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劝学》探究式学习案例

2024-01-24 来源:爱go旅游网
《劝学》探究式学习案例

设计思想及知识背景描述

荀子的《劝学》汪洋恣肆,堪称千古奇文,是历来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历来都很重视它对学生学习的启迪作用。《劝学》又是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名篇,集中代表了荀子关于学习的先进见解和主张。高中一年级上学期选择本篇作为讲读课文,不仅具有让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基本文字知识的表层意义,更具有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在二十一世纪掌握合理的学习方法的深层的德育意义。在平常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老师往往只注重基础知识的讲授,而忽略对其深层思想的挖掘与探究。对“劝学”中“学”往往被忽略或误读,以为学习是我们司空见惯的词语,就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意思,或者搬来心理学上的定义——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其实这样理解不符合《劝学》的原意,也妨碍了学生理解文章的词句和文理,把握它的写作技巧。我们以为 《劝学》“劝”的应该是不断加自身强修养,以达到君子的标准。

在这种思想的关照下,我首先解决基础知识,完善本文的行文结构等基础的内容,让学生对课文的基本内容有所了解,并背诵下来,熟通文本。在此基础之上,我逐渐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探究性学习。这种探究分为两块:课内知识的探究和课外拓展的探究。对于科内知识的探究我主要是围绕几组句子体味其思想感情和在古代和现代社

会的实际意义。对于课外探究知识的探究我主要是针对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进行对比,让学生展开辩论。 教学目标:

1 掌握《劝学》中“学”的含义;

2 在掌握基本字词知识和熟悉文意的基础上,对荀子关于学习方面的先进思想进一步深刻体悟,掌握通过重点句子纵向把握文章主旨的学习方法;

3 通过对孟子思想的了解,让二者思想进行比较,掌握课外横向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教学难点: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大胆发言的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对象分析

我班的学生整体上语文素养较高,课堂纪律很好,但是由于以前老师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吃等食”吃惯了,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所以让他们开口大胆发言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主张和看法,对待事物有自己接收信息的方式,所以进行交互学习又是迫切需要进行的。因此,我想尽一切办法,尽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采取了课堂小组讨论和辩论的形式进行。 教学构思和过程

一 导入

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荀子的《劝学》,对课文的基础知识已经掌握,对荀子的思想已经能够有个大致的了解。本文的题目为《劝学》, 那么“劝”与“学”分别是什么意思呢?在对待学习的问题上,我们还能深入了解到荀子的那些深刻思想呢?在人类步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荀子和其他儒家大师的主张又能给我们带来那些启示呢?今天,我们就来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一下探究式学习。 二 关于对上节课内容的补充与回顾

1 播放朗读录像,让学生跟读,并思考:文中运用了设喻的论证方法,分析这些比喻句的特点。

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鼓励学生发言,最后教师点拨总结。 3 回顾本文的行文结构,是学生进一步明晰文章的说理脉络。 三 引导学生进入课内研究性探讨阶段

步骤: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教师点拨,鼓励学生大胆讲话,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设置问题:

1 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他到底劝人们学什么呢?

[反思: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们感觉较难,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对此,我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的关于人学习的句子入手,找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德,圣心备焉”这两句。又进一步引导:前一句是关于君子的,和他的哪

方面有关系?(学习做人)后一句是关于哪方面的?要我们学习什么他的什么内容?(提高人的品德修养)很多同学刚开始想不到这一点,经过老师的提示逐渐能走上正路,对这篇文章的主题有了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使他们认识到,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不仅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很重要,一个人最关键的还是品德修养。历史和现实无数的事实证明:只有立德才能立人,只有尚德才能治国。这个问题很生涩,如果提示不好,或者选取的角度不好,就会影响学生的理解力。所以,问题设置出来以后,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适当的引导,否则就会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

2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与孔子主张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是否矛盾?

[反思:这主要是承上一题的一个句子而来的。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很大的盲目性。讨论很热烈。很多同学认为是茅盾的,认为荀子的主张过于绝对化了,孔子的主张倒比较起和我们人的实际。后来,我让同学们从课文入手,再仔细理解荀子说这句话的目的——阐释学习的意义。所以,伴随着同学们的讨论的逐渐明朗化,诸雪婧同学以一句话做总结:“我们追求完美,但我们更渴求真实。”] 3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是否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相同?你对于学与思的关系,是怎么看的? [反思:对于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同学们回答得较好,都能够从孔子的辩证思想出发,认为二者皆不可偏废。但也有一部分同学认为,

学习就应该踏踏实实的,光思考是没有用的!所以应该少胡思乱想,多多务实。还有的同学说,我们每天的学习量太大了,根本做不过来。晚自修多了一节课,各科老师又拼命压作业,那里有思考的时间啊?我说:“我理解同学们的状况,其实思考是可以时刻进行的,并不一定非得抽出专门的时间。另外,请同学们不要曲解荀子这句话的用意——善假于物也”据此,同学们经过交流,逐渐明确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强调的是向他人请教,善假于物,句义应为:“我曾经整天地冥思苦想,也比不上短时间向他人请教的收获大”至此,同学们对这个句子的理解更深入了一步。]

4荀子主张学习的态度,一言以蔽之,即“勤奋”、“刻苦”,难道仅有如此学习 路径就畅通无阻吗?除了具备“刻苦”、“勤奋”之外,要想在学业上有所成就。还要讲究那些内容?

[反思:谈到同学们当前的学习,我们应该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展开讨论。这个问题比较开放,学生回答起来比较容易。学生1:学习要有恒心,“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不要一暴十寒,三分钟热血。学生2:学习要注意劳逸结合,掌握好作息时间,提高效率,不要单单的“死学”。学生3:学习要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自己摸索,对自己的情况要心中有数,不能盲目“使劲”。学生4:积累也要注意方法,要坚持长久,要持之以恒。……学生的回答很多都很有建设性,我对此一一给予肯定和赞许。最后,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们的观念中进一步加深对于学习的基本常识的理解。] 5 《劝学》中有这样的文字:“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

之俱黑”,强调环境对成功的重要意义,即:“近墨者黑,近朱者赤”。你认为环境真的那么重要么?我们应该如何利用外部环境(假于物)? [反思:同学们的答案很一致:重要!李建环同学说道:“二十二中的学习环境真的很好。同学们的学习劲头很足,学习氛围很足。管理严格,老师们敬业负责,像保姆一样每天看着我们学习。一回到家里,我们就想放松,不是看电视就是打游戏。星期天一睡觉就睡到十点多,总想着把作业拿到学校去做。想想还是学校的学习环境好。但是,我们周围的空气太臭了!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身体健康,希望学校能想点办法……”其他同学发言也很积极踊跃。有的认为我们应该主动去适应环境而不能让环境来适应我们。有的认为“近墨者未必黑,近朱者未必赤”环境不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应该是内因。有的同学认为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家里提供的良好条件,把自己武装好。我认为他们说的都很有自己的见解,而且都言之成理,我对此多以肯定和鼓励。这样把原本删去的内容补回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扩展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并且更有助于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 引导学生进入课外拓展研究性探讨阶段

过渡:前几天我们刚学过孟子的文章了解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的有代表性的观点:“人性本善”。同时出示投影:

z 《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z 《孟子·告子上》:《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

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不是外界赠送给我的)我固有之也。”

z 孟子认为,这种人心所固有的心理常态就是仁义的萌芽之所,是仁义礼智的本原

那么,同为儒家的大师,荀子却有着截然相反的观点。他认为人性本恶,人必须经过外界改造才能变得有礼。同时出示投影:

z 荀子说:“好恶、喜怒、哀乐,夫是之谓天情。”(《荀子·天论》)又说:“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先天性情)”(《荀子·正名》)

z 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恶”。至于仁义,则是由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 通过对这两张投影句子的解释和分析,使同学们对这两种观点有了一个较感性的认识。下面就请同学们围绕“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这个辩题先开始展开讨论,准备材料,然后进行辩论。出示投影:

z 人性本善VS人性本恶 z (正方) (反方)

[反思:对于这个辩题,同学们很感兴趣。在经过热烈的讨论之后,逐渐形成了两个阵营,各自的同学也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我当了一回“主席”,首先请由大家推举的正方一辩郑圣达同学和反方一辩游琦琦同学陈述他们的观点,两个人慷慨激昂,陈述有力,分别引用了古今中外的很多实事和理论论据进行论证,博得同学们的阵阵掌

声。当反方的游琦琦同学刚刚陈述完毕,正方的郑程同学就按耐不住了,展开了自己的观点并反驳反方的观点。紧接着,双方开始了激烈而有序的辩论。你不让我,我不然让你,从亚当和夏娃偷食禁果、曹操杀恩人后说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能让天下人负我”、小孩子刚出生就贪婪地满足自己的食欲抢吃东西、古代的封建社会的君主发动的战争到世界各大宗教的教义——博爱劝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雷锋的行善的一生……都能说出自己的理由,而且都站得住脚。当金莉珊同学引用《三字经》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进行论证时,反方的李忆原同学反口诘问:“你怎么知道‘人之初,性本善’?”金莉珊辩解道:“书上说的”李忆原又来一句:“书上说的就对么?你又怎么知道人刚刚出生时就已定很善?”......短短的十分钟,把整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当同学们在辩论的时候,对于诸如引申来的类似这样的话:“城市人逼农村人素质高”这样的判断,我加以更正和指导。大部分的空间留给了学生,我只发挥了一个主持人的作用,最后加以简要总结。这样一个较大的辩题,同学们发挥得很好,充分开动了脑筋,把许多模糊的知识和观点进一步明朗化,拓展了思维,锻炼了口才,深化了知识的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