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者简介(1906~1970)(详见课本《P329》) 现、当代作家。
原名赵树礼,笔名野小、吴戴等。 山西沁水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
因家贫,少时即参加农业劳动。从小喜爱民间文学和地方戏曲。
父亲赵和清是生产上的多面手,兼通易卜星象和医术,常带儿子参加农村自乐性团体“八音会”,这使赵树理熟悉农村生活,了解农民疾苦,而且多才多艺。 2、历程简介:从上世纪40年代后期至今,赵树理的小说与文学观一直是评论界言说的对象。
•40年代后期,被作为实践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方向,获得很高赞誉。 •新中国前后,他的邪不压正,引起争论。
•此后直至文化大革命,对他评价褒贬不一,时起时浮。 •文革,成为“文艺黑线”代表人物,备受摧残,过早离开人世。 •70年代末80年代初,价值又得到肯定。 •此后,被作为文学现象,被关注,引起讨论。
二、对赵树理的评价,是与其“方向”的确立和“问题小说”的创作紧密相连的。 (一)、“赵树理方向”的确立(二)、“问题小说”的创作 (一)、“赵树理方向”——构建(确立)
•赵树理在延安被发现有很大的偶然性。《小二黑结婚》的出版, 一开始并不顺利, 被嘲笑为
“海派”,
• 后在彭德怀的干预下才得以出版。 以“通俗故事”名义出版的《小二黑结婚》 产生了轰
动影响。在当时的解放区一篇小说能印到 2000本就很不错了, 而《小二黑结婚》在太行区就销行达三、四万册。同时, 数以百计的剧团用不同的地方戏将小二黑结婚搬上舞台, 甚至偏僻山村的老乡翻山越岭走一二十里路也赶来看这出戏的演出。可以说,从 五四 运动以来, 还没有任何一本新小说能在农村引起如此大的轰动。 小二黑结婚 和随后出版的 李有才板话 ( 1943年 10月 ), 使赵树理成为边区最出名的人物之一。虽然小说销路很好, 但起初对赵树理的评价并不多。
•直到 1946
年, 大规模的宣传和评论才随着赵树理作品的广泛传播而展开, 解放区的一些
文化和宣传部门也开始提出向赵树理学习和赵树理方向。
•先是周扬在其专论 论赵树理的创作 (发表于 1946年 7月 ) 中, 把年青的赵树理冠以
一位在成名之前已经相当成熟了的作家, 一位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并说 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正是他实践毛泽东同志的文艺方向的结果。赵树理同志的作品是文学创作上的一个重要收获, 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创作实践的一个胜利。
•郭沫若称《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等作品“有新的天地, 新的人物, 新的意义, 新
1
的作风, 新的文化, 谁读了我相信都会感着兴趣的。”
•茅盾说《李有才板话》标志了向大众化的前进的一步, 这也是标志了向民族形式的一个里
程碑。
•1947年7月 25日至 8月 10日边区文联召开座谈会, 负责人陈荒煤作题为“向赵树理方
向迈进”的专题发言。确立了“赵树理方向”, 并认为是实践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具体方向。由此, 赵树理成为延安文艺的 样板
可以说在 40年代中后期, 赵树理作为作家在解放区达到了他声誉的顶峰。
•方向 能得以确立, 除了赵树理的农民立场、农民视角外, 还有更深的原因。 • 1947
年前后对赵树理创作的讨论,以及 赵树理方向 的提出,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
是对 延安文艺 的一个总结,
• 陈荒煤就说赵树理的作品 是可以作为衡量边区创作的一个标尺 , 这是在 讲话
之后, 延安文学宣布自己文学实绩并且规范未来文学方向的一次行动。 赵树理成为“延安文艺”的样板
•方向确立,根本原因:某种程度上,对“延安文艺“的一个总结。
40年代后期, 正是 当代文学 的生成时期,
左翼文学一方面要厘清批判各种异己的文学力量, 另一方面则是要树立自己的榜样, 为将要到来的 当代文学 确立一种规范。
尽管 延安文艺 推崇普及的是可以直接产生效果的艺术形式, 但显然它们在文学等级上缺乏说服力,而且在艺术水准以及表达更为深广的政治内容上都有明显的欠缺, 它们并不能够成为标志性的样板。
而赵树理的小说在某种程度上则符合这样的要求, 尽管这种符合也是非常有限的。时至今日,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 40年代后期解放区文学界倡导的 赵树理方向 是依照毛泽东 讲话 精神想象 的结果
一方面肯定了赵树理小说创作中许多值得肯定的东西, 另一方面对赵树理小说的丰富内涵作了简单化的描述, 同时也掩盖了赵树理小说创作、文学观念上某些带有根本性的局限, 它是为了显示 讲话 后解放区文学实绩进而为全国解放后实行文学规范所采取的一个策略。
赵树理方向 的确立, 是关于赵树理的 故事。在这个故事 的讲述中, 突出了民间文化正统论者赵树理与中国共产党主流意识形态及文学主张相适应的一面, 忽略了二者之间的差异。事实上, 对于 赵树理方向 来说, 重要的是 方向, 而不是 赵树理, 也就是说重要的不在于赵树理实际创作情况如何, 而在于对其创作的阐释, 正是这种阐释构造了意义, 构造了 赵树理方向。而二者之间的差异, 则成为赵树理后来写作上不幸的重要原因。 (二)、“问题小说”的发展与终结
•赵树理“问题小说”有4点
2
根据赵树理对于 问题小说 的有关表述, 他所谓的 问题小说 有四个要点
第一,问题小说及其主题是在工作中发现和形成, 而不是通过专门的采访或其他途径得来的。 第二,问题小说所涉及和解决的问题不是一般问题, 而是 不是能轻易解决了的问题, 即 问题小说之问题具有相当难度。
第三, 由于问题小说 中的 问题 是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和找到的问题, 并且不能轻易解决, 所以就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四, 问题小说是赵树理一贯的创作方法。在工作和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从而形成小说,
问题小说 的精髓
不从概念出发, 不生编硬造, 来源于生活, 又有可能写成小说后反作用于生活, 这是 与五四时期文研会诸作家的“问题小说”相对照??
在这里, 赵树理的 问题小说与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诸作家的问题小说是有着某种联系并有所超越的。作为五四时期最早兴盛起来的一种小说创作思潮,
文学研究会作家叶圣陶、许地山、王统照、谢冰心等人的 问题小说在于为提出某些社会问题而作。但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 他们在其作品中更多的是以暴露黑暗为主, 缺少对光明的渲染, 并且很少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为提出问题而提出问题, 有小说工具论的味道。 赵树理则不同,考虑到当时解放区的现实, 他的小说以歌颂光明为主, 即使涉及到现实中的阴暗面, 问题的提出方式也委婉得多。赵树理采取的是一种不愠不火的策略, 让问题在作品流传的过程中不但能引起解放区上层的注意, 同时也完成了对普通民众的启发和教育。
•赵树理小说创作分3个阶段:
1、蜜月期2、磨合期3、疏离疏远期
纵观其40 60年代的小说创作, 以 1947年夏被确立为“方向”为界, 可以把赵树理的小说创作分为三个阶段。
从 1943年代表作《小二黑结婚》的发表到 1947年夏边区文联提出“向赵树理方向迈进”的口号是其文学生命的第一阶段, 这一时期可以看作是赵树理同解放区文艺界上层之间基本和谐的“蜜月期”。
从 1947年 方向 的确立到 1956年间,可以看作是赵树理与主流话语之间艰难而痛苦的 磨合期。
而 1957年至赵树理逝世的 1970年, 则是他同主流话语间的 疏离疏远期 。
赵树理的 问题小说 创作, 在对 方向 的接受与反抗中注定不会走得太远。加之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使新文学由局部的 延安文艺 扩大至全国范围的 当代文学, 一系列新的文学规范也在建立着, 创作具有 史诗性 品格的作品成为主流。。
即使是 1955年反映重大题材农业合作化的长篇小说《三里湾》, 赵树理所关注的也是合作社应不应该扩大的问题。此后, 在多次谈话和拯救无果后, 主流话语便决定放弃这一昔日“ 方向”的集中体现者。以致于 1964年挨批并调出北京后再无小说创作,
至此, 赵树理的 问题小说 创作思路由渐趋受阻以至最终被迫放弃, 直到 1970年被迫害致死。
•三、政治影响文学
•重新解读赵树理现象,我们可以感受到“命运与创作的碰撞”:
3
•。从时间上来说,他们都是出生于20 世纪初叶, 在 五四文学革命的感召中启蒙,经受过
抗日战争的洗礼,后来在解放区的旗帜下成长为 红色作家。时代既给了他们恩惠, 也使他们的创作带有明显的局限, 并且难以回避, 突出表现在他们创作观念上的极强的政治功利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这一代作家的宿命,赵树理也不例外。
1939年到1942 年在太行山区的报人生涯,为赵树理的艺术生命注入了强烈的政治性和明确的针对性的因子,确定了他创作上遵循的现实主义功主义创作原则“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
从《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庄的变迁》,到《登记》都鲜明地实践着赵树理内心的创作追求,这种追求一方面使赵树理被当时的主流话语所推崇,乃被树为方向、 旗帜等等;另一方面也使他的创作有着极为明显的局限,甚至出现了一次又一次失败。
•强烈的政治性 现实主义
• + = ==》 + 的 创作原则 •明确的针对性 功利主义 •===》“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 •命运与创作的碰撞——两方面
在这个不幸的作家群中, 赵树理既幸运, 又更为不幸。
他的幸运, 是他的创作始终植根于生他养他的土地。作为农民的代言人,他是 十七年文学中为数不多享有一定话语权的作家,尽管很多时候是为当时的政治气候所需要。
他遵循政治上起作用,老百姓喜欢看的创作原则创作出来的作品兼顾了主流话语和民间立场的需求, 使他成为在当时的文学规范下, 把文学创作的现实主义功能发挥得最好的作家之一 他所说的 起作用, 不仅仅是利用自己的创作将国家意志普及到民间,也包含了站在民间的立场上, 通过小说创作向上传递民间的声音, 这是赵树理 问题小说的独特价值,也是赵树理的作品超越当时其他同类题材作品的重要原因。
•1.赵树理最具魅力的作品是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 •2.在现代文学诸多杰出的作家中,赵树理是非常特殊的一位。 • 3、赵树理小说的审美目标是让农民喜闻乐见。 •他的不幸也在于此, 文学被赋予上了政治色彩
•他的真诚、 正直,他作为农民儿子的使命感, 使他在迎合时代、 服从主流话语、 接受别人
摆布的时候,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当年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宣传部要把他树为文艺大众化的方向时,他诚惶诚恐。
延安文艺座谈会上—— “毛泽东文艺思想实践的伟大胜利”。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当做“右倾思想的典型”,进行批判。文革期间,遭受磨难,含冤离开人世
4
•题外话: •赵树理自我剖析
他坦诚自己并不是那种能够承担建构意义秩序的作家。在 1947年的两次采访中, 他都表达了“不幻想做一个大作家”的态度,我不想上文坛, 不想做文坛文学家。我只想上“文摊”做这样一个文摊文学家, 就是我的志愿。这样的志愿使赵树理将自己的小说称之为“问题小说赵树理立足于农村为农民而写作的 问题小说 在其自身缺陷和同主流文学规范的 观照 和 反抗 纠结中最终走向终结。其实, 这一宿命是早在 赵树理方向 的构建伊始便已注定了的。
•一个作家被确立为“方向”和“样板”,到主流文化对其疏远疏离,再到最终放弃。赵树理作
为一个具有良知的作家,在此过程中所作的种种艰难而痛苦的努力(抉择),从中引发我们对于现当代文学的而思考一定会持续下去。 “赵树理方向”:
赵树理的创作与“赵树理方向”的倡导:
赵树理的创作是能体现毛泽东《讲话》所提出的文艺路线的典范; 赵树理的创作顺应了大众化的文艺方向,顺应了农民化的审美追求; 赵树理的创作适应了当时解放区的社会变革需求。 赵树理式的主题与文学语言形式被推崇到主流的位置;
赵树理的创作成为对当时(乃至五六十年代)文学“主流”的一种阐释与倡导; “赵树理方向”的提倡对整个解放区文学乃至五六十年代的文学,都影响巨大。 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The farmer character)
1、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背负沉重历史包袱的老一代农民。 如《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李家庄的变迁》中的老秦,等等,都是背着沉重的封建主义思想包袱的旧式农民,他们面对巨大的社会变革,也有“翻身”后的新的困扰与痛苦。赵树理往往写他们的落后,也写他们的质朴、善良,并常安排或暗示了他们的转变与新生。 2、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年轻的农民干部和知识分子
《李有才板话》中的小元和《邪不压正》中的小昌。他们开始时是认准了敌人的,但他们掌权、斗地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解放全体受剥削、受压迫的人民,而是为了谋求私利,从这一点上看,他们个人的“革命”与阿Q式的革命又是十分相似的。鲁迅和赵树理都看到了重要的是农民必须不断与自身的弱点作斗争,勇于洗涤自己的灵魂,才能创造新生活。 3、农村新人形象
如小二黑与小芹,还有李有才,他们都是试图开始掌握自己命运,并敢于挣脱旧的精神枷锁的解放了的一代,他们的行为性格被赋予社会变革的政治内涵,又自然植根于解放 区的典型环境,有深厚的生活根据。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