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输血学检验名词解释

2023-11-24 来源:爱go旅游网


输血学检验名解

血型:一般指是指红细胞上的抗原结构。广义的血型是血液成分遗传多态性,是人体各种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各种组织细胞)和各种体液成分抗原性差异.

血型系统:由若干个相应关联的抗原抗体组成的血型体系,或是单个基因座或多个紧密连锁的基因座上的等位基因所产生的一组抗原。

血型集合:若血型抗原在生化特性、血清学、遗传特性上有关系,但不符合血型系统的标准,则将其归类为血型集合。

ABO正定型:用抗—A及抗—B试剂与被检测细胞反应,检测红细胞表面是否存在A抗原和(或)B抗原,称为~.

ABO反定型:用标准A细胞及B细胞与被检血清反应,检测血清中是否存在抗体(凝集素),称为~.

交叉配血试验:是输血前必须做的红细胞系统的配合性试验,以确定受者或供者血液没有可测的不相配合的抗原和抗体成分,试验包括主侧和次侧配血。

主侧:受血者血清与供血者红细胞的反应,检测患者体内是否存在针对供者红细胞抗体.

次侧:受血者红细胞和供血者血清的反应,检测供者血液中是否有针对患者红细胞的抗体.

自身对照:患者红细胞与自身血清反应,以排除自身抗体等干扰因素影响实验判读。

抗体效价测定(antibody titration):是测定血清中抗体浓度的半定量方法。对待检血浆或血清进行连续倍比稀释,以肉眼可见凝集的最高稀释倍数的倒数来表示效价。

唾液定型:ABH抗原不仅存在于红细胞膜上,还程度不同地存在于很多其他体液当中,其中以唾液含量最多,这些血型物质都是是半抗原,并且是水溶性的.凡是唾液中有血型物质的为分泌型,否则为非分泌型。

亚型:亚型是指虽属同一血型抗原,但抗原结构/性质或抗原表位数有一定差异的血型。

获得性B:指A型个体的红细胞和抗—B试剂出现弱凝集,但血清中有正常抗—B,该抗—B不与自身红细胞凝集。

顺式AB:非常少见,由于基因突变,产生一种嵌合酶,它既能合成A抗原,又能合成B抗原。

孟买血型:是一种没有H抗原的O型(缺乏1型和2型H、A、B抗原),因为首先在孟买发现而得名。

抗-H抗体:孟买型及类孟买型个体的血浆中的抗-H同种抗体,以IgM为主,反应温度域宽(4~37℃),可导致急性溶血反应,所以除与AB型红细胞发生反应外,还可与O型红细胞凝集,此型人如需输血,只输Oh同型血。

Rh血型系统:是最复杂的遗传多态性血型系统之一.根据红细胞上D抗原的有无,可分类红细胞为Rh阳性或Rh阴性。

弱D:传统上将其定义为D抗原量减少,需要用抗球蛋白法进行检测.其产生的原因是

RHD基因单个核苷酸突变,所产生的氨基酸改变位于D抗原的细胞膜或跨膜区,影响D抗原插入细胞膜,使得红细胞上的D抗原位点减少.(弱D献血者应看做Rh阳性,受血者则应看做Rh阴性)

部分D:该表型个体红细胞D抗原检测为阳性,但输入D阳性血液后会产生抗D抗体。其产生多数是由于RHD基因部分被RHCE基因取代,产生杂合基因,由杂合基因产生的杂合蛋白不仅丢失了部分D表位,还会产生新的抗原(部分D分子的氨基酸改变发生在细胞膜外)。

谱红细胞:是通过严格筛选确定,已知血型表现型的8~12个O型红细胞.对这些细胞的要求非常严格,试剂谱红细胞必须能检出常见抗体(如抗-D,抗—E等),还要能检出某些罕见抗体。

聚凝胺介质试验技术: RBC膜表面的唾液酸带有大量的负电荷,同电相斥,可避免其发生自发聚集;RBC悬浮在电解质内时,介质的阳离子被RBC的负电荷吸引,致使RBC被扩散的双层离子云围绕,形成θ电位,它决定RBC之间的排斥作用.

抗人球蛋白试验:大部分IgG抗体与具有相应抗原的红细胞在盐水介质中能够特异性结合,但不发生肉眼可见的凝集反应,加入抗球蛋白试剂后,抗球蛋白分子的Fab片段与包被在红细胞上的球蛋白分子的Fc片段结合,通过抗球蛋白分子的搭桥作用而产生红细胞凝集。

直接coombs试验:将抗人球蛋白试剂直接加到表面结合抗体的受检红细胞中,即可见细胞凝集。用于检测吸附于红细胞表面的不完全抗体.主要用于新生儿溶血病(HDN)的诊断、免疫溶血性输血反应的调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的诊断、药物诱发性

溶血病的诊断。

间接coombs试验:将受检血清和具有相应抗原性的红细胞相结合,再加入抗人球蛋白抗体即可出现可见的红细胞凝集。用于检测血清中游离的不完全抗体。主要应用于:交叉配穴及血型鉴定、器官移植、妊娠所致免疫性学型抗体及自身免疫性血性抗体的检出和鉴定等。

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

单体型:连锁在一条染色体上的HLA各位点的基因组合称为HLA~。两个同源单体型构成HLA基因型。

多态性:是指在随机婚配的群体中,同一基因位点可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等位基因,是HLA复合物最显著的遗传特点。

共显性:每对等位基因所编码的抗原都表达在细胞膜上,没有隐性基因,也没有等位基因排斥现象。

连锁不平衡:是指在某一群体中,不同座位上某两个等位基因出现在同一条单体型上的频率与预期值之间有明显的差异。

淋巴细胞毒试验:在补体存在的情况下,淋巴细胞上的HLA抗原若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后,细胞膜被破坏,染料进入细胞而使其着色;若没有结合,则细胞膜完整,染料无法进入而细胞不着色.

血小板相关抗原:血小板表面存在的与其他组织或细胞共有的抗原。

血小板特异性抗原:血小板表面由血小板特有的抗原决定簇组成,表现出血小板的遗传多态性,且不存在与其他细胞和组织上的抗原.

窗口期:是指病毒感染后直到出现可检出病毒标志物前的时期。

全血(WB):是指将人体一定量的血液采集入含有抗凝保存液的血袋中,不做任何加工的一种血液制品.我国规定200ml 全血为1个单位。

成分输血:是把血液中各种细胞成分、血浆和血浆蛋白成分用物理/化学的方法加以分离、提纯,分别制成高浓度、高纯度、低容量的制剂,根据临床病情需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输用,来达到治疗病人的目的。

血液成分制备:在规定的时间和温度范围内,将采集的全血用物理的方法分离成体积小、纯度高、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的单一血液成分的技术。

浓缩红细胞(CRBC):也称为压积红细胞或少浆血,是将采集的全血中的大部分血浆在全封闭的条件下分离出后剩余的部分.

悬浮红细胞(SRBC):又称添加剂红细胞,是将全血中的大部分血浆在全封闭的情况下分离,并向剩余物中加入红细胞保存液制成的。

浓缩少白细胞的红细胞(CLRBC):是将采集到多联袋的全血中的大部分白细胞、血小板及血浆在全封闭的条件下去除后制成的。

悬浮少白细胞的红细胞(SLRBC):是将采集到多联袋的全血中的大部分白细胞、血小板及血浆在全封闭的条件下去除后,向剩余物中加入红细胞保存液后制成的.

洗涤红细胞(WRBC):是采用物理方式在无菌条件下,将保存期内的浓缩红细胞或悬浮红细胞等制品用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去除绝大部分非红细胞成分,并将红细胞悬浮在生理盐水中的制品。尽早输注,最好在6h内,一般不超过24h。

冰冻红细胞(FRBC):又称为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FTDRBC),是采用甘油作为冰冻保护剂深低温保存,根据临床需要进行解冻,洗涤去除甘油处理的特殊红细胞制品。可长期保存,高浓度甘油冷冻的红细胞可保存3年(—80℃);低浓度甘油超速冷冻的红细胞可以保存10年以上.

年轻红细胞(YRBC):是一种具有较多的网织红细胞、酶活性相对较高、平均年龄较小的红细胞成分。

辐照红细胞(IRBC):是用射线照射灭活活性淋巴细胞的红细胞制品。不宜长时间贮存。

浓缩血小板(PC):将室温保存的多联袋内的全血于采集后6小时内,在20℃~24℃的全封闭条件下将血小板分离出并悬浮在血浆内而制成的成分血。可在20~24 ℃、振荡条件下保存数天.

新鲜冰冻血浆(FFP):是由抗凝的新鲜全血于6h内在4℃离心将血浆分离,并迅速在-50℃以下冰冻成块而制成。

冷沉淀:是新鲜冰冻血浆(FFP)在低温(1℃~5℃)条件下解冻后不溶解的白色絮状沉淀物。主要含有第VIII因子、纤维蛋白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和纤维蛋白等成分,是FFP的部分凝血因子的浓集制品。制备完成后应在1h内迅速冻结,保存温度不低于—18℃,保存期12个月;也可冰冻干燥后在冷藏箱保存2年。

自身输血:是指用自体血液满足自身输血需求的输血方式。

贮存式自身输血(PAT):指预先采集一定量的自身血液进行体外保存备用,在需要输血时回输已预存的自身血液.

稀释式自身输血(HAT):是指术前采集患者自体血液体外短暂保存,术中稀释血液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术后回输已在体外保存的自体血液.

回收式自身输血(SAT):是指收集患者在手术或创伤中丢失的自体血液,经体外特殊处理后再回输给自己.

大量输血:是指在12~24h内快速输入相当于受血者本身全部血容量甚至更多的血液.大创伤、出血以及大手术需要大量输血,换血也属于此类。

新生儿溶血病:一般特指母婴血型不合而引起的胎儿或新生儿的免疫性溶血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一种获得性溶血性疾病,患者由于免疫功能紊乱产生抗自身红细胞的抗体,与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或激活补体使红细胞加速破坏而致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血管外破坏:主要在肝和脾,多见于温抗体型AIHA;

红细胞血管内破坏:常见于PCH,激活补体使红细胞发生损伤。

输血不良反应:通常称为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出现用原先疾病无法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

急性~:是指输血过程中和输血后24h内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

迟发性~:是指输血24h后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

发热性非溶血性~(FNHTR):是指在输血期间或输血后1~2h内,体温升高1℃或1℃以上,且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反应。

溶血性~:是指在输血开始后发生的、与输血相关的红细胞异常破坏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反应。(也分为急性和迟发性,前者是指输血24h内发生的~;后者指1天后数周内发生的~)

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TRALI):是指因输入的血液中含有与受者白细胞抗原相应的HLA抗体或粒细胞特异性抗体,从而导致的与左心衰无关的急性肺水肿症状与体征.

输血后紫癜(PTP):是指输血后7~10天受血者的血小板被急剧破坏减少而导致的皮肤、黏膜出血症.

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一种致命性免疫性输血并发症,是输血者输入含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主要是T细胞)的血液制品后发生的一种与骨髓移植引起的GVHD类似的临床症状群(是移植物组织中的免疫活性细胞与免疫受抑制的、组织不相融性抗原受者的组织之间的反应)。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即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以侵犯辅助T淋巴细胞为主、以引起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为特征的传染病。

乙肝两对半:又称乙肝五项,是用来判断是否感染乙肝和粗略估计病毒复制水平的初步

检查,

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存在于HBV的外壳部分。乙肝的早期诊断指标之一 ,出现于患者血清转氨酶(ALT)升高前2~8周,到恢复期HBsAg滴度逐渐降低乃至消失 .仅为HBV感染的标志,不反映病毒有无复制、复制程度、传染性强弱及预后。

HBsAb:乙肝病毒表面抗体,作为疫苗免疫机体产生的抗体,对HBV的感染具有保护性免疫作用.乙肝疫苗接种者一旦出现除抗HBs以外的标志物,则应视为既往感染.

HBeAg:乙肝病毒e抗原,是HBV复制活跃的血清学指标,有传染性。急性乙肝患者血清HBeAg持续阳性3个月以上,则有疾病慢性化倾向.

HBeAb:乙肝病毒e抗体当血清HBeAg转阴后,可出现抗HBe,说明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弱(但不是保护性抗体)。

HBcAb-乙肝病毒核心抗体:包括抗HBcIgM、IgA、IgG、和IgE等。抗HBc IgM是机体感染后最早在血液中出现的特异抗体,急性乙肝时呈高滴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