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故乡的野菜(1)

2022-04-13 来源:爱go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故乡的野菜(1)

作者:汪曾祺

来源:《新高考·高二语文》2012年第02期

荠菜。荠菜是野菜,但在我家乡是可以上席的。我们那里,一般的酒席,开头都有八个凉碟,在客人入席前即已摆好,通常是火腿、变蛋(松花蛋)、风鸡、酱鸭、油爆虾(或呛虾),蚶子(是从外面运来的,我们那里不产)、咸鸭蛋之类。若是春天,就会有两样应时凉拌小菜:杨花萝卜(即北京的小水萝卜)切细丝拌海蛰,和拌荠菜。荠菜焯过,碎切,和香干细丁同拌,加姜米,浇以麻酱油醋,或用虾米,或不用,均可。这道菜常抟成宝塔形,临吃推倒,拌匀。拌荠菜总是受欢迎的,吃个新鲜。凡野菜,都有一种园种的蔬菜所缺少的清香。 荠菜大都是凉拌,炒荠菜很少人吃。荠菜可包春卷,包圆子(汤团)。江南人用荠菜包馄饨,亦作“大馄饨”。我们那里没有用荠菜包馄饨的。我们那里的面店中所卖的馄饨都是纯肉馅的馄饨,即江南所说的“小馄饨”。没有“大馄饨”。我在北京的一家有名的家庭餐馆吃过这一家的一道名菜:翡翠蛋羹。一个汤碗里一边是蛋羹,一边是荠菜,一边嫩黄,一边碧绿,绝不混淆,吃时搅在一起。这种讲究的吃法,我们家乡没有。

枸杞头。春天的早晨,尤其是下了一场小雨之后,就可听到叫卖枸杞头的声音。卖枸杞头的多是附近村的女孩子,声音很脆,“卖枸杞头来!”枸杞头放在一个竹篮子里,一种长圆形的竹篮,叫做元宝蓝子,枸杞头带着雨水,女孩子的声音也带着雨水。枸杞头不值什么钱,也从不用秤约,给几个钱,她们就能把整篮子倒给你。女孩子也不把这当做正经买卖,卖一点钱,够打一瓶梳头油就行了。

自己去摘,也不费事。一会儿工夫,就能摘一堆。枸杞到处都是。我的小学的操场原是祭天地的空地,叫做“天地坛”。天地坛的四边围墙的墙根,长的都是这东西。枸杞夏天开小白花,秋天结很多小红果子,即枸杞子,我们小时候叫它“狗奶子”,因为很像狗的奶子。 枸杞头也都是凉拌,清香似尤甚于荠菜。

蒌蒿。小说《大淖记事》:“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红色的芦芽和灰绿色的蒌蒿,很快就是一片翠绿了。”我在书页下面加了一条注:“蒌蒿是生于水边的野草,粗如笔管,有节,生狭长的小叶,初生二寸来高,叫做„蒌蒿薹子‟,加肉炒食极清香。……”蒌蒿,字典上都注“蒌”音楼,蒿之一种,即白蒿,我以为蒌蒿不是蒿之一种,蒌蒿掐断,没有那种蒿子气,倒是有一种水草气。苏东坡诗:“蒌蒿满地芦芽短”,以蒌蒿与芦芽并举,证明是水边的植物,就是我家乡所说“蒌蒿薹子”。“蒌”字我的家乡不读楼,读“吕”。蒌蒿好像都是和瘦猪肉同炒,素炒好像没有。我小时候非常爱吃炒蒌蒿薹子。桌上有一盘炒蒌蒿薹子,我就非常兴奋,胃口大开。蒌蒿薹子除了清香,还有就是很脆,嚼之有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荠菜、枸杞我在外地偶尔吃过,蒌蒿薹子自十九岁离乡后从未吃过,非常想念。去年我的家乡有人开了汽车到北京来办事,我的弟妹托他们带了一塑料袋蒌蒿薹子来,因为路上耽搁,到北京时已经焐坏了。我挑了一些还不太烂的,炒一盘,还有那么一点意思。

马齿苋。中国古代吃马齿苋是很普遍的,马苋与人苋(即红白苋菜)并提。后来不知怎么吃的人少了。我的祖母每年夏天都要摘一些马齿苋,晾干了,过年包包子。我的家乡普通人家平常是不包包子的。只有过年才包,自己家里人吃,有客人来蒸一盘待客。不是家里人包的,一般的家庭妇女不会包,都是备了面、馅,请包子店里的师傅到家里做,做一上午,就够正月里吃了。我的祖母吃长斋,她的马齿苋包子只有她自己吃。我尝过一个,马齿苋有点酸酸的味道,不难吃,也不好吃。

马齿苋南北皆有。我在北京的甘家口住过,离玉渊潭很近,玉渊潭马齿苋极多,北京人叫做马苋儿菜,吃的人很少。养鸟的拔了喂画眉。据说画眉吃了能清火。画眉还会有“火”么? 莼菜。第一次喝莼菜汤是在杭州的楼外楼,一九四八年四月。这以前我没有吃过莼菜,也没有见过。我的家乡人大都不知莼菜为何物。但是秦少游有《以莼姜法鱼糟蟹寄子瞻》诗,则高邮原来是有莼菜的。诗最后一句是“泽居备礼无麋鹿”,秦少游当时在高邮居住,送给苏东坡的是高邮的土产。高邮现在还有没有莼菜,什么时候回高邮,我得调查调查。

明朝的时候,我的家乡出过一个散曲作家王磐。王磐字鸿渐,号西楼,散曲作品有《西楼乐府》。王磐当时名声很大,与散曲大家陈大声并称为“南曲之冠”。王西楼还是画家。高邮现在还有一句歇后语:“王西楼嫁女儿——画(话)多银子少”。王西楼有一本有点特别的著作:《野菜谱》。《野菜谱》收野菜五十二种。五十二种中有些我是认识的,如白鼓钉(蒲公英)、蒲儿根、马栏头、青蒿儿(即茵陈蒿)、枸杞头、野菉豆、蒌蒿、荠菜儿,马齿苋、灰条。江南人重马栏头。小时读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提到儿歌:“荠菜马栏头,姐姐嫁在后门头”,很是向往,但是我的家乡是不大有人吃的。灰条的“条”字,正字应是“藋”,通称灰菜。这东西我的家乡不吃。我第一次吃灰菜是在一个山东的同学的家里,蘸了稀面,蒸熟,就烂蒜,别具滋味。后来在昆明黄土坡一中学教书,学校发不出薪水,我们时常断炊,就掳了灰菜来炒了吃。在北京我也摘过灰菜炒食。有一次发现钓鱼台国宾馆的墙壁外长了很多灰菜,极肥嫩,就弯下腰来摘了好些,装在书包里。门卫发现,走过来问:“你干什么?”他大概以为我在埋定时炸弹。我把书包里的灰菜抓出来给他看,他没有再说什么,走开了。灰菜有点碱味,我很喜欢这种味道。王西楼《野菜谱》中有一些,我不但没有吃过,见过,连听都没有听过,如:“燕子不来香”“油灼灼”……

《野菜谱》上图下文。图画的是这种野菜的样子,文则简单地说这种野菜的生长季节,吃法。文后皆系以一诗,一首近似谣曲的小乐府,都是借题发挥。以野菜名起兴,写人民疾苦。如: 眼子菜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眼子菜,如张目, 年年盼春怀布谷, 犹向秋来望时熟。 何事频年倦不开, 愁看四野波漂屋。 猫耳朵

猫耳朵,听我歌, 今年水患伤田禾, 仓廪空虚鼠弃窝, 猫兮猫兮将奈何! 江 荠

江荠青青江水绿, 江边挑菜女儿哭。 爷娘新死兄趁熟, 止存我与妹看屋。 抱娘蒿

抱娘蒿,结根牢, 解不散,如漆胶。 君不见昨朝儿卖客船上, 儿抱娘哭不肯放。

这些诗的感情都很真挚,读之令人酸鼻。我的家乡本是个穷地方,灾荒很多,主要是水灾,家破人亡,卖儿卖女的事是常有的。我小时候就见过。现在水利大有改进,去年那样的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大洪水,也没死一个人,王西楼所写的悲惨景象不复存在了。想到这一点,我为我的家乡感到欣慰。过去,我的家乡人吃野菜主要是为了度荒,现在吃野菜则是为了尝新了。喔,我的家乡的野菜!

(选自《故乡的食物》,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背景链接】

莼鲈之思:莼鲈之思是为美食而辞官的一段历史佳话。张翰因为思乡,怀念家乡的美食,竟然辞官回乡,这是历史上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张翰,字季鹰,吴江人。《晋书·张翰传》载:“张翰在洛,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苑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适忘,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此事被世人传为佳话,“莼鲈之思”也就成了思念故乡的代名词。对张翰因思家乡美食而辞官返乡的举动,人们不仅理解,而且多加褒扬,历代文人以莼菜鲈鱼的典故表达思乡之情的作品很多,如白居易的《偶吟》:“犹有鲈鱼莼菜兴,来春或拟往江东。”元稹的《酬友封话旧叙怀十二韵》云:“莼菜银丝嫩,鲈鱼雪片肥。”辛弃疾的《水龙吟》中亦有云:“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苏东坡对此也有妙句:“季鹰真得水中仙,直为鲈鱼也自贤。”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代表作品有《隔膜》《线下》《倪焕之》《脚步集》《西川集》《稻草人》等。

汪曾祺(1920~1997),江苏扬州高邮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京派小说的传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与人合作改编、加工的京剧《沙家浜》深受观众的喜爱。所写小说多次提及记忆中故乡的一些人、事和物,表现出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记事》《故乡的食物》等。 周作人(1885~1967),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翻译家,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他的散文风格独具,既继承了古代公安派、名士派性灵小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特点,又吸取了外国散文“漂亮”和“缜密”的写法。主要著作有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苦茶随笔》《风雨谈》《瓜豆集》《秉烛谈》《知堂文集》等,诗集《过去的生命》,小说集《孤儿记》,论文集《艺术与生活》《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论著《欧洲文学史》,文学史料集《鲁迅小说里的人物》《鲁迅的青年时代》等,回忆录《知堂回想录》,另有多种译作。 【比较异同】

《故乡的野菜》是周作人小品散文的名篇之一,作为周作人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它和《乌篷船》等描写浙东风物的文章,集中体现出一个学者的“家园情结”。第一段先用淡淡的笔墨掩盖起浓浓的乡情。表面看,作者对故乡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其实,“故乡”“家乡”的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定,已经撩起故乡之思。第二段由妻子说西单有荠菜,引起对故乡的追忆。小儿关于荠菜的歌谣,极富地域特点。吴地与浙东风俗不同,凸现了“故乡”的与众不同。第三段介绍黄花麦果时,既写了黄花麦果糕的制作过程和浙东用茧果作贡的独特风俗,又写出了多年不见黄花麦果的惆怅,表达出一种追怀过往的故园深情。第四段写紫云英的白花可治痢疾的传说,这种知识得之于乡间,“故乡”二字隐含其间。调皮小孩听到上坟船鼓吹声或发现棚窗下的紫云英,就带着好奇和新鲜的冲动去追看,生活情趣非常浓郁,对故乡的怀想和对童年的眷念可见一斑。全文淡笔浓情,意味深长,表现了对故乡的草木、风土熟悉至入微的怀恋,凸显着感情的丰腴沉着,显示出对故乡的一腔深情。知识性和趣味性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文中不仅介绍了故乡三种野菜,更介绍了与之相关的风俗民情,所以文中表达的已不仅仅是简单的吃了,而是一种吃的文化,是“吃文化”背后的故乡的风俗和内在的文化含义。本文将民谣童谚、中外典故不露痕迹地点缀在短小的篇幅中,语言简洁,联想丰富,选材从平凡琐碎处着手,使本文显出周作人小品文一贯的平和冲淡的风格。

汪曾祺的《故乡的野菜》选自汪曾祺怀念故乡的散文集《故乡的食物》。本文借回忆荠菜、枸杞头、蒌蒿、马齿苋、莼菜等乡间野菜,展现了一幅幅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风俗画,在今昔对比中充满了对个体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与赞美、企盼与呼唤,反映了一个作家对生活的挚爱与对故乡的深深想念。汪曾祺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平民作家,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为写凡人小事的小品,体现了他自觉的平民意识。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好像在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他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时,一块小玛德兰点心勾起了他对童年往事的记忆。食物不仅仅是一个人生理的需要,还带给人精神的享受。终生难忘的美食,不仅在于味觉感官的刺激,更在于这种滋味中沉淀了悠长的情思。读着这样的文章是不是也勾起你对家乡某种特产的怀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