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文属性是中医学的最大特色

2024-03-14 来源:爱go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O2年6月第3卷第2期 鲤 地 ,删c w UN ̄ITY(SOCIALSCIENCE}Vd.3 No.2 Jun.2OO2 一55一 ・中医文化・ 人文属性是中医学的最大特色 吉文辉 (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江苏南京210029) 摘要: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而中医学的人文属性更加强烈。从本质上讲,中医学实际上是一门兼 有自然科学属性的人文学科。充分肯定中医学的人文属性有助于全面地把握中医理论体系的本质,也有助于给现代科 学研究中医学一个正确的定位。中医学应"3冲出唯科学主义的阴影。- 关键词:中医学;人文属性;唯科学主义 中图号:R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222(20O2)02—0055—07 中医现代化决策与当年中医科学化和中西医 和学科内涵迥异于人文社会科学(简称人文科 结合创造新医学一样,虽然出发点都是为着发展 学)。人文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以人的主观世界为 中医药,但在认识思维上存在误区,即采取唯科学 中心的社会现象和文化艺术。在现代科学的发展 主义的态度,无视中医学所具有的浓厚的人文属 进程中,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尤其是社会科学部 性,人为地切断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血肉相连 分)相互渗透、互相联系的趋势日益加强,但是,构 的亲缘关系(传统文化本身也一直处于低迷、困扰 成科学研究对象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实体存 的状态),单一地以现代自然科学的标准和范式审 在与虚体存在却是不可变更的。把医学仅看作是 视中医学。本文就此试作剖析如次。 研究物质世界和实体存在的一门学科,实在是科 1 当代科学分类上的一个误区——医学归类于 学分类上的一大误区。 自然科学 医学研究和作用的对象是人,具体地讲是人 一谈到医学的科学属性,人们便自然地想到 的健康和疾病。而人则是精神和物质的共同载 它属于自然科学,这几乎已成为当代人的共识。 体,一身具有主观和客观、实体和虚体的双重属 《辞海》的“医学”条目上就明确地指出:“医学是研 性。人,不仅是自然的、物质的人,同时也是社会 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 的、精神的人。导致疾病的因素亦不仅仅局限于 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目前国内最具权威的 物理、化学以及微生物等外界物质因素,还有心 科学分类专著一《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即是将 理、精神、情感等非物质因素。从人生实际情况来 医学置于自然科学大类之中的。对一门学科的定 看,后者更加恒常和普通。另外,治疗疾病的途径 性,直接关系到这门学科在整个科学体系中的定 亦不仅仅局限于药物和器械等物质途径,还有心 位,也直接影响到这门学科的生存处境和发展方 理、意识、精神、社会等非物质途径。50年代,性 向。医学既然归类于自然科学,人们也就理所当 病在我们国家几近绝迹,并非是当时发明了什么 然地会以自然科学的诸种标准审视与要求医学。 治疗性病的特效药,而是一种社会措施和人们生 医学果真仅属于自然科学吗?这要从自然科 活方式的改变。显然,无论是从研究对象,还是从 学的概念谈起。《辞海》对自然科学的定义是“研 致病因素以及治疗途径看,都不可以将医学仅仅 究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 局限于自然科学范畴。实际上医学同哲学一样, 学”。请注意是研究“物质”的科学。其研究对象 是跨自然与人文的学科。忽视医学的人文属性, 收稿日期:2002一o4—16;修稿日期-'2002—05—17 基金项目:江苏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OISJB840002) 作者简介:吉文辉(1944一),男,江苏宝应人,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员,博士生指导老师。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一56一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x ̄o2年6月第2期 就会把人降格为一般生物,甚至是无生命的智能 机器,就会关闭诸多的治病的通道。 在古代,科学尚未全面发展,各门学科仅以不 同知识体系各自独立地存在着,人们很少对各门 知识本身的科学属性加以反思。随着近现代自然 体系的各个方面,如影随形,不可分割。传统文化 中的人文学科和人文知识,如阴阳、五行、易学、气 学、道学、儒学、哲学、道德、养生等,与传统自然科 学知识,如天文、时令、地理、生物(包括食物、药 物)、形体,以及医疗实践等共同构成了中医药学 庞大的文化背景和理论基础。可以说,没有传统 人文知识作底蕴,中医学根本不可能建立起有自 己特色的理论体系。强行取消中医学的人文属 性,必然导致中医学理论的解体。 为进一步认识中医学所包涵的深层次的人文 科学的迅猛发展,人类知识急剧增加,人们的思维 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开始以研究客观世 界的眼光来审视各门知识与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 系,确认各门学科的科学属性及其在科学体系中 的位置。于是产生了科学分类的意识。l9世纪 初,自然科学的范围仅包括物理、化学、天文、地 质、生物等,并不包括医学。当时西方各种科学分 类表,一直将医学作为人类生命科学单独设置,或 直接置于人文科学之中,属人的实践活动的学问。 中国古代就是将医学作为人的技艺分入子部(诸 子百家)中的,直到l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科 学决定主义在美国的兴起,医学才逐渐失去了以 前与哲学和自然科学同等的地位,降为自然科学 中的一科。1872年美国编制的《十进分类法》将 医学定位于应用科学,1905年《国际十进分类表》 正式将医学定性为自然科学。我国近现代编制的 各种图书分类法均作如是观。这种将人降格为物 的科学观,一直统治着现代医学到现在。这是当 属性,笔者认为有必要通过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 在诸方面的对比,来审视中医学的人文特征。因 为对比的方法更有助于显示事物的特征,反映事 物的本质属性L2 J。 2从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对比中看中医学的 科学属性 谈到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弄清两个问题:其 什么是科学?人文知识体系算不算科学?其 二,古代有没有科学? 什么是科学?由于翻译和理解上的原因,目 一,前国内使用科学这一概念存在着相当混乱的现 象。“科学”一词大体在3个层面上被混用。第一 是知识层面,“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客 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辞海》、《现代汉语词 典》等)。知识层面上的科学,应是广义的概念,与 非系统的一般性知识相对应。既然是人类各个方 面的知识体系,它就不仅包括自然科学,同时亦包 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也就是说,不仅数学、物 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是科学,哲学、美学、 史学、法学、文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亦是科学。虽 然后者有时亦被称为学科,但都在广义的科学涵 盖之下,则是不争的事实,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平行 的,各自有着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独立的理论体系。 各自的权衡标准是不相同的,无论如何,也不可以 代科学分类史上的失误,它严重地窒息了医学人 文精神的发挥,阻碍了医学向更加广泛的空间发 展。现代医学如果再不注入人文观念,其发展将 会陷入更大的困惑和怪圈。 所幸的是,由于现代医学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是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以及微生物学、解剖学等 现代自然科学,因此,忽视医学的人文属性,对现 代医学来讲,只是一种缺憾,尚不足以动摇其本 根。目前,西方已注意到这一点,提出了生物一心 理一社会等医学模式试图加以纠偏,当然还远未 融入主体医学体系。问题在于,无视或取消中医 学的人文属性,对中医学来讲,却是性命攸关的大 问题。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用物理学、化学的理论来解释文学、艺术、道德、宗 教。第二是学科层面,科学专指现代自然科学。 “科学是实验的科学”(马克思语),这一概念与哲 学、宗教、文学、艺术、历史等学科并列。目前国内 所翻译的国外有关“科学”的论述,基本上都是学 科层面的概念。绝大多数官方文件亦多取此义。 这一概念常与技术一词连用,简称科技。如“科学 分,它产生于现代科学技术形成之前,其哲学体 系、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以及发展规律,与中国传 统文化一脉相承,水乳交融,休戚相关。中医学的 人文属性要比现代医学应有的人文属性强烈得 多…1。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人文特征是 相一致的。中医学的人文属性贯穿于中医学理论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里的科学一词,绝不包含 有人文社会科学在内。当前,学科层面上的科学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吉文辉:人文属性是中医学的最大特色第2期 一57一 被无形扩展,其价值被无限延伸,于是造成与第一 在现代自然科学产生以前,人类社会的一切知识 层面上的科学在概念与观念上的混用。狭义的科 体系都是荒谬和错误的呢?显然是不可以的。 学概念往往取代广义的科学概念,从而将人们导 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只有对以上两 入误区:或者将入文学科尽量纳入实验科学轨道, 个问题给予正面的肯定的回答后,才有可能将人 或者干脆将入文学科排除于科学之外。第三是日 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进行对比,否则一方是科学一 常用语层面,鉴于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在揭示自然 方不是科学,一方是正确一方是谬误,则无从对 界客观规律方面所具有的公论的真理性和推动社 比。正如谈中西医结合,如果双方不是平等地交 会飞速发展上所拥有的巨大的创造力,人们眼中 流,而是一方科学一方不科学,不科学的一方必须 的现代科学技术(即狭义的科学)正在成为真理的 改头换面、脱胎换骨为科学的一方,那还叫什么结 化身。在使用这一概念时,便自然而然地将其与 合?人们何不设想一下:如果现代医学中的病因 合理、理性、正确、先进等修饰词联系在一起。久 学、病理学、解剖学、药理学、微生物学等全部改成 而久之,科学便泛化成了高度肯定的形容词,与迷 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六淫七情学说、 信、谬误、愚昧、落后等贬义词相对应,科学与不科 四气五味学说,那西医还叫西医吗?也只有解决 学逐渐变成了判断思想与理论正确与否的专用 入文知识算不算科学,古代有没有科学这两个问 语。 题的困惑后,才能廓清对中医学的种种疑团。把 以上3个层面上的科学概念的混用在国内几 中医学摆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上,才能摆脱总是被 乎巳达到人人不可幸免的地步,其造成人们思维 质疑、被改造、被否定的被动境况。 上的混乱,巳成为近百年中国思想史和学术史上 还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对科学的划分基本上 的一大景观。科学不科学与革命不革命巳成为中 是按照研究对象来确定的,即自然与入(在19世 国社会上最流行的两句口头禅。本文对自然科学 纪中叶以前还要加上神);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 与入文科学的划分,取知识层面上的概念。如果 讲,诸多理论体系是天入合一、主客不分的。例如 取学科层面则入文知识绝非以数理化为基础的自 气学中的气,从天到地(如天气、节气;地气、瘴气 然科学,就无法使用科学这一概念。如果取日常 等),从自然到入(如朔气、暑气;志气、福气等),从 用语层面,则科学已成为褒义的形容词,巳不是指 个人到社会(如力气、秀气;习气、风气等),从人体 知识体系本身了。入文社会知识体系采用科学概 到人品(如营气、卫气;正气、骨气等),从秉赋到文 念,并非本文虚拟或专用。如果科学定位于分科 章(如才气、脾气;气韵、气势等),从意识到行为 的知识体系,则系统的人文知识理论又何尝不是 (如豪气、胆气;炼气、布气等),从精神到物质(如 分科学问呢?称人文科学又有何不可呢?《辞海》 浩气、神气;水气、精气等),无处不在,无所不备。 和《哲学大辞典》上不是均载有入文科学和社会科 很难区分其自然属性与入文属性。由此可知,古 学条目吗?国家不是亦设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吗? 代入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界限常常处于模糊不 其下设有哲学、经济、文学、语言、历史、民族、宗 清、相互交错的状态。本文的划分也只能是勉强 教、情报等研究所,不是给社会科学界定了范畴 I顷从今入的科学类分观念,这在对比中是需要 吗? 注意作进一步的推敲、斟酌的。在各个对比项中, 古代有没有科学?这如同问古代有没有系统 由于当今学科间的交融、渗透加强,自然科学与人 知识几乎是同一个问题。如果将科学概念定位于 文科学,尤其与社会科学的界限逐渐被突破,因 分科知识体系,则古代有科学是毫无疑问的。如 此,绝对的划分很困难,只能突出其主要特征予以 果科学定位于现代自然科学,则古代无科学也是 相对的划分。 毫无疑问的。因为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其历史毕 今按研究对象、主要学科等12项对比要素, 竟才300多年。问题是,按照学科层面定位,则入 将中医学放在入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对比中,审 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均不能成立了。因为人文知识 视其学科属性,特编制对照表如下 3。为避免文 与社会知识不是自然科学也是显而易见的。至于 章篇幅过长,有关具体引例不再详述。 将科学定位于合理、正确层面,那么,是否可以说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一58一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OO2年6月第2期 表1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差异对照表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吉文辉: 文属性是中医学的最大特色第2期 一59一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在12个对比项中,中医 学兼有自然科学与入文科学属性的有4项,基本 同人文科学的有2项,完全同人文科学的有6项, 唯科学主义,亦简称科学主义,即指对科学 (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的迷信,把对科学的崇拜推 向极端。唯科学主义的主要理念有三:一是认为 现代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唯 一而完全同自然科学的一项也没有。在几个最关键 的对比项,如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发展模式、权衡 要素和文化特征上,中医学几乎与人文科学完全 一正确有效的方法,只有采用这一方法获得的知 大科学研究的领域,把自然科学领域扩大到人文 识才能称得上科学。二是相信科学万能,无限扩 社会科学领域,认为人和社会同物质世界一样可 以按实验者的意图进行实验操作。三是用自然科 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检验非自然科学知识和其他文 化形态。以上三个观念在客观上必然导致否定其 他学科,尤其是人文学科对真理的平等拥有权,把 现代科学变成垄断真理的知识体系Hj。 按理说,现代科学技术在建设人类物质文明 上确实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技也确实取得了 致。这种大比例的与人文科学重叠的现象说明 了什么呢?说明人文属性是中医学的最大特色, 说明不可单纯以自然科学标准裁定中医,说明将 中医理论全部纳入现代自然科学理论的观念是违 反中医本质的。既然人文属性已占有如此大的比 重,说中医学是一门兼具自然科学的人文学科又 何尝不可? 中医学兼具自然与人文属性,古人对此早有 论述:“医也者,顺天应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 物之理”(清・吴瑭《温热条辨・解儿难》)。“不谙天 理,不可与言医;不解人情,不可与言医……明乎 医,可以治国家”(清・邵登瀛《四时病机・之一》)。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从中医学的脏象学、病因学、诊 断学、治疗学,以及养生学等方面进行剖析。有哪 一惊世骇俗的丰功伟绩,崇尚科学本属天经地义。 对于长期处于科技落后状态的近现代中国,尤其 是对饱受西方列强欺凌的中华民族来讲,更属自 然而然,无可厚非。但是,也正因为这一点,科学 主义在中国也就更加得心应手,颐指气使。从20 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消灭汉字”、 “取缔中医药”开始,到20世纪6o年代“彻底砸烂 封资修”,对传统文化(实际上就是传统人文科学) 的批判不断升级,火药味越来越浓,甚至主张取消 大学的人文学科,只办理工科大学。人们已普遍 处不体现着“天人合一”、“身心合一”的思想呢? 中医是一种实践科学而不是实验科学,古人将其 放在方技(个人的技艺)中,这是很客观的。中医 临证注重的是医家的主体思维活动:“以意治病, 最为上一乘”(清・石寿棠《医原・用药大要论》)。 “医者,意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唐・孙思邈 《千金翼方・针灸上》)。在刘道清先生主编的《中 医名言大辞典》上,载录直接明言“医者,意也”的 著名医家就有陶弘景、孙思邈、朱震亨、万全、张介 宾、刘纯、程杏轩、赵学敏等14位。实际上古代医 家作如是观者远远不止此数。 为什么中医学有如此明显的强烈的人文属 性,而现代人却视而不见,一味地迫使它削足适履 呢?这个问题需要放在一个更加宏观的文化背景 中加以回答。 3唯科学主义是造成中医西化的思想根源 地接受了这一思想:对传统文化批判、否定、打击 得越坚决、越严厉、越彻底,就是越科学、越勇敢、 越革命。各门知识都得贴上“科学”的标签才能获 得生存权。诸如科学的思想、科学的主义、科学的 教育、科学的方法、科学的信仰、科学的管理、科学 的人生观等等。仿佛除了科学,一切皆属谬误一 样。偶尔提及一两句“继承传统”云云,也只不过 是显示一下高姿态而已,内心中何尝有一丝敬重 古人之意。历史不但会捉弄人,而且也会捉弄文 化。从17世纪开始,科学把宗教从君临一切的神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创造物质财富方面所表 现出的巨大威力,它在人类知识体系中的地位越 来越高,人们对它的期望值也越来越大。19世纪 中叶,在西方产生了以法国哲学家孔德为代表的 实证主义思潮,认为现代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是 一坛上拉了下来,可如今自己却占据了神坛,高高在 上,目空一切,科学(现代自然科学)已成为衡量、 仲裁一切知识真伪的准绳。科学一词已变成了真 理的同义词,变成了表示绝对正确的形容词。但 是,科学主义毕竟是一种极端思潮,它违反了科学 的原始精神,它给中国社会和中国传统文化带来 的负面效应也是客观存在、无可否认的,甚至科学 本身也在为此付出代价。 切研究领域必须遵循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逐 渐产生了唯科学主义。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一60一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O02年6月第2期 文化是多元的,知识是多维的。各门学科、各 种知识体系都有着其他学科和知识体系不可取代 的功能,它们都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上揭示着某 的一项政治任务予以实施。“文革”以后,中医现 代化口号又取代了创建新医学,其内涵与毛泽东 当年设想的大同小异,只不过更加彻底一点:将整 个中医学从理论到实践都纳入现代科学整体发展 轨道,对中医进行现代语言表述和现代科学阐述。 实际上,从废止中医、改良中医到中医科学化、中 医现代化,其背后都有唯科学主义的阴影在起作 用。 种真理和价值。科学主义所指的科学实际上仅仅 局限于建立在逻辑实证主义基础上的近现代自然 科学,属狭义的实验科学。而狭义的科学只能是 与政治、历史、文学、艺术等处于同一层次上的文 化形态,它不能凌驾于不同领域的其他学科。一 旦把狭义的科学观念扩大到人类的一切知识领 域,尤其是试图涵盖人文学科和人类社会时,它就 不可避免地走上极端宗教和极端政治的同一条 路,给其他文化领域以及人类社会本身造成伤害。 科学主义抹杀了现实世界的未知成分,取消了认 识世界的主体参与和人文精神,无视其他知识体 系获取真理的有效途径,把科学绝对化。把自然 科学的实证方法当作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 世界的唯一有效方法,以至于把历史、文化、社会 和人亦当作可以随意操作的实验对象,在客观上 也就否定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差异性, 按照唯科学主义的理念来看中医,中医学必 然是不科学的,因为它不是建立在实验实证基础 上的科学‘6。中医学依靠的是主体直觉和感性积 6J累,运用的是传统哲学思辩,其主要概念如阴阳、 五行、道、气、脏象、升降沉浮、虚实寒热等都带有 主体的思辩色彩,既玄奥又模糊,难以像现代科学 那样用数学语言加以表达。中医学表述的方式形 象化、意象化,与现代科学以公式、公理、定律的表 述方式完全不同。中医学理论体系数千年不变, 充满神秘感,与现代科学不断更新创造的发展模 式亦不相同。基于以上特点,唯科学主义认为中 医学必须接受现代科学的洗礼与改造,必须脱胎 换骨,“变亦变,不变亦变”。于是,中医学就一直 否定了文化形态的多元性和各门学科的独立l生。 在科学主义的笼罩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学,其命运必然地与传 统文化同病相怜。回顾一下中医药近百年来的艰 难道际便可确知。1914年袁世凯主持北洋军阀 政府,当时的教育总长汪大燮公开提出废止中医 中药,取缔中医教育。1929年汪精卫主持的国民 政府通过余云岫等人提出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 围绕着科学殿堂在打转转。废止中医者视中医为 阻碍现代科学发展之洪水猛兽,而主张把中医扼 杀于科学殿堂之外;主张中医现代化者则把中医 的空壳拉入现代科学殿堂,而把中医的灵魂实质 拒之于科学殿堂之外;而为中医辩护者,则大多牵 强附会,一厢情愿地论证中医的科学性,希望把中 医拉进现代科学殿堂。这中间,过多的政府、政治 干预,而使中医药这门学科很难像其他学科一样 按照自身的规律自由自在地发展。试问有哪一门 自然科学,是数学、物理学、化学,还是生物学、天 文学、现代医学,是由政府、政治来决定其发展模 式的?是否这些自然学科都已发展得完美无缺、 毋需再发展了?凭什么中医学的发展要事先设定 和限定发展模式?答案只有一个,就是认为中医 不科学,就是中医不符合现代自然科学理论规范。 从这点上也可以更加看出,中医学的人文科学属 性的的确确是大于自然科学属性的。否则中医不 事卫生之障碍案”,禁止开办中医学校和中医医 院,停止中医个体行医。1946年国民党教育部取 缔仅剩的两所中医学校。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余云岫等人改换口号为中医科学化,主张废医存 药,废除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五行、藏象和四诊八 纲。50年代初国家卫生部副部长王斌指称中医 为封建医,宣布停止中医带徒,实现中医逐步消 亡。1954年经毛泽东主席的强烈干预后,公开宣 称取消中医的主张暂告中止,中医地位得到一定 保障。但中医药所面临的困境只不过是由显性转 成了隐性。1955年中央确定中西医结合,创建新 医学的方针,其内涵由毛泽东亲自确定:“把中医 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 会有如此众多变幻不定的口号和莫衷一是的困 惑。人们只要冷静地回顾一下近百年的历史,便 不难发现,只有人文科学才有不停变化的政治口 号和意想翩翩的发展模式;而自然学科,包括现代 医学,都是在不声不响地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不 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55。其方法则是“要从西 J方的近代科学来研究中国传统医学的规律” J。 “文化大革命”期间,创建新医学已飚升为中医界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壹 蕉; 屡丝是屯医 的最大特色第2期 一6l一 停地前进着。 综上所述,医学本身具有人文和自然的双重 属性,而中医学的人文属性更为突出。笔者认为, 应当高度重视中医学的人文属性。发现和承认中 医学具有强烈的人文属性,有助于更加全面地把 握中医理论体系的本质,也有助于给现代科学研 究中医药一个正确的定位。现代自然科学理论只 能与中医学的自然属性衔接,而不可能与人文属 性衔接。只要承认人文知识是人类知识体系中的 一和认识途径单一化、绝对化,是唯科学主义的表 现,它不利于科学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医学向人文 社会空间拓展,更不利于中医学保持自己的特色 健康发展。随着2l世纪新的医学模式——生物 心理一社会医学的普及,笔者相信,中医学只要 冲出唯科学主义的阴影,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在 拓展医学发展的空间上完全可以大有作为,中医 药对人类生命科学的贡献必将为世界瞩目。 参考文献: 个组成部分,只要承认各门学科,无论是自然学 科,还是人文学科都有着各自揭示真理的方式和 一[1]沈铭贤.论医学的文化定位[J].医学与哲学,1995,16 (5):225. [2]肖锋.论科学与人文的当代融通[M].南京:江苏人民 出版社,2001.57. 功能,就完全没有必要回避或否定中医学的人文 属性。自然界万事万物同周围环境的联系是多方 位的、多层次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是多途径 的、多视角的。因此,通过不同的审视角度,采用 不同的研究方法,以不同的理论体系来研究、揭示 事物的本质属性是完全可能的。把人类认识方式 [3]杜时忠.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M].武汉:华中师范大 学出版社,1998.36. [4]聂精葆.科学主义笼罩下的20世纪中医[J].医学与哲 学,1995,16(2):62.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医司.中医工作文件汇编 [Z].1958.92. [6]邱鸿钟.论中医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方法[J].医学与哲 学,1999,20(1):2. Jl Wen.hui (Librao"of 哪 ABSrRACr: of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脚u,210029,Ch/na) medical scien ̄is endowedwithdual attributes,natural science and humanism.The humanistic attribute oftradition. ifonal Chinese medieine is basically a science with both attributes.T0 firmly establish al Chinese medicine iS especially prominent. the humanistic attribute oftradiitonal Chinese medicine will help to understand the llatul ̄of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establish correctly the position of the modem researches of tradiitonal Chinese medicin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ould break away from the shadow of scienlism. 1 :Y W0RDS:tradiit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humanism:scicI试锄 ・启事・ “ 2002南京国际中医药论坛——中医药与健康长寿"会议通知 南京国际中医药论坛是以弘扬中医药、加强世界范围内中医药学术交流与合作为宗旨,由南京中医药大学主办的传 统医药学术大会。本届论坛将围绕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与长寿的贡献及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共商在21世纪日益严重的社 会老龄化问题上充分发挥中医药学保健医疗作用的大计,确定传统医药学在未来人类卫生保健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1.大会主题 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与长寿的贡献及作用。 2.会议内容 ①学术交流:面向全国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企业的I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者征稿并邀请论文作者到会进 行学术交流;②专题讲座(培训班):邀请1O位博导进行专题讲座;③本次大会将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并颁发证书。根据国家中医药继续教育的有关规定,记I类学分;④建立中医药养生康复咨询专家库:为加强中医药养 生康复专家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架起企业与技术专家相互服务的桥梁,本次大会将建立中医药养生康复咨询服务 系统专家库。 3.会议时间、地点 时间:2002年l1月1—6日;主办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地点:江苏省南京市(具体地点见正式通知);收费标准:会 务费6O0元人民币。 4.联系方式 欲参加会议者请于2002年8月15日前与大会学术组联系。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汉中路282号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编辑部;邮编:210029;联系人:徐力、张秀春;电话:0256798051;传真:0256798051;E—mail:xuli@njutem.edu.ca。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