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水稻田杂草稻的发生特点和防控措施

2022-12-17 来源:爱go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专题综述 寸阁舯业 水稻田杂草稻的发生特点和防控措施 钱卫红 陈立勇z秦礼宝1 郭锡平1 方连平1 (‘江苏省南京市种子站,南京210036; 江宁区种子管理站,江宁21llO0) 摘要:由于免耕、直播稻技术的推广应用。杂草稻迅速蔓延. 已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本文分析了稻田杂草稻的发 生特点及形成原因,提出了合理耕作,破坏杂草稻的生存;及早 拔除,降低杂草稻的为害;清洁种源。控制杂草稻的传播等综合 防治措施。 杂草稻穗型较大,每穗粒数较多,弯穗型,稻粒细 而长、有芒,千粒重较低,灌浆速度快,落粒性极强,边 成熟边落粒。谷粒黄色或黄褐色,糙米(种皮)呈棕红色 或玛瑙色,米质适口性差。据多点调查,杂草稻平均穗 关键词:杂草稻:土壤耕翻;人工拔除 长21.94em.比常规粳稻长7.66em:每穗总粒数平均为 153.9粒,比常规粳稻多50.25粒;千粒重为22.83g。比 常规粳稻低3.64g:落粒率73.7%~96.5%.比常规粳稻 杂草稻是具有杂草特性的水稻,杂草稻又称野稻、 稽生稻、杂稻等【”,多数杂草稻因其种皮为棕红色。也 称为红米稻。在早期粗放栽培条件下。江苏稻田存在着 与栽培稻伴生的杂草稻.随着栽培水平的提高.精耕细 作使得这一类落地自生的杂草稻基本绝迹。但随着耕 作制度的变化和轻简栽培新技术的推广.杂草稻的发 生又有抬头。并迅速蔓延,近年来我省苏中、苏北等地 都有发生。其中轻型栽培面积较大的扬州、泰州、镇江 等地区.杂草稻普遍发生嘲。严重影响了水稻产量和品 质。南京市江宁、溧水、栖霞等区县也有发生。由于杂 草稻是近年来我市稻田出现的一种新型杂草.基层农 技人员和广大农民对此认识不足.不少农民误认为是 种子质量出现问题,投诉、索赔事件时有发生,干扰了 种业公司正常的生产和经营:但更重要的是.影响了杂 草稻发生和蔓延的有效防除.不利于农民增收及和谐 社会建设。 高56.36%t3]。 1.2杂草稻在田间分布特点杂草稻田间表现簇生 性。田间分布不均匀。由于杂草稻落粒性极强。一进入 成熟期即开始落粒.其生育期又早于伴生的常规粳稻。 在常规粳稻成熟收获时.杂草稻种子大多数已掉入土 中。种子在田间自‘然越冬,来年田间自然发生,尤其是 初发生田块较为明显。严重发生田块则覆盖全田。在移 栽田块.杂草稻多数在地势较高、不易淹到水的地方, 且杂草稻不在移栽行(穴)内。而由种子质量引起的,则 杂株田间分布较均匀,杂株在移栽行(穴)内。 1.3杂草稻在不同水稻耕作方式下的发生率 杂草 稻的发生率与农田耕作方式和水稻栽培方式有较大的 关系,杂草稻的发生趋势是免(少)耕田>耕翻田,麦套 稻>直播稻>抛秧稻>移栽稻。据孙敬东等13]调查,其中 麦田套播稻田杂草稻发生率平均为59.8%,直播稻为 34.5%.抛栽稻田为5.6%,移栽稻田为2.2%。而且多年 1杂草稻田间发生特点 1.1杂草稻田间形态特征苗期出叶快,分蘖多。拔 节后植株生长迅速.株高明显高出常规粳稻品种,叶片 较长、宽,叶色较淡,株型松散。成熟期考种,杂草稻株 麦套稻田或直播田重于1~2年的麦套稻或直播田。 2杂草稻的危害 杂草稻的危害主要表现为:由于杂草稻前期生长 旺盛、繁茂性强、早熟,在稻田与栽培稻争夺阳光、养 分、水分,抑制常规粳稻的生长发育。田间杂草稻发生 占40%时.水稻成熟时基本上被杂草稻覆盖,无目标 高比伴生的粳稻品种稍高或相仿,分蘖成穗多,抽穗期 早5~7d.上部3张功能叶均比常规粳稻长且宽、功能 叶衰老速度快。田间直观印象是叶片宽、叶色淡、繁茂 性好.长势类似杂交籼稻,这也是农民误认为是种子里 混入了杂交稻种子的原因。杂草稻的茎秆以绿色为主, 产量的形成[4]:杂草稻一般抽穗偏早,粒型小,产量水 平低。据郭勋斌等[51研究,红米稻(杂草稻)理论产量比 武运粳7号减产12.3%~14.4%,加上杂草稻极易落粒, 产量收成更低:部分未落粒的杂草稻与栽培稻一起收 获。因其粒型小、果皮有色素沉淀,影响稻米加工和外 [3】刘应堂.巴西、阿根廷大豆的生产与科研.大豆科学,1999,18(2):l76— 180 有部分呈紫红色。少部分杂草稻出现分离现象,植株有 高有矮、穗型有大有小,也出现了大青棵[3】。 参考文献 【1】白木,周洁.我国大豆生产加工现状综述.吉林农业,2001,10:8-9 [2]农业部赴巴西大豆考察组.巴西大豆产业发展情况与成功经验.世界 农业。2001:8:37—39 【4]邵立红,王育民.印度大豆生产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展望,大豆通报, 2004,5:24 25 (收稿日期:2008.02.2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寸闻种业 专题综述 观品质 据统计,黑龙江省仅稽生稻一项因品质下降而 造成的损失.每年至少3亿~4亿元人民币问;由于其具 备了休眠性、落粒性、繁殖系数高等杂草特性,生育繁 殖已脱离劳作控制范围,一旦发生,将危害多年【7J,尤 其在直播稻田和套播稻田不翻耕,杂草稻数量可能呈 几何级数上升.危害日益严重。 3杂草稻的发生原因 潘学彪等[8]认为江苏省稻田现在的杂草稻是籼稻 与粳稻杂交.通过基因重组或回复突变产生的返祖遗 传.或者是栽培稻与残存极少的杂草稻经过天然杂交 产生的后代。杂草稻早熟易落粒,成熟时种子落于田 中.第二年条件适宜时萌发成苗,这样年复一年,繁殖 蔓延。但是,水稻是白花授粉作物,在自然条件下,通过 远缘杂交或回复突变产生后代的概率很低.而在一个 后代个体中同时获得休眠性强和易落粒等适于野生习 性的概率更小.杂草稻能迅速蔓延.与近年来栽培技术 体系的改革是分不开的。随着稻麦免、少耕技术的推广 应用.土壤耕翻次数明显减少,耕翻深度也越来越浅, 使掉落在田问的极少量种子能够生存繁衍:麦套稻田 和直播稻田则给常规粳稻和杂草稻提供了同样的适宜 环境.使杂草稻的出苗率和成活率大大提高:跨区机械 作业和种子调运过程中混人的极少量杂草稻种子.是 杂草稻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精耕细作的移栽稻田,通过耕翻、耘田、人工除草, 使上年落人田问的杂草稻种子.多数被翻埋人深层.加 之移栽后建立的浅水层.不利于杂草稻种子发芽.因此 成苗率很低.即使有少量成苗的也被农民在田问管理 时拔除。 4杂草稻的防控措施 目前.稻田杂草基本以化学防除为主.但杂草稻和 栽培稻的生理生化特征相似.限制了选择性化学除草 剂的有效性。因此,需针对杂草稻的发生规律.采取综 合防治方法,能有效控制杂草稻的蔓延和危害 4.1加大宣传。正视杂草稻的存在农业技术推广部 门应利用各种途径.加大宣传和培训.使农民科学地认 识杂草稻发生的特点和原因.消除对种子质量的误解 引导农民积极采用合理技术.将杂草稻的危害控制在 最小范围内 4.2及早拔除。降低杂草稻的为害及早人工拔除是 目前杂草稻防治的主要措施。杂草稻与栽培稻混合生 长在水稻田中,目前尚无可选择的除草剂使用.主要防 治措施是尽早进行严格的人工拔除.并清理出田问.妥 善处理。杂草稻是由上年稻田里落下的杂草种子生长 而成,特点是分蘖期株型偏高,株型松散,叶片长而披, 叶色偏淡.抽穗期早于常规粳稻,穗大而下弯,类似于 杂交籼稻 根据这些特点,可区分杂草稻和常规粳稻, 及早进行人工拔除.要尽量做到“拔早、拔小、拔了”,降 低杂草稻的为害。拔除时要连根拔起,带出田间。在杂 草稻抽穗时,一定要拔除干净,避免杂草稻灌浆落粒, 影响来年。 4.3合理耕作。破坏杂草稻的生存条件采用合理的 耕作方式.是消除杂草稻危害的关键措施。一是改变稻 作方式 对已有杂草稻发生的麦套稻、直播稻田,应及 时改用抛栽稻、移栽稻或机插稻等栽培方式,利用栽后 建立的浅水层.控制杂草稻种子的萌发。若仍进行直 播.应采取先耕翻后直播的方式,春播时进行两次耕 翻.以控制杂草稻的发生和蔓延。二是适度耕翻。杂草 稻发生比较严重的田块.在上茬收获后必须进行耕翻. 耕翻深度在lOem以上.把散落在地表的杂草稻种子 埋到下层.使其不能正常出芽成苗。三是合理轮作。杂 草稻发生特别严重的田块.建议改种1~2年的旱作 物.在旱作条件下对杂草稻进行化除或工人拔除。 4.4清洁种源。控制杂草稻的传播种子生产经营单 位和管理部门要加强种子生产、销售流程质量控制,防 止杂草稻随种子直接流向农田。首先,育种、种子生产 等单位要杜绝用受杂草稻污染的田块作为原种田、良 种繁殖田,不采用旱直播、麦套稻,用浅旋水直播和抛 秧等稻作方式进行种子繁殖 一旦发现种子田有杂草 稻的发生,种子田应作报废处理。其次,在种子入库或 调运前,做好抽样检查,凡有杂草稻的种子批,一律不 得作为种用。不去病区调种.防止杂草稻随种传人。同 时,种子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种子田、种子批的检查和监 管力度 参考文献 【l】扬杰,仲维功,等.江苏省扬中杂草稻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杂草科学, 2007,3:13-15 【2]t ̄g,肖跃成,等.麦套稻田杂稻发生特点及控制技术.中国稻米, 2O05.3:30 ̄3l 【3】孙敬东,肖跃成,等.中粳稻田杂草稻发生特点及控制技术初探.杂草 科学.2005.2:21—23 [415t ̄世林,陈德辉,等.稻田杂草稻发生规律及控制技术探讨.耕作与栽 培,2006,6:16--17 【5】郭勋斌,田文科,等.越冬红米稻的发生、危害与防治初探.垦殖与稻 作,2006,5:48~50 【6】盂英,魏永海,等.寒地稽生稻发生原因及防御对策.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5,2:55-56 【7】仲维功,杨杰,等.江苏扬中“杂草稻”的籼粳分类.江苏农业学报, 2O06.3:238-242 【8】潘学彪,陈宗祥,等.江苏省杂草稻成因及防控措施.江苏农业科学, 2007,4:52~54 (收稿日期:2008—01—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