较免疫组与对照组的存活率。

C.变量免疫定量攻击法:将疫苗稀释为各种不同的免疫剂量,并分别接种动物,间隔一定时间待动物的免疫力建立以后,各免疫组均用同一剂量的强毒攻击,观察一定时间,用统计学方法计算能使50%的动物得到保护的免疫剂量。 D.被动免疫抗体测定:用经高度免疫的动物抗病血清注射易感动物,经一定时间(一般1-3d)用相应的强毒攻击,观察血清抗体被动免疫所引起的保护作用。

②活菌计数与病毒量的滴定; ③血清学试验。

【免疫学】

一、名词解释

1.免疫:指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在感染有抵抗力,不患病,即抗感染。P1

2.抗原:指凡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发生

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P24

3.抗原决定簇:也叫抗原表位,是暴露在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学基团。P26

4.半抗原:是一类不完全抗原,它只具有反应原性而不具有免疫原性。P29

5.TD抗原:即胸腺依赖性抗原,该抗原在刺激机体使B细胞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中需要辅助性T

细胞协助。P31

6.超抗原:一些抗原,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族链球菌表面M蛋白和致热外毒素等,可使机体内许多克隆的Th细胞激活,这些抗原称为超抗原。

7.保护性抗原:各种病原体结构中,有的蛋白抗原免疫动物后产生的抗体有免疫保护作用,能中和相应病毒,或在补体、吞噬细胞、NK细胞等协助下能杀灭相应病原,这些抗原称为保护性抗原。

8.抗体:由抗原致敏的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并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P37

9.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及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或尚不知是否有抗体活性的球蛋白。P38 10.Fab与Fc:用木瓜蛋白酶水解IgG分子,使绞链区H链间二硫键连接部位的N侧断裂,产生3个大小相似的片段:其中两个可与抗原结合,称为Fab片段,另一片段可以结晶,称为Fc片段。P41

4

11.单克隆抗体:①P52由单克隆产生的抗体,就是结构相同,识别单一抗原表位的特异性抗体,即单克隆抗体。 ②《生物制品学》P116:是指由一个B细胞分化增殖的子代细胞(浆细胞)产生的针对单一抗原决定簇的抗体。 12.抗体超变区:免疫球蛋白V区氨基酸序列中各有3个特殊区域,这些区域内氨基酸序列的变化大 大超过V区的其他部分,这些区域称为超变区。P40

13.同种型:同种动物所有个体B细胞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包括类、亚类、型、亚型和群等的恒定区具有相同的表位,不同种动物之间则不同,此种表位所决定的免疫球蛋白抗原性称为同种型。P45

14.独特型:是指同一动物个体内,不同B细胞克隆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其VH和VL区内氨基酸组成不同,因而表现出其自身抗原特异性的差异。这反映了免疫球蛋白分子可变区结构的独特性,故称为独特型。P46 15.补体与补体系统:补体(complement,C)是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因其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故被称为补体。又因其是由近40种可溶性蛋白质和膜结合蛋白组成的多分子系统,故称为补体系统。

16.白细胞分化抗原:指白细胞(还包括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等)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和分化的不同阶段及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一类细胞表面分子。P81

17.黏附分子:是由细胞产生,存在于细胞表面的黏蛋白,少数为糖脂,它通过存在于细胞或细胞外基质上的配体使细胞与细胞间、细胞与基质间、细胞-基质-细胞间相互结合和作用的一类分子。P87 18.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即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指器官或组织移植时供者与受者相互接受的程度。P90 19. NK细胞:是一类不需特异性抗体参与也无需靶细胞上的MHCI类或MHCⅡ分子参与即可杀伤细胞的淋巴细胞。P21 或P106

20.抗原提呈细胞:是指能摄取、加工和处理抗原,并将处理后的抗原肽提呈给淋巴细胞而使淋巴细胞活化的一类免疫细胞。P111

21.免疫突触:T细胞在免疫识别过程中,TCR-CD3复合体可识别APC呈递的MHC/肽复合物,并且在T细胞与APC之间形成复杂的超分子结构,称为免疫突触。(IS)P127 22.抗感染免疫:P158

23.变态反应:是集体对某些抗原物质发生的一种可导致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的异常免疫反应。P181 24.变应原:引起变态反应的物质。P181 25.结核菌素试验:结核杆菌的抽提物称为结核菌素。当小量结核菌素注入动物皮内或滴入眼结膜囊,已感染结核杆菌的动物可在48~72小时出现注射局部皮肤红肿,或15~18小时眼晴流出脓性分泌物,未感染动物则呈阴性反应。这称为结核菌素试验。P190 26.人工主动免疫:是给动物接种疫苗等抗原物质,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而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力。P231 27.天然被动免疫: 动物通过母体胎盘、初乳或卵黄从母体获得某种特意性抗体,从而获得对某种病原体的免疫力。P228

28.抗原抗体结合的可逆性:抗原与抗体结合有高度特异性,这种结合虽相当稳定,但为可逆反应。P245

29.凝集反应:细菌、螺旋体、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在有适量电解质存在的情况下,抗原颗粒相互凝集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块,称为凝集反应。P252

30.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细菌的外毒素、内毒素、菌体裂解液、病毒、血清、组织浸出液等)与相应抗体结合,在适量电解质存在下,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称沉淀反应。P255

31.免疫标记技术:是指用荧光素、酶、放射性同位素、SPA、生物素-亲和素、胶体金等作为示踪物,对抗体或抗原标记后进行的抗原抗体反应,并借助于荧光显微镜、射线测定仪、酶标检测仪等精密仪器,对试验结果直接镜检观察或进行自动化测定。P262

32.ELISA:是将抗原或抗体吸附于固相载体,在载体上进行免疫酶染色,底物显色后用肉眼或酶联免疫测定仪判定结果的一种方法。P264 33. E-玫瑰花环试验:利用T细胞膜上的异种动物红细胞受体,定量检测外周血液中T细胞的一种实验方法。P282 34.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是体外检测T淋巴细胞功能的一种方法。P284

二、填空

1.P2免疫系统三大基本功能包括: 免疫防御 、 免疫自身稳定 、 免疫监视 。

2.P13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包括_ 骨髓 __、 _ 胸腺 __和 法氏囊 ;P16外周免疫器官包括 淋巴结 、_脾脏 、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 哈德氏腺_和 骨髓 _。

5

3.P14胸腺是__T__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P13骨髓是B细胞分化发育的场所。

4.P20免疫细胞依据其功能差异,可划分为哪三大类:_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___、 __单核-巨噬细胞系统__; P22与免疫反应相关的分子有_抗体__、 _补体___、 __细胞因子__、 _粘附分子/溶菌酶/抗菌肽等_。 5.P24抗原的基本特性是:__免疫原性__、 __反应原性__。

6.P25构成抗原的条件有: 异源性、_大分子物质、__分子结构复杂_、 __物理状态__和__适当的进入途径__。 7.P30根据诱导抗体产生是否需要T细胞辅助,将抗原分为: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和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I Ag)。 8.P38抗体又称免疫球蛋白(Ig),现已发现的Ig有: __IgA___、_IgG__、_IgD_、 _IgE_和_IgM_五种类型。 9.P38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有哪些: _四肽链结构____、 _可变区与稳(恒)定区____ 、 _功能区____ 、_超变区___、 __绞链区__和_连接链(J链)___。

10.用木瓜蛋白酶水解IgG得到两个相同的_Fab____ 片段和一个__Fc___ 片段。 11.P44在五类Ig中,分子量最大的是IgM ;P43在动物呼吸道、消化道等黏膜表面起特异免疫作用的抗体是IgA 。 12.P73补体固有成分对热不稳定,通常加热到_56℃_ ,作用_30min___分钟即可灭活。

13.参与T细胞抗原识别与活化的重要CD分子有:_TCR-CD3复合物_、 _CD2-CD58_ 、_CD4_ 、_CD6_和_CD8_。

+

参与B细胞抗原识别与活化的重要CD分子有:___BCR复合物的结构_、 _CD5B___和_B7-CD28/CTLA4___。 14.P112专职APC主要包括:_巨噬细胞___、树突状细胞___和_B细胞___,它们均表达 _MHC-Ⅱ类分子_ 。 15.免疫应答的三个阶段是_感应_阶段, _反应_阶段和_效应_阶段。

16.P130Tc(细胞毒性T细胞)主要通过_穿孔素/颗粒酶途径___和 _死亡受体___ 途径杀伤靶细胞。 17.P44给畜禽第一次注射某种疫苗,体内最先产生的Ig是_IgM___ ,接着大量产生的是_IgG___ 。

18.P144黏膜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主要由黏膜相关淋巴组织、黏膜免疫效应部分、致敏淋巴细胞散步途径三部分构成。

19.P228被动免疫包括_天然被动免疫___、人工被动免疫____两种类型;P231主动免疫包括_天然主动免疫___、 _人工主动免疫___两种类型。

20.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可以发生_凝集____反应;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在比例合适的情况下,可以发生_絮状沉淀试验___反应。

21.P244血清学反应类型包括_凝集性反应、沉淀反应、免疫标记技术、有补体参与的反应_和_中和反应5大类。 22.P245抗原抗体作用的结合力不是通过_共价键____,而是通过很弱的短距引力结合,如_范德华引力____、 _静电引力____ 、 _氢键及疏水性作用____ 等。

23.P248影响血清学反应的因素有__抗体__、 _抗原_ 、 _电解质__ 、 _酸碱度___ 、 _温度___和_时间。

三、简答题

1.P9免疫学在兽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答:⑴免疫学技术在兽医学中的应用:①免疫学诊断②免疫学预防③免疫学治疗。

⑵免疫学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发展。①免疫学理论对生命科学研究的促进②免疫学技术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推动。

2.P32完全抗原与半抗原的区别,并举例说明。

答:⑴区别:完全抗原: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半抗原:只具有反应原性而不具有免疫原性。

⑵举例:①完全抗原:如大多数的异种蛋白都是完全抗原。病原微生物,如细菌及其毒素、病毒、立克次氏体、

螺旋体、原虫等也都是完全抗原,而且是抗原性很强的抗原。

②不完全抗原:如大多数的多糖、类脂以及青霉素、磺胺等药物。

3.P42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是什么?

答:⑴IgG: ①特性:IgG大量产生于抗原再次进入机体引起的再次免疫应答期,是单体Ig,分子量150KD。

疫苗免疫过的畜禽体内的IgG广泛分布于全身的体液中,但血液中含量最高,占Ig总量的70%~80%。疫苗免疫过的母畜初乳中含有大量特异抗体IgG,疫苗免疫过的母禽所产蛋的卵黄中也含有大量特异抗体IgG。

②功能:IgG具有激活补体,中和病毒或毒素,调理吞噬等多种活性,是全身抗感染的主要抗体。在一定条件下IgG也参与Ⅱ、Ⅲ型变态反应, 某些肿瘤抗原诱导产生的IgG,可能是肿瘤的封闭因子,起保护肿瘤作用。 (IgG可发挥抗菌、抗病毒、抗毒素以及抗肿瘤等免疫学活性,能调理、凝集和沉淀抗原,但只在有足够分子存在并以正确构型积聚在抗原表面时才能结合补体。)

⑵IgA: ①特性:IgA有血清型IgA和分泌型IgA(SIgA)两种。SIgA 由粘膜免疫系统中的B细胞受抗原作

用后所产生,是由两个单体通过J链及分泌片连结成的二聚体,分子量420KD,分布于粘膜表面,是呼吸道、消

6

化道、腺管、泌尿生殖道等粘膜表面抗感染的主要抗体。

②功能:SIgA具有特异性中和病毒和凝集细菌作用,但没有激活补体和调理吞噬作用。

⑶IgM: ①特性:体液中的IgM是抗原初次进入机体后刺激B细胞最先产生的抗体。它是由5个单体分子

聚合在一起的五聚体,分子质量最大(900KD ),有巨球蛋白之称。IgM因为是五聚体,所以主要存在血管内,(在血清中)含量居第二。

②功能:IgM是血管内消除细菌等大颗粒抗原的主要抗体。在一定条件下IgM也参与Ⅱ型或Ⅲ型变态反应。B细胞膜上的SmIgM是单体,起抗原受体作用。

(IgM具有抗菌、抗病毒、中和毒素等免疫学活性,它是一种高效能的抗体,其杀菌、溶菌、溶血、调理及凝集作用均比IgG高。IgM也具有抗肿瘤作用。)

⑷IgD: ①特性:IgD,单体,分子量180KD,含量极微,性质极不稳定,难于纯化研究,功能尚不清楚。

畜禽血液中尚未证实存在IgD。 ②功能:成熟B细胞膜表面的SmIgD起抗原受体的作用。

⑸IgE: ①特性:IgE是主要由皮肤或粘膜上皮附近的B细胞受某些抗原作用后所产生的单体Ig,分子量

190KD,在血清中的含量极微,不耐热,加热56℃30min被破坏。

②功能:IgE的Fc易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上的Fc受体结合,引起I型超敏反应。在机体抗蠕虫免疫中,IgE抗体引起的过敏反应对排除肠道中的蠕虫具有重要意义。 (IgE在抗寄生虫、某些真菌感染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4.P53单克隆抗体(McAb)与常规血清抗体(即多克隆抗体)有何不同?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原理是什么?

答:⑴McAb与多克隆抗体的区别: 抗体产生细胞 单克隆性 多克隆性 抗体特异性 抗体种类 与其他其他血清特异性与亲和力 抗原交有效Ab含量 蛋白 叉反应 无 常有 0.5-5mg/ml少或仅有(小鼠腹水) 小牛血清 0.1-1.0mg/ml 较多 与抗原发生沉淀反应 无 有 McAb 多克隆抗体 仅识别单一同一类别,质地均一,特异性高,亲和力抗原决定簇 结构一致 一致 识别多位抗原表位 不同特异性,不同类别的混合体 批与批之间不同,个体间有差异 ⑵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原理是:用特殊的骨髓瘤细胞与经过抗原免疫过的B淋巴细胞进行杂交,杂交后的融合下拨具有共显性。骨髓瘤细胞是来自小鼠或其他动物的骨髓瘤细胞,经过长期体外培养、药物筛选育成的,不产生免疫球蛋白,对氨基喋呤美感,并且失去合成HGPRT和TK的能力。

5.P57细胞因子有哪些共同特性?

答:①细胞因子产生的多源性;②生物学功能的多样性;③生物学活力的高效性;④合成分泌的快速性;

⑤生物学作用的双重性。

6.P58细胞因子的分类及生物学活性有哪些?

答:可以分为三类:白细胞介素、淋巴因子、干扰素。 一、白细胞介素(IL):

(1)具有调节自然免疫功能的白细胞介素:IL-1、IL-6、IL-10、IL-12、IL-15、IL-19 (2)具有调节特异性免疫功能的白细胞介素:IL-2、IL-4、IL-5、IL-13 (3)可以刺激造血的白细胞介素:IL-3、IL-7、IL-11

(4)其他白细胞介素:趋化作用的IL-8、起诱导活化B细胞增殖的IL-14,以及一些生物学活

性不太清楚的白细胞介素。

二、淋巴因子

(1)肿瘤坏死因子(TNF)

TNF-α具有抗肿瘤作用和对黏液反应、机体代谢、炎症反应起重要的调节和介导作用。

TNF-β能杀伤带有相应抗原的肿瘤细胞和移植物的异体组织细胞,抑制靶细胞分裂繁殖。

(2)集落刺激因子(CSF)

①粒细胞击落刺激因子(G-CSF):促进中性粒细胞系造血细胞的繁殖和活化,延长成熟

中性粒细胞的存活时间,并增强其吞噬杀伤作用

7

②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促进巨噬细胞的增殖、分化,延长其存活时间、增

强其功能,并具有诱生TNF-α、抑制癌细胞生长的作用。

③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刺激红细胞形成

④干细胞因子(SCF)促进肥大细胞增殖分化,协同IL-3、GM-CSF、EPO等细胞因子促进

髓性、淋巴性红细胞系造血细胞的形成。

(3)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参与炎症反应、组织修复、胚胎发育等过程,对细胞的增

殖、分化和免疫功能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4)趋化因子:在白细胞的循环和迁移中起重要作用。

7.P78说明补体激活3种途径的异同。

答:补体激活的3种途径的异同点:共同点主要为C5的激活到膜攻击复合物的形成过程相同,损伤和溶解细胞的机制相同。不同点主要在于激活原和参与的补体成分不同,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的形成和组成不同,特别是替代途径与经典途径、MBL途径之间。

8.P79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

答:①溶解细胞;②参与炎症反应;③调理吞噬作用;④加速清除免疫复合物;⑤调节免疫应答。

9.MHC分子是如何组成和功能?P91-93

答:⑴组成:①MHC-Ⅰ类分子是一个异二聚体。它是由MHC编码的可糖基化的重链分子以非共价键的形式与另一个称为β2-微球蛋白的多肽结合形成。重链是由3个细胞外的功能区、一个跨膜区和一个细胞浆内的尾区构成。(肽结合区/α3功能区/跨膜区/胞浆区)

②MHC的Ⅱ类基因产物是一个异二聚体,分别由重链(α)和轻链(β)糖蛋白组成,二者均由MHC基因编码。两条链的细胞外部分均由两个功能区组成,再连接跨膜区及细胞浆功能区。(肽结合区/B功能区/跨膜区/胞浆区)。

⑵功能:①MHC-Ⅰ类分子起递呈的内源性抗原给Tc细胞,激活Tc细胞,发挥杀伤靶细胞的功能。②MHC-Ⅱ类分子常表达于专职抗原递呈细胞,起递呈外源性抗原,启动免疫应答作用。

10.P105简述吞噬细胞的种类及其主要生物学功能。

答:⑴种类:吞噬细胞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核-巨噬系统,另一类是中性粒细胞。

⑵主要生物学功能:①巨噬细胞:可主动吞噬、杀伤和消化病原微生物等抗原性物质,是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各个阶段也起重要作用。②中性粒细胞:可表达粘附分子,感染发生时,中性粒细胞最早到感染部位,它具有强大的非特异性吞噬杀菌能力,在机体抗感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11.P105参与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细胞包括哪些?在抗感染免疫中各自发挥什么作用?

答:⑴包括: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C)、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M细胞。 ⑵作用:①吞噬细胞(见第10题)。 ②NKC:在非特异免疫应答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天然杀伤作用不依赖抗体,无MHC限制性,可杀伤肿瘤细胞、较大的病原体、自身的某些组织细胞、同种异体移植物组织细胞等。③嗜酸性粒细胞:可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同时释放出一些酶类,如组胺酶、芳香硫酸酯酶B和磷脂酶D等,具有IgE Fc受体。内含主要碱性蛋白,能直接杀伤寄生虫。其组胺酶、芳香硫酸酯酶对变态反应有负调节作用。④嗜碱性粒细胞:受到刺激时可发生脱粒作用并释放各种介质引起超敏反应。 ⑤M细胞:非特异性脂酶的活性很高。病原菌等外来抗原性物质通过对M细胞表面毛刷状微绒毛的吸附,或经M细胞表面蛋白作用后被摄取。

12.P118试述MHC I类分子提呈内源性抗原的简要过程。

答:内源性抗原被加工、处理,并被提呈给CD8+T细胞。⑴内源性抗原载胞质溶胶中加工和处理:保内合成的内源性抗原进入胞浆后,能与胞浆中的泛素共价结合,使抗原蛋白去折叠而逐渐伸展,然后脱去泛素呈线状蛋白酶体结构像一个中空的孔道。泛素化得内源性抗原进入该孔道,在蛋白水解酶作用下降解。⑵抗原肽-MHC-I类分子复合物的形成与转运:在LMP作用下,进入胞质的内源性抗原被水解成短肽。这些抗原肽与胞浆中某些伴随分子结合,最后被转运至内质网腔。经LMP处理的抗原肽经抗原加工关联转运体(TAP)进行转运,TAP的跨膜段在内质网膜上形成小孔道便于内源性抗原肽从胞浆中进入内质网腔。

13.P117试述MHCⅡ类分子提呈外源性抗原的简要过程。

答:⑴APC对外源性抗原的摄取和加工:外源性抗原被APC通过吞噬、受体介导的内吞或胞饮作用摄入胞内,与内体融合后被转运至溶酶体。⑵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的形成与转运:MHC-Ⅱ类分子在APC内质网腔中被合成,经糖基化后折叠形成异二聚体,借助疏水的跨膜段在内质网膜上。MHC-Ⅱ的肽结构区域被Ia相关的恒定链的Ⅱ类链短肽所封闭,MHC-Ⅱ类分子进入高尔基体中被修饰后,在Ii胞浆端的信号肽引导下进入内吞系统与外源性抗原相遇。在内吞系统的酸性环境及蛋白酶作用下Ii降解,在HLA-DM分子的帮助下将CLIP解离,抗

8

原肽与MHC-Ⅱ类分子结合形成复合物。该复合物通过胞内转运或胞吐作用而表达于APC表面,并被提呈给CD4+T细胞的TCR识别。

14.简述T细胞识别抗原的过程及MHC限制性?P124、P127

答:⑴过程: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包括TCR对特异性抗原的识别、CD4+和CD8+分子与MHC分子的结合以及协同刺激素分子的互相结合。T细胞通过表面的TCR受体识别并结合APC表面由MHC分子递呈的抗原多肽。CD4+T细胞的TCR是与MHC Ⅱ类分子所递呈的抗原多肽结合,而CD8+T细胞的TCR则与MHC I类分子所呈递的抗原多肽结合。CD4、CD8分子决定了T细胞识别MHC的类群,前者识别外源性抗原,后者识别内源性抗原。T细胞通过上述途径识别抗原,通过抗原肽-MHC-TCR三元体使T细胞激活表现出抗原特异性及MHC限制性。 ⑵MHC限制性:所谓MHC限制性,是指CD8+T细胞只能识别那些表面具有与自身相同MHC-Ⅰ类分子的APC或靶细胞上的抗原肽复合物;而CD4+T细胞只能是被那些表面具有与自身相同的MHC-Ⅱ类分子的APC而携带的抗原肽复合物。TCR是被抗原的机制有两种假说:一是双识别假说,二是“改变的自我”的假说。

15.P129效应T细胞的作用有哪些?

答:效应T细胞主要有辅助性T细胞(Th)和细胞毒T细胞(Tc)两大类,前者多为CD4+T细胞,后者为CD8+T细胞。作用是:⑴Th型CD4+T细胞的作用:①Th1诱导迟发型超敏反应;②Th1和Th2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③细胞毒效应作用和对杀伤性T细胞的辅助作用。⑵CD8+细胞毒T细胞(又称Tc)的作用:特异性的溶解靶细胞,此外Tc1或Tc2还能诱导DTH反应,诱导巨噬细胞和粒细胞想炎症部位聚集。

16.P141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包括那两个方面?各有何特点及意义?

答:⑴包括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两个方面。 ⑵ ①初次和再次抗体参与免疫应答的特征: 初次应答 再次应答 免疫后检测出抗体的时间 5-10d后 1-3d后 产生抗体的相对强度 弱 强 Ig类型出现的先后次序和主次 通常IgM>IgG 抗体的亲和力大小 平均亲和力较低,变化大 免疫原的种类 所有免疫原 免疫制剂类型 相对高的抗原剂量,一般需佐剂 低剂量抗原,通常不需要佐剂 IgG相对增加,在某些平均亲和力较高仅仅为蛋白质刺激产生IgA或IgE (亲和力成熟) 抗原 A.TD抗原诱导初次应答的特征是,阴性期较长,产生的抗体水平不高,维持时间不长,但机体内产生了记

忆细胞。B.再次应答的特征是,开始血清中原有的特异抗体水平出现暂时性下降,或特异抗体已消失的机体出现短暂的阴性期,接着特异抗体量迅速上升到高峰,维持较长时间,抗体主要是IgG。这是由于记忆细胞受再次进入的抗原作用后,迅速大量增殖成分泌IgG的浆细胞,产生大量IgG。

②意义:A.初次应答:抗原第一次进入机体,经一定时间后才能在血清中测出抗体,此段时间称为阴性期或诱导期,阴性期实际是抗原由APC摄取处理,递呈给Th细胞, Th细胞转化、分化为Th2,辅助已识别抗原的B细胞,B细胞转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分泌抗体,并产生部分记忆细胞的过程。阴性期之后,分化成熟的浆细胞大量增加,分泌于血清中的抗体量直线上升,称为对数上升期。此后浆细胞的数量趋于稳定,抗体产生与代谢相平衡,称为稳定期。最后抗体量不断减少,为下降期。

B.再次应答:通过疫苗接种,可以使动物机体获得这种再次免疫应答的能力,以抵御相应病原体的再次感染。

17.P136试述B细胞对抗原的免疫应答的过程。

答:B细胞免疫应答是指机体内粘膜免疫系统以外的B细胞特异识别抗原,转化、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分泌抗体分布在体液中,特异性地消除抗原的过程。

18.P160简述机体对病毒感染特异性免疫的形式和特点。

答:形式和特点:⑴中和抗体:中和抗体能够中和胞外病毒,但不能进入细胞,中和胞内毒素。 ⑵血凝抑制抗体:血凝抑制抗体可能具有病毒中和作用,也可能没有病毒中和作用。

⑶补体结合抗体:这种抗体有病毒内部抗原或病毒表面非中和抗原所诱发,不能中和病毒的感染性,但可发挥调理作用,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补体结合抗原多为可溶性抗原,有种属特异性而无型特异性,检测补体结合的抗体可协助诊断病毒性疾病。

19.P162-164机体抗胞内菌和胞外菌感染的机制有什么区别?

20.P162-167抗真菌免疫与抗细菌免疫有哪些不同?

9

21.以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为例,说明Ⅰ型超敏反应的机制。

答:青霉素,在体内降解后的产物青霉酰胺,与过敏体质机体内的组织蛋白结合后,可引起免疫应产生抗青霉素的IgE,这一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时即可发生程度不同的过敏反应。

22.在变态反应发生过程中有哪些类型的抗体参与?P182-189

答:Ⅰ型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速发型变态反应):IgE。 Ⅱ型变态反应:IgG、IgM抗体。

Ⅲ型变态反应:IgG、IgM、IgA抗体。 Ⅳ型变态反应:无。

23.对畜禽进行疫苗免疫预防应注意哪些事项?P237

答:掌握疫情和接种时机; 疫苗与流行的病原体型别一致; 提高接种密度; 合理的免疫程序; 注意被免疫动物的体质及疫病情况; 注意疫苗的外观及理化性状; 注意消毒灭菌; 稀释后的疫苗要及时用完; 注意抗菌药物的干扰; 疫苗剂量及免疫次数; 免疫途径。

24.免疫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如何防止?P239-243

答:⑴动物机体方面:①遗传因素②营养状况③母源抗体的干扰⑵环境因素:①应激反应②卫生状况⑶疾病的影响:①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影响②当地流行病原与疫苗血清型不同③野毒早期感染或强毒株感染⑷疫苗方面:①疫苗质量②疫苗保存和运送③疫苗选择不当④疫苗稀释剂⑤疫苗的使用⑥不同疫苗的相互干扰作用⑸免疫程序⑹其他因素:①饲养管理不当②免疫方法不当。

25.举出当前常用的血清学试验3项,各说明原理用途。

答:⑴发射性技术(RIA):原理:将反射性同位素标记于标准的纯化抗原或抗体上,通过抗原抗体反应,测定其放射性强弱,从而对测定的抗原、抗体进行定性、定量、定位。用途:广泛应用于含量甚微又很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如生长激素等)在动物体内的代谢、分布和作用机制研究、以及传染病诊断等方面。 ⑵免疫酶技术(IET):原理:是将特定的酶联结于抗体分子上,制成酶标抗体,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并通过酶对底物的高效催化作用而显色。从而对抗原(或抗体)进行定性、定位定量测定。

⑶玻片凝集试验:原理:玻片凝集试验是在洁净的玻片上滴加抗原、抗血清各1滴,混均,若抗原抗体相对应,比例适合,1~3min内将出现颗粒抗原凝集现象。常用于细菌鉴定,血型鉴定。

26.列出检测T细胞数量,T细胞功能的常用试验各一个,说明其原理。P282-284

答:检测T细胞数量的试验:E玫瑰花环试验。原理:淋巴细胞是动物体内最主要的免疫活性细胞,由于其表面标志和功能不同,可将其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两大主要类型。T淋巴细胞表面的红细胞受体能与某些异种动物的红细胞结合。在一定条件下,T细胞能与不同数量的红细胞相结合,红细胞包围T细胞表面,镜检呈花环状,以此来区分T淋巴细胞核B淋巴细胞。 检测T细胞功能的试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原理:淋巴细胞在体外培养时,如受到抗原或促进分裂原等的刺激,可由小的淋巴细胞转化淋巴母细胞。转化的淋巴细胞不仅呈现成熟的母细胞形态以及蛋白质和核酸的增加,而且还能合成和释放淋巴毒素、移动抑制因子等细胞因子。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