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分析与发展报告_展望篇

2020-06-28 来源:爱go旅游网
中国基础科学・管理论坛

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分析与发展报告

———展望篇

◆ 吴 根 刘燕美 张 峰 朱庆平 杨晓秋 李学斌 王炎坤 危怀安

摘 要 本文从指导思想、发展原则、战略措

施等方面勾勒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战略构想,着重分析了宏观设计、超前投入、加强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关键词:国家重点实验室 战略 展望  国家重点实验室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在服务国家经济建设,提高我国科技竞争水平,培养优秀科技人才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新形势、新挑战也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原始创新成果产出的核心基地和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源头,是参与国际竞争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为迅速增强国家原始性创新能力,在国际科技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

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2.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的基本原则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是我国科技发展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系统工程。在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要处理好国家的整体目标与局部目标、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资源配置与资源共享、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等多方面的关系。为了有效建好和管好国家重点实验室,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强化国家层面上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按照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定位和任务,结合基础研究的特点和发展规律,适应不同学科领域和区域发展的重要需求,突出重点、分阶段积极稳妥地推进和实施。

  (2)政府主导,多方共建。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在科技资源供给和配置中的相互关系,发挥政府在公共科技资源供给中的主导作用,努力引导和充分调动研究院所、高等学校、企业单位乃至社会各界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发展工作的积极性。  (3)立足国情,超前投入。在发达国家工业化的进程中,对关键基础性研究予以超前、稳定和强有力的投入,是其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型向知识驱动型转变的一条成功经验。作为开展基础研究的主要组织形式,应当保证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超前投入,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经费和运行经费纳入国家财政科技拨款渠道。

  (4)优化配置,开放共享。按照“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要求,实现建设与发展同步进行。在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同时,通过有效调控增量资源的投入,努力打破部门和单位所有、资源分散、封闭和垄断的状况,最大限度地优化我国科技资源的配置,真正实现开放共享、发挥效益。

  (5)制度先行,管理创新。加快制定、修改和完善必要的法律、法规和相应的制度,积极探索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运用高效、便捷、经济的多种方式和管理手段,为国内外从事创新

一、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的战略构想

  1.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的指导思想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必须从国家科技发展的总体布局出发,贯彻和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紧密结合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坚持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和增强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以深化改革、优化资源和开放共享为主线,有效改善我国科技研究基础条件及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我国科技长远发展与重点突破特别是基础研究水平的快速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体

本文作者:吴 根、刘燕美、张 峰、朱庆平、杨晓秋,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王炎坤、危怀安,华中科技大学;李学斌,宁夏大学。研究资助: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分析与发展报告研究

(2004DGQ2K045)

2006・2・ChinaBasicScience 51 

中国基础科学・管理论坛

活动的广大科技人员提供开放、方便的研究实验条件与环境,使社会公众能够最大限度地分享科技进步的成果和利益。

  3.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的战略目标

  未来几年,首先是初步形成完整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通过采取新建、调整等措施,统筹考虑各部门的专业优势,动态优化实验室的学科和部门分布。并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核心,逐步形成任务不同、体量不同、特色不同,但又相互衔接的,由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构成的实验室体系。其次,加强项目、基地、人才的结合,持续稳定和较大幅度地增加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运行、装备更新和领域前沿部署项目等经费,完善宏观和微观管理体制,创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凝聚和培育一批将帅型科学家和世界级研究团队,显著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验室。进一步强化国家目标,按照“总量控制,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优先考虑在重要基础学科、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部分新兴学科和重要前沿学科领域,特别是在优势力量集中但实验室布局不足的领域,适量新建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考虑在与国家战略利益和国家安全相关的基础性、战略性的高科技问题研究领域,企业和一般研究机构无力开展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的研究领域,某些竞争前高技术和共用技术的研究领域,以及关系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公益性研究领域等。考虑到我国企业的发展对基础研究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企业研发能力的不断提高,应适度在企业中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增强我国的竞争后劲。

  针对当今科技发展日益呈现学科交叉和综合的趋势,在部分整体实力优秀、学科相近、研究方向相对集中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通过试点组建体量适度、研究方向较宽、综合实力更强、学科交叉融合、人才汇聚、管理创新的国家实验室,使我国的一批实验室能够尽快与国际接轨。今后,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实验室两种基本形式将相互补充、长期共存,共同构成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国家基础研究基地。

  2.实施基础研究的超前投入战略,加大经费投入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飞速发展,今后10—15年正是我国需要发展后劲的关键时期,基础科学研究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已经具备了专项支持基础研究的实力。但与我国综合国力不相适应的是科技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长年处于低水平,2004年只有1.23%,远远低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2%、日本和德国1.5%的水平。鉴于此,国家一方面应该使中央财政科技拨款中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比例尽快达到“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国家的平均投入水平;另一方面,制定有关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经费投入办法,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专项资金,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经费和运行经费纳入国家财政科技拨款的正常渠道,切实加大国家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支持力度;同时,应该加快科技立法进程,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拓宽国内外合作渠道,采取与国外研究机构、国内部门及地方共建等合作方式,引导企业和国际资金等投向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形成以国家投入为主,地方、企业及社会等投入为辅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资结构。

  加大对国家重点实验室投入的同时,对其使用情况的监管力度也应加强。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

二、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的战略措施

  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迅速提升我国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以有效支撑“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实现,为实现第三步国家战略目标做出贡献,是国家重点实验室面临的重要任务。国家应从战略的高度更加重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采取有力措施,做出前瞻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的部署,解决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关键问题。  1.坚持“全面部署,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宏观部署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部署应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和“择需、择重、择优”的原则,全面部署、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把若干关键的、具有战略性的、国家重大需求的优先科技领域目标,以及影响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和具有社会公益性的重大科技问题作为战略重点,充分发挥我国在宏观调控上的优势,统筹安排,进行资源配置和整合,形成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主、部门重点实验室为辅,学科布局合理、运行机制完善、平台功能强,研究水平高、突出创新的结构有序和层次完整的重点实验室体系,使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平台水平得到快速有效提升。  一方面,对现有重点实验室进行整合、重组和优化。通过对研究方向和内容的调整、拓宽,使实验室更加适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本身发展的需求;通过合并、淘汰等措施,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结构,使其学科分布更趋合理,实验室交流与合作更加密切。另一方面,继续新建一批国家重点实

2006・2・ChinaBasicScience 52 

中国基础科学・管理论坛

和管理创新,规范经费的使用方式,大力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充分保障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运行开放,形成一种宽松和谐、有利于科研人员潜心钻研的外部环境,从而使国家重点实验室能够持续向前发展。宏观管理部门应从国家重点实验室总体布局的角度出发,对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引进做到有的放矢、严格审批、合理配置;保证有效的使用与监督机制,避免经费的浪费;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的经费比例,吸引更多高水平人才。

  3.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建设一支国际一流的研究队伍,促进项目、基地和人才的有机结合

  开展基础研究,人才是关键。要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强化学术氛围,大力吸引和凝聚海内外优秀学者,以各种方式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人尽其才”,促进实验室人员的有序流动,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培养一批开拓进取、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一流科学家。

  第一,在实行国家重点实验室相对独立人事权的基础上,核定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人员的编制,人员工资由事业费全额支付,解决实验室固定人员的后顾之忧。同时,限定实验室研究人员承担的各类科研项目的数量和经费总额度,避免研究人员有时间拿项目,没时间做项目的现象。

  第二,应树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的国际化理念,仿效发达国家的做法,制定相应的吸引人才措施。实验室运行经费中应设立一定比例的开放经费,专门用于开放课题的支持、国内外客座人员的补助等支出;要努力创造宽松的研究氛围,加快向国际开放,加大对国际上高水平的专家来实验室工作的经费支持;吸纳学科互补性强的研究力量不断充实实验室队伍,有进有出,从而使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工作能够始终保持相关学科领域的较高水平。

  第三,需要加强高质量人才培养,为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基础性研究积累新生力量。要充分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有利条件加强对研究生、博士后等后备科技人才的培养,鼓励和支持科学家和优秀青年骨干参加国内外研究合作与学术交流,提高研究起点,在国际科研环境中培养和造就一批高水平、高层次的年青学术带头人和科技人才,使我国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基础性研究有可靠的后继人才,并向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创新型人才。

  第四,要大力推进项目、基地、人才的结合。一方面实行导向性支持,在有关计划中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列一定比例的指南方向,或设置国家重点实

验室专项,由相关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组织申请,进行专门评审、立项。条件成熟时,实行专项委托制。另一方面,将优秀团队的建设状况作为实验室承担国家任务、评估、项目验收的主要依据,引导实验室注重优秀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培养。

  4.贯彻落实科技评价办法,努力形成良好的创新文化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实行科学、合理的评估监督机制是国家对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动态管理、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顺应科技发展规律,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改革科技评价工作,使其在引导和激励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原始创新方面取得更为明显的成效,为实验室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和创新环境。

  首先要建立科学、可行的评估体系。不断改进与完善现有的评估指标,逐步与国际接轨。评估的指标体系特别要强调鼓励创新、鼓励学科交叉和人才培养、鼓励开放和资源共享。针对不同类型的实验基地,要建立不同指标体系,各有侧重,既能反映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共性,又能体现各自的特点。  其次,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专家队伍,建立平时考核与定期评估相结合的实验室评估机制,逐步实行职业评估。分领域聘请有经验的国内外知名专家,长期跟踪若干国家重点实验室,以网上填报的年报总结为基础,结合现场走访,定期向主管部门提出调研报告。主管部门不定期组织专家现场考评实验室,写出评估意见。主管部门根据调研报告和评估意见做出调整、经费发放等决定。

  第三,建立参评人员的信誉等级制度,提高参评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逐步形成参评人员的自我约束机制。要尊重被评对象的合法权利,坚持评估工作公正、合理的原则;允许被评对象对结果按照程序提出申诉或申请复议,重视被评对象按规定程序提出的合理请求。

  5.完善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

  第一,完善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宏观管理,加强部门协调与配合,共同加大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支持力度。

  第二,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制度化建设。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管理经验,制订切实可行的实验室管理条例,从人事管理、学术委员会的运行、开放与设备共享、信息公开、经费使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制定统一的规范管理,在所有国家重点实验室予以推行。

  第三,加快国家重点实验室信息网络平台的建

2006・2・ChinaBasicScience 53 

中国基础科学・管理论坛

设。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要始终突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开放性,以资源、信息共享为指导,使其成为推动科技资源和信息资料共享、共用的有用方式和渠道,为全社会的科技创新提供基础条件支撑。国家宏观管理部门、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可以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信息管理网络等手段,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运行管理进行实时、动态的调控与监督。  6.重视实验技术支撑队伍和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  要十分重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研发队伍、技术支撑队伍和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尊重他们的劳动和贡献,保证他们的待遇;实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同样实行聘用制。要做好岗前培训、定期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逐步形成一支稳定、合理、高效的实验技术支撑和管理队伍。有条件的实验室可设立专职行政副主任。  必须在其内部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上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和创新,改善基础研究的条件和环境,发展成为一批高水平、有特色、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要将科学前沿的探索与国家目标的实现在战略上有机结合,成为承担国家重大科技计划研究任务的主体,为原创性研究工作的开展、产业技术的进步、国家安全关键技术的突破、国际竞争能力的提高、全民科技素质的增强提供基础性支撑。致 谢  课题研究及本文成文过程中,得到科技部基础司基地建设处张延东、王静的大力指导和帮助,特此感谢。

参考文献

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前景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政府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面对新世纪的重要变革,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肩负着更加重要的责任。为此,必须紧紧地跟上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和趋势,在参与世界科技竞争中寻找自身持续发展的位置;并适应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迫切需求,使我国的研究实验基地建设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使之成为我国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的主要阵地,为提高我国科学技术水平而发挥重要作用。

  国家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问题,明确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未来科技、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支撑作用,是国家基础研究的主要平台。并要顺应国际科技发展趋势,结合国家需求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现实发展,从政策、人才、管理、经费、布局上进行统筹规划,以适应国家发展对科学研究原始性创新的需求,为我国跻身世界科技大国做好前瞻性战略部署。

  必须紧密结合当前正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总体思路和要求,通过学科布局的进一步调整和实验室整合,逐步形成结构合理、规模适度、技术先进、功能完备、运行高效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

[1]国家计划委员会科学技术司、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综合计

划局.国家重点实验室十周年文集.第1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1—20

[2]叶玉江.我国基础研究的20年.中国基础科学,1999,(1):19—

20

[3]郭碧坚、李少文.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效运行的一种组织模式.科

研管理,1996,(4):47—51

[4]马德秀、任志武.国家重点实验室.神州学人,1996,(1)[5]刘 勤.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实践.现代化,1993,9(15)

[6]由长延.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背景、回顾和特色.科技进

步与对策,1999,(6)

(二).北京:科学出[7]秦声涛,刘勤.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一)、

版社.1991

[8]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国家重点实验室规范管理研讨会会议纪要.

中国基础科学,2002,(5)

SeriesReportsonAnalysesandDevelopmentofthe

StateKeyLaboratory:Prospect

WuGen,LiuYanmei,ZhangFeng

ZhuQingping,YangXiaoqiu

BasicResearchService,MOST,Beijing100862

WangYankun,WeiHuaian

Huazh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

Wuhan430074LiXuebin

NingxiaUniversity,Yinchuan750021

2006・2・ChinaBasicScience 5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