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细辉
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1年第141期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能力,口语交际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富兰克林说:“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随着社会的开放,科技的发展,通讯的发达。口语交际更显示出独特的魅力。本文主要从创设口语交际情境、双向互动训练、生活化沉浸式教学三方面进行探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创设情境;双向互动;实践活动;人格素养;人际交流;语文素养
口语交际训练开展得好,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相应提高,由此可见现代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一项重要任务,笔者深深体会到:利用单元话题,精心创设口语交际情境;发掘教材内容,双向互动训练口语交际;设计实践活动,开展生活化沉浸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措施。下面,笔者谈谈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做法。
一、利用单元话题,精心创设口语交际情境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语言活动。李吉林说过:“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这种语言发展的情况,如果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就无法进行,因此,教师应深钻《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应熟悉教材,掌握重难点,准备教具(如图片,投影机,录音机等),精心设计生动活泼、有趣的符合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营造民主、和谐、融洽的交际气氛容易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情绪也会变得高涨起来,主动性就会被激发出来,动力就会增加,学生们将会带着情感走进交际的情境。
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的话题是“我们与环境”。在教学时,笔者让学生读读、看看这次口语交际的内容,了解交际的要求。接着,播放了一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们认真观看,然后说说从图上看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看到了高高的烟囱里冒出了浓烟。”有的说:“看到了地面上有许多垃圾,有塑料袋、果皮,有的果皮烂掉了,引来了许多苍蝇。”有的说:“看到了排水管向河里排污水。”然后,笔者让学生们说说这些现象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全班学生纷纷举手,踊跃发言。甲说:“浓浓的黑烟会使空气不再清新。”乙补充说:“天空不再蔚蓝。”丙说:“这生活垃圾会让人感到很脏,散发出阵阵的恶臭,既令人难受,又让人恶心。直接影响人的身心健康。”丁说:“大量的污水排到河流里,河水变浑浊了,小鱼们就会失去家园。”笔者总结说:“你们的知识还真丰富,同学们,我们刚才看到了一组图片。看到了许多破坏环境的现象,令人感到痛心,我们身边还有许多破坏环境的现象,那么,为了保护环
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提些什么建议呢?请同学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全班学生纷纷讨论,不一会儿就推出了十多条保护环境的小建议。就这样,学生们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并提高了环保意识,明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通过这样创设情境,学生们很自然地进入口语交际的情境中来。在交际中提高了意识,发展了能力和情感,口语交际的能力也就得到了培养。
二、发掘教材内容,双向互动训练口语交际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口语交际是一个听方和说方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要善于诱导让交际双方处于互动的状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学生由于年龄、口语交际水平的关系,初与人交流沟通都有一定的困难和缺少勇气。在教学时,笔者发掘教材的内容,构思口语交际平台,创设口语交际机会,引导鼓励,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勇气,实现教学时的双向互动。 1.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训练口语交际
语文第七册《盘古开天地》的插图是一组连环画。教学时,笔者展示插图:“同学们观察插图,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们从连环画中看到什么?”有的说:“盘古睡在一个大鸡蛋之中。”有的说:“盘古睡醒后劈开了鸡蛋。”有的说:“盘古用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之间。”还有的说:“盘古最后用他的身体化为万物。”……笔者说:“是啊,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描述也很生动,那你们又从中体会到盘古是个怎样的人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体会到盘古是一个不怕牺牲、无私奉献、敢于创造的伟大巨人。”笔者说:“同学们说得很好,大家有没有发现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像盘古一样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人。”“有!”随着响亮的声音一双双小手举了起来:疫情下的医生、勇飞太空的航天员、每天为环境整洁辛苦劳动的清洁工……学生们一下子找出了许多生活中在不同岗位默默贡献的人。“我们要向这些无私贡献的人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这样,通过观察、描述这组连环画,教师引导,在我问你答的过程中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提升了学习兴趣,也幫助学生感知生活。同时,让学生在口语交际之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自身的人格素养,明白了要像盘古一样,做一个有伟大开创精神和彻底牺牲精神的人。
2.利用每课重点语句,训练口语交际
教学《天窗》和《乡下人家》这两篇课文时,笔者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文中的关键语句,观察关键语句在文中的位置,然后同桌交流,自己是怎样借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我发现《乡下人家》最后一句: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它的位置在篇尾。”“我发现《天窗》第四六自然段中“小小的天窗是你的唯一的慰籍。”它们在课文的中间。”笔者及时评价:“你们真棒,找得准确,那你们说说,从这些关键语句中又能感受到了什么呢?”甲说:“我从《乡下人家》的最后一句感受到了乡村景色的美丽迷人。”乙说:“我从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这句话中感受到天窗给孩子们
带来了快乐。”在师生互动交流中,学生们懂得了怎样从课文的重点语句去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口语交际的能力不断提升 。 3.利用课文谈感悟,训练口语交际
语文课本中《巨人的花园》,文中的巨人非常自私地赶走了孩子们,花园只有冬天,巨人醒悟后请回孩子们,花园又重现春天的故事。教学时笔者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有孩子的花园就有春天,没有孩子的花园就没有春天。利用这两个不同的情景,让学生明白,孩子们才是最美丽的花,能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的道理。接着,笔者说:“同学们,读了这个故事之后,大家来交流一下,你们有什么感悟呢?”小明说:“我觉得做人不能太任性,要学会用宽容的心去对事对人。”小红说:“我认为要学会与人交往,学会团结合作,学会帮助别人。”小军说:“只有善待别人,才会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快乐。”最后,笔者说:“刚才大家发言热烈,都能说出学完课文后的感悟。让它成为你人生路上的明灯。”学生们在这学习氛围中,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轻松愉快地学到了知识。实现了双向互动的训练,培养了口语交际的能力。
三、设计实践活动,开展生活化沉浸式教学
古代教育家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交际的情况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口语交际课中的情景有两种:一种是课堂情景,一种是类似于现实生活情景。让中高年级学生融入生活化的交际情景,沉浸式的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促进他们语言发展的能力,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教学部编版语文第七册《推荐一个好地方》的习作,笔者精心设计了一个主题活动,创设了一个生活交际情景,带学生走出校门,来到本村的文化公园,让学生做一回导游,介绍文化公园的建筑特点,了解公园给家乡人带来的福利,乡贤的无私奉献精神。活动中,全班学生分成六个小组,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介绍他们眼中的文化公园,门口的标题、娱乐区、休息区、运动区、空地、花坛等地方都有小导游在展示他们的讲解能力,学生们声情并茂,讲得不亦乐乎。为了让学生个个参与其中,笔者让每组的组长给组员分工,让组内的每一个成员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闻到的用几句话有感情地介绍出来,组长负责记录,回到学校进行整理,完成习作。这次的主题活动,使学生对家乡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收获了做导游的乐趣,感受企业家的奉献精神,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种沉浸式的主题活动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表,从而使口语交际真实、有趣,学生乐学,达到一种较为完美的境界。这些实践活动随着想说、敢说、会说的学路,激发学生产生倾听的冲动,交际的欲望,从而使学生在实践训练中,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培养。
以上三个环节由课内到课外、由书本到生活,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的。实践证明,这三个环节的训练能提高小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使学生从原来的“要我学”,变成“我
要学,我会学”,进而提升为“学得好”。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愉快。实现课标要求的“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的目标,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格素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