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
辽河油田公司金海采油厂 辽宁 盘锦 124010
摘要:在分析层非均质性研究的内容基础上,结合实际,总结了储层非均质性现状,同时对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要点进行总结分析,并且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解析,目的在于提高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水平。
关键词:储层 非均质性 研究 现状 展望
储层非均质在具体的油田开采过程中,对于一些地区中的油气成藏以及油藏油水界面还存在一定的影响。因为沉积、成岩条件的变化而导致的储层界面中存在有物性非均质的特性。如果油气不充足,在开采中逐渐的将大孔喉内的水排净,也会直接消耗掉大量的能量,此时就无法将小孔喉中的水及时的排除。很多情况下,都会逐渐的形成高位低产高含水、低部高产低含水以及油水界面不同的油藏。我国的油田主要就是以陆相碎岩储层为主,地质条件复杂性较高,非均质性比较强,原油的性质相差比较大,所以开采效率比较低。在未来发展中,只有进行全面的非均质研究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油田开采事业的发展和进步。1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内容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是目前的油田开采领域的重要课题,特别是针对开采后期的油田中,为了能够实现高效的油田开采,应该全面的实施精细化油藏的描述,再这其中,就需要深入的进行非均质的研究,以更好的提升开采效果。储层非均质就是在沉积、成岩以及后续的地质构造影响之下,油田储层环境出现了一定的变化,且这些变化主要以非均匀性的形式所体现的。在实践中,分类方法与方式还存在较大的区别,而我国主要是将其分为层内、层间、平面和微观等四个主要的种类。2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现状2.1 储层沉积相岩相分析
沉积相研究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准确的判定储层砂体沉积微相的类型,从而可以更好的确定其具体的空间分布情况。成岩相分析是在沉积相研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通常都是通过储集岩石的特性所存在的差异性来进行成岩相的划分。在此基础之上,需要绘制出各个测井与网点的成岩相厚度的具体分布图形,然后就是利用沉积相、测井相等技术资料逐渐的形成岩相区,根据不同的技术参数来划分为不同的储集区。应用该分析方法主要就是能够更加准确的判定沉积物可容空间形成与消失所存在的关联性。从相应的地层旋回转化不同位置水深参数来分析,可以更加准确的确定旋回堆积形式,实现时间单元的对比确定。以小层对比为基础,可以准确的确定储层的几何形状、分布范围等参数,最终可以更加准确的确定储层所存在的非均匀的特性,为油田的开采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2.2 储层非均质参数法
储层非均质性性主要就是通过渗透变异参数、渗透级差以及单层突进参数所体现的。这种方法在实践中通过测井、岩心等技术参数来体现出来,从而可以更好的反映出储层的具体特点以及渗流特性,然后将这些参数进行必要的数学计算处理可以最终确定储层 238
非均质的特性。因为各个油藏所表现出来的都是不同的,非均质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如果每个参数所表现出来的油藏特性都是不同的,此时应该将所有参数综合起来分析,然后通过该综合技术参数来准确的判定非均质特性,该参数即为非均质综合指数。2.3 储层微观特征分析
毛管压力可以准确的确定储层孔隙结构形式,而目前进行该压力的测定主要应用的是压汞法来进行,在实践中,可以准确的确定毛管压力曲线,进而可以判定储层孔隙结构的特性技术参数。然后可以利用MIFA方法来进行维数的确认,以更加准确的判定储层的非均匀特性,其主要的工作原理就是通过压汞法来确定曲线形式,进而可以准确的确定饱和度与吼道半径的关系曲线,从而可以确定吼道位置与该半径所存在的关系,通过数学计算方法可以最终确定分形维数参数。2.4 储层地质建模
储层地质建模之后可以准确的反映出储层内部的结构形式,然后就是可以进行准确的特性判定以及各层的非均质特性的体现。目前来说,建模可以分为如下的两种形式:确定性建模就是对未知的部分进行一定的预测分析,也就是从当前已经明确的技术资料控制点的角度出发,从而可以确定点间的真实储层参数。就目前来讲,应用较为普遍的建模方法就是地震学分析方法以及克里格方法。该建模的数据基础就是已经准确获取的技术参数,然后再利用随机函数为理论,进行随机建模,最终可以获得具备等效率的地质模型。2.5 实验方法
在实践中,分析方法主要就是实施模拟实验、实验室测试等方式。在具体应用中,实验室的测试方法主要是进行一定技术参数的判定,其中包含了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方面,还要应用X射线检测方法等先进的检测技术,以最终获取准确的技术参数;而实验模拟方法的主要依据就是储层的流动演变过程,最终的数据也具备较高的准确度。 3 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对储层地质研究的的过程中,采取不同的研究方式获取的储存非均匀性质是不同的,所以,在后期的研究过程,需要结合实际项目的特点,针对性的选择研究方法,从而将真实的数据获取。参考文献
[1] 杨颖,黄煜辰,张茂,薄婷婷,张家志.油田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技术发展现状[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4(05)
[2] 张晨旭.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方法及技术推进探讨[J]. 石化技术. 2017(11)
[3] 肖娟.自来屯油田储层非均质性研究[J]. 化工管理. 2016(3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