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 通货膨胀,供给管理,流动性过剩,总供求模型
论文摘 要: 要治理它就得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同时下手,我国目前应该采取“供给扩张、需求紧缩”这样的政策组合。需求紧缩应该主要依靠“量化货币紧缩”政策,供给扩张主要依靠降低企业税收等政策。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历次通货膨胀不同。本次通货膨胀是由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推动造成的,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与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并存。
进入2010年以来,我国的通货膨胀率逐渐提高,10月份中国的CPI上涨率达到了近年来的新高4.4%,11月份更是高达5.1%,这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重视。央行也随之在10天内连续两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那么,本轮通货膨胀有什么特点?成因是什么?我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本文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二、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成因
本人认为,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是由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的原因共同造成的。这与以前的通货膨胀有所不同。我国以前的通货膨胀多数为需求拉动型的,现在,随着企业生产成本的上升,我国的通货膨胀中成本推动的作用越来越大。我们分别讨论为什么会出现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两个类型的通货膨胀。
1.需求拉动。需求拉动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货币供给增长过快,而货币供给增长过快的原因则是外汇流入过多。近年来,外汇流人已经成为我国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唯一途径。图2反映了这种情况。图2给出的是从2000年1月到2010年9月我国的外汇占款与储备货币(也就是基础货币)之比。在2001年,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的比例为43%左右,2006年初这一比例超过100%,此后这一比例继续上升,最高时达到129%,目前维持在120%左右。这意味着我国的基础货币完全是由购买外汇投放的,不仅如此,中央银行还得通过其他途径回收因购买外汇投放的部分基础货币。
外汇流入导致我国的货币供给增长过快,虽然中央银行采取了大量发行央行票据的政策回收基础货币,依然无法完全摆脱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其结果,物价上涨就不可避免。但是,我国的物价上涨却有其特殊性。当流动性过剩出现时,首先上涨的是资产价格,随后商品价格开始上涨,而且商品价格的上涨幅度远远低于资产价格的上涨幅度。为什么呢?
原因就在于我国目前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产能过剩”是从供给一边说的,从需求一边看就是所谓的“有效需求不足”,二者是一个意思。“有效需求不足”的意思就是老百姓的基本消费需求快达到饱和,老百姓的边际消费倾向已经很低,因此随着老百姓手中货币的增加,老百姓并不大量增加消费,而是增加储蓄,而储蓄就是对各种资产的需求。
2.成本推动。生产成本上升是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的另一个原因。
(1)工资成本上升。近年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出现的各种引入瞩目的事件如“民工荒”现象、某企业连续出现十几次员工跳楼事件、频频出现的劳资纠纷和罢工等等都表明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形势已经跟以前大不相同。相应的,中国各地政府相继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因素也导致工资成本上升。
我们应该明确的是,工资成本上升并不是坏事。实际上,工资成本上升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目的之一。经济发展的目的就是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而居民生活水平又取决于其收入水平,而居民收入的大部分是工资收入,因此,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就必须提高工资,这对于企业来说就意味着工资成本的上升。因此,工资成本的提高本身对经济就有了两面性:一方面,工资提高是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另一方面,工资提高又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给企业生产和宏观调控提出了新的问题。
(2)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规模的扩大,中国对原材料、能源等自然资源的需求也大幅度增长,中国对国外资源的依存度也迅速提高。这导致资源价格的上升,也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3)随着节能减排在全世界逐步得到认可,以及我国经济面临的资源压力,我国政府对节能减排也越来越重视,相应的要求和标准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这种要求,企业就得增加人力、物力,这就客观上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3.小结。以上分析有助于解释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特点。(1)流动性过剩导致物价的普遍上涨,这包括资产价格和商品价格两方面;(2)流动性过剩和产能过剩二者共同作用导致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以及商品价格上涨从时间上落后于资产价格的上涨、从涨幅上低于资产价格
三、我国目前应该采取的政策组合
那么,我国应该如何应对目前的通货膨胀呢?我认为,目前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中的宏观经济政策分析框架过于简单,已经无法应对目前的通货膨胀。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需求管理,而需求管理在应对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时效果很好,但在应对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时就显得力不从心。
1.需求管理政策的局限性。关于需求管理政策的局限性,标准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上都有所论述,本文就不重复那些了。在
本人看来,教科书上说过的需求管理政策的局限性并不是最重要的,需求管理政策最主要的局限性有两个。
(1)需求管理政策不能同时解决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众所周知,在宏观经济学中存在所谓的“菲利普斯曲线”,也就是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交替关系。要想解决失业问题,就必须忍受较高的通货膨胀,而要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就得忍受高失业。这是需求管理必然的结果。
(2)需求管理政策在治理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即“滞胀”)方面效果很差。如图3所示,假定开始时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此时的价格水平为Pf,产出水平为Yf。假定由于某种原因,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导致总供给曲线左移至AS2,均衡价格就会上升到P1,均衡产出下降至Y1,经济中就会出现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也就是“滞胀”。此时,如果用需求管理来应对,效果就较差。
因此,在经济面临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的情况下,需求管理不管怎么做都有重大缺陷。要解决失业问题;通货膨胀将更严重;而要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就必然进一步推高失业。因此,要应对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就必须引入一种新的管理工具,这就是供给管理。
2.供给管理。在图3中,在出现“滞胀”的情况下,如果政府能够采取某种办法使得总供给曲线移回ASi,那么失业就会被消
除,而且物价也不会上涨。这样的政策就是供给管理政策。 许多人认为,供给管理政策只适应于长期调控,不适合短期宏观调控。在他们看来,一个经济的总供给是由这个经济的技术水平和可用资源的规模决定的,而这些因素在短期内都是不会发生大的变化的,因此在短期内总供给是无法调控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从图3可以看出,总供给曲线的位置是由企业的生产成本决定的,而企业的生产成本却是可以由政府在短期内调控的,政府只要能够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就可以影响短期总供给。因此,供给管理是可以用于短期调控的。
那么哪些政策可以影响短期总供给呢?也就是说,政府的短期供给管理政策工具都有哪些呢?我们认为短期供给管理政策工具有以下几类。
(1)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可以影响短期总供给。因为货币政策调节的是利率,而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因此,利率的变化直接会引起企业生产成本的变化。当然,货币政策也影响总需求,因此,货币政策既是需求管理政策,也是供给管理政策,其需求效应可能大于供给效应。
(2)财政政策。一些财政政策工具也可以影响短期总供给。比如针对企业的税收政策,减税意味着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实际利润上升,其效应相当于企业生产成本的下降。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其实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均可以作为供给管理政策工具,因此,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既然可以被用于
短期需求管理,自然也就可以被用于短期供给管理。
(3)要素价格政策。调节生产要素的价格,比如能源、原材料价格等,都能够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实际上,货币政策也是要素价格政策的一种。
3.以总供求模型为基础的宏观经济政策分析框架。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分析框架采用的还是IS-LM模型,强调的是需求管理,政策工具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我们知道,IS - LM模型是上个世纪50~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那时的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需求一边,对供给一边缺乏了解,也不甚重视。 本人认为,在宏观经济学已经发展到总供求模型的今天,继续用IS- LM模型作为宏观经济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已经过时,应把总供求模型作为这种框架。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分析框架应该让位于以“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分析框架。这两个框架对于宏观经济政策分析的不同在于:
(1)在目前的政策分析框架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均被看作是需求管理政策。这实际上是不对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二者都既可以影响总需求,也可以影响总供给,因此可能是需求管理政策,也可能是供给管理政策,一项具体的政策也可能同时具有供给效应和需求效应(苏剑,2008)。
(2)以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为核心的政策体系显然比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为核心的政策体系高一个层次,因此内容也更
加丰富,可以实现多目标,应对更为复杂的经济问题。一个经济面临的冲击无非来自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因此,只要我们能够认清楚冲击的来源,就可以采取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来应对它;苏剑(2008)指出,一般情况下,应尽可能用需求管理应对需求冲击,用供给管理应对供给冲击。
(3)与需求管理相比,供给管理政策工具更为灵活多样,可以实现对宏观经济的精细化管理或者“微调”。比如产业政策、区域经济政策、收入分配政策都可以对受影响人群、地区或行业予以精确界定,因此就可以针对特定的人群、地区或行业设计政策。
四、我国目前应该采取的具体应对措施
那么,“供给扩张、需求紧缩”这样的政策组合中,应该采取哪些具体政策呢?
1.需求紧缩。需求紧缩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财政性需求紧缩,一是货币性需求紧缩。在需求紧缩的大框架下,需求管理内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也可以松紧搭配,这跟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体系没有区别。
(1)在目前的情况下,财政紧缩不合适,因为财政性需求政策直接影响总需求,因此会直接影响到实体经济,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尽管我国目前面临通货膨胀,但应该承认的是,
通货膨胀率的绝对水平并不是很高。无论如何,在一个市场经济中,物价不可能不变,否则价格机制就不可能起作用,因此物价的变动是很正常的。物价上涨率过高,老百姓可能就承受不了;而物价上涨率过低,经济就容易陷入通货紧缩,而治理通货紧缩的难度远远大于治理同样幅度的通
(2)我国应该通过数量型货币政策来实施紧缩性需求管理,也就是所谓的“量化紧缩”政策,而不是价格型政策,即加息。 在我国,利率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关系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不一样。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利率是市场化的,货币供给和利率之间有因果关系,因此,货币供给和利率之间中央银行只能盯住一个,放开另一个;而在我国,利率不是市场化的,货币供给和利率同时受中央银行控制,二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因此,货币政策的效果跟那些国家就不一样。
假定我国不紧缩货币,但提高利率。结果会如何?加息会导致企业减少投资,这一方面会紧缩实体经济,另一方面会导致企业的交易性货币需求下降,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多余出来的货币就会流向资产市场,加剧资产泡沫。因此,加息在我国的效果就是紧缩实体经济、扩张虚拟经济。这不符合我们调控的目的。
那么,如何实施“量化紧缩”呢?(1)应该采取更为严厉的资本管制以限制热钱的流入。我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经高达18%,提高的空间已经很小;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等政策的空
间也很小。因此,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已经不足以应对目前流动性过剩的局面。
(1)减税政策。降低企业的税收,比如企业所得税、企业增值税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企业实际得到的利润率,有助于刺激供给。近年来,我国的税收增长率一直高于GDP的增长率,意味着资源急剧向政府积聚,政府税收占GDP的比例持续攀升。给企业减税有助于抑制这种趋势,同时也抵消了成本上升给企业增加的负担,增加了总供给。
(2)加速人民币升值。我国目前对外部能源和原材料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人民币升值有助于降低原材料和能源价格,因而有助于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对于我国经济来说,这相当于一个有利的供给冲击。
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目前国内多数人对人民币升值充满疑虑,主要是担心其对出口的负面影响。刘伟和苏剑(2010)指出,坚持人民币不升值的人,强调的只是升值后中国产品在国际上的价格优势会被削弱;在刘伟和苏剑( 2010)看来,人民币升值也罢、不升值也罢,中国产品的价格优势最终都会被削弱,但不升值反而会导致国内的通货膨胀。他们比较了人民币升值和不升值两种情况。
(3)改善管理、深化改革,以降低成本。比如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有助于改善政府服务、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金融体系改革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和交易成本;劳动就业体系改革有
助于促进劳动力要素的流动,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等等。
五、总结
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历次通货膨胀不同。本次通货膨胀是由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推动造成的,因此,要治理它就得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同时下手。尤其是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在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框架下根本找不到好的解决办法。因此,我国目前应该采取“供给扩张、需求紧缩”这样的政策组合。
一、通货膨胀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莱得勒和帕金的理论,通货膨胀是一个价格持续上升的过程,也等于说,是一个货币价值持续贬值的过程。它的特征表现于物价总水平持续并普遍上涨,而这个物价水平一般是通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指数(CPI)来描述。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通货膨胀率界定在3%,在3% 以下就是“温和通胀”,而超过3%就是一个宏观经济过热的信号。
我国2007年1月到12月的CPI指数分别是2.20%、2.70%、3.30%、 3.00%、 3.40%、 4.40%、5.60%、 6.50%、 6.20%、
6.50%、 6.90%、6.5%。从3月开始CPI 超过3%,2007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8%,涨幅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尽管货币财政部门多次进行宏观调控,但CPI仍然居高不下。因此可以说,CPI的上涨,已使我们国家发生了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
(一)外汇储备太大,使货币的供给量增加
由于中国实行强制结售汇制度,所有的外汇都必须由中央银行收购,而为了收购外汇,央行就必须额外发行基础货币。2007年中国外汇储备净值达15,282.49亿美元。外汇储备过大和中国进出口贸易的顺差、外国投资和人民币的升值有直接关系。根据中国海关总署2008年1月11日发布的2007中国外贸进出口数据,中国对外贸易顺差达到2622亿美元的历史高位,较2006年的1774.7亿美元增长了47.7%,位居世界第一。 另外,从国际收支情况来看,我国长期表现为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 。2007 年上半年,中国经常性项目顺差达16 29亿美元,同比增长78%;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902亿美元,同比增长1.3倍。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巨额顺差导致国家外汇储备大量增加。
(二)国际原油价格上升,引发一系列产品成本上升 据统计,中国2007年原油产量增长1.6%,达到1.8665亿吨。同时,海关总署2008年1月11日公布,中国2007年全
年进口原油1.63亿吨,较上年增长12.4%;2007年全年进口成品油3,380万吨,较上年下降7.1%。2007年国际原油的平均价格是73美元/桶。2008年1月2日,国际原油期货价格首次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全球经济增长带来石油需求增加,政治、自然等因素导致石油供应数量不确定,再加上各种投资基金等投机商的哄抬物价,从2005年开始,国际石油价格持续攀高。由于此次石油价格上涨多为期货价格,因此,其滞后影响也将主要在今后两年显现。就我国具体情况而言,受此次石油价格的影响比较明显。首先,我国是石油进口大国,2007年全年进口原油1.63亿吨;其次,我国目前对于国际石油价格的变化还缺乏发言权,只能被动地接受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第三,作为一种基础能源,石油涉及的产业链比较长,其将以产业链的形式带动整个社会价格水平的上升,从而产生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三)食品价格上涨是推动CPI攀升的主要动力 2007年食品价格上涨12.3%,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4个百分点;在食品价格中,粮食上涨6.3%,肉禽及其制品上涨31.7%,蛋上涨21.8%。其余商品价格有涨有落。食品价格继续充当了目前CPI加速上涨的主力。
就肉禽方面来说,今年猪肉价格的上涨有三大原因,一是粮价尤其是玉米价格的上涨带动猪饲料价格的上涨。二是去年猪肉价格过低打击了农民养猪积极性。三是南方高热病、蓝耳病疫情导致生猪供应减少。粮食方面来说,从国际方面看,粮食上涨
主要是需求增长的原因,正常的食用需求增长倒还不是主要原因,制造生物燃料的需求“异军突起”才是主要原因;而之所以要用本来是供人食用的粮食去制造燃料,主要又是为了满足汽车特别是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汽车那饥渴的胃口。国内方面来看,是我国城市化的推进造成了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及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不高,从而抑制了粮食的供给能力。与此同时,随着城镇低收人群体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的粮食需求水平却呈刚性增长。粮食涨价的背后是解决农民增收,实现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要求。
自2007年以来,农村居民的消费价格涨幅持续高于城市居民。作为低端消费者,城镇中等收入群体和农民在收入提高后将增加对粮食、肉禽蛋类等消费量,这将对粮食、肉禽蛋等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产生持续的拉动作用。
(四)居住价格高位攀升是促使CPI上涨的重要原因 2007年居住价格上涨4.5%,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0.6个百分点。全年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比上年上涨7.6%,涨幅提高2.1个百分点。虽然高房价没能直接统计进入CPI,但快速攀升的住房价格通过影响CPI中的居住价格,对CPI上涨也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由于这几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人口进城居住、就业,以及广大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进一步加强,从而使房地产市场的需求逐步加强。另一方面,由于房地产
供给结构不合理,不但满足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需要的户型和中低档住房供应不足,而且由于近年来各地经济适用房规模不断受到挤压,作为住房保障的经济适用房也供应不足。加上城市中心建设用地日趋紧缺、社会对房地产价格短期持续上涨的预期以及涌如房地产业大量资本的投机活动等使房地产的价格持续上升。 (五)居民收入增加,消费稳中有升,需求对CPI的拉动力在增强
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比上年增长17.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2%,加快1.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比上年增长15.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5%,加快2.1个百分点。 另外,考虑到近几年机关事业单位大幅度提高工资,企业利润大增促使雇主和职工收入增长加快,房地产等资产价格上涨带来的财富效应,2007年需求拉动CPI上涨的压力,要比前两年大一些。
(六)节能减排任务加剧,国家有可能运用价格手段上调资源价格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但2006年全国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指标。2007年6月4号,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有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确保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各地政
府对资源性产品价格的上调,特别是燃气、水、电等相关产品的价格及服务价格的上涨,进一步影响到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涨。 另外,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也是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239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分城乡看,城镇投资117414亿元,增长25.8%;农村投资19825亿元,增长19.2%。在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1466亿元,比上年增长31.1%;第二产业投资51020亿元,增长29.0%;第三产业投资64928亿元,增长23.2%。 三、通货膨胀的解决措施
(一)采用涉及汇率、利率、准备金率的综合政策 汇率、利率及准备金率都是央行为了控制通货膨胀而采取的紧缩银根的措施。采用涉及汇率、利率、准备金率“三箭齐发”的综合政策,可以较大幅度抑制消费增长,控制物价的过快增长,以达到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从2007年3月18日到2007年12月21日,央行已经连续6次上调银行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2.52%提高到4.14%,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6.12%提高到7.47%。从2007年1月15日到2007年12月25日,央行已经连续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有时是0.5%,有时是1%,从9%上调到14.5%。自2007年5月21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的交易价浮动幅度从原来的3‰扩大到5‰。
(二)采取以调整税率和减少国债发行为主要措施的稳健的
财政政策
税收制度供给是国家所掌握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之一。税收调控对于通货需求会起到自动稳定器和人为稳定器的作用。发行国债是为了平衡国家财政收入、弥补财政赤字和国家为筹集建设资金等,改善税制和发行国债仍是目前比较可行的反通货膨胀的政策工具。为了抑制当前的通货膨胀,一方面,要调整税率。如2008年3月1日起,我国个税起征点将从现在的1600元/月上调至2000元/月;2007年8月15日以后,利息税的适用税率由原来的20%调减到5%等。另一方面,减少国债的发行量。具体发行量的制定要考虑财政赤字的程度和在建国债项目的资金需求以及对农业、社会保障、教育和公共卫生等领域的经常性投入等。
(三)加大国家的价格管制
2007年CPI上涨比较快,国家采取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具有滞后性,其效果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示出来,所以有必要加大国家的价格管制。进行价格管制一方面可以直接调控物价,另一方面可以规范包括哄抬物价、扰乱市场的行为。如2008年1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关于对部分重要商品及服务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实施办法》,这次启动的临时价格干预措施主要是提价申报和调价备案。然而,价格管制只是一个短时的控制物价上涨的行为,从长期来看,这种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