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的手》教学设计我的手

2020-12-03 来源:爱go旅游网


《我的手》教学设计我的手

●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

思维迁移教学理论提出:把思维放在教学过程的中心,可以使知识产生更好地迁移,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方法和手段辅助于教学,能有效唤起人的兴趣、情绪和思维。

● 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我的手》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美术》第一册中的第2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课程。教材定位于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画线法,即沿着手的轮廓勾描或用印色法印制出自己手的形象。教材图片为学生创作艺术造型提供了表现方法。

2.教学内容

认识手的结构,了解人体科学知识;实践手的表现方法,丰富绘画的不同技法;激发手的联想,促进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创作手的有趣造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感悟手的情感,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3.学情分析

授课班级共有学生33名,家长普遍重视学生的艺术教育,90%以上的学生参加过学前艺术方面的培训。学生绘画基础好、思维活跃、敢于大胆的表现。但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学习持久性差。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对手进行表现,初步体验线、形、色的表现力;能借助手的姿态进行联想,通过形象的迁移创造出新的艺术造型。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以直观形象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以借形造型的游戏体验方式进行学习,通过表象的积累与知识的迁移,创作出生动的艺术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了解手在人类生活中、艺术作品中的作用,陶冶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5.技术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校园网络平台、多媒体设备操作平台。

●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教师播放课件《有趣的手影形象》。

师:在画面中有哪些造型?

生:有小鸟、鳄鱼、青蛙、小鹿、恐龙…??…

师:是什么创造了这些生动的造型?

生:手。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多媒体教学课件,引导学生欣赏手影形象,感受手造型的趣味与形象,创设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2.讲授新知

第一环节:手的结构

师:手由哪几部分组成?

学生摸摸自己的小手,研究其结构。

师生小结:我们的一只手有27块骨头,他们在关节的作用下,才能灵活使用。在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中,人的手是最灵活的,所以人类才能创造出灿烂的文明成果。

设计意图:感受与体验,为思维积累素材。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认识手的结构,并初步了解人体科学知识,手在人类生活中、艺术作品中的作用。

师:动一动你灵活的小手,看看它能做出哪些不一样的姿态?

学生自主体验,小组讨论。

生:我们的手还可以做出狗、小鸟、桃子、动物嘴等造型。

师:小手做出的姿态给老师最深的感受是“真美”。

教师播放课件,归纳手多种姿态、造型。

设计意图:培养感知能力,感悟手的姿态美,积累表象素材。

第二环节:手的表现

师:这么美的姿态 __记录在图画纸上?请同学们打开电子教材,看看小朋友们是怎样记录自己手的姿态的。

师生归纳:表现手的绘画技法――画线法、印色法。

教师示范:用画线法和印色法描绘手的姿态。

学生实践:任选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一个自己喜欢的手的姿态。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绘画的间接经验,使他们初步感受线、形、色的表现力。

第三环节:手的联想

师:人的手之所以这么灵巧,还因为人长了一个聪明的大脑。有很多的艺术家用聪明的大脑进行了丰富的联想,根据手的不同姿态,创造出了新的艺术,我们看看艺术家们利用手的姿态,创造出了哪些有趣的手造型。

教师播放课件《有趣的手造型》。艺术家们利用手的姿态创造出了鸟、蛇、长颈鹿、马、大象、老虎、鹦鹉、狗、孔雀等有趣的手造型。

教师示范:在刚才画线和印色法示范的手的形象的基础上继续添画,使范画作品形成恐龙、花的造型。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手的姿态进行联想的兴趣,促进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通过直观的演示,引导学生学会借形造型的绘画创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四环节:手的创造

师:教室里来了一位超级魔法师,她可以通过借形造型的方法把手变成好看的手造型,她是谁?

教师播放超级魔法师小樱的图片。

师:她可以施展魔法,把不同姿态的手变成有趣的手造型,我们一起来喊,变、变、变。

教师播放多种有趣的手造型画面。

师:请各小组研究一下,魔术师把手的姿态变成了怎样的手造型?

小组汇报:把手的形象变成了小兔的耳朵,把手的形象变成了恐龙的嘴和脚,把手的形象变成了小孔雀的身体和羽毛,把手的形象变成了小狗的头。

师:小魔法师们,现在开始施展你们的魔法,创造出美丽的作品吧(作品如图1)。

设计意图:制造神秘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突破教学难点,根据手的姿态进行丰富联想,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在初步体验画线和印色法的基础之上,运用借形造型的创作方法继续添画。

第五环节:艺术实践

主题:有趣的手造型。

要求:①结合刚才用画线法或印色法绘制出的手的姿态继续进行添画;②根据手的不同姿态进行丰富的联想,创造出有趣的造型;③保持环境及个人的卫生。

集体:结合手的不同姿态,同有关的形象进行联系与迁移。

个体:添画的位置与方法。

评价要素:是否根据手的不同姿态进行丰富的联想,并创造出有趣的造型。

评价形式:①学生自评:向大家介绍自己如何根据手的姿态,进行联想和创作的;②师生互评:同学间对艺术作品进行评价,教师总结评价;③利用校园网络题库进行随机测评。

第六环节:手的情感

出示范画:出示教师表现不同人的手的绘画作品。

师:绘画作品中表现的是谁的手?

妈妈温柔的手带给我们温暖和关爱、工人叔叔粗糙的手为我们建造美的家园、音乐家的手弹奏出美妙的乐曲、老师的手为我们批改作业。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手。我们的手还可以创造生活中美的事物。

播放课件:欣赏盲人的手语歌曲《感恩的心》。

师:对于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应该伸出热情的手去帮助他们。用我们的手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教师手语:你们真棒,老师爱你们。

设计意图:陶冶情操,体现美术学科特殊的育人功能。再次感悟手在人类生活中、艺术作品中的作用。感受手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归纳总结(略)

●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成功之处

(1)信息技术有机融于美术学科

对于刚入学两周的小学生而言,直观的形象比抽象的想象更容易接受。因此,本课牢牢抓住直观的形象,通过教室的环境、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及教师传统的现场示范,在学生的

面前展现出了一幅幅优美生动的画面,为思维的发展积累表象。

为课堂创设美的情境:利用视频、图像与声音,营造和谐、优美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感染,激发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的持久性。

突出美术学科视觉艺术特征: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拓宽课堂信息量,学生通过直观的欣赏感受不同的形象及艺术创造的魅力,积累表象素材。

思维过程形象化:借助手的姿态进行形象的迁移,课件把借形造型的思维过程形象化,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方法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形成。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使用并没有完全取代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课件所带来的丰富的视觉资源再加上传统的教学示范,使美术课程回归本位,即审美与技能并重,真正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提高。

(2)关注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引导学生把感知觉(手的不同姿态),同有关的表象联系起来,借形造型,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潜能,这也是本节课的亮点。从33名学生的课堂实践效果来看,所有学生按要求完成了艺术实践的任务,并且每幅作品都体现出了学生的艺术个性与创造力(如图2)。

2.本课不足之处

学生结合手的不同姿态进行联想,自主联想的范围比较宽泛,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很多造型不易表现。我认为,如果利用信息技术的快捷与形象化,将复杂的造型进行简化和概括,教会学生如何解决造型中的问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进行艺术的创作。

点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努力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启发学生思维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师生的互动作用,让学生在学习画线法和印色法基础上自主地去发现借助手的姿态进行联想创作的要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激活学生联想思维是本课的一大亮点。教师精心设计,将课本和多媒体教材以及教师现场示范有机整合,丰富学习资源,拓展课堂信息量,给低年级学生思维联想提供基础。教师以手影课件导入,创设了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给学生展开思维联想打下基础;在随后“手的结构”、“手的表现”、“手的联想”、“手的创造”等教学环节中,教师让学生自己体验手的结构,让学生自由的将手按在颜料中,不受拘束地根据自己的联想设计完成创作画。在学生学习创作过程中,教师又通过《有趣的手造型》课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手的造型的联想,引导学生学习借形造型的绘画技法,培养创新能力。

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启迪思维、联想创造的过程。正是教师的“启”,让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创作出了形态各异的作品,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不过,在“手的情感”这一教学环节中,显得有些牵强,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联系不紧密。

如果能从评价学生的作品中挖掘情感态度价值观,应该更贴切些。

(点评人:NOC活动评委 南京市电化教育馆李为)

内容仅供参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