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各年段朗读的要求都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因此,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训练 发展语言 审美教育 良好习惯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通过熟读、背诵等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当我们在指导小学生进行课文朗读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用声音增强课文感染力量的有效手段,是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的审美活动。朗读可以赋予课文以新的艺术生命,是对课文中美的鉴赏和再创造。朗读中的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能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尤其是声情并茂的朗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不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
- 148 -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四、朗读有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习惯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公认的从事语文教学的根本手段,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项长期而稳定的重要作业。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教给必要的朗读方法,能使学生深对文章的理解,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力。小学生在朗读时往往存在很多弊病。例如:朗读时“多字、漏字”,老师让学生个体朗读完一个片断或一篇文章后,不管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都应舍得花时间组织学生讨论、比较,这样学生会听得很认真,特别会用心记,不但可以将他们所学的朗读技巧用于评价别人的朗读,而且自己朗读“多字、漏字”的现象也会大大减少。又如朗读时“唱读,如何防止或纠正唱读,教师首先要多作正确的范读,或多放一些与课文相配套的朗读录音磁带,让学生模仿。其次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齐读应安排得少一点,再少一些,我们借助学生模仿力强,好胜心强的优点,采用各种方式的读,如比读、挑战读、请读得好的同学领读等,来激起学生朗的欲望,提高其朗读能力,克服朗读中“拖腔拖调”的现象。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必然使学生养成了一些良好的阅读习惯,
总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是学习语言知识所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是学好一门语言的基础。只有重视小学生的朗读,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而使小学生想读、爱读,爱说、爱学,才能真正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语言的奥妙,因此低年级的朗读也不容忽视,应从一年级抓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