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 学习论坛 TR】mUNE oF STUDY NOV.20o6 VoI.22 No.1l 第22卷第ll期 实践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检验真理 走出“实践纠错法"的盲区 柳昌清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河南郑州450002) [摘 要]实践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而不是为了检验真理。对于要付诸实践的理论和决 策,首先必须经过科学论证,不能盲目地把那些违背科学原理和客观规律的理论及决策拿到实践中去检验,这种“实 践纠错法”付出的代价太大。科学论证要能够正常进行,就必须与时俱进,及时完成基础理论的创新,使基础理论保 持解释力和先进性。 [关键词]实践;主要目的;实践系统;认识系统;实践纠错法 [中图分类号]B0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08I2006)11—0054—03 实践的主要目的问题一提出来,大家都会知道实践的主 过去在理论和实践的问题上,实际上存在着两种大 的偏向:一种是将某些理论绝对化,明明在实践上效果 要目的是为了解决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如果说,在 改革开放之前,真理标准问题是理论上的“禁区”的话, 那么,实践的主要目的问题就是理论(特别是哲学理论) 上的“盲区”。大家都重视和强调实践是认识(理论)的 来源、动力、目的、唯一的检验标准,而忽视和忘记了实 践的主要目的。这样就给人们造成一种理论上和思想 上的错觉,似乎实践就是为了检验认识,检验理论,并进 一不好,却仍然不敢怀疑和否定,忘记了实践标准;另一种 是违背科学及事物发展规律的主观意志和盲目实践,本 来经过科学论证不能做的事,却要当做没有前人的经验 可以借鉴的创造之举,结果劳民伤财,还美其名日“付学 费”。其实,这恰恰是由于不学习而造成的损失,是由于 不愿付很小的学费或咨询费而付出了巨大的失误代价。 将它说成是“付学费”简直是南辕北辙、张冠李戴,既败 步认为,一种认识成果(包括理论、路线、方针、政策、 计划、方案、措施,等等)都要拿到实践中去检验,此外别 无其他检验的办法了。这就排除或忽视了科学论证的 地位和作用,为领导人主观武断、随意决策、盲目实践开 了绿灯。尽管近年强调了科学论证的重要性,但忽视科 学论证的哲学思想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名不正则言 坏了学习的声誉,又使造成损失的责任人逃避了责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实践不是实验,其主要 目的不是为了检验真理,而是为了解决人们的生存和发 展问题。 值得反思的是,对于“付学费”这种带有普遍性并且 不顺。大道理摆不正,小道理讲不通、记不牢,就容易被 忽视。从哲学上明确实践的主要目的有利于落实科学 发展观。 造成巨大损失的现象和问题,却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去分析研究。这里面涉及的根本问题(哲学问题),就是 实践的主要目的问题:实践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检验真 理,还是为了解决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这个问题实 际上和真理标准的问题一样简单和明确:真理标准问题 一因为实践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问 题,所以,一种理论(特别是有关全局的重大理论)在应 用于实践时,要非常慎重。那些错误的理论、偏激的理 提出来,大家都会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收稿日期】2006—10—28 [作者简介】柳昌清(1953一・),男,甘肃省泾川县人。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研究员。 54・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论、短期有效而长期有害的理论,一旦应用于社会实践, 将会对社会产生严重的甚至长期的危害。例如,中国战 国时期形成的专制主义理论,就是一种短期有效而长期 有害的理论。它被应用于秦国的政治实践,帮助秦始皇 统一了中国,但是,从长期看,它使专制统治趋于严密而 难以摆脱,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使中国 在(封建)专制社会停滞了两千多年。再例如,新中国成 立以后形成的“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应用于实践,造成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损失也 是惨重的。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那些违背科学原理和 客观规律的各种“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三边项目” 等,也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生物进化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会出现许多演进的途 径,不同的途径决定着不同种类的生物进化程度的高 低,决定着不同类型的文明进步速度的快慢。防止在发 展的过程中走上错误的道路非常重要。必须坚持科学 发展观,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不能只依赖于实践中的 摸索和试验,沿着错误的路线使革命到了生死存亡的关 头,使建设到了国民经济崩溃的边缘,才回到正确路线 上来,这样付出的代价太大。 这种通过实践来发现和纠正错误的方法可以称之 为“实践纠错法”,是我们过去实际上使用的主要方法。 这种方法付出的代价太大。除此以外,还有一种防止错 误的方法——“科学防错法”,这就是建立和不断发展认 识性理论(基础理论或科学),每当有新的实践性理论及 政策、计划、方案等形成时,用前者为后者进行论证。这 里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对基础理论及其发展不重 视,一旦选择了一种理论后就把它绝对化、神圣化,不能 与时俱进,及时地完成理论创新,使基础理论失去先进 性和解释力,无法作为科学论证的根据;另一种是缺少 科学论证的制度和程序,领导人主观武断。这两种偏向 往往互为依存:领导人主观武断,科学理论就失去了作 用和价值,学术界就会不重视科学理论的研究,而重视 对领导人言论的论证和解释,甚至进一步认为发展科学 理论是领导人的事。反过来,学术界不重视科学理论的 研究(领导人实际上也没有时间和精力从事这种研究), 基础理论失去解释力和先进性,成为实践的障碍,这也 会降低基础理论及理论界的地位和作用,使社会不得不 以应用理论(甚至领导人的言论)来代替基础理论,或者 引进国外的理论。 这两种偏向的相互作用会形成恶性循环,破坏科学 理论形成和创新的条件。中国人的脑子很聪明,但是有 时却不能自己发现真理,而需要在国难当头时到西方去 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实际上,近代以来,这种寻找真 理、引进理论的事情在反复不断地进行着。在自然科学 技术引进以后,要提高吸收和再创新的能力,最终实现 自主创新。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我们更应该重视消化 吸收,强调自主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的引进,由于社会 结构及文化传统上的差异,必须经过再创新,才能适合 本国国情。 2004年年初,中共中央提出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 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为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专 门形成文件,这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 一方面说明哲学社会科学在新时期的重要性,另一方面 也说明哲学社会科学迫切需要发展和繁荣。我国以马 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哲学社会科学的发 展与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发展密不可分。哲学社会 科学发展的迫切性,也包含着基础理论发展的迫切性。 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创新的条件应该说是最好 的,但是,理论研究又受到“理论联系实惠”风气的影响。 许多人写作论文或专著、申请和完成项目、参加学术会 议,都是出于评职称、经济收人等考虑,不再关心真理, 不再关注理论上的难题,而是选择容易的题目去研究和 写作。结果,大家都挤在与现实实践有密切联系的应用 理论和实用知识的领域内,重复研究,重复写作,重复开 会,而比较难的基础理论的研究却门可罗雀,许多难题 的解决都不了了之。往往是某一实践中提出来的热门 课题,实践部门在研究,党政政策研究单位在研究,哲学 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在研究,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在研究, 甚至基础理论的学会也在研究,而对于与现实同样有密 切关系的基础理论的难题——课堂上讲不下去、现实解 释不了的难题,社科研究机构不研究,高等学校不研究, 甚至有关学会也不研究。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部门往 往是“种了别人的自留地,荒了自己的责任田”。 这种重视实践而忽视认识、重视应用理论而忽视基 础理论的偏向,与哲学理论上的偏向有关。传统哲学理 论的认识论,存在着把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简单化的问 题。把认识的过程说成是从实践到认识,从感性认识到 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简单循环过程。实际 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实践活动向深度及 广度的不断扩展,认识和实践已经变成两个大的系统。 就认识系统来说,其成果可分为基础理论(基础科学)、 应用理论(应用科学)、实用知识(实用技术)三个大的 层次,每一个层次内还可以细分。就实践系统来说,有 些实践活动只是个别人的实践,有些实践活动涉及一个 企业、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全世界。不同的实践创 新涉及的范围有大有小,不同的理论创新在层次上也有 高有低。 实践系统与认识系统的关系也比较复杂。实践所 需要的认识成果,有些直接来源于相关的实践,而更多 地则来源于认识系统原有的科学技术或科学知识。许 ・5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多新的认识成果(特别是基础理论的新成果)的获得,不 能只依赖于实践中获得的新材料,还必须考察分析原有 的理论成果和材料。实践创新和新的观察实验材料,有 时会引起应用理论的突破和创新,有时会引起基础理论 的突破和创新。 传统哲学理论的认识论把科学实验作为三大实践 活动之一。如果从认识系统与实践系统的角度看,科学 实验活动有些属于实践系统的活动,有些则属于认识系 统的活动。那些以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能力和水平为 目的的科学实验,如各种新产品的研究、各种新的服务 方式及管理方式的实验等,都是实践系统的活动,应当 属于实践范畴的内容;1t1 ̄些以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和水 平为目的的科学实验,如为了验证某一科学定理是否正 确而进行的实验,为了研究某一不明原因的现象而进行 的科学实验等,都是认识系统的活动,应当属于认识系 统的内容。在认识系统内,人们不仅要想,而且要做。 许多新的认识成果都需要首先在认识系统内部经过论 证和验证,得到认可后才能应用于实践。 就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来说,哲学、政治经济学及 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剩余价值学说等理论,属于基础理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多国革命同时胜利论、列宁的一国 革命首先胜利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Xl ̄tl,平的建 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属于应用理论。十月革 命、中国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等实践创新,引起的是马 克思主义应用理论的创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创新, 不仅引起了马克思主义应用理论的创新,而且还会引起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创新。当传统的基础理论无法 解释新的实践、与创新的应用理论不协调时,就需要创 新基础理论。但是,理论界还没有充分、完全认识到这 一点。 有一种传统观念,认为基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永远 正确的,需要修正的只是个别结论或我们对它的理解。 这也是违背科学发展规律的。科学学(或者说科学哲 学)通过总结科学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指出具体的科 学“范式”往往只具有有限的解释力,随着新事实的不断 出现,原有的“范式”会遇到越来越多的解释不了的现象 和问题;当这些问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就会发生科 学危机。解决危机的办法,就是进行“科学革命”,用更 有解释力的新范式代替旧范式。这并不意味着这门科 学被抛弃,而是意味着范式的变换。作为哲学社会科学 学说的马克思主义,目前正面临着科学革命、范式转换 的任务,需要与时俱进,建立起新的范式。马克思主义 的新范式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基础理论。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的 成功,在这一过程中也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与此相比,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发展就显得远远 ・56・ 落后。如果把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称作传统社会主 义,那么,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即由马克思和恩 格斯创立并由列宁等人继承和发展了的哲学社会科学 学说)是基本适应传统社会主义的基础理论。随着社会 实践和当代科学的不断发展,现实中提出了越来越多 的、越来越尖锐的、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不了的问 题,马克思主义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甚至多次出 现过危机)。马克思主义理论原有的地位,已经在很多 地方和方面被现代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学说所代替。特 别是,资本主义在现代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如列宁所 指出的那样,表现出垂死的特征,而是又获得了生机和 活力;马克思恩格斯所预见的社会主义革命也一直未能 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发生,而带有改良色彩的民主社会 主义思想在这些国家倒能够取得成功。现实中建立起 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其前身都不是发达的资本主义社 会,而是封建专制的社会。这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 出现了与制度有关的许多问题,不得不进行体制的变 革。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过程中放弃了 原来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国 家,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也改变了原来的计划经济模 式,转向市场经济模式,非公有制经济占有越来越多的 成分。 传统的基础理论已经无法很好地解释现实了。现 代西方哲学社会科学也无法用来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实 。我们今天已经没有一个“老大哥”,也不能再 从它那里照搬来成套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我们需 要自己在继承的基础上创建新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创建新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 论有启迪和指导作用,但是,它不能代替后者。从功能 上来说,前者是实践性理论,指导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 改革开放,重点在“务实”;后者是认识性理论,从人类社 会发展规律的广度和高度来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历史地位和发展前景,重点在“求真”。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当然也要以时代特征和国际经济政治格局为背 景,也要涉及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但是它以解决中国 的现实实践问题为中心;新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则不 仅要全面地研究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趋势, 而且要反观历史,考察各种重要的哲学和科学学说,通 过深思熟虑,提出符合马克思主义特征的、更有解释力 的新理论,然后在新的理论框架内,给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以合理的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针对中国 现实实践的理论,而新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是针对世 界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理论。二者都是当代的马克思 主义理论、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但考察范围和侧 重点有所不同。 [责任编辑:陈晓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