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提高作业有效性的思考和对策
【摘要】作业有效性问题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拟从教学有效性出发引出作业有效性概念,并对影响作业有效性的因素做了分析,最后着重介绍了通过学生参与作业活动各环节提高作业有效性的做法。
【关键词】作业;作业有效性;学生主体性
在革新教育观念,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的课业负担依旧比较沉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每位学生轻松愉快地取得学业和能力的双丰收呢?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作业的有效性。那么如何做到作业有效性呢?下面我以化学教学中的作业设计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共勉。
1、作业和课堂教学的关系
作业是“学生为完成学习的既定任务而进行的活动;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同时期作业在教学中的地位是不同的,传统教学大都将作业定位在课堂教学的继续,作业的目的是回视和熟练,是为了更好的巩固课堂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学生的兴趣与情感的影响很少谈及。这是知识本位的教学价值取向的必然结果。在教学的目的是掌握知识,作业是为了巩固知识的前提下,必然会得出是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的结论。新课标下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建构对世界的认识,体验建构过程,发展学生的能力。建构主义认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完善多次重构的过程。新作业是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在知识和技能的应用中重新建构、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体验不同于课堂、学生更多拥有相对独立性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业不是课堂教学的附属和必要补充,是教学过程中两个独立的阶段,是课堂教学的深化,发展,甚至可以说课堂教学是作业的基础,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深化和发展。
2、提高作业有效性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的有效性应该可以从教学的有效性上延伸出来,那就是——凡是能有效的达到预期目的,有效的促进学生发展的作业活动就是有效作业。要提高作业活动的有效性必须首先明确和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我们的作业活动是以学生为本还是以教师为本?教师在学生的作业活动中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最有效的促进学生发展?表面上看作业活动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学生当然是作业活动的主体。但当我们把作业活动分解为:①作业的选择;②作业的布置;③作业的执行;④作业的批改;⑤作业的讲评;⑥作业的订正反思时,就会发现传统的作业活动中只有;③作业的执行;⑥作业的订正反思是由学生完全参与的。而且在活动③、⑥中学生只能是被动的执行老师布置的作业,而没有自己的选择权。能否调动学生参与作业活动的全过程,是提高作业有效性体现学生主体地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第二,我们的作业要达到怎样的目的?作业的目的是强调认知功能为本还是强调学生的发展为本?传统作业观
认为作业是课堂教学的继续,作业的目的是回视和熟练,是为了更好的巩固课堂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新课程下作业的目的是如何在作业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使学生在作业活动中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经历作业活动中的过程与方法,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和养成。
3、提高作业有效性的方法
强调学生在作业过程中更多的体验过程而不仅仅是注重结果,强调作业的目的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学生是作业的主体,就必须让学生参与的作业活动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参与中实现个体的发展。下面就如何使学生参与作业活动的各个环节谈谈个人的观点和做法。
3.1 作业的设计:教师习题的设计选择决定了作业的最终效果。作业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在选择设计作业时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可能达到的水平,作业是否能在巩固知识技能的同时触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能否在作业的活动中体验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是否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能发展学生的哪些思维能力,能否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出学习的兴趣。是否有助于学生的持续发展。针对学生发展水平的不同,在作业的选择和布置时还必须要对作业分层设计,适合不同学生的要求,不加分析的习题搬家只会让我们陷入眼中只有题目没有学生的窘境。
学生设计习题可以作为作业设计的补充。学生创设习题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思考,自我完善的过程。在习题设计过程中学生可以将平时的思想火花通过作业的形式表达出来。进而引发学生更多更深入的思考:学生参与习题设计有利于对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对化学的兴趣。要将知识转化为习题,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还要变换方式表达出来,对学生是挑战,也更能激发他们的斗志。对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批判性的培养是有利的,虽然开始时浪费多些时问,但这是值得的。
3.2 作业的选择:“一刀切”的统一作业既“造成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尴尬局面,又不利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发展,分层作业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式之一。作业选择环节主要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要完成的作业,得到信任的学生会怀着极大的好胜心来完成各种练习,力争达到更高的要求,也客观上减少了抄袭作业的情况,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水平。
分层作业中,学生在享受极大的自主性和尊重的同时也暴露出缺乏监督和对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把握不准以及好高骛远的问题。由于缺乏监督有的学生可能会以自己基础差为借口选择很少一点作业;有的学生可能由于过度好胜选择了大量自己能力无法完成的题目,最后却因为无法完成反而打击了学习的积极性。如何帮助每位学生选择合适的能达到最近发展区的作业?根据成绩不同为每位学生配备一位“小导师”显然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地方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仅为学优生确定最近发展区就可以了。既减轻了教师的压力,又有利于个层次学生的发展。
3.3 作业的完成:对于完全由学生完成的本环节,教师的主要职责是预先向
学生示范完成作业的策略,以及作业要达到的目的。学生至少应该知晓两个“度”:一是分析的维度——作业的切入点,二是达到的程度,即分析的要求——作业的标准。也就是说,作业并非“形而下”地去“做”,而是要明白“从何人手去做”,“做出来是怎样的作业”,明确作业过程是培养个性,养成习惯的过程。3.4 作业的批改:学生对作业抱着厌烦逃避的心里,既源于繁琐枯燥的练习,也是对作业批改结果呈现方式的不满。学生想要怎样的作业批改呈现方式?如何让学生对教师的批改怀着急切的期盼?就必须要了解学生对批改结果的心理预期。选择理论认为,人被归属,满足,自由,认可四种需求驱动,任何一种需求的满足都会使人愉快。学生的心理预期就是希望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认可(包括老师,同学,家长),一种成功后自我满足感的认可,是一种归属感的满足。一种不仅是对结果更是对过程的认可(比如学生期望告诉别人他之所以能得到这个正确的结果是因为经过……思考过程得到的).而且这种认可不仅仅是符号的“√”能够满足的,更需要语言和心灵沟通后的认可。面批是帮助学生实现心理预期的最佳方式,而教师精力的有限和学生数目的众多使得面批的范围不可能扩大。如何使所有的学生都能享受到面批,如何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和别人分享自己的思想成果?团批可以最大限度的解决这个问题。将每四位学生分成一个小组,根据成绩的差异分成三级导师制,每级导师负责自己学生的作业面批,作业批改在小组内同时进行。事实证明,学生互批的振动效应要比教师批改强烈的多。个体平等下的交流能让学生更放松,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3.5 作业的讲评:仅凭教师感觉不分析学生实际情况想当然的作业讲评是效率低下的讲评,只会增加学生的反感和厌烦。专注于非此即彼的固定标准答案的讲评也极大束缚了学生想象力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学生讲评和教师讲评结合讲评方式能极大的提高作业讲评的有效性。学生讲评首先是和作业批改同时进行。学生团批的过程就是作业讲评的过程,错误的同学首先展示自己的思路供组内同学分析,问题可能通过两种方式解决,其一是在自己讲述过程中产生的认知干扰而认识到问题所在的,其二是通过聆听正确同学的讲解而解决的。对于正确的同学而言,这种讲解的意义在于:①为了讲解的清晰,必须要考虑合适的方法和问题的切入点,从而发展了其沟通交流能力,同时在讲解的过程中也会产生许多反思从而使自己对问题的认识更深入透彻。②满足对作业呈现结果的预期,实现了在组内自我满足感的认可,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教师的讲评应从两方面人手:①面批时学生集中暴露的问题②小组团批集中反馈出来的问题。教师讲评时可以要求成绩差的同学对答案或者方案进行评价,新手往往能比专家提出更好的评价,因为他们通常关注的是不适当的学习标准3。教师这种针对性更强的讲解更能得到学生的认可,提高讲解的效率。
3.6 作业的订正和反思:“思而不学则怠”。没有反思的作业是不成功的作业。作业的反思不能仅仅限于知识的掌握,还要考虑在作业活动中是否发挥了自己的主体性,主动性,解决问题有没有独立大胆的思考,是否应用了新的思路,方法,有没有创新性的思想。有没有在作业互评中学会尊重和欣赏别人的成果,有没有在作业中学会自尊。有没有更多的交流,有没有积极的参与作业的全过程。
真正树立学生在作业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作业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让学生在各个环节的参与中,在交流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体验情感的
变化。只有这样的作业活动才是有效的作业。
我觉得作业布置的有效性,是减负工作这条河、素质教育这片海里的一颗闪烁跳跃的水分子,希望能有更多的同仁为素质教育这片海洋里注入更多的智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