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亲社会行为倾向与学校适应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学校适应强的中学生在人际适应、合作竞争的适应和抗挫折能力的适应上也较强,而亲社会行为所包含帮助、合作等内容也反应了其学校适应能力。中学生的学校适应在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与塑造中起着一定得作用。人际适应强的中学生,合群、乐于助人并且易于为同伴群体接纳,因而更易于实施亲社会行为。
引言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人与人之间会发生各种相互作用,亲社会行为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1972年,美国学者威斯伯“亲社会行为”一词,当时这一词主要代表的是与攻击性行为和侵犯行为相对立的行为,如助人、合作、分享、同情、捐献、谦让和自我牺牲等。现在大多数学者都将亲社会行为界定为被所在社会接受、认可和鼓励的行为,是个体自觉遵守社会规则,从而获得肯定的行为。
适应是一个应用非常广泛的概念,源自于拉丁文“adaptare”。对适应的一种通俗的心理学理解是:随着社会的变化,人的社会行为亦发生变化,如适应一个新的环境。学校适应不仅指学生的学校表现,而且包括学生对学校的情感或态度及其参与学校活动的程度(1989)。现在的大多数研究逐渐将学校背景下青少年的人际适应、行为适应和情绪适应等纳入学校适应的范畴。
1.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差异分析 1.1性别与亲社会行为
在性别因素上,女生在利他的,依从的,情绪性的倾向上要显著高于男生。这种差异一方面源于我们从古至今对性别角色的普遍看法,即女性应当富于同情心、温柔、善良、服从、情感细腻、多愁善感等特点,男性应当具有阳刚之气、个人主义、果断等特点。因此,女生在他人痛苦或在他人请求帮助的时候比男生更易于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倾向。同时,根据库臣拜克和费舍贝赤(1974)等人的研究,女生总体来说要比男生更易于作出移情的反应,而移情能力是通过使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而成为助人行为的重要动机源泉。另一方面,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女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都比男生要早,其生理和心理要比男生相对成熟,所以中学阶段的女生能够更早的体会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
1.2 年级与亲社会
相关研究表明,在年级因素上:从初中到高中亲社会行为的倾向处于上升趋势。由于初中生人生阅历尚浅,在某种程度上还带有小学生的某种特征。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在不断地加强,他们逐渐开始重视人的社会性,能够很快的、准确的识别一些具体的情境,并且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来考虑他人的处境,因此他们也表现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倾向,而且这时期的中学生社会交往动机比较单纯。
1.3 家庭来源与亲社会行为
在家庭来源因素上,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总体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在各个维度的比较中发现,农村的中学生在利他的、公开的、情
绪性的倾向上要显著的高于城市的中学生。原因可能是生活环境的差异。农村的生活环境较为简单,而城市的生活环境较为复杂,从而间接的影响到他们的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的表现。金盛华(2003)等人的研究发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现代化程度和规模也在不断提高,在公共利益上,中学生的意识越来越薄弱,而与城市的中学生相比,农村的中学生并不看重自我利益和金钱权利。
2.中学生学校适应的差异分析 2.1性别与学校适应
在性别因素上,中学生学校适应存在显著差异。具体看来,在心理优势感和心理弹性上男生显著高于女生。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由于社会对男生和女生社会角色期望的不同,男生的意志力要比女生的意志力更强,要表现出更多的独立性和情感的内隐性,在应对压力和挑战时能够更好的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而女生比男生更细腻、敏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可能会很情绪化。
2.2年级与学校适应
在年级因素上,中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倾向的总趋势是从初中到高中呈上升趋势。陈建文(2001)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心理优势感和心理弹性上,高中生显著高于初中生。因为中学阶段是个体人格变化和发展的高峰期,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中学生的个人认知和行为表现也经历了质的飞跃,表现为随着年龄的增大,个人的控制感、自我概念以及自主性都在增强,因此,高中阶段相比于初中阶段要更为成熟。
2.3家庭来源与学校适应
在家庭来源因素上,城市与农村中学生在人际适应性和心理优势感上存在比较显著的差异。原因可能是城市与农村学生的父母的文化程度以及家庭关系的影响,农村学生的父母总体上比城市学生父母的文化程度低,加之有相当部分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因此,农村中学生在与父母进行的文化与情感的交流较少,导致农村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缺乏自信,缺乏坦然的与他人倾诉的勇气。在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上,农村学生更多的表现为缺乏安全感,有时会表现出自卑、沉默,不愿与他人表露自我内心世界等特点。
结论
亲社会行为倾向与学校适应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学校适应强的中学生在人际适应、合作竞争的适应和抗挫折能力的适应上也较强,而亲社会行为所包含帮助、合作等内容也反应了其学校适应能力。中学生的学校适应在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与塑造中起着一定得作用。人际适应强的中学生,合群、乐于助人并且易于为同伴群体接纳,因而更易于实施亲社会行为。心理弹性高的中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敢于挑战,能够积极和乐观的面对,能够自己去寻求解决策略或是向别人寻求建议。在与他人的互动模式中,中学生体验到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重要性,同时在自己获得他人帮助,他人获得自己帮助的同时体验到自我快乐与自我实现的满足,加强了与他人交往的积极性和正确的动机倾向,培养了他们适应学校、适应环境的能力。在适应学校环境的同时,亲社会行为倾向在他们的生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唐浪.学生学校适应评定量表的修订[C].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2]丁芳.儿童的道德判断、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学版),2000(5):77一 80.
[3]危敏.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7.
[4]余娟.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及其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6.
[5]金盛华等.当代中学生价值取向现状的调查研究[J].心理学探新,20O3(2).
[6]陈建文.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1.
[7]丁桂凤、赵国祥.中学生的适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6(2):89—9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