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生活化问题探究在高中地理复习课中的运用

2024-07-27 来源:爱go旅游网
童墼臭夕生活化问题探究在高巾地理复习课巾的运用口叶婵萍(杭州北苑实验中学。浙江杭州310022)在高一地理(下)的教学过程中,复习课相当重要。因为高一地理(下)的教学既要完成新的教学任务,义要引导学生对必修一、二、三教材的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如何在较短时间内优化复习课的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复习效果,是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在教学中尝试运用“生活化问题探究”这一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以下以“大气环境”这一节内容的复习为例进行阐述。一、唤醒生活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在复习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已学知识和实际生活体验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已有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加深对地理知识原理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复习效果。高中生并非缺少生活体验,只是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缺少对学生生活体验的唤醒。在生活化问题探究教学巾,教师应寻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案例作为切入点,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最终用已有的生活体验去理解课本知识,用所学的知识再去体验生活,明白“地理即生活,生活即地理”的道理。在“大气环境”这一节的复习中,我让学生回忆夏天伏旱的情景,描述自然灾害台风天气的景象,谈谈“一场秋雨一场寒”“一场春雨一场暖”以及高山反应的感觉,思考离地面越近气压高还是低、城市中心与郊区气温哪个高、空气受热上升还是下沉等现象。这些对高中生来说,都有经历和体会。如果把这些已有的亲身经历加以串联,就相当于为本节的知识点复习作了铺垫,慢慢就会形成较为热烈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去探究这些“经历”所隐含的地理知识,从而得以巩固相关知识。二、创设问题情境。指明复习目标人类的很多知识都是从情境和活动中产生的,而很多学习又是在真实的活动和社会性的互动中发生的。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如果能设计和日常生活一样的情境与活动,就能抓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擦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并为其指明复习目标。应该如何创设生活情境呢?教师必须根据每节课的复习重点,巧选生活案例。开始可以用口述、多媒体展示、采访学生等方式,生活案例可以是文字材料,也可以是一幅漫画、一段视频、一张图表等。但是,无论哪种方式,都要带有启发性内容,问题的提出也可有多种方式,比如教师直接拟定、学生自主设问、学生合作探究设问等。这样一来,学生的复习就有了方向性,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就有了平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也能调动起来。.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会考标准要求及学生学习新课后的反应,“大气环境”这一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应用、大气的温室效应、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及图示、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及海陆分布对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影响等。在复习时,笔者紧扣重点、难点设计了一系列问题情境。【案例1】材料一:青岛的市民说,青岛一般白天感到空气潮湿,夜晚感到空气比较干爽。思考: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这一设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白天吹的是海风,夜晚吹的是陆风这一自然现象出发,探究地理原理,激发学生主动复习大气运动的成因、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材料二:《三国演义》中有这样的情节:诸葛亮把司马懿困在“葫芦峪”中,用火攻,眼看火烧到紧要关头,天突降大雨,救了司马懿的命。・‘思考:(1)分析山谷地区的昼夜风向变化,并画+雨蕊201015■万方数据图说明原理。(2)如把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建在谷地,对布局在山坡上的商业居住区的大气环流质量会有何影响?(这是对前一问题的提升,要求学生用地理原理解析自然现象,加深对热力环流原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图文转换和实际运用能力)【案例2l情景创设:播放撒哈拉沙漠、西双版纳、地中海沿岸的景观图。思考:(1)说出这三处分别处于哪一气压带和风带?并绘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示意图。(2)撒哈拉沙漠、西双版纳纬度位置相同,可一个是沙漠。一个却是一派绿色的生机。原因何在?列表对比东亚和南亚季风。(在掌握热力环流、全球三圈环流的基础上,引发学生进一步复习季风环流原理)(3)同样地处北纬30度一40度的地中海沿岸和杭州相比植被为什么不一样?房子为什么墙厚窗小、整体为白色?(从不同生活现象,得出地中海沿岸气候是夏季炎热干燥。引导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对气候的影响”这一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三、引领自我探究。构建知识体系生活化问题情境的创设只是教学的一个环节,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解决问题才是学习的目的,所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是新课程理念下地理教学的又一重要内容。学生学习并接受地理知识,是一个自己构建并形成知识的过程。因此,自主复习的环节,不能回到背条条、记框框的老路,而是要在记忆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角度,以表格、图示或纲要信号的形式,通过回忆、思考、查阅课本等方式,把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理顺知识、方法的前后联系,构建自己的知识系统。在此基础上,小组合作完成重点、难点的突破以及知识的拓展、迁移和疑点的辨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其中,适时引导点拨。由于学牛存在着个体差异,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地理知识掌握的程度也不一样,自我探究、自主创建的能力必然存在差异,所以教师更要关注那些基础比较薄弱的学,#,适当加以指导,并通过合作学习,让每一个学生在系统地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在引领探究的过程中,口雨2丽010/5网,万方数据可以采用如下方法:学生懂的,让学生自主讲;学生一知半解的,引导学生讲;学生不懂的,引导学生加以讨论。同时,可以让学生上台,把自己整理的知识网络利用幻灯片展示出来。如“三圈环流”与“热力环流”两幅图,可以让学生上台作图,请学生自我评价,最后由教师作简要小结。四、回归生活。实现升华生活化问题探究的教学方式主要表现为: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审美生活的融合,以及认知、理解、体验、感悟、交往、实践等的融合。教学活动不再是将学生禁锢在教材之中展开的知识接受性的活动,而是包含着探究、体验、交往等复杂的实践性教学活动。根据这一教学理念构建的“生活化问题探究”复习课堂,不能以自主复习、构建知识体系为终结,而是让知识同归生活,使学生在感悟生活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去融人生活,并尝试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碰到的实际问题。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理解、再巩固过程,也是拓展创新的过程。学生会从中受到启发教育,进而慢慢学会生活。存复习“大气环境”后,・学生基本掌握了热力环流原理、大气的温室效应、气压带风带分布移动对气候的影响、季风环流等知识点后,为了让学生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笔者让学生先观看云南傣族泼水节及“温家宝总理视察云南旱情”的视频、新闻,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的我国西南的大旱情况。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出:西南大旱主要区域——云南、广西、贵州、四川、重庆五省区市;饮水困难人数——2212万人;受旱耕地面积——1.1l亿亩;云南省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70亿。最后,分组讨论以下问题,并让学生以分析报告的形式制作成课件加以上交:(1)原来西南地区是湿润地区,雨季长,降水多(为什么),今年大旱又是什么原因?(2)对比分析西南旱灾与两北干旱有何相似性与不同点?(3)面对旱情,各方应如何积极应对?总之,“生活化问题探究”复习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对已有生活体验的唤醒,并对所学地理知识加以梳理、对地理现象进行分析,使地理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地理的实用价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