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加快龙山区新农村建设几点思考

2024-02-01 来源:爱go旅游网
加快龙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摘 要] 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后,新农村建设使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收入得到了显著提,人居环境得到明业改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但与国家的目标要求及广大农民的切期盼还有一定差距,与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性还依然存在,“三农”问题还有待于进一解决,为此作者从龙山实际出发,从新农村建设状况、惠民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四个方面阐述了加快新农村建设,仅供参考。 [关键词] 农村 建设 思考

[中图分类号] d4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5-0009-02

加快新农村建设,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此,对辽源市龙山区农村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分析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态势及生活水平带来的变化情况进行基本判断,对如何加快龙山区新农村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一、龙山区农村基本状况

龙山区地处辽源市中心,所辖一乡一镇,28个行政村,全区拥有农村总人口5.17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20.9%。农村劳动资源人口2.84万人,乡村从业人员2.51万人,其中:从事种养殖业的劳动力1.35万人,外出打工和经商的劳动力1.16万人。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6780元,高于全市水平。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民人均纯收

入年均以11.8%的速度增长。随着辽源市行政区域的扩大,农村经济的发展,2006年初我区按照省委[2006年]1号文件和[2006年]20号文件要求,确定了寿山镇的国庆村、大寿村,工农乡的工农村、苇塘村是等四个村为试点村,区、乡、村配备了专职领导具体抓试点村建设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二、新农村建设惠及了广大农民 1.新农村建设,强化了农民收入手段

强化了招商引资力度。国庆村先后利用荒地引进了投资超千万的生产铝镁型材的华世博纪有限公司和投资300万元的新型环保免烧砖厂,仅占地就为村集体创收16.2万元。在大寿村引进了投资6亿元的国能生物发电厂等。这些强势产业的加盟使试点村的新农村建设如虎添翼。大大增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强化了劳务输出业。四个试点村还发挥与市区和主干路相邻的地域优势,进行有针对性的劳务输出。现在这些村有2千多人在外地打工,在市区或在外地从事建筑、餐饮、服务、运输等行业,不但带回了近1600万元的资金来建设家园,更带回了先进的经验和全新的理念,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仅国庆村在本市的建筑工地长期打工的就有500多人。

强化了产业项目的带动。国庆村依托吉康牧业公司新上的獭兔加工生产线,以公司+农户的模式,建立了獭兔养殖基地。今年有10户进行示范养殖,共养殖獭兔300多只,并于今年大范围推广,并

与公司签定了长期的收购合同。大寿村依托皓月集团,大力发展肉牛产业,目前已经发展到500多头。 2.新农村建设,改善了人居环境

一是累计新修水泥路8.2公里,总投资180万元,国家补贴资金103万元,村自筹资金77万元,同时,农民出工对路肩进行了铺垫。村村实现了“组组通。” 二是有两个村投资100万元修建了6030延长米的石砌边沟。 三是国家投资及村配套共投资70万元打深水井 3 眼,解决了600多户农民的安全用水问题。四是大寿村占地400平方米的村部已经主体封闭。6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已经平整完毕。建成后将设有专门的村民议事厅、活动室、图书室和现代化的大型休闲娱乐广场,不仅为农民学习、休闲、健身和娱乐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去处,也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另外,苇塘村360平方米的活动中心已经主体封闭,3600米的文化广场也完成了前期的回填、平整、碾压,130米的配套泄洪沟已经完成。五是苇塘村办起了环保沼气池。该村养鸡多而鸡粪得不到有效利用,村班子成员南上北京、北下吉林,多方考察,引进了利用鸡粪生产沼气的技术,将沼气池与卫生厕所同步建设,共投资11.3万元建起了80个沼气池,全部产气使用。鸡粪的有效处理,保护了环境、清洁了能源,节省了家庭开支。

3.新农村建设,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

一是开展新农民教育培训。聘请市委党校及相关人员对四个试点村的村民进行了新农村建设方面的知识培训,使农民知道了国家为

什么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怎样建设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农民应该做什么等内容。二是开展新农民专业技术教育。抽调专业技术人员深入村屯讲授农业生生活宽裕”的突破口,重点放在工业化上,要以农村工业的快发展,聚集广泛财源,使乡村集体经济多收入,使农民能就近挣到钱。三是加快城镇化,改善和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推进城镇化进程,是加快城乡协调、统筹发展、改善农民生活状况的重要举措。首先以“四清四改”为主要标准,改善人居环境,积极发展好改水、改厕、改灶、改房和清理院落、清理垃圾粪便,清理边沟污泥,清理乱堆乱建。彻底改善农村脏、乱、差的村容村貌。其次要充分利用我区的近郊优势,合理规划村级小区,引导那些富裕起来的农民、不以地为主的农民和城市向往农村生活的居民,到小区安家置业,建起一批楼房,这样即可以彻底改变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又能节省大量的住宅用地。 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

从农民的思想表现看,多数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期望很高,他们盼党和政府多投入,村里多扶持,有了政策依靠干,没有政策不想干。但缺乏主动性,有观望思想。个别的试点村的干部不能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用好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工作不够主动,不能主动拿主意、想办法、跑项目、要资金,特别是在资金的筹集方面,上下畏难情绪很大。 2.相关政策保障措施不到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还需要一些配套的政策保障支持。例如现在的农村的合作医疗刚刚落实、部分患病农民处于因病致贫或无钱治病状态还没有完全解决。土地审批限制太多、就连批一处休闲广场都很难。文化生活匮乏、教育投资不足、农民养老无保障等,这些因素交织到一起,使多数农民还是难以体会到优越之处。

3.资金缺口较大

龙山区现有试点村,都是经济势力相对较好的村,但也难以满足建设需求的实际支出,让村里拿出更多的钱还有很多困难。 4.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农村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占新农村建设的很大的比重。由于地理位置、历史现状、经济条件等原因,我区农村基础设施、居住条件和环境亟待改善,要想彻底改变其面貌,需要得到资金、技术、人才等大量的投入,难度很大,任重道远。 四、加速新农村建设的的几点思考

新农村建设工作是一项利国惠民的大事,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对龙山区新农村建设下步工作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是加快招商引资,为农村农业发展打好基础。新农村建设,各方面工作的着力点要体现在惠及农民身上。通过招商引资,把企业建设在家门口,将他们由单一的农田劳作变成可以像城里人那样按月拿工资,变成新农村“两栖”农民;通过招商引资建设种植业和牧业小区,为大型养殖、种植户贷款,如工农村的百栋温室建设和苇塘村的复合肥

厂审批和建设;争取上级资金向龙山区倾斜,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加快工业化,为新农村“生活宽裕”打下基础。龙山区位于辽源市中心,经济发展在全市经济占有一定位置,但农村工业发展不很突出,且步伐较慢。在新农村建设中,壮大农村经济根本上还要靠农业现代化,尤其是农村工业化的推进,就是要牢固树立“无农不稳”、“无工不富”的意识,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活宽裕”的突破口,重点放在工业化上,要以农村工业的快发展,聚集广泛财源,使乡村集体经济多收入,使农民能就近挣到钱。 三是加快城镇化,改善和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推进城镇化进程,是加快城乡协调、统筹发展、改善农民生活状况的重要举措。首先以“四清四改”为主要标准,改善人居环境,积极发展好改水、改厕、改灶、改房和清理院落、清理垃圾粪便,清理边沟污泥,清理乱堆乱建。彻底改善农村脏、乱、差的村容村貌。四是加快知识化,为新农村培育“新农民”打下基础。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家园,培育新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环节。农民的知识化、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条件,这就必须要求加快农民知识化进程。培育新型农民要着眼于农业、畜牧、务工技能、道德、法制等方面,要有计划、有重点的持之以恒地去抓。五是加快民主和法制建设,为新农村“管理民主”打下基础。新农村建设中要加强农村民主和法制建设,倡导管理民主。民主要以农村民主政治和法治环境为基础,建立人与人的和谐关系,要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文明、科学

的生活观和生活习惯。加快农村的民主和法制建设,是造就社会主义新农民的重要途径。六是加快文化体育建设,为新农村“乡村文明”打下基础。要为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必要的条件。要加大投入力度,重视文化广场、活动室、体育活动场馆等文体设施建设,让农民在逐步富裕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有玩可乐。七是加快社会保障体制建设,为新农村“安泰幸福”打下基础。 新农村建设既涉及硬件建设,也涉及软件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更是具有深远意义。龙山区在社会保障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农村已经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正在进行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这将为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起到积极的保障作用。

总之,龙山区的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但问题不少,任重道远。我们寄望在“20字方针”的引导下,经省、市、区、乡各级政府的积极运作,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一定会结出更丰硕的成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