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建筑施工企业施工阶段成本控制要点

2022-07-15 来源:爱go旅游网


建筑施工企业施工阶段成本控制要点

摘要:随着建筑业市场的竞争加剧,如何搞好成本控制,使经济效益最大化已经成为施工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对于施工企业而言,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是施工企业能否有效进行项目成本控制的关键。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很多施工企业还没有意识到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没有将成本控制工作落到实处,或者是成本控制的体系不够完善,致使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浪费,增加了工程项目的成本。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施工阶段,成本控制

引言

施工企业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的内容很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之间所比拼的就是质量加价格,而成本又是制定价格的基础,所以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工程项目的成本已经成为施工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本文通过对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中的一些问题的分析,提出了进行成本控制的一些建议,希望施工企业能把成本控制作为企业的核心任务。

一、施工阶段工程成本的定义

施工阶段工程成本分为直接、间接两个方面。直接成本由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和其他直接费组成。其各自组成的内容为:人工费指列入预算定额中从事工程施工人员的工资、奖金、工资附加费以及工资性质的津帖、劳动保护费等。材料费指列入预算定额中构成工程实体的原材料、构配件和半成品、辅助材料以及周转材料的摊销及租赁费用。

机械使用费指列入预算定额内容,在施工过程中使用自有施工机械所发生的机械使用费和租用外单位施工机械的租赁费及安装、拆卸及进出场费。间接成本是指直接从事施工的单位为组织管理在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支出。包括施工单位管理人中的工资、奖金、津帖、职工福利费行政管理费、固定资产折旧及修理费、物资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管理用的水电费、办公费、差旅费、检验费、工程保修费、劳动保护费、保险费及其它费用。

二、建筑工程管理中成本控制的必要性

1、建筑企业增强竞争能力的需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建筑企业一改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按照国家计划安排进行施工建设的运营模式,建立了现代化的企业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在新的经济体制下,各建筑企业独立经营,自负盈亏,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建筑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利润空间,各建筑企业通过各种途径增强自身实力。由于各建筑企业拥有相似的经营规模、经营方式和管理水平,因此,加强工程成本管理,严格控制工程造价成为企业提高竞争能力的必由之路。

2、建筑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需要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深刻影响着建筑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加之国家不断调整对建筑市场的调控力度,使得建筑企业所处的政策法规环境、技术环境和市场环境不断变化。近年来,我国建筑业实行了完善的招投标制度、建设监理制度以及项目法人制度,这些制度的实施明确了项目法人在工程建设中的责任,完善了建筑工程市场的竞争机制,规范了建筑企业工程施工行为。只有加强工程成本管理,降低施工成本,企业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3、建筑企业转变经营模式的需要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有大量的基础设施以及其他工程项目需要建设,而建筑企业相对较少,其可获得利润空间较大。为了尽快占有市场,建筑企业普遍采用了粗放型经营战略,快速扩张企业规模,忽略了企业内部的精细化管理。这种短期行为造成许多建筑企业没有完善系统的成本核算系统,无法获得工程施工所耗费各项资源的确切信息,使得建筑成本居高不下。随着建筑行业发展成熟期的到来,企业必须将发展的战略重点转向内部管理,通过管理提高竞争力。因此,建筑企业只有推行成本管理战略,才能适应经营模式转变的需要。

三、建筑施工成本控制原则

1、成本最低原则

不是无限降低成本或者降低工程质量,使得成本降低。而是必须保证施工质量条件下,利用科学手段,尽量压缩成本,使得成本最低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2、动态控制原则

成本控制随着施工进度的发展而变化,它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施工进度的推进成本控制也要不断调整,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检查成本控制情况。并随着市场或现场情况变化进行调整,最终完成动态控制。控制手段与方法必须随着进度推进,不断调整。

3、目标分解原则

分解成本控制目标就是将总目标分解到各个班组、到每个人,需要每个岗位共同努力

来实现。对每个分目标进行量化考核,保证总目标实现。

4、全员成本原则

建筑施工单位全体包括单位负责人、项目经理,施工班组、仓库建材员都应树立成本控制意识。成本控制必须落实到每个岗位,形成全员合理控制成本。

四、施工阶段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对成本控制认识上存在误区

工程成本控制是对工程施工全过程进行控制,需要所有的施工人员参与,绝非像有的人所认为的那样,成本控制是财务人员的事情,和其他人员无关。如果成本控制仅仅是财务人员的事情,就会使导致工程技术人员只注重工程的技术问题,采购人员只关心设备、材料的采购问题,虽然这看起来分工明确,但如果他们都不关心工程的成本,就会为了将自己的工作干得最好,而通过增加工程成本的途径来提高自己工作的质量。从决策上来说,每个职能部门工作达到最优,对于企业来说未必是最优的。

2、施工阶段成本控制体系不够完善。

现在工程项目一般都是项目经理负责制。施工企业一般在工程项目施工之前,成立项目小组,由项目小组定期向企业回报工程的实施情况,权力下放了,但没有明确和权利对应的责任。而项目小组呢,有的项目经理根本就没有将成本控制提上日程。因为成本控制所带来的效益是企业的.而工程项目由于将成本控制而带来的质量问题是属于自己的。有的项目经理把成本控制作为可有可无的部分,直接将其作为任务交给财务人员。没有形成一

套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从项目全局进行成本的控制。

3、忽视了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

“质量成本”是指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而发生的一切必要费用,以及因未达到质量标准而蒙受的经济损失。“质量成本”分为内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质量预防费用和质量检验费用等。保证质量往往会增加成本,但不能因此把质量与成本对立起来。由于在人们的意识里,质量的提高必然是以增加成本为代价,所以项目经理为了免于承担质量责任,往往就片面地强调质量,而不进行成本的控制,这就降低了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4、材料的管理不足

对施工过程缺少有效管理,尤其是对材料的管理。工程项目中成本的主要构成因素有材料成本,人工成本等。但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企业对施工过程缺少有效管理,导致材料的浪费和窝工现象,这大大增加了工程项目的成本。

五、建筑项目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方法

1、强化成本控制理念,完善成本控制体系

首先,建筑施工企业应该明确项目成本控制和质量控制等责任和相应的奖励措施,奖罚分明,提高项目经理和项目组人员的积极性。其次,项目经理应该领导项目小组制定工程成本控制的具体措施,建立适合工程项目的成本核算岗位责任制,进行奖罚,制定项目组内部的奖罚措施,对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的成本控制。

2、明确施工过程中工程成本控制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成本控制

在工程项目中,我们所要进行成本控制的内容一般包括合同控制、材料控制等。

2.1合同控制

在建筑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对工程项目变更实行有效控制。工程的施工一般都是以施工图纸和相关承包合同为依据。项目经理应该根据合同要求的工程项目、质量、进度等指标,详细地编制好施工组织设计,作为制定计划成本的基础。对合同中的暂定项目和存在变更的分项工程,要进行严格审核,及时申报。

(三)导师制的作用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是否有必要?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我院04、05级93人中,有79%的学生认为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对于本科生培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82%的教师认为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增进师生友谊。可见,绝大多数师生对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认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四)结论

通过调查和比较分析,我院本科生导师制在实行过程中仍存在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本科生导师制形式化程度较浓厚,活动方式比较单一,师生比例不协调,师生间沟通交流较少,本科生导师制难于真正发挥作用。二是导师制指导内容不够规范。导师对自身职责和工作目标不够明确,部分导师难于做到尽职尽责。三是导师制考评机制缺乏科学性,且与之配套的制度不健全和不完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及导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对策和建议

(一)结合实际,加强针对性指导

指导方式应结合我院师资条件、教学科研状况、学生素质、班主任和辅导员制度等实际,选择不同类型。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基本上分为综合导师制、年级导师制、英才导师制等不同类型。由于我院班主任和辅导员制度的存在,与综合导师制必然产生职能上的重复,难于协调两种制度的职能,加之生师比问题突出,因而不适宜采用。而英才导师制由于其覆盖面过小,闲置和浪费了导师资源,因而也不适宜采用。相对而言,年级导师制由于主要是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大学生活适应、学习方法、专业发展和职业规划的指导,可以有效地克服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加之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自主能力,就不再需要配备导师了,因而比较适宜。同时,为求得导师制的良好效果,应加强指导的针对性和多样性,如利用电话相互联系或网上交流、导师经常下寝室、学生经常登门请教等加强学生与导师间的交流与了解,为导师制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导师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学习兴趣和个性特征,制订并实施具体计划,通过导师论坛、专题讲座、谈心交流、学业辅导等形式,采取集中和个别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经常性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此外,在指导要求上,既要倡导导师找学生,也要要求学生主动找导师,发挥两方面的积极性,形成良性互动,以增强指导实效。

(二)强化导师队伍,明确导师职责

在进行导师筛选的过程中,挑选专业业务好、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的老师担当本科生的导师是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几年,随着我校扩大招生,学生数量急剧增加,但与此相对应的师资队伍建设却严重滞后,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本科生导师的数量不能适应本科生导师制发展的要求。为此,我们认为一方面应严格控制学生规模,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以稳定导师队伍,激发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适当招收部分在读研究生来充实导师队伍,使师生比保持在理想状态。此外,应明确导师职责,这既是加强导师工作管理的必要手段。也是衡量和考评导师工作的客观依据。具体而言,本科生导师的职责大概分为以下几项:一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计划,对学生的专业学习、选课过程给予指导。二是定期组织学习讨论,让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了解学科前沿情况,对学生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三是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充分地发展。

(三)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考评体系

一是学院应建立导师培训制度,提供有关信息,使导师懂得如何去导。如为保证导师能有效地指导学生选课,教学管理部门可利用课余时间让导师集中学习学分制的有关管理规定,使导师了解学分制的管理模式、选课过程的操作;学院和各系可组织导师学习,使其了解本专业培养计划,熟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与选修课等课程的安排情况;学院可为导师提供所指导学生的有关信息,如学习、奖惩、家庭情况,以便于导师因材施教;学工部门应向导师发布毕业生就业行情及市场信息,以方便导师为学生就业出谋划策。二是完善导师岗位目标责任制和具体考评办法,对导师在任期内的德、能、勤、绩定期进行考核并记入档案,对导师的考核要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要把考核结果与教师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晋升、岗位聘任和奖酬金结合起来。学校可设立本科生导师奖励基金,对工作突出的优秀导师进行表彰奖励,对不认真履行导师职责、考核不合格的导师加强教育管理,甚至取消其导师资格。三是建立健全监督体制,采取灵活多样的监督方式,如在学工或教科办设立意见箱,向广大学生做定期导师成果调查,接受学生提出的建议和批评;加强监督网络,拓宽监督渠道,保障言路畅通等。

[参考文献]

[1]李达轩,曾凡东.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N].光明日报,2003-06-06.

[2]周萍,樊如放.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实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研究,2002(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