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动物有 种,根据体内是否有 ,可分为 和 。 2.鱼类能靠 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能在水中 。
3.鱼类的特征:终生生活在 中,体表常有 ,用 呼吸,通过 摆动和 ( ——产生动力和控制方向, 维持身体 )的协调游泳。(中华鲟和海马是鱼类,四大家鱼是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
4.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有时用模型来做实验,即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叫做 。
5.腔肠动物:海葵、珊瑚虫等,结构简单,有口无肛门,有消化腔。
6.软体动物:田螺、扇贝等,身体 ,靠贝壳保护身体,乌贼、章鱼贝壳退化。(鲍鱼、墨鱼是软体动物)
7.甲壳动物:虾、蟹,体表有甲,分类上属于节肢动物。
8.水域环境的破坏原因:工厂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农田中农药和化肥被冲进水体。用高科技的方法开发海洋的资源,叫做“ ”。
9.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如角质 或 ,昆虫有 ;有 和 的器官;有 (昆虫的 )或 ,适宜在空气中呼吸;有发达的 和 (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做出快速的反应)。
10.环节动物:如蚯蚓、水蛭和沙蚕。有 ;呼吸靠湿润的 完成。
11.哺乳动物:如家兔。体表被 ; , ;用 呼吸;体腔有 ;心脏四腔;牙齿分化为 (切断食物)和 (磨碎食物), 发达,适宜吃植物;体温 ;大脑 。狼的牙齿有门齿、臼齿, 犬齿.(撕裂食物)这是与它们的 相适应。 12.体温不随外界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动物叫 (包括鸟类和哺乳类)。体温会随外界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动物叫 (除包括鸟类和哺乳类的其他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所有的无脊椎动物)。体温恒定增强了对环境的 。保护动物就要保护动物的 。对陆地上生活的动物来说,足够的 、 和 是基本的环境条件。
13.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身体 (可减少飞行的阻力),体表被覆 ,前肢变成 (飞行器官),骨骼 ,胸骨(有 )和 发达,用 呼吸,有 (辅助呼吸、减轻比重和散热),心肌发达,心跳快,运输能力强;消化能力强等;体温高(如鸡是39℃,家鸽是42℃) 。(飞行使鸟类扩大了活动范围,有利于 和 ) 14.昆虫、蜘蛛、蜈蚣、虾和蟹等是节肢动物。共同特征是身体由很多 构成,体表都有 , 。
15.昆虫的共同特征:体表都有 (保护支持体内器官,防止体内水分散失),分
三部分,一般有 和 。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会飞的动物,种类最多,超过 种。
16.两栖动物: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幼体( )生活在 中,用 呼吸,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 呼吸,皮肤 。判断两栖动物一定要从发育过程来看,而不能看成体是否能水陆两栖。
17.动物所进行的有利于它们 和 的活动,都是动物的 。动物的行为常常表现为各种 。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 。 18.运动系统的组成: .
19.骨骼肌的结构:两端是白色 (不能收缩,饶过关节,分别附着在不同的骨上),中间是红色的 (能收缩)。骨骼肌的特性:受到神经传来的刺激后能够 。 20.关节的结构: (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其上有关节软骨)、 和 三部分。脱臼是关节头从关节窝中脱出。关节既 又 。
21.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当骨骼肌受到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饶 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运动。骨骼肌只能收缩 骨而不能推开骨。
22.屈肘: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人提重物时,两组肌群都处于 状态。
23.运动并不是仅靠 来完成。它需要 来控制和调节,需要能量的供应(需要消化、呼吸、循环等系统)。动物的运动有利于 和 ,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24.先天性行为: ,由体内 决定的行为。如小鸟喂鱼、蜘蛛织网、野鸭迁徙等。
25.学习行为:在 的基础上,通过 的作用,由 和 的行为。如蚯蚓走迷宫、鹦鹉学舌、黑猩猩钓取食物、大山雀偷喝牛奶等。学习行为是建立在先天行为的基础之上。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往往是一些简单的、出生时就必不可少的行为,而学习行为则是动物不断适应多变环境,得以更好地生存和繁衍的重要保证。学习行为更高级。 26.菜青虫的取食十字花科的行为是 的先天性行为,动物的绕道取食等行为是“ ”后的“顿悟”。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 ,学会某种行为中“ ”的次数 。
27.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这样的行为就叫 。社会行为使群体更好地适应生活的环境,维持 的延续。
28.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形成一定 ,成员之间有明确的 (如白蚁群),有的还形成 (如狒狒群)。
29.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动物通讯的语言有 等。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种现象叫做 。蚂蚁的通讯语言主要是气味。
30.许多昆虫的 都能分泌 ,能引来雄虫与之交尾。用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做性引诱剂,可以干扰雌雄虫之间的 ,来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
31.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 、 以及二者的有机结合即 。 32.动物在自然界的作用:①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 和 总是维持在 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做 )②促进生态系统的 。③帮助植物 。
33.生物防治:就是利用 来防治病虫害。常用的方法有 、 、以菌治虫。 34.动物与人类的关系:①动物与 :利用生物做“ ”,生产人类所需要的某种 ,这就是生物反应器。最理想的一种是“ ”。②动物与 :模仿生物的某些 和 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这就是仿生。雷达—蝙蝠、萤火虫—荧光灯、乌龟背甲—薄壳建筑等。
35. :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 。可以从菌落的形态、 和 等特征大致区分细菌和真菌(细菌的菌落小,表面或光滑粘稠,或粗糙干燥;真菌的菌落
大,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有时还能呈不同的颜色)。研究菌落的目的:便于 验。
36.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方法:① (牛肉汁+琼脂等);② ;③ ;④ 。
37.细菌和真菌的生存条件: 、 、 (有的还需要特殊的条件,如乳酸菌不需要氧气)。
38.17世纪后叶,列文·虎克发现细菌,19世纪中叶, (微生物学之父)实验说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的细菌产生的。 39.细菌的形态: 、 和 。
40.细菌的结构:都是 。都有 、 、 ,没有 有的有 (保护)、 (运动)、 (度过不良的环境)。没有 (大多数只能利用现成的 生活)。
41.细菌的生殖: 。
42.真菌的种类:有 (酵母菌)、 (霉菌、蘑菇),细胞内有成形的 。 43.青霉(橘皮):直立菌丝顶端成 ,孢子青绿色,曲霉(面包):直立菌丝顶端成 ,孢子有黄色、黑色等。 44.真菌的繁殖: 。
45.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⑴.作为 参与物质循环(对于自然界中 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作用)。⑵.引起人和动植物 ,如脚癣、棉花枯萎病。⑶.与动植物 (有些细菌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 ,一旦分开,两者都 生活的现象),如地衣(藻类+真菌)、根瘤( )、人动物体内 等 。 46.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⑴制作食品:酵母菌——酿酒、做面包,乳酸菌——酸奶、泡菜,霉菌——酱、腐乳,醋酸菌——醋等。⑵保存食品:原理是把食品内细菌和真菌 或 它们的生长和繁殖(食品的腐败主要是由 和真菌引起的)。⑶疾病防治:制造 (有些真菌可以产生杀死某些致病细菌的 ),如青霉素(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
(不打针吃药,也可通过食物摄入不需要甚至有害的抗生素)。生产胰岛素(转基因技术由大肠杆菌产生)。⑷环境保护。
47.对生物进行分类的目的:了解 的多样性,保护 的多样性。
48.生物分类主要是根据生物的 将生物划分为不同等级, 是生物 等方面的特征,意义是: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 关系和 关系。
49.植物分类的依据是 特征,如被子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在被子植物中, 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植物分为 (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和 (包括 。被子植物又分为 和双子叶植物)
50.动物分类的依据除比较 ,还要比较动物的 和 。动物分为 (包括原生动物、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等)和 (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
51.生物分类的等级由大到小是: 其中, 是分类的 单位;少;单位越小,所包含的科是分类的 单位。单位越大,所包含的生物种类越 ,生物的共同特征越生物种类越 ,生物间共同特征越多。 生物的亲缘关系最近。 52.生物的命名法:林奈— ,属名+种加词+命名者姓名(可省略)。
53.生物的多样性包括: (鱼类、鸟类和哺乳类种数居世界前列;裸子植
物种数世界 ;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居世界第三;特有的和古老的物种多。);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 的多样性;利用基因的多样性改良作物品种,如袁隆平—杂交水稻);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等)。
54.保护生物的 ,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55.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的原因:⑴.生物 的破坏(最重要的原因);⑵.人类偷猎和捕杀;⑶.环境污染;⑷.生物入侵。
56.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⑴. (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人们把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这就是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 的措施。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是天然实验室,是活的自然博物馆);⑵. ;⑶.建立濒危物种的种质库;⑷.法律保护。
57.我国的 (哺乳动物)、 (爬行动物)、 (裸子植物)、鸽子树(被子植物)都被誉为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