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对话的基本策略
2020-08-26
来源:爱go旅游网
《教学与管理》 2010年12月1日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1 多维——对话面的扩大 ‘合作’的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学f 强调有效教学对话,首先,要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 生的学习好比是“从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之旅”,在这个i对话。学生参与的程度直接关系着教学对话的效果。古人 旅途中,学习者会不断同新的世界、新的他人、新的自我。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习中的交往和互动有 相遇,也不断同新的世界、新的他人、新的自我对话,因l助于激发灵感,产生新颖的观点、奇特的思路,从而增强 此,学习的实践就是对话的实践。基于对话的理念指导,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同时,教学中的知识创造从来就 现代课堂教学行为已经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对话教学获l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教师与学生在持续对话中进行的 得了教师的广泛认同和响应。但是,不可否认,在对话教l集体创造,缺少对话互动和交往的信息,很难引起学生的 学比较火红的同时,也普遍存在并无多大意义的“无效对f思维碰撞和智慧的火花。因此,学生的知识获得、能力和 话”、“肤浅对话”甚至“虚假对话”,严重影响着课堂教学【智慧的形成不仅有赖于有效的教学对话,更依赖于学生 的质量和新课程的实施,因此,探讨有效教学对话的基本:的全体参与;有效教学对话绝不是少数人的对话,更不是 策略,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l几个尖子学生的专利,而应该成为班级全体同学的共同 话题——对话点的选择 J活动,那种为了寻求所谓的理想答案,抑或保证教学进 对话要有话题,话题亦即问题,是对话的焦点。教学l度,甚至依凭教师的情感喜好,总是在少数学生之间进行 中的对话是旨在实现教学目标而展开的互动活动,也是的对话,并未体现对话教学的真正价值,只会挫伤更多人 在教师组织引领下,以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共享资l的学习积极性。基于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 源为特征的学习实践活动,因此,“话题”的选择,应当具l为,做到放权于生,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话语权,让位于生, 有明确的目的性,否则,课堂教学对话就会变为漫无目的让学生成为对话的主角,让时于生,让学生拥有对话必需 的“侃大山”或“自由谈”,削弱对话的有效性。 I的时间;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对话的平等权 提高对话“话题”的目的性,建立在教师深入研究教l利,让每个学生都能投入其中,都有对话的机会和充分发 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之上。一般说来,可以通过以下途径J表自己意见的权利,尤其要关注那些所谓的“差生”和不 确定话题:一是以教学目标中的问题为话题。不论是一节-常发言、口头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那些坐在后排、边角 课,还是一篇课文,或者一个单元的教学,都有明确的教l不太显眼的学生,也要让他们参与对话过程,成为对话主 学目标,都有学习的重点、难点,教师首先要根据这些要j体。只有通过这种全体性积极参与,才能让知识在对话中 求,选择和设计对话的“话题”,使教学对话不离课标,不l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 离文本,不离问题。二是以文章特征性问题作为话题。教 其次,要不断丰富对话的内容。对话的本意是指人与 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编者精心选来的精美篇章,是作者1人之间以语言为中介的谈话。教学中的对话超出了语言 的智慧结晶和创新思维的物化表达,个性鲜明,特色各j的界限,包括人与人、人与世界、人与自我之间的一切沟 异,这些正是可供教学对话的最好话题。三是以学习者难!通、体验与交流,其精髓在于对话双方的平等、开放和相 点疑点作为话题。话题的选择不只是教师的事,也是学生f互激发,具体表现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作者、编 的事。有效的教学对话应该尊重学生,联系学生的学习实I者及文本之间的对话,这就为对话内容的多维性、丰富性 际,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和感兴趣的问题,选择l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增强对话的吸引力和有效性提 带有共性的话题进行对话。事实证明,忽视学生的主体作供了可能。在教学中,要重视话题的多维选择,可以是提 用,不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而进行的免强对话,其结果I供有一定认知意义的背景性知识话题,引导学生形成与 往往表现为学生的简单应付、言不由衷,甚至“失语”。所I作者和历史的对话;可以是展示有关知识发生和形成的 以,选择话题更应注意从教师主观设计向学生自主选择I过程性知识话题,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形成与 转变,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展开对话。 I智者的思维碰撞和智慧对话;可以是挖掘教材背后的故 l ・35・ 童国嘉:有效教学对话的基本策略 事,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和探索欲望,形成对知识创新的i能力和整体素质。 对话和意义建构等,以这样丰富的内容和多维视角选择I 素质——对话能的养成 话题,能够在学生中引起更多的认知冲突,激发更强的学l 培养学生对话的能力是实现有效教学对话的重要前 习冲动,因而更能促进有效对话的开展。 。提。反思当前课堂教学中无效对话的原因,一在教师的话 深度——对话质的追求 l语霸权,一讲到底;二在学生的长期被动,习惯于听众和 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一种“暂时I看客,对话意识和能力缺失。关于解决教师的话语霸权问 的”理论,都是一种对现代问题的“猜测性解释”,其中“混1题,在新课程实施中已经作 了较大努力,也取得了一定 杂着我们的错误、我们的偏见、我们的梦想、我们的希I的成效。但在提高学生的对话素质和能力养成方面,还缺 望”,都是有待于进一步检验和反驳的,或者说是向进一I乏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策略。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充 步的检验和反驳开放的;知识始终有待于再考察、再检1分认识培养学生对话能力的意义和作用,把提高学生的 验、再证实。讲授教学与对话教学的显著区别,就在于讲 对话能力,作为学生学习和将来发展必不可少的素质来 授教学是传递知识和真理的过程,忽视了“进一步检验和I落实。首先,教师要加强引导,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对话意 反驳”认知活动,而对话教学则是通过有效的对话互动深J识和心态,在课堂教学中把对话看成是一种重要的学习 入探究 I识和真理的过程。因此有效教学对话,不是一般l方式,是自己的学习责任,能够做到想说、要说、敢说。其 意义一t-.的聊天、对白,而是充满着思维活力和智慧活动的:次,要掌握对话的基本技能,能够在对话时会说,说好,声 探究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把具有探究意义的对l音响亮,观点明确,条理清楚。再次,要遵守对话的良好道 话作为有效对话质量的价值追求。 I德,不仅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更要善于倾听别人 首先,要引导对话思考。有效教学对话是具有思维含『的发言,尊重别人的观点,接纳别人的也 ,学会在对话 量的对话,不论是教师预设或学生提出的问题都应该引l中分析和分享。日本教育学者高垣真c 通过对教学实践 发学生的思考,必须“跳一跳”才能摘到挑子,没有思考的I的系统观察,就教学对话提出了多条重要规则:包括(1) 对话是简单的、肤浅的,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反而1分享每一个人的想法和见解;(2)不惧正确与否,畅所欲 会浪费学生情感,影响积极的学习情绪。其次,要促进差一言;(3)发表见解,仔细思考;(4)在提问和阐述时叙述理 异对话。有效教学对话应该是充分表达个人感受、个人见l由和根据;(5)深入讨论,直至大家能够理解和接纳;(6) 解的个性化思考结果,即便是同一个问题,由于个人的知 分享所有适当的信息、认识和解决策略;(7)在做出一定 识背景、经验积累、理解角度不同,其回答结果也是各异j的结论之前,探索其他的可能性;(8)相互帮助,相互激 的。在课堂上,教师要多让学生深入思考,各抒己见,勇于:励;(9)不是个别人而是小组负有责任;(1O)不仅诚服地接 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个性化理解,即使对话中出现了1受他人的见解,而且敢于做出批评和反驳。这些规则,不但对 不正确的观点甚至错误,也不值得大惊小怪,相反可以用I于我们进行有效教学对话很有启发,对于从何处人手培 来作为深化对话的资源加以利用。那种教师一问,全班异 养学生的对话能力也具有借鉴意义。 71t同声的回答,或者同一化的答案,反而会妨碍学生的学【 参考文献 习深入和思维发展。第三,要鼓励对话辩驳。俗话说,理不l 【1]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 辩不明。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围绕学习中的问题展开争辩,J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针对某种观点进行证明和反驳,有利于解放学生的思维: 【2】钟启泉.对话教育: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上海:华 和想象,是深化教学对话、提高对话质量的最佳途径。当l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然,教学对话中的辩驳,是一种温情脉脉的学习争辩,“辩I 【31余文森.优质教学的教学论解读.教育研究,2007(4). 驳”的目的不是攻击别人,抬高自己,更不是向他人挑衅,f 【4l张华.试论对话教学的知识基础.全球教育展望, 而是为了探究真理,证实自己的见解,是对各自认识和观l 2009(3). 点进行的相互补充,也是对知识“再考察、再检验、再证f [5】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北京:教育科学出 实”的探究活动。有学者认为,简单知识的形成及其转化I版社,2001. 为简单能力的过程和方法是简单的,复杂知识的形成及: 【6】王攀峰.当代国外课程知识观的新发展及其对我 其转化为复杂能力的过程和方法是复杂的。正是在此意I国课程改革的启示.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8). 义上,我们强调要提倡具有思考性、差异性、论辩性的深l [7】郝文武.不同知识教学方式对能力发展的不同作 度对话,就是要以这种“复杂”的方式和过程助推学生的}用.教育科学研究,2006(6). 认知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的发展,以此培养学生创造性应: 【8]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教育研究,2o07(6). 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智慧、创新l (责任编辑杨子)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