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庭审公开的制度保障与程序控制

2022-09-02 来源:爱go旅游网
庭审公开的制度保障与程序控制 刘万里 口石东洋, (山东省阳谷县人民法院, 山东 阳谷252300) 摘 要:当前,以司法公开促进司法公正、以司法公正树立司法公信是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重要途径。庭 审公开作为司法公开的核心内容,理应成为提升司法公信力的着力点。然而,当前庭审公开实在具体操作层 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庭审公开的问题与其缺乏科学合理的程序控制关系重大,需要在庭审公开原则的基础 上,明确案件公开审理的范围,并制定相关技术规范,将庭审公开置于程序控制之下,使其制度化、规范 化、标准化。 关键词:司法公开;庭审公开;规范设计;程序控制;司法公正 中图分类号-D9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5)Ol一0l17—05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依法治国作出了全面部 署,司法公正被提到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一项制度 安排,庭审公开是司法公开的核心内容,是提升司法 件,将庭审公开的多项措施予以细化。 各级人民法院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系列司法 文件,相继推出了庭审观摩、法院开放日、电子显示 屏直播、网络庭审直播等多种形式,取得了积极的社 公信力的着力点。当前,我们面对的不是庭审是否要 公开,而是庭审如何公开的问题。美国著名法官弗兰 会效果。一些地方法院也作出了庭审公开的实施细 克法特曾经说,司法不仅在实质上必须公正,而且在 “外观上的公正”也是需要的 。庭审公开实践表 明,唯有进一步完善当下的庭审公开程序机制,方能 则,进一步规范了该地区的庭审公开工作。据《最高 人民法院工作报告(2014)》显示,2013年已建成中 国法院庭审直播网,各级法院直播案件庭审4.5万 次。对社会公众而言,并没有太大的意愿去参与与自 架起人民法院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沟通与 联络的桥梁,从而提升法院的司法公信力,实现司法 民主和司法公正。 身没有关系的一般性案件,而对于一些影响重大、媒 体报道的案件,却表现出极强的参与热情 。最高人 民法院通过多种媒体直播社会关注案件庭审情况,其 中,济南中院通过微博全程直播薄熙来案庭审情况, 取得良好效果。 (二)庭审公开运行的主要问题 一、庭审公开问题的类型化归纳 (一)庭审公开改革的现状分析 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为社会公众进一步扩大知 情权、表达权、监督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依据 司法权运行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拓展庭审公开的广度 和深度,已成为司法改革不可逆转的潮流。近年来, 我国法院的庭审公开工作刚刚起步,当下仍然存 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有的法院认为当前的司法公 开已经做得够多了,但是,人民群众却认为法院的司 法公开工作做得还不够;有的庭审直播案件缺乏典型 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发布《关于加强人民法院审判公开 工作的若干意见》(2007)、《关于人民法院接受新闻 性,记者旁听会遭到拒绝;庭审公开工作的相关机制 尚不完善。例如,没有建立庭审公开的长效机制;没 有严格落实工作责任;缺乏考核评价和督促检查机制 以及当事人和社会公众的外部监督制约机制,等等。 最为典型的是,2014年4月s省Y县人民法院某基层 媒体舆论监督的若干规定》(2009)、《关于司法公开 的六项规定》(200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推进司法 公开三大平台建设的若干意见》(2013)等司法文 收稿日期:2014—09—01 作者简介:石东洋,男,山东省阳谷县人民法院法官,主要研究方向为裁判方法与审判理论; 刘万里,男,山东省阳谷县人民法院法官,主要研究方向为民商法学。 法庭在公开开庭审理原告王某诉被告张某等民间借贷 纠纷时,实行了庭审现场同步直播。作为一方申请出 庭的证人李某在等待法庭传唤的过程中,却通过电 话、手机聊天等方式,清楚地了解到庭审现场的具体 情形,以至于证人因旁听案件而无法再出庭作证。而 庭审进行时,旁听席上的当事人双方的亲友却公然吵 骂起来,甚至动手,致使庭审无法继续进行。而此时 庭审现场正在法院大屏幕上播放,一时间庭审成为名 副其实的电视剧情景。尽管值班法警、审判人员、书 记员及时制止了双方的吵打行为,并依法给予相关人 员相应的处罚,然而庭审闹剧却已然传播出去。这一 案例是当前司法实践中庭审公开存在问题的缩影。纵 观近年来庭审公开的实践,对其存在的问题可以做如 下的归纳。 1.意识、理念方面。一些法官庭审驾驭能力不 强,对自身能力缺乏自信,不敢将庭审过程置于公开 状态,害怕出现疏漏与错误,担心被公众“挑刺”。 主要表现为庭审秩序混乱,司法礼仪欠缺,庭审程序 引导能力不足,庭审控制、应变能力较差。如一方当 事人就某一程序性问题提出异议时,法官往往无所适 从。一些当事人不愿意公开庭审,认为打官司是件不 光彩的事情,担心庭审过程录音、录像后被传到网上 或者其他媒体上。个别当事人在网上看到庭审视频 后,认为其隐私被暴露,名誉权受到侵犯,于是找到 法院,要求对其恢复名誉。 2.制度、规则方面。案件公开选择范围随意性较 大。对于案件公开的范围缺乏制度规范,导致司法实 践中有的法院对某些案件想公开就公开,不想公开就 不公开,多数应当公开审理的案件未能公开,而不适 宜公开的案件却公开审理。对于公众较为关注的一些 案件未能公开,或者公开程度不够。庭审公开程度不 足。庭审过程对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公开不够,与媒 体未能形成良性合作关系。一些公众热衷于知晓的案 件,未能及时全面公开,甚至常常限制媒体记者的采 访和报道,以致于部分媒体往往“断章取义”来报 道,而对于产生一定影响的报道,法院则不得已要花 费更大人力、物力、财力做案件事实澄清工作。 3.科技、设施方面。庭审公开形式单调。部分法 院技术设备落后,庭审公开的传播渠道和传播载体单 一,没有安装电子显示屏等先进传播 具,更没能运 用新媒体如微信、微博等传播庭审现场,仍局限于仅 仅允许社会公众旁听,甚至因为旁听席有限,多数案 件往往只能是当事人的亲友参与旁听。部分法院尤其 是基层法庭办公设施不完善,未设置专门的证人等待 区,导致证人在等待庭审传唤时,存在事先了解案件 庭审内容的可能,甚至导致证据失权之后果。 衄Vo1.31 2015 No.1 二、庭审公开运行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理念方面:庭审公开的价值认识单一化 多数法院和法官对于庭审公开的价值认识往往局 限于司法监督功能,即庭审公开可以有效地遏制司法 不公和司法腐败。单纯的自律不足以有效遏制司法公 正与司法腐败,实现司法公正、司法廉洁的重要环节 是权利受到规则的有效制约 ,而司法权力受制约的 最好途径是司法公开,即阳光审判。 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关于司法公开的六项规 定》,对于司法公开的目的阐述为“保障人民群众对人 民法院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维 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升司法民主水平,规范司法 行为,促进司法公正。”不难看出,最高人民法院对于 司法公开的价值主要归纳为:保障社会公众对法院的 监督权,提升司法民主水平;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公 众的合法权益;规范司法行为,提高司法公信力。 司法权在国家政治结构当中的弱势地位是法治欠 发达国家的普遍状况。从理论上看,这似乎是由司法 权本身的性质和功能设置决定的 。而司法公开的另 一重要价值恰恰体现在司法权的强化上。正如有的学 者所论,从更一般的意义上,司法、媒体、公众之间 主要是一种正向关系——司法公开的目标则是培养这 种正向关系:通过司法公开的策略强化司法权 。即 将审判活动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以从程序和实体方 面减少外部因素如权力、人情对法官的影响,为法官 办理案件提供有利的办案环境,进而达到强化司法权 的目的。 当然,试图通过司法公开与司法权强化之间发生 正向化学反应,还需要法院以司法公信力为根基,而 司法公开一个重要功能即提高司法公信力。因此,从 强化司法权这一理念来理解庭审公开的价值,法院和 法官应当主动适用庭审公开程序。 (二)制度方面:庭审公开缺乏程序规制 “规则和秩序本身是一种生产方式的社会固定形 式,因而使它相对地摆脱了单纯偶然性和单纯任意性 的形式。” 庭审公开程序必须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才 能形成为长效机制。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出台 了一系列文件,为庭审公开明确了改革思路和原则, 但这些文件也存在些许不足(见下表)。 当前,我国法院系统已经在多个层面建立起庭审公 开制度,其基本框架已经建构起来,但还有不少地方 有待细化。如关于庭审公开案件范围缺乏制度性规定, 三大诉讼法中均有关于“涉及国家秘密和个人隐私的 案件不公开审理”的类似规定,但是尚没有关于“涉 表2007--201 3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相关文件 时间 文件名称 改革思路 不足之处 各级人民法院要通过深 《关于加强人 化审判公开,保障当事人 关于审判公 2007年 民法院审判 诉权,积极、主动接受当 开的具体程 公开工作的 事人监督、人大及其常委 序未作规范 若干意见》 会的工作监督、新闻媒体 性规定 的舆论监督。 《关于人民法 规范人民法院接受新闻 关于媒体何 院接受新闻 媒体舆论监督工作,妥善 时介入、如 2009丘 媒体舆论监 处理法院与媒体的关系。 何介入以及 督的若干规 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 介入庭审程 定》 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提 度规定较为 高司法公信。 宽泛。 《关于司法公 制定关于立案、庭审、执 关于庭审公 2009生 开的六项规 行、听证、文书、审务六方 开程序方面 定》 面公开的原则性规定规定较为原 。 则。 《最高人民法 深化司法公开,依托现代 院关于推进 信息技术,打造阳光司法 关于审判公 2013虽 司法公开三 工程。全面推进审判流程 开的程序未 大平台建设 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 作规定。 的若干意见》 信息公开三大平台建设。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相关文件整理。 及国家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具体认定标准,导致司法 实践中庭审公开范围不尽统一。另外,能否赋予当事 人关于庭审公开的程序选择权,即是否允许当事人合意 决定不公开审理,也没有相应的法律文件予以明确。 (三)科技方面:庭审公开的硬件设施有待提高 新媒体时代的今天,特别是微博、微信等自媒体 的出现,为庭审公开提供更加丰富的传播渠道和载 体。这种技术革命将消除所有形式的等级,无论政治 的、经济的还是社会的 。然而,一些法院没有添置 庭审公开的即时直播设备(如安装电子屏等),没有 开通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未能通过新媒体方式 尽早传播真相,导致法院在一些案件上丧失把握舆论 引导的主动权。如邓玉娇案、刘涌案等,事实真相公 布相对简单,导致社会认识存在较大分歧,这与法院 没能第一时间公布真相,掌握舆论发言权不无关系。 一些法院没有设置专门的证人等待室,这在基层 法庭显得尤其严重。一般情况下,证人到审判庭之前 不会被要求将手机等通讯工具上交,因此,其出庭之 前的随意性较强,这就有可能存在证人证言丧失客观 性的情形,如前述案例中,证人在传唤进入审判庭之 前能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案件的庭审情况。 三、推进庭审公开的多维保障 (一)意识维度:庭审公开之观念转变 1.切实增强法官的庭审公开意识。应当清醒地认 识到,庭审公开并不是对法官审理案件的干涉,而是 对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强有力保障。法官对庭审公 开必须充满自信,克服排斥、抵触心理,切实尊重当 事人的主体地位,充分保障社会公众知情权与监督 权,方能树立司法权威。庭审公开程序的良好运转, 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法官队伍,因此,法官必须全面 认识庭审公开之功能,自觉树立庭审公开意识,改变 过去埋头办案的习惯,提高公开的胆识和魄力,敢于 主动接受公众的监督。而这种勇气和信心源自于法官 自觉提高业务素养、驾驭庭审的能力以及紧急情况下 的应急处置能力。 2.高度重视公众合法权利。法院作为庭审公开的 主体,必须从理念和意识上重视并认真落实庭审公开 制度,改变过去关门办案的思维,而不能仅仅停留于 将其作为上级考核的一项指标,使审判公开流于形 式。法院应当通过转变庭审观念,达到以公开增强公 正之默契。 3.加强对法官驾驭庭审能力的培训。法官指挥之 道在于合法、及时、恰当、清晰、果断,为诉辩者搭 建公平高效的竞争平台,合理分配机会均等的攻防利 益 。其一,省、市级法官培训学院应当定期组织一 线法官开展培训,培训的内容侧重于法官庭审的指挥 之道,即通过培训达到提升法官驾驭庭审能力之目 的,以满足庭审公开之需求。培训方式可由庭审经验 丰富的法官讲课以及观摩庭审等方式为主。其二,法 院内部可以定期举行庭审评比活动,对于庭审效果较 好的法官,可以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而对于庭审控 制较差的法官,则应提出批评建议,并针对问题要求 其限期纠正,杜绝类似问题的重复性出现。 (二)科技维度:庭审公开之物质保障 1.建立科技法庭。科技法庭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 因素对庭审活动的限制,最大程度满足庭审过程公 开、公正、高效、真实、透明的要求 。科技法庭作 为庭审公开的一种新型技术手段,具备同步录音录 像、同步记录、同步显示庭审记录的功能。因此,应 当通过各方努力,加大物质投入和技术支持,进一步 完善科技法庭之于庭审公开的效能。法院系统应当建 立科技法庭设施使用考核机制,鼓励和督促各级法院 提高科技法庭的使用效率。 2.创新庭审公开方式。新媒体日益成为庭审公 开的重要传播渠道,深刻把握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 规律,创造并利用好多元化的庭审公开新型载体日 趋重要。最高人民法院已经率先垂范:2013年人民 法院报官方微博和最高人民法院官方微博先后开 通,“全国法院微博发布厅”亮相新浪。2013年底, 最高人民法院又在腾讯开通微信,最高人民法院网人 住搜狐新闻客户端。而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通过微博 发布薄熙来案庭审现场及具体细节,更是将利用新媒 体进行庭审公开推向新的高潮。同时,还应建立和完 善各级法院官方网站,并通过其传播庭审。此外,法 庭外应当设置专门的证人休息室,避免证人旁听审讯 和串供。 (三)媒体维度:庭审公开之范围拓展 1.完善媒体关于案件报道的相关法律制度。允许 媒体报道案件相关情况是新闻自由价值的体现,亦是 司法民主化的彰显,但是,立法必须为媒体的报道划 定严格的界限。其一,新闻媒体应当指定具有一定法 律素养的专门人员从事案件的播报丁作,避免对司法 活动的“断章取义”,造成不必要的误解,防止可能 影响司法独立的报道流m;其二,规范新闻媒体介人 司法过程的时间,建立“禁止对正在进行的审 ̄UJtl以 评论”的规则;其三,新闻媒体应当加强自律,扫除 有偿新闻等腐败现象,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对案件进 行评论,做如实报道,避免带有倾向性的预测 …。媒 体不能试图通过舆论报道影响法官的判决,否则,将 要承担刑事责任。 2.为媒体的自由报道创造便利。法院应当主动放 下身段与媒体“交朋友”,显示 司法对媒体报道的 尊重与开放。其一,建立案件新闻发布中心,制定新 闻发言官制度。法院应当主动发布案件相关信息,抢 占话语权,避免案件评价偏颇;其二,设立媒体专席 或者媒体T作室,为其报道提供相关案件材料,但禁 止媒体在法庭内拍照、录音和录像等行为。 四、庭审公开规范运行的制度设计 (一)当事人层面:程序选择权之限制 一项法律程序是否具有程序正义所要求的价值, 应当看它能否使那些受程序结果影响的人们得到了应 得到的待遇,而不是看它能否产生好的结果。这种程 序上的正义是一种“过程价值”,它体现在程序的运 作过程中,是程序本身正义性的价值标准… 。庭审公 开与否的程序选择权是在诉讼活动中允许当事人双方 自己决定案件的具体审理程序是否适用庭审公开程 序,即允许当事人合意决定案件是否公开审理。 关于能否允许当事人双方合意决定庭审程序,即 赋予当事人庭审公开与否的选择权,邱联恭先生认 为,依程序选择权之法理,在不特别有害于公益范围 内,应当允许当事人合意选择不公开审理方式;日本 学者上原敏夫、竹下守夫虽然不是基于选择权之法 理,但是在结论上也认为应允许当事人合意放弃公开 审理 。我国法律对于当事人合意决定庭审程序尚没 圊Vo1.31 2015 No.1 有明确的规定,但在《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七条 第二款却作出当事人双方可以约定适用简易程序的规 定,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当事人程序选择权。 当前,国家在制度层面上确立司法公开原则有着 特殊的社会意义,通过司法公开可以起到加强法治宣 传教育,增强公众法律意识的作用,同时,还可以通 过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创造公众对司法活动进行民主监 督的条件。而从尊重当事人程序主体地位的层面上考 量,司法公开是当事人程序请求权的一项重要内容, 系私权范畴。在诉讼法学由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侧 重的今天,立法层面上确有必要赋予当事人基于自身 利益之虑行使程序选择权。 正如哈贝马斯所述:社会的合理性问题要通过人 的行为合理性来解决,主要是通过人的交往行为的合 理性来解决 。在考虑完善我国关于当事人合意决定 庭审程序时,应当允许当事人协议不公开审理,而又 要对当事人协议不公开审理的范围予以限制,否则将 会影响司法公开制度发挥其应然功能。对于当事人庭 审程序选择权的范围予以限制,是由程序法本身之属 性决定的,因为在程序的适用上除了关系当事人的私 人利益以外,还关系社会的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为 此,可以参照现行《民事诉讼法》第十三章的相关规 定,将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部分案件,如小额诉讼案 件等原则上应当允许当事人合意决定不公开审理。 (二)公众层面:案件公开范围之限定 “现阶段研究中国的司法权问题,必须且不能不 将司法权的监督和制约问题摆在中心位置。” “ 庭审公 开的最大功能在于实现社会公众对司法权的监督和制 约。而对于一些涉私密案件,在满足公众知情权的过 程中侵害个人隐私、商业秘密以及国家秘密的风险会 骤然增大,因此,在实现庭审公开功能与私权保护之 间寻找平衡点成为必然。 庭审公开的直接对象应当是当事人,司法公正与 否决定着其正当权益能否得到有效保护。庭审公开制 度的设立初衷是保障当事人受到法院的公正对待,对 社会公众公开也应当是围绕维护当事人的程序性权利 和实体权利这一原则。因此,在强调庭审需要面向社 会公众公开以达到司法监督、教育引导等目的的同 时,还应当注意保护当事人的隐私、商业秘密和国家 秘密。庭审过程总会出现当事人的通讯方式、身体状 况、财产状况等大量隐私,而庭审公开则会导致当事 人的隐私遭到泄露,隐私泄露可能导致当事人的人格 尊严和社会形象受损。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一般事 关国家安全、经济安全、社会稳定和国家利益,一旦 泄露国家利益即有可能遭受损害。《民事诉讼法》第 一百三十四条也作出了将个人隐私和国家秘密排除庭 审公开范围的规定。 在设置庭审公开程序时,应当将涉及个人隐私及 国家秘密的案件排除于庭审公开范围,且两者的庭审 程序又应当有所差别。其一,对于涉及隐私的案件, 应当依据庭审程序之正当性原理,通过法院行使释明 权并权衡当事人陈述意见的方式,决定庭审是否公 开。其二,对于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应当对相关信 息予以屏蔽,确保国家秘密不被泄露。 (三)裁判者层面:司法权威受损之救济 现阶段,我国法官素质参差不齐,将所有法官承 办的案件均实行庭审公开,将会因部分法官对于庭审 驾驭能力欠缺导致庭审秩序混乱,甚至庭审失控,导 致司法权威严重受损。 当庭审公开导致司法权威受损时,必须有所取 舍,亦或是价值衡量。是等到法官整体素质全部提高 时再实行庭审公开,还是通过付出可能出现的司法权 威受损之代价,来换取司法公正的尽快实现,现有的 司法政策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因为庭审公开有能 力提升之功能,即庭审公开将有利于形成更为直接、 有效的倒逼机制,促使法官在实践中更加注重提升自 己的庭审驾驭能力、事实认定能力、法律适用能力, 接受社会公众的审视和监督,以更高的司法水准适应 庭审公开的需求。 然而,针对现阶段部分法官的司法水平难以达到 庭审公开要求的问题,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予以 解决。而对于个别庭审现场确实出现}昆乱场面,如前 述案例所述,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如切换电子显示屏或 者屏蔽等方式,以减少司法权威受损之影响。而对于 扰乱庭审秩序、哄闹法庭等行为的,则可以通过官方 网站、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信息发布等方式及时 向社会公众公布处理结果。 结语 “作为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任何社会设置都必 定是要发挥其特定功能,从而使得社会系统均衡有 效地运行” ,庭审公开制度亦是如此。庭审公开的 价值从来不仅仅体现在个案的程序正义之中,更体 现在对整个社会的法治传递上,即通过庭审公开让 公众作出司法活动文明与否、公正与否的直观感受 与判断。庭审公开的程度是一个国家民主法治水平的 重要标志,是现在诉讼构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庭审公 开是攻克司法改革一大难题即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关 键,因此,应从解决并完善庭审公开现有机制的诸多 问题出发,构建一种具有正当性的程序规则,以实现 司法正义。 参考文献: [1]龙宗智.刑事庭审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 法大学出版社,2001:25. [2]高一飞,贺红强.庭审旁听权及其实现机制[J]. 社会科学研究,2013(1):74—79. [3]王名扬.美国行政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 社,1995:443. [4]托克维尔.美国的民主[M].董果良,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8:110. [5]钱弘道,姜斌.司法公开的价值重估——建 立司法公开与司法权力的关系模型[J].政法论坛,2013 (4):122.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M].中共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894. [7]福 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 [M].彭志华,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27. [8]孙斌荣.论司法的艺术——法官司法能力建设 的最高境界追求[M]//司法能力建设与司法体制改革 问题研究——司法能力建设与诉讼制度改革.北京:人 民法院出版社,2006:87. [9]蒋惠岭,龙飞.香港澳门的司法公开制度与 启示[J].法律适用,2013:(4)39—43. [10]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课题组.公开审判制度 的调查报告[J].法律适用,2007(7):38—41. [11]陈瑞华.刑事审判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1997:54. [12]邱联恭.程序制度机能论[M].台北:台湾三民 书局,1996:243. [13]任岳鹏,哈贝马斯.协商对话的法律[M].哈尔 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55. [14]葛洪义.司法权的“中国”问题[J].法律科学, 2008:(O1)39—43. [15]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李 强,等,译.北 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8. 责任编辑凌经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