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的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2、3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难点:掌握用毫米量的方法,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直尺、一角硬币、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你们估一估,老师的身高是多少?(板书:1米62厘米,或162厘米).
师: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学习过的两个长度单位,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出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
师:刚才小朋友对1米长、1厘米长都认识的很好,我们现在就用学过的知识来测量一下我们的铅笔有多长,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铅笔,动手测量铅笔的长度。
学生测量后,汇报结果。
师:小朋友,听了你们的汇报,我知道有的小朋友的铅笔长度是整厘米数,能准确地表示出来;而有的小朋友的铅笔长度是几厘米多,却不能准确地表示出来,这可怎么办呢?
学生思考,想办法,发言。(可能有的小朋友能说出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师:小朋友,要想准确表示出你们铅笔的长度,就需要用一个新的、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那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毫米。(板书:毫米。)
二、小组合作、观察测量,探究新知
1、 师:1毫米有多长呢?请小朋友拿出你的直尺,观察直尺上除了有厘米的刻度线以外,还有什么?
(学生观察、交流后汇报:直尺上除了有厘米刻度线外还有许多小的刻度线,这些小的刻度线把一厘米又平均分成了许多小格。)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直尺上厘米间的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出示直尺的放大图:
提问:从0刻度到1刻度是几厘米?中间有几个小格?从1刻度到2刻度间是厘米?中间有几个小格?从2刻度到3刻度间呢?……你有什么发现吗?(观察、交流后得出:每厘米间都平均分为10个小格,即 1厘米=10毫米。)老师指出毫米可以用英文字母mm表示.也可以写成:1cm=10mm。(板书:1厘米=10毫米)
3、引导学生动手测量1角钱硬币的厚度。 量完后学生明确1角钱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师生共同用手势表示1毫米:先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一角硬币,再用右手慢慢地把硬币抽出来,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间有一条小缝,它的长度约是1毫米。)
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厚度约是1毫米?
4、再次动手测量铅笔的长度、然后逐一汇报。(说说你是怎样量的?) 5、先估一估你的橡皮的长度,再量一量. 三、利用知识,解决问题 1、画线段:(1)2 cm 5 m m.
2、判断,请在对的后面打“√”,错的后面打“×”.
床长2厘米( ) 牙刷长约13毫米( ) 钢笔长约140毫米( ) 铁钉的长度约40mm( ) 小明的身高130cm( ) 橡皮的长约30厘米 ( ) 四、课堂巩固深化
1、小组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2、学生先独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五、回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师总结。
六、课后作业设计 1、练习一第1—3小题.
2、寻找生活中一般用“毫米\"作单位的物品,并进行测量。
操作中感知,探究中感悟
毫米的认识
教学片段描述:
片段1、 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你们估一估,刘老师的身高是多少?(板书:1米62厘米,或162厘米)。
师: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学习过的两个长度单位,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出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学生伸开双臂表示出约1米长,拇指指甲的宽度约1厘米长。)
师:刚才小朋友对1米长、1厘米长都认识的很好,我们现在就用学过的知识来测量一下我们的铅笔有多长,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铅笔,动手测量铅笔的长度。 学生测量后,汇报结果。
学生A:我的铅笔13厘米多一些,差一点不到14厘米。 学生B:我的铅笔9cm多一点点。 学生C:我的铅笔是新的,正好是18厘米。 ……
师:小朋友,听了你们的汇报,我知道有的小朋友的铅笔长度是整厘米数,能准确地表示出来;而有的小朋友的铅笔长度是几厘米多,却不能准确地表示出来,这可怎么办呢? 学生思考,想办法,发言。(可能有的小朋友能说出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师:小朋友,要想准确表示出你们铅笔的长度,就需要用一个新的、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那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毫米。板书:毫米。
[反思:心理学研究表明,所学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越接近就越容易被学生接受。因此,在导课的情境创设上,我以这一理论为依据,从学生能看到的老师到估计老师的身高入手,让学生对所学过的长度单位进行回忆,且再一次去感知1米和1厘米的长度,为下面学生学习新知作好铺垫。此外,猜老师身高同时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学生显现出极大的热情,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让学生动手测量自己手里的铅笔长度,从而引发不同的意见,在矛盾的冲突中,激起对新知的渴求。因为学生的铅笔实际上是长短不一的,而当学生动手测量自己手里的铅笔,发现不是整厘米数时,就会想到需要用一个比厘米要小的长度单位,这样就很自然地导入到认识毫米。] 片段2:小组合作、观察测量,探究新知。
(1) 师:1毫米有多长呢?请小朋友拿出你的直尺,观察直尺上除了有厘米的刻度线以外,还有什么?
(学生观察、交流后汇报:直尺上除了有厘米刻度线外还有许多小的刻度线,这些小的刻度线把一厘米又平均分成了许多小格。)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直尺上厘米间的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出示直尺的放大图:
提问:从0刻度到1刻度是几厘米?中间有几个小格?从1刻度到2刻度间是厘米?中间有几个小格?从2刻度到3刻度间呢?……你有什么发现吗?(观察、交流后得出:每厘米间都平均分为10个小格,即 1厘米=10毫米.)老师指出毫米可以用英文字母mm表示.也可以写成:1cm=10mm (3) 引导学生动手测量1角钱硬币的厚度。
量完后学生明确1角钱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师生共同用手势表示1毫米:先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一角硬币,再用右手慢慢地把硬币抽出来,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间有一条小缝,它的长度约是1毫米。) 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厚度约是1毫米?
(4)再次动手测量铅笔的长度、然后逐一汇报。(实物投影演示,并说说你是怎样量的?) 学生A:我的铅笔长是13厘米8毫米。 学生B:我的铅笔长是9厘米2毫米。 学生C:我的铅笔是85mm ……
(5)先估一估你的橡皮的长度,再量一量。
[反思:新课标指出:让学生自主探究应该成为课堂主要的学习形式,而操作也应该是学生理解新知的重要手段。在认识毫米时,我让学生以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形式,自己去发现1厘米之间有多少个小格,自己思考1厘米里有多少个1毫米,从而掌握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通过观察直尺上厘米间小格的长度,测量1角钱硬币的厚度,并用手指夹住1角钱硬币,然后抽出后再观察两指的间缝,目的都是让学生在操作中充分地感知1毫米的长度,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且探究出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并让学生再一次来测量自己铅笔的长度、测量橡皮的长度,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并巩固这些知识。]
片段3:利用知识,解决问题。
1、先估测一下你的课桌有多高?再动手测量一下。 2、画线段:(1)2 cm 5 m m
3、判断,请在对的后面打“√”,错的后面打“×”。
床长2 厘米 ( );牙刷长约13毫米。( )
小明的身高130cm ( );橡皮的长约30厘米 。( ) [反思:练习的设计,既要注重知识性,又要有“真实性”,也就是说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我们生活中的问题.既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又要培养他们的判断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 反思:
“毫米的认识”一课,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并且体会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为学习千米作准备。同时这部分知识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也是个难点,极容易混淆。因此,我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抓住教材的实质,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注重数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紧密结合。
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现实的理解水平,还要抓住学生心理、思维的形象性、直观性特征,在创设情境以及教学过程中,要贴进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还要注重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去观察、操作、思考,从而获取知识。本课从估计老师的身高,到动手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橡皮的长度,还有测量1角钱硬币的
小树高3 分米 ( );老师的讲桌高9分米 。( )
厚度,课桌的高度等等,都是充分利用好学生身边的一些素材,让学生感知数学是从生活中来的,而一系列的操作又都为学生建立长度概念打下了基础.
2、注重在操作中感知,在探究中感悟。
学生亲历过程,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探究的过程,体会到与人合作的乐趣,根据对这一数学本质的理解,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究、合作、交流,注重让学生进行完整的活动体验.因为学生在活动中脑、手的结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合作、自主性的学习又能促进个性的发展。如:观察、探究直尺厘米间的小格的长度、数量,测量铅笔长度、橡皮厚度、课桌高度,一角钱硬币的厚度等,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发现和理解,从而使学生真正经历了又过程的学习。
3、注重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是课标中倡导的重要改革理念之一,所谓“经历\"是指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因此,要经历就必须有一个现实的活动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联系自己身边具体的事物感受数学知识的含义,提高能力.在教学“毫米”过程中,我注重加强将1毫米、1厘米、1米与生活中的事例建立联系,形成表象。如:1角硬币的厚度大约1毫米,小朋友拇指指甲的宽度约1厘米长,学生伸开双臂表示出约1米长,为学生有根据的估测奠定了基础。教学过程中首先请学生估一估老师的身高,这样不仅激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进行估测。接着,在让学生测量橡皮和课桌前都请他们先估一估,并交流估计的方法,再进行比较精确的测量,这样有意识的让学生经历估测的过程,初步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而且也初步形成了估测的策略.
新课程改革倡导“做数学\",在“做”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体验感悟数学的思想方法,并学会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只有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