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舌诊脉诊

2024-07-21 来源:爱go旅游网
中医诊断学

第一章:脉诊

表格·1—常见脉象表格图

共同特征 浮类脉 轻取即得 脉名 浮 洪 濡 散 芤 革 沉类脉 重按始得 沉 伏 牢 弱 迟类脉 一息不足四至 数类脉 一息五至以上 迟 缓 涩 结 数 疾 促 动 虚类脉 应指无力 虚 细 微 代 短 实类脉 应指有力 实 滑 弦 紧 长 大 《内经》 《脉经》 《濒湖脉学》 脉象特征 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 浮细无力而软 浮取散漫而无根,伴至数或脉力不均 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浮而搏指,中空边坚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重按推筋着骨始得 沉按实大弦长 沉细无力而软 一息不足四至 一息四至,脉来怠缓 往来艰涩,迟滞不畅 迟而时有一止,止无定数 一息五至以上,不足七至 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 数而时有一止,止无定数 脉短如豆,滑数有力 举按无力,应指松软 脉细如线,应指明显 极细极软,似有似无 迟而中止,止有定数 首尾俱短,不及本部 举按充实而有力 往来流利,应指圆滑 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崩急弹指,状如转锁 首尾端直,超过本位 脉体宽大,无汹涌之势 21 24 27 失血,伤阴之际 亡血,失精,半产,崩漏,阳气外浮 里证 邪闭,厥证,痛极 阴寒内积,疝气、症积 阳气虚弱,气血俱虚 寒证,亦见泻热结聚 湿病,脾胃虚弱,亦可见于平人 精伤,血少,气滞,血瘀,痰食内停 阴盛气结,寒痰瘀血,气血虚衰 热证,亦主里虚证 阳极阴竭,元气将脱 阳热亢盛,瘀滞,痰食停滞,脏气衰败,肿痈 疼痛,惊恐 气血两虚 气血俱虚,湿证 气血大伤,元气暴脱 脏气衰微,疼痛,惊恐,跌扑损伤 有力主气郁,无力主气损 实证,平人 痰湿,食积,实热,青壮年,孕妇 肝胆病,疼痛,痰饮等,老年健康者 实寒证,疼痛,宿食 阳气有余,阳证,热证,实证,平人 健康人,病进 《脉理求真》 《伤寒杂病论》 《景岳全书》 38 26 16 表证,亦主虚证 热盛(气分热盛,邪盛正衰,元气大伤、躁急) 虚证,湿困 元气离散,正气将绝 主病 表格·2—历代脉象着作及脉象数目:

《三指禅》 浮脉相兼 浮紧脉 浮数脉 浮滑脉 沉脉相兼 (里证) 沉迟脉 沉弦脉 沉涩脉 沉缓脉 27 《诊家正眼》 表格·3—常见相兼脉表格图

增疾脉而为28种 外感寒邪之表寒证,风寒痹病疼痛 太阳中风证 风热袭表之表热证 表证夹痰,常见于素体多痰湿而又感受外邪者 多见于里寒证 肝郁气滞,或水饮内停 血瘀,尤常见于阳虚而寒凝血瘀者 多见于脾虚,水湿停留 多见于阴虚内热或血虚 寒证,痛证,常见于寒滞肝脉,或肝郁气滞等所致疼痛 多见于肝郁化火或肝胆湿热,肝阳上亢 多见于肝火夹痰,肝胆湿热或肝阳上扰,痰火内蕴等 肝肾阴虚,或血虚肝郁,或肝郁脾虚 痰热(火),湿热或食积内热 阳明经证、气分热盛,多见于外感热病 表格·4—真脏脉

脉来弦急,如循刀刃 脉动短小而尖搏,如循薏苡子 急促而坚硬, 脉在筋肉间连连数急,三五不调,止而复作,如雀啄食状 脉在筋肉之间,如屋漏残滴,良久一滴。脉搏极迟慢,溅起无力。 脉来乍疏乍密,如解乱绳状,时快时慢,散乱无序 浮数之极至数不清,如釜中沸水,浮泛无根 脉在皮肤,头定而尾摇,似有似无,如鱼在水中游动 脉在皮肤,如虾游水,时而跃然而去,须臾又来,伴有急促躁动之象 肾气竭绝之象 脾无谷气已绝于内 胃气营卫将绝之候 肾与命门之气皆亡 三阳热极阴液枯竭 三阴寒极,阳亡于外 孤阳无依,躁动不安,主大肠气绝。 (表证兼夹) 浮缓脉 沉细数脉 弦脉相兼 (肝胆) 弦紧脉 弦数脉 弦滑数脉 弦细脉 数脉想兼 (火热) 无胃之脉 提示邪盛正衰 无神之脉 提示神气涣散,乃脾胃、肾阳气衰败所致 无根之脉 均为三阴寒极,亡阳于外,虚阳浮越之征 虾游脉 釜沸脉 鱼翔脉 解索脉 屋漏脉 滑数脉 洪数脉 偃刀脉 转豆脉 弹石脉 雀啄脉 妇人脉与小儿脉

1、 诊月经脉

(1) 妇人左关、尺脉勿洪大于右手,口不苦,身不热,腹不胀,是月经将至。 (2) 寸关脉调和而尺脉弱或细涩者,月经多不利。 (3) 妇人闭经,尺脉虚细而涩者,多为精血亏少的虚闭。

(4) 尺脉弦涩者,多为气滞血瘀的实闭;脉象弦滑者,多为痰湿阻于胞宫。 2、 诊妊娠脉

(1)已婚妇女,平时月经正常,突然停经,脉来滑数冲和兼饮食偏嗜者,多为妊娠之征 (2)妇人两尺脉搏动强于寸脉或左寸脉滑数动甚者,均为妊娠之征。 3、诊临产脉

(1)临产妇人可出现不同于平常的脉象,其脉多浮,或脉数而滑或紧,称离经脉。 (2)孕妇在平时无脉的中指中节或本节的两旁出现脉搏跳动,即是临产之征。 4、诊小儿脉

(1)诊小儿脉方法:一指定三关。

(2)小儿正常脉象特点:较成人脉软而速,年龄越小,脉搏越快。

(3)小儿病脉:①主要以脉的浮、沉、迟、数辩病证的表、里、寒、热。②以脉的有力、无力定病证的虚、实。③痰热壅盛或食积内停可见滑脉。④湿邪为病可见濡脉。⑤心气、心阳不足可见歇止脉。

诊脉概述

1、 三部九候诊法:上为头部,中为手部,下为足部。上、中、下三部又各分为天、地、人三候,

总称三部九候诊法。

2、 仲景三部诊法:即人迎、寸口、趺阳三脉。

表格·5—寸关尺分候脏腑表

上焦 寸 左 《难经》《脉经》心,小肠 《景岳全书》心、心包络 《医宗金鉴》心、檀中 中焦 关 《难经》《脉经》肝胆 《景岳全书》肝胆 《医宗金鉴》肝胆、膈 下焦 尺 《难经》《脉经》肾、膀胱 《景岳全书》肾、膀胱、大肠 《医宗金鉴》肾、膀胱、小肠 右 《难经》《脉经》肺、大肠 《景岳全书》肺、檀中 《医宗金鉴》肺、胸中 《难经》《脉经》脾胃 《景岳全书》脾胃 《医宗金鉴》脾胃 《难经》肾、命门 《脉经》肾、三焦 《景岳全书》肾、命门、三焦 《医宗金鉴》肾、大肠 1、 诊脉方法:诊脉以平旦(清晨)最佳,正确体位是正坐或仰卧,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

于同一高度。医者应选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指目,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角为宜。

2、 脉有胃气:主要反映脾胃运化功能的盛衰、营养状况的优劣和能量的储备状况。指下具有从

容、徐和、软滑。

3、 脉有神:可查精气之盈亏,并与胃气的盛衰有关。指下脉律整齐,柔和有力。 4、 脉有根:主要说明肾气的盛衰。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第二章:舌诊

1、我国最早验舌专着:《伤寒金镜录》 2、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 3、变异舌象:

(1)变异年龄性别因素:①老年人,舌色多暗红。(2)儿童舌多淡嫩,舌苔偏少易剥。③女性在经期可出现舌覃状乳头充血而舌质偏红,或舌尖边部点刺增大,月经过后恢复正常。

(2)体质禀赋因素:肥胖之人舌多见胖大且质淡,消瘦之人舌体略瘦而舌色偏红。裂纹舌、齿痕舌、地图舌等,均有属先天性者。

(3)气候环境因素:①在季节方面,夏季舌苔多厚,多见淡黄色。②秋季苔多偏薄偏干。③冬季,舌常湿润。④在地域方面,我国东南地区偏湿偏热,西北及东北地区偏寒冷干燥,均会使舌象发生一定的差异。

4、望舌质主要包括观察舌神、舌色、舌的形质、动态以及舌下络脉五个部分。 5、舌神主要表现在舌质的荣枯和灵动方面。荣为有神,虽病也是善候。

6、望舌形:舌质的形状,包括老嫩、胖瘦、点刺、裂纹、齿痕等方面。

表格·6—舌色

淡红舌 淡白舌 枯白舌 红舌 气血调和,见于正常人,病中见之多属病轻。 气血两虚,阳虚 淡白光莹,舌体瘦薄 淡白湿润,舌体胖嫩 脱血夺气,病情危重 实热,阴虚 舌色稍红,或仅舌边尖略红 舌体不小,色鲜红 舌尖红 舌两边红 舌体小,舌鲜红少苔或有裂纹 绛舌 里热亢盛,阴虚火旺,血瘀 舌绛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 舌绛少苔而润 紫舌 主血行不畅(热极、寒极、血瘀、酒毒) 舌淡紫而湿润 紫红舌、绛紫色 舌有紫色斑点 表格·7—舌形

苍老舌 娇嫩舌 胖大舌 实证 虚证 水湿内停、痰湿热毒上泛 舌淡胖大 舌红胖大 舌肿胀色红绛 瘦薄舌 点刺舌 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脏腑热极或血分热盛 舌体瘦薄而色淡 舌体瘦薄而色红绛干燥 舌红而生点刺 点刺色鲜红 点刺色绛紫 舌尖生点刺 舌边有点刺 舌中生点刺 裂纹舌 邪热炽盛,阴液亏虚,血虚不润,脾虚湿浸 齿痕舌 脾虚,水湿内盛 舌红绛而有裂纹 舌淡白而有裂纹 舌淡白胖嫩,边有齿痕又兼见裂纹者 舌淡胖大而润,边有齿痕 寒湿壅盛,或阳虚水湿内停 脾肾阳虚 脾胃湿热或痰热内蕴,或平素嗜酒,湿热酒毒上泛(肿胀舌) 心脾热盛,热毒上壅 气血两虚 阴虚火旺,津液耗伤 气分热盛 血热内盛,阴虚火旺 热入营血而气血壅滞 心火亢盛 肝胆火盛 胃肠热盛 热盛伤津 血虚不润 脾虚湿浸 全舌青紫 舌色淡红中泛现青紫色 舌绛有苔 外感风热表证初起 实热证 心火上炎 肝经有热 虚热证 温热病热入营分,或脏腑内热炽盛 久病阴虚火旺,或热病后期阴液耗损 血瘀 全身性血行瘀滞 肺气壅滞,肝郁血瘀,气虚血瘀,先天性心脏病,某些药物、食物中毒 阴寒内盛而血行瘀滞或阳气虚衰血脉瘀滞 热毒炽盛,内入营血 局部瘀血或局部血络损伤。 气血两虚 阳虚水湿内停 舌质淡红而舌边有齿痕 舌红而肿胀满口有齿痕 表格·8—舌态

痿软舌 伤阴或气血俱虚 舌痿软而淡白无华 舌痿软而红绛少苔或无苔 舌红干而渐痿者 强硬舌 热入心包,高热伤津,风痰阻络,阴亏已极 涡斜舌 颤动舌 为肝风内动征象,可因热盛、阳亢、阴亏、血虚所致 吐弄舌 短缩舌 心脾有热,小儿智力发育不全 寒凝筋脉,气血俱虚,脾虚痰阻,热盛伤津, 薄苔 厚苔 润苔 燥苔 腻苔 舌强硬而色红绛少津 舌体强硬,胖大兼厚腻苔 脾虚或气虚 湿热痰浊壅盛 气血俱虚 外感热病,热极伤阴或内伤杂病,阴虚火旺。 肝肾阴亏 邪热炽盛 风痰阻络 中风先兆 血虚动风 热极生风 阴虚动风或肝阳化风 亦可见于酒毒内蕴 疫毒攻心或正气已绝 热盛动风先兆 寒凝筋脉或气血俱虚 脾虚不运,痰浊内阻 热盛伤津 舌强语言蹇涩,伴肢体麻木,眩晕者 久病舌淡白而颤动 新病舌绛而颤动者 舌红少绛而颤动者 舌体颤动 吐舌 弄舌 舌短缩,色淡白或青紫而湿润 舌短缩而胖,苔厚腻者 舌短缩而红绛干燥者 表格·9—苔质

中风,暗痱,或中风先兆 正常舌苔,提示胃有生发之气 主痰湿,食积,里热 为正常舌象,提示津液未伤。 湿浊内蕴 滑苔主痰饮,主湿 多为食积或脾虚湿困 痰浊、寒湿内阻 脾胃湿热 痰热、湿热、暑湿内蕴 胃气阴两虚 胃阴枯竭 营血大虚,阳气虚衰 血虚或气血两虚 肺阴不足 胃阴不足 肾阴枯竭 邪气未深,胃气先伤。 外邪虽退,胃滞依然。 痰饮、食浊停滞中焦。 肝胆湿热 正常舌象,或为表证初起,阳虚内寒 提示津液已伤,或痰饮、瘀血内阻,阳气被遏,津液不能上呈 舌苔厚腻,或腻而不板滞 舌苔白腻而滑 舌苔黏腻而厚,口中发填 舌苔黄腻而厚 腐苔 剥落苔 主食积胃肠,痰浊内蕴,脓腐苔主内痈或邪毒内结 胃气不足,胃阴枯竭,气血两虚亦是全身虚弱的表现 花剥苔 镜面舌色红绛 镜面舌色晄白,甚则毫无血色 舌淡苔剥或类剥苔 舌苔前剥 舌苔中剥 舌苔根剥 全苔 偏苔 邪气散漫,湿痰阻滞 提示舌苔偏处所候脏腑邪气停聚 偏于舌尖: 偏于舌根: 仅见于舌中: 舌苔偏左或右: 表格·10—苔色

白苔 可为正常舌象,苔薄白而润 病中多主表证、寒证、湿证,亦可见于热证 苔薄白而滑 苔薄白而干 苔白厚腻 苔白厚而干 积粉苔 苔白而燥裂粗糙 外感寒湿,或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外感风热 湿浊内停,或为痰饮食积 痰浊湿热内蕴 瘟疫或内痈,乃秽浊之邪与热毒相结 燥热伤津,阴液亏损 热在上焦 热在胃肠 热在下焦 肝胆有热 外感表证化热入里,表里相兼阶段 风热表证,风寒化热入里 阳虚寒湿之体,痰饮聚久化热或气血亏虚,复感湿热之邪 邪热伤津,燥结腑实 湿热或痰热内蕴,或为食积化腐 气营两燔 阴虚夹湿,血热夹湿,营热湿重,热初入营 寒湿内盛 阳虚寒湿内盛,或痰饮内停 湿热内蕴,日久不化 湿浊宿食,积久化热,或湿热夹痰 寒盛阳衰 多见于热病伤阴,胃气将绝,主病危 主津液枯竭,病危 主热极津枯,病危 主内脏败坏,病危 主肾阴枯竭,病危 属危候 属胃气将绝,难治 属厥阴气绝,难治 多属中风痰瘀阻络,难治 主病危重,难治 黄苔 热证、里证 舌尖苔黄 舌中苔黄 舌根苔黄 舌边苔黄 舌苔由白转黄,或黄白相兼 薄黄苔 黄滑苔 焦黄苔 黄腻苔 绛舌黄白苔 绛舌黄润苔 青黄苔 灰黑苔 阴寒内盛,里热炽盛 舌边舌尖白腻苔,舌中舌根灰黑苔 舌边舌尖黄腻苔,舌中灰黑苔 苔黄黑者,为霉酱苔 舌苔黑而滑润 表格·11—危重舌象

猪腰舌 砂皮舌 干荔舌 火柿舌 赭黑舌 雪花舌 瘦薄无苔舌 囊缩卷舌 舌强语謇 蓝舌而苔黑或白

舌面无苔,如去膜的猪腰 舌粗糙有刺,如沙鱼皮,或干燥枯裂 舌敛缩而无津,形如干荔肉 舌如火柿色,或色紫而干晦如猪肝色 舌质色赭带黑 舌起白色如雪花片 舌体瘦小薄嫩,光而无苔 舌体卷缩,兼阴囊缩入 舌体强直,转动不灵,且语言艰涩 舌质由淡紫转蓝,舌苔由淡灰转黑,或苔白如霉点,糜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