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共4页,选择题部分1至2页,非选择题部分3至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共48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檫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选择题部分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原创)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央集权体制创新,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古希腊罗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民主和法治,人文精神的滥觞两大文明薪火相传,相互交融,共同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以下中西方思想,与出现时间相对应错误的是
A.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前3世纪初——民本思想 B.公元前2世纪——君权神授 C.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前3世纪初——人生而平等 D.公元18世纪——天赋人权
13.(原创)近十多年来,民间流行修家谱,现今家谱至少有三万多种,这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因其内容之丰,价值之高,日益受到历史学家的重视。历史学家重视家谱的原因是 A. 能弥补正史缺载和地方志粗疏的缺陷 B. 是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的重要信史 C. 增加了历史材料的种类数量
D.有传承先辈精神和鼓励后人的目的
14.(原创)唐朝的韩愈在 《马说》中写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与“伯乐相马”类似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世官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监察制
15.(根据浙江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15届第二次适应性测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第39题改编)北宋首都开封内的“东京相国寺的庙会集市,各地来的商品琳琅满目,大山门内出卖飞禽走兽;第二座山门内出卖各种杂货;广场上出卖家用器物,„„;近大殿处,出卖老字号名牌产品„„大殿后、资圣阁前出卖书籍、古玩。”材料中反映北宋年间集市贸易的特点 A.坊市分离
B.官府放松对商业的控制
C.商品交易有分区
D.商品分类买卖
16.(根据萧山区2014学年第一学期高二三校期末试卷第2题改编)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梁氏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1902年)他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与梁启超观点类似的是 ①1897年德意志帝国首相提出的“我们不想让任何人站在阴影里,但我们也渴望阳光下的地盘” ②1905年同盟会倡导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③一战后威尔逊“十四点原则”中的民族自决 ④20世纪30年代德国的“民族社会主义”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17.(原创)2015年1月28日的《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文,“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阅兵式,
第1页,共4页
今年将会在北京举行,而这次阅兵仪式将首次有外国首脑出席”。对此,有网友提议在阅兵式上,邀请国民党军队的抗战老兵、民间人士和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参加。该提议的依据是 A.国民党军队对抗战有重大贡献
B.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D. 正面战场始终抗击侵华日军主力
C.国民党是领导抗战的核心力量
18.(原创)国家实力有两种,一种是硬实力,指国家的经济、军事等实力;另一种是软实力,指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实力。现代社会看重软实力的竞争。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认为,当今美国的软实力主要依靠的是公民社会而不是政府,中国则倾向于依靠政府政策和公共外交手段来影响中国软实力。下列不属于中国政府为提升国家软实力所作的努力的是 A.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B. 倡导并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D.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 实行双百方针、推动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
19.(原创)有学者在比较了美国1787宪法与古罗马十二铜表法之后写到:“十二铜表法和1787宪法都包含了私法和公法两大门类。但是,在罗马,这两大门类之间并没有清楚的区分,甚至也不存在形式上的划分,而1787宪法则以公法和私法之间严格的内容和逻辑划分为特征和性格。……在罗马,私法元素具备了压倒性的地位;而在美国,情况却恰恰相反,是公法元素或者说宪政元素获得了这个地位。”结合所学,你认为以下认识错误的是
A. 私法的产生主要是私有制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C. 公法主要是保护国家的利益
B. 私法主要调节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 D. 公法的内容不涉及个人利益
20.(原创) 恩格斯评价某时期的思想家“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这些思想家在当时的主要影响是 A. 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做了思想和理论的准备 C.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B.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D.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21.(原创)下表是《18世纪英国人口与贸易指数》,观察表格,其内容所反映的史实错误的是
(人口指数以1781年为100,海外贸易指数以1779-1783年为100)
年份 1701 1711 1721 1731 1741 1751 1761 1771 1781 1791 1891 人口指数 77 79 80 79 79 82 87 94 100 110 122 进口 47 43 55 68 67 73 87 112 100 161 252 国内出口 45 54 58 66 73 108 124 122 100 177 280 再出口 40 43 60 72 83 81 98 124 100 131 355 ——《欧洲剑桥经济史》
A.18世纪前40年,英国人口增长基本停滞
B.1741——1751年英国逐步掌握了海上霸权是其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之一 C.18世纪英国确定自由贸易的国策来推动海外贸易
D.19世纪末,英国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化运行机制是海外贸易增长的有利条件
22.(原创)1909年,英国作家诺曼·安吉尔(Norman Angell)出版的著作《巨大的错觉》,在其中写到:
第2页,共4页
(注:再出口指将外国商品输入本国后未经加工而再向国外输出。) 即使德国军方可能想和英国分个高下,但“在德国国内也没有哪个重要机构能够避开严重的损失”。要是战争爆发,“整个德国金融界会对德国政府施加影响,以结束对德国外贸毁灭性的局势”。安吉尔认为世界大战能够避免的原因是 A.德国国内矛盾尖锐,害怕战争
B.全球化的时代断绝了世界大战的可能性, D.个别历史人物可以阻止战争的爆发
C.德国综合国力不如英国,不会发动战争
23.(根据2010·汕头高中会考改编)近代科学始于14—16世纪,随着大国的兴衰变迁,世界舞台上先后出现过五个科学中心,其中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① 通讯领域遥遥领先,先后研制出有线电报、电话
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② 提出了生物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化的观点 ③ 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地,
④ 提出了发电机的理论基础,并研制出发电机 ⑤ 创立了自由落体定律
A.①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
非选择题部分(共52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8.(26分)(原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时间范围 1000年-1500年 中国 宋朝毕升发明活字印刷,出现罗盘针(指南针)、突火枪,《清明上河图》 宋明理学逐渐形成 明成祖设立内阁制 1500年-1700年 1700年-1800年 意大利人利玛窦抵达中国,并与徐光启翻译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 雍正帝设军机处 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出版 英国光荣革命 欧洲启蒙运动 工业革命 北美独立 法国大革命 1800年—1900年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 第3页,共4页 世界(欧洲) 欧洲文艺复兴 西方近代科技兴起 哥伦布远航到达美洲 《共产党宣言》发表 巴黎公社 第二次工业革命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入 材料二 我们正在经历着现代历史上第三次重大的力量转变:第一次是15世纪前后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世界的崛起,第二次是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第三次是最近二十年开始的美国之外的世界崛起。
——法里德·扎卡里亚《美国.新闻周刊》
请回答:
(1)11——16世纪是世界近代历史社会转型的酝酿期,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在“历史机遇”面前有利于社会转型的表现和结果并分析原因(10分)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是15世纪前后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世界的崛起”的表现。(2分)归纳概括11至19世纪欧洲的时代特征。(8分)
(3)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近代化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全面展开,结合所学给予说明。(6分)
39.(26分)(原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达尔文主义者认为:“社会也像个体一样,应被看作是以这样方式进化的有机体。这一理论被人用于支持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和政治上的保守主义,穷人是生存竞争中的“不适者”,不应予以帮助;在生存竞争中,财富是成功的标志。”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的观点随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一起来中国的时候,中国人深深的震撼:原来人类社会竟然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其实人类社会不同于动物世界。因为我们人类有终极关怀,我们同情弱者,我们会注意保持多种元素的平衡与和谐。达尔文的进化论 一定阶段是有道理、有积极意义,但放弃他则是一个更高级的境界。
——余秋雨《历史的脸谱》
材料三 人类社会不同于动物界。因为我们人类有终极关怀,我们同情弱者,我们会注意保持多种元素的平衡与和谐。达尔文的“进化论”,在一定阶段是有道理、有积极意义的,但放弃它则是一个更高级的境界。
——摘自余秋雨的博客
(1)根据材料和所学,叙述进化论诞生以来产生的影响。(6分)
(2)进化论让人们懂得“原来人类社会是以个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结合西方和中国近代发展历程,分别从政治、经济角度论述这一观点。(12分)
(3)材料三中“放弃它则是一个更高级境界”。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角度谈谈,现代的人类是怎样逐渐“放弃”这个原则的?(8分)
第4页,共4页
2015年高考模拟试卷历史卷答题卷
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 12 班级 学号 姓名 座位号 18 13 19 14 20 15 21 16 22 17 23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38题26分,39题26分,共52分) 38.(1) (2) (3)
39.(1) (2) (3)
5
2015年高考模拟试卷历史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
12 D 18 B 13 A 19 D 14 B 20 A 15 C 21 C 16 D 22 B 17 A 23 C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13题26分,14题26分,共52分) 38.(共26分)
(1)表现:宋朝中国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商品经济繁荣,对外贸易发达。(2分)明朝西学东渐,中外交流有利于发展。(2分)
结果:明清时期中国没有实现近代转型,中西方差距拉大。(2分) 原因:政治——君主专制强化阻碍社会进步。
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思想——传统宋明理学占统治地位,压制思想进步。 外交——明清实行“海禁”、“闭关锁国”由开放逐渐封闭。 (每点1分,共4分)
(2)“第一次”的表现:中国农耕文明开始走向衰落,欧洲工业文明崛起。(2分) 特征:新兴资产阶级开始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代议制。(2分)资本主义萌芽兴起,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开始完成工业革命。(2分)思想上兴起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策划理想蓝图。(2分)产生了近代自然科学。(2分) (3)表现:
政治: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先后领导了维新变法政治运动和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 (2分)
经济:列强侵华进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2分)
思想:首先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成为两大主流。然后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萌芽。(2分)
39.(共26分)
(1)①、挑战封建神学的创世说,从根本上颠覆了上帝造人说。(2分)
②、一些西方思想家吸收了进化论的思想,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提出社会达尔文主义,给社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2分)
③19世纪末,达尔文主义随着外来侵略进入中国,成为中国人救亡图存的思想武器。(2分)
6
(2)西方:
①政治:争夺殖民地及大规模的殖民战争,对落后地区的掠夺;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势力;大国沙文主义。等(4分)
②、经济:殖民扩张,奴隶贸易;垄断组织形成过程中对中下企业的兼并;(4分) 中国:
①政治:近代中国遭到一系列的侵略战争及签订的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在探索救国道路上放弃了落后的封建制度。军阀混战等。(4分)
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畸形发展;中国沦为西方列强经济的附庸。(4分) (3)社会:各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采取措施保障中下层贫民享有民主权利;各国建立起一定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4分)
经济: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努力建立合理的政治经济新秩序,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2分)
自然环境:人类开始注意可持续发展,保护生存环境。拯救濒临灭绝的物种。(2分)
试卷命题双向细目表
知识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史观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商业的发展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的变化 中国军民的抗日战争 近代中国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罗马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的殖民扩张、工业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现代科学技术 进化论 7
选择题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材料题 38(1) 38(1) 39(2) 38(3) 38(2) 39(2) 39(3) 分值 4分 4分 4分 4分 6分 4分 4 4分 6分 4分 4分 4分 6分 8分 4分 8分 难度系数 0.5 0.6 0.6 0.6 0.5+0.7 0.6 0.5 0.5 0.65 0.45 0.4 0.5 0.6 0.45 0.5 0.5 23 39(1) 4分 6分 0.65 0.7
12.[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古代中国和西方思想文化产生时间的判断,人民版《历史必修三》第102页明确提到“斯多亚学派第一次论证了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思想,所以D选项错误。
13.[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的深远影响。历史学家重视家谱主要是能够弥补正史等记载的缺陷。B选项过于绝对,家谱带有私修史书性质,不能全都相信;C、D选项对于历史研究价值不大。
14.[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官制的发展,伯乐相马带有察举选拔的特点,与这相对应的是察举制。
15.[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着眼点宋代。学生多会误选A或D,A选项材料中并未体现,而D选项,与材料“大山门内出卖飞禽走兽;第二座山门内出卖各种杂货;广场上出卖家用器物„”不符。
16.[解析] 此题主要是分辨“民族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区别,梁启超等人所宣扬的是争取民族国家独立的民族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有本质的区别。
17.[解析]此题考察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很多学生会误选“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这与课本中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不符。 18.[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题干中提到“软实力,指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实力。”建立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推动建立的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该组织建立之初带有反恐的色彩,属于国家的硬实力。
19.[解析]本题考查考察古代希腊罗马政治文明,该题考察罗马法、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以及产生的背景。在材料中谈到“在罗马,这两大门类之间并没有清楚的区分,甚至也不存在形式上的划分”,可知私法和公法所涉及的范围没有绝对的界限,而D选项过于绝对。 20.[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 “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等,可知是与启蒙运动批判封建制度、追求民主平等有关。B与古希腊人文主义有关,C与宗教改革有关,D 与进化论有关,启蒙与运动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做了思想和理论的准备,因此选A 。
21.[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此题主要是把握时间,课本必修二第52页,明确英国1852年发表声明,确定贸易自由的国策。
22.[解析] 本题考察一战爆发的背景,题干中“整个德国金融界会对德国政府施加影响,以结束对德国外贸毁灭性的局势”可知经济一体化迫使任何一方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 23.[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科学技术的变化。发电机的理论基础是电磁感应,由英国的法拉第在1831年发现。 命题意图
1.作为高考,具有选拔功能,首要的考查学生落实基础知识,掌握理解知识的能力。所以命题注重考查学生历史新课程主干知识、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努力避免考查低层次的机械记
8
忆,体现素质教育和减负增效的要求。
2.在设计题型时,注重历史情境的营造。命题创设题干情境努力做到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在命题的时候加入情景设置,题目做到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启发性。激发学生学习和做题的兴趣。
3.因为今年的考试说明与去年相比没有太大变化,因此在命题的过程中,以模拟去年高考的出题变化。总的来说,从各个角度来开,这套试卷的难度适中,比较符合高考的标准。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