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品质必须知道的问题与品质经理必须学习的资料
量成本讲义
一、质量成本的概念的由来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质量管理专家费根堡姆(A.V.Feigenbaum)把产品质量预防和鉴定活动的费用同产品不合格要求所造成的损失一起加以考虑,首次提出了质量成本的概念。为企业高层管理者了解和掌握质量问题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进行质量管理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继费根堡姆之后,朱兰等美国质量管理专家又相继提出“矿中黄金”和“水中冰山”等有关质量成本的理念。此后,很快在发达国家开始了质量成本管理活动。
此后人们充分认识了降低质量成本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巨大潜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质量成本管理在企业经营战略中的重要性。
我国:
n1978年引进日本全面质理管理时,引进了质量成本理论
n1984年中国质协成立了“质量经济成本分析研究会”
n1991年发布《质量成本管理导则》GB/T13339-1991
二、质量成本的概念
质量成本是指为确保和保证满意的质量而导致的费用以及没有获得满意的质量而导致的有形的和无形的损失。
组织可以按照自己的准则对质量成本进行分类,某些损失,如信誉损失等,难以定量,但很重要。
三、质量成本的分类
1、按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和故障(损失)成本分类。
模型如下:
第一级
第二级
第三级
定义
质量成本
投入
预防成本
为预防故障所支付的费用
鉴定成本
为评定质量要求是否被满足而进行试验、检验和检查所支付的费用
故障
(损失)
内部故障成本
产品在交付前不能满足质量要求所造成的损失
外部故障成本
交品在交付后不能满足质量要求所造成的损失
外部活动成本
为提供满足顾客要求的客观证据所支付的费用(质量保证)。
2、符合性分类
第一级
第二级
第三级
定义
质量成本
符合性
预防成本
为预防故障所支付的费用
鉴定成本
预先审查。
非符合性
鉴定成本
由于产品不满足要求而需鉴定,查明故障所支出的费用
故障成本
内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
四、质量成本关系图
成本
总成本
最优化
随着预防成本、鉴定成本的增加,损失成本随之下降。因此,图中总会存在一个最佳区域,在这区域内总质量成本最低,但考虑到诸如信誉、安全性等问题,在作经费预算时,希望能适当增加预防成本。如果通过论证,确信某一质量保证活动的实施能为企业带来效益,那么应适当增加鉴定成本。事实表明,用于分析、控制和减少质量损失的费用能在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增强竞争能力等方面,得到更有利的补偿,所以有效的质量管理能够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做出贡献。图中显示了传统质量改进的成本观念。在质量改进时,要找出损失成本(内部+外部)与预防成本之和的总质量成本,要趋于质量成本最低,才是适宜的质量水平。
质量的提高,往往伴随着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的相应提高以及损失成本的下降。因而,在满足要求的前提下,选择合理的、适当的质量水平是降低质量成本的重要途径。
五、质量成本的管理
(1)确定过程,初步用成本评估,针对高成本或无附加值的工作,从小范围着手分析造成故障的可能原因,耗力和耗财的过程为研究重点;
(2)确定步骤,列出每个步骤或功能的流程图和程序,确定目标和时间;
(3)确定质量成本项目,每个生产和质量成本,以及符合性和非符合性成本;
(4)核算质量成本,从人工费、管理费等着手采用资源法或单位成本法核算质量成本;
(5)编制质量成本报告,测量出质量成本及其对构成比例和与销售额、利润等相关经济指标的关系的分析,对整体情况做出判断,并根据有效性来确定过程改进区域等。
六、质量成本的分析
1、质量成本的结构比例指标
2、相关比:质量成本占销售额的比例来反映质量成本水平。
质量成本
质量成本占产值的比例=
产值
七、质量成本的构成
(一)预防成本
1.质量策划费用
质量策划费用是指有关部门或人员用于策划所需时间的费用支出:例如规划质量体系的具体细节所需的时间;根据产品设计和顾客对质量的要求,编制用于材料、工序和产品质量控制的方法、程序、指导书等所需的时间。质量策划费用还包括从事其他质量策划工作所需时间的费用支出,如可靠性研究,试生产质量分析,为编制试验、检验和工序控制的指导书或操作规程等所需时间。
2.过程控制费用
过程控制费用是为质量控制和改进现有过程能力的研究和分析制造过程(包括供应商的制造工序)所需全部时间的费用支出;为有效实施或执行质量规划而对车间工作人员提供技术指导所需的费用支出;在生产操作过程中自始至终进行控制所支出的费用。
3.顾客调查费用
顾客调查费用是为了掌握顾客的需求所开展的相关调查研究和分析所花费的费用。
4.质量培训费以及提高工作能力的费用
质量培训费以及提高工作能力的费用不包括指导员工达到标准熟练程度的训练费,而是用于改进和提高质量水平所花费的相关费用。
5.产品设计鉴定/生产前预评审费用
产品设计鉴定费指的是为了鉴定设计的质量、可靠性和安全性而评价试制产品或产品规范早期审批时所支出的费用。此外,还包括生产前预评审费。
6.质量体系的研究和管理费用
质量体系的研究和管理费用是指用于整个质量体系的设计和管理费用,以及辅助费用。
7.供应商评价费用
供应商评价费用是指为实施供应链管理而对供方进行的评价活动费用。
8.其他预防费用
其他预防费用包括质量及可靠性组织机构的行政管理费用(不包括经营管理人员及行政办公室人员的工资及差旅费),以及零缺陷计划、厂房设备维护等预防性措施费用。
(二)鉴定成本
1.外购材料的试验和检验费用
外购材料的试验和检验费是指由实验室或其他试验单位所进行的为评价外购材料质量所支出的费用,以及有关管理人员及办公室人员可能用到的任何费用。它还包括检验人员到供货厂评价所购材料时所支出的差旅费。
2.实验室或其他计量服务费用
实验室或其他计量服务费是指实验室计量服务有关仪器的校准和维修费用,以及工序监测等的费用。
3.检验费
检验费是指检验人员评价厂内产品技术性能时支出的费用,以及管理人员和办公室人员可能支出的有关费用。但是不包括“1”中所述的外购材料的检验费用,以及机器设备、公用设施、有关工具或其他材料的检验费。
4.试验费
试验费是指试验人员用于评价厂内产品技术性能时支出的费用,以及管理人员和办公室人员可能支出的有关费用。它不包括“1”中所述的外购材料的试验费用,以及机器设备试验费,公用设施试验费,有关工具试验费或其他材料的试验费。
5.核对工作费
核对工作费是指这样一些工作所需时间的费用支出:操作人员按照质量计划的要求而检验自己的工作质量;在制造过程中按要求检查产品和工序是否合格;挑出不符合质量要求而被送回的全部废品、次品;进行加工过程中的产品质量评价。
6.试验、检验装置的调整费
试验、检验装置的调整费是指有关人员为了进行性能试验而调整产品及有关设备所需时间的费用支出。
7.试验、检验的材料与小型质量设备的费用
试验、检验的材料费用指的是,用于试验主要设备的动力消耗,例如电、油以及在破
坏性试验(如寿命试验或拆卸检验)时消耗的材料和物品。小型质量设备的费用包括了非固定资产的质量信息设备的费用。
8.质量审核费用
质量审核费用指产品和体系的审核费,包括内审和外审费用。
9.外部担保费用
外部担保费是指外部实验室的酬金,保险检查费等。
10.顾客满意调查费
顾客满意调查费是为了了解顾客(包括内部)对产品满意程度而进行相关调查分析的费用。
11.产品工程审查和装运发货的费用
产品工程审查和装运发货的费用是指产品工程师在发货装运之前再次审查试验和检验数据时所支出的费用。
12.现场试验费
现场试验费是指在最终发货之前,有关部门按照顾客指定的场所试验产品时所造成的损失。这部分费用包括有关差旅费和生活费。
13.其他鉴定费用
包括供应商认证等。
(三)内部故障(损失)成本
1.报废损失费
因产成品、半成品、在制品达不到质量要求且无法修复或在经济上不值得修复造成报废所损失的费用,以及外购元器件、零部件、原材料在采购、运输、仓储、筛选等过程中因质量问题所损失的费用(不包括由于其他原因而废弃的材料)。
2.返工或返修损失费
为修复不合格品使之达到质量要求或预期使用要求所支付的费用(包括重新投入运行前的再次检验费用)。
3.降级损失费
因产品质量达不到规定的质量等级而降级或让步所损失的费用。
4.停工损失费
因质量问题造成停工所损失的费用。
5.产品质量事故处理费
因处理内部产品质量事故所支付的费用,如重复检验或重新筛选等支付的费用。
6.内审、外审等的纠正措施费
内审、外审等的纠正措施费是指解决内审和外审过程中发现的管理和产品质量问题所支出的费用,包括防止问题再发生的相关费用。
7.其他内部故障费用
包括输入延迟、重新设计、资源闲置等费用。
(四)外部故障(损失)成本
1.投诉费
在保单约定范围内,对顾客投诉的调查研究、修理或更换等所支出的费用,或在保单期满之后用于顾客特殊投诉的调查处理所支出的费用。
2.产品售后服务及保修费
直接用于校正误差或特殊试验,保修产品或零件以及用于纠正非投诉范围的故障和缺陷等所支出的一切费用(不包括安装服务费及合同规定的维修费用)。
3.产品责任费
因产品质量故障而造成的有关赔偿损失费用(含法律诉讼、仲裁等费用)。
4.其他外部损失费
包括:由失误引起的服务、付款延迟及坏账、库存、由顾客不满意而引起的成交机会丧失和纠正措施等费用。
八、质量成本管理的意义
自从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以来,经验已经证明,质量体系对于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降低质量成本等有显著的效果。质量体系之所以能取得令人满意的较好的质量成果,其原因是一目了然的,那就是以预防为主,逐步地从技术上全面进行规划。但是,这样的解释远不能说明,伴随着高质量产品的形成,为什么同时形成了较低的质量成本,对此应该详加说明。尤其需要阐明的是,和传统的检验和试验成本相对比,质量体系归根结底降低了质量管理活动自身的费用。
全面质量管理所以取得有利的成本结果,是通过在最小的质量成本部分,即预防成本的小量增加,削减了公司质量成本的两个主要部分,即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这对于鉴定成本,具有同样的有益效果。目前,由于对不同企业的经营质量成本缺乏全国性的正式调查研究,所以不可能概括出整个工业界这些质量成本部分的有关数据。但是,假设内部故障和外部故障成本占每个企业全部质量成本数额的65%—70%左右,鉴定成本占20%—25%左右,并非大谬不然。相形之下,在许多企业预防成本却不及全部质量成本数额的5%—10%。
简而言之,这样的成本分析暗示,我们一直在以错误的方式消耗质量费用:一些财富由于产品故障而付诸东流;另有大量资金,用于挑出废品的鉴定把关,以防止过多的不合格品进入顾客手中;相反,用于正确的缺陷预防技术的资金却很少。但是,恰恰是这样的
技术可以扭转质量成本过高、可靠性产品较少的恶性循环。
事实上,过去在较传统的质量管理职能下,故障成本和鉴定成本是并驾齐驱的。一旦它们出现上升趋势,就很难再降下来。其原因是显而易见的。
一个恶性循环是如此进行的:生产的缺陷和偏差越多,故障成本就越高。对于较高的故障成本,传统的质量管理的回答只能是更多的检验。这当然意味着造成较高的鉴定成本。
现在看来,在消除缺陷方面,较严格的检验把关实际上没有多少效果。仍有一些不合格产品会离开工厂,麻烦转而到了怀有怨恨的顾客手中。这样,不仅鉴定成本没有下降故障成本同样也高。而这些故障成本和鉴定成本越高,就越意味着没有进行成功的预防活动。因此,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就是通过确定适当的预防成本数额,通过保证适当的质量工程费用、工序控制费用、质量信息设备费用和其它重要的质量体系方面的改进费用,去降低质量成本。
这清楚地意味着,为了减少故障成本和鉴定成本,转而增加预防方面的费用,其综合结果仍是质量成本数额的节约和利润额的增加。现在支出5%到10%的预防费用,通过努力改进质量管理的系统工程活动,将会得到两倍、乃至三倍的补偿。这些预防费用,由节约下来的一部分故障成本和鉴定成本来提供;从长期看,并不表现为公司全部质量成本的净增加。
让我们考察一下,在全面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下,成本的诸方面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首先,当增加预防成本,用于正当的质量管理的系统工程工作时,产品缺陷和偏差的
数量会因而减少。缺陷的减少意味着故障成本的实际下降。
其次,类似的一系列事情随着鉴定成本的变化而变化。预防成本的增加导致了缺陷的减少,随之而来的必然是鉴定成本的明显降低。因为缺陷的减少意味着日常的检验试验活动所需的费用减少了。
最后,当质量管理的设备、人员及其活动增加时,这会造成鉴定成本的进一步减少。由于运用了更好的检验和试验设备,实现了质量管理活动的综合现代化,减少了许多日常操作人员,代之以少量而高效的检验过程的控制,必然使鉴定活动的费用发生明显的下降。
以上几个方面的最终结果,是质量成本的大幅度下降和质量水平的提高。在质量成本方面1/3甚至更多的降低并非罕见。这些降低的主要部分转化为公司利润的增加,使质量体系成为一个最富有魅力的投资机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