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跨文化言语交际中的汉英语用迁移

2022-12-29 来源:爱go旅游网
第27卷第2期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Hubei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

Vo.l27No.2,2007

论跨文化言语交际中的汉英语用迁移

刘金梅

(湖北师范学院外语系,湖北黄石󰀁435002)

󰀁摘󰀁要󰀁󰀂在跨文化言语交际中,由于汉英语用规则作用于交际活动,导致语用语言趋异现象产生,同时在言语行为实施策略的选择方面出现差异。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经常使用汉文化的社会语言规则,来理解、解释和评价英语本族语者的言语行为,将汉语语言表达习惯迁移到目的语中,使自己的语用用意被误解或不可理解,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关键词󰀁󰀂跨文化言语交际;语用语言趋异;言语行为;语用迁移

󰀁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733(2007)02-0136-03󰀁󰀁从跨文化语用学的视角来看,语用迁移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母语、母语文化等有关的语用知识对第二语言中语言信息的理解、生成以及习得所产生的影响[1]。在跨文化交往中,由于不了解和遵循对方语言的使用规律和语篇组织规则,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和评价对方的话语,作出不正确的推论,这种迁移必然造成交际失败,产生较大的心理和社会距离。语用失误正是因言语行为违反社会语言规则所造成的施为之力丧失的现象[2]。

在第二语言学习者以及双语讲话人的语言行为模式中常常可以看到迁移的影响。结合跨文化交际的现实,语用迁移也常常被理解为人们在与来自另一言语社团或群体的成员交际时,使用自己所属的言语社团或文化群体的社会语言规则,来理解、解释和评价别人的言语行为。具体的讲,即以本族文化中的价值观念、社会规范、心理态度、社会语言规则等解释和评价别人的交际行为。语用迁移经常发生在交际一方和多方使用外语或第二语言交际的情景中。

如同发生在语音、词汇、句法等层面的迁移一样,发生在言语行为的实施、语篇结构的组织、礼貌策略的运用等领域的迁移也有正负迁移之分。在同一语境下,当学习者所形成的语用特征在结构、功能以及分布等方面与目的语说话者的特征一样,而且在学习者的第一语言(或母语)中也存在该特征时,就是正向语用迁移(pos-itivetransfer)。当学习者的中介语(或过渡语)在结构、功能以及分布方面的语用特征与所对应的第一语言(或

[收稿日期]󰀁2006󰀁07󰀁15

[作者简介]󰀁刘金梅(1963󰀁󰀂),女,湖北武汉市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外语教育、应用语言学、语言与文化。

母语)特征一样,却不同于第二语言时,就是负向语用迁移(negativepragmatictransfer)[1]。

正向迁移通常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因此不太可能引起人们的关注。负向迁移经常引起跨文化交际者之间的误解,造成严重的语用失误,成为跨文化交际的一大障碍,因而成为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然而,在现实的交际中,人们习惯于意识到不同文化、不同社会、不同言语社团在显性的语言能力(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差异,却忽视了不同言语社团在隐性的语言使用或社会语言规则方面所存在的差异。要了解以英语作为目的语者发生语用迁移的真正根源,促成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我们认为有必要辩明英汉语用语言趋异现象,探讨引起语用功能意义差异的言语行为策略选择问题,剖析汉语语用规则在英语中的迁移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一、语用语言趋异

󰀁󰀁以汉语为母语者在使用英语进行交际时,经常因话

语不符合英语本族人的语言习惯而发生交际失误。例如,某公司总经理在夸奖秘书工作出色时说󰀁You󰀁vedoneagreatjob󰀁,而秘书想表达󰀁不用谢󰀁,却以󰀁Nevermind󰀁回答。殊不知,在英语里,󰀁Nevermind󰀁常用于当对方道歉、自己表示不予介意之意。一位刚来中国的美国教师在生活上和工作中得到中国同事的关照和帮助,于是便诚恳地道谢。中国同事一句󰀁It󰀁smyduty󰀁的应答,引起她极大的不愉快。原来,英语的󰀁duty󰀁一词有

󰀁136󰀁󰀁迫不得已󰀁的内涵,与󰀁乐意帮忙󰀁之意相去太远。英汉语用趋异现象的产生,通常源自交际者将汉语语言表达习惯迁移到目的语中,其结果是说话人的语用用意被误解或不可理解。

文化差异不仅表现在思维、意识、心理等精神领域,更反映在语言系统本身。文化影响着语言系统,也决定着语言的指称内容与方式[3]。存在于一种文化中的概念、习俗、价值观、行为方式等,总是会出现在基于该文化的语言之中,但并非一定会出现在以另外一种文化为背景的语言中。由于潜意识母语文化规约和文化依附力的作用,以英语为目的语的中国学生经常无意识地从母语文化出发,机械地采用与母语形式相对应的目的语语言形式来理解和表达思想。笔者在批阅学生英语作文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经常按汉语表达习惯生成话语,产生所谓的Chinglish。如在表述中学学习生活时,学生使用󰀁三点一线󰀁的英语对应表达方式󰀁three-point-one-line󰀁。在讨论交友时,学生用英语表达󰀁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知心朋友󰀁:Ourlifecannotleavewithgoodfriends。表达󰀁大雪󰀁、󰀁学习知识󰀁等概念用󰀁bigsnow󰀁、󰀁learnknowledge󰀁。类似的语用语言失误不胜枚举。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英汉语用语言趋异发生的普遍性。

冒犯了下级或晚辈而无需道歉,这是权势关系的具体体现[2]。汉语的这种语用现象迁移到英语交际环境下,通常被认为是缺乏礼貌和教养的表现。英语的道歉用语主要是Excuseme和Sorry,适用的场合包括请求退席、请求让路、当众咳嗽或打喷嚏、演讲或朗读时犯错等。在类似场合,受汉语文化支配的语用规则似乎并不要求交际者道歉。

在汉英文化中,表达感谢的话语功能也不尽相同。而我们习惯于接收他人的服务而无需发出感谢的言语,如在商场购物,到医院就医,等等,服务性交谈直接就服务行为结束而结束[4],交际双方都不认为有何不妥。而英语本族语者需要表达感谢的言语结束交谈。英语文化中的感谢言语行为,发挥着语篇结构的形式标记词作用,并非表示真正的感谢。

英美人,特别是美国人,在分手道别时的一句礼貌的Let󰀁smeetandhavelunchsometime常常被中国人理解为邀请,并对美国人不再提及具体的就餐时间和地点,甚至完全没有下文的沉默,而感到懊恼,认为美国人虚伪、不诚实[5]。其实,之所以产生这种不快,是因为我们用汉语的社会语言规则去解释和评价他人的行为,即解释规则迁移。邀请言语行为方面的另一汉语语用迁移现象体现在接受邀请时的应答话语,如󰀁Thankyou󰀁、󰀁I󰀁lltrytocome󰀁。对此,英美人总是弄不清中国人是接收还是拒绝。

我们在收受礼物时的推辞,收到邀请时的含糊其词,拒绝时的模棱两可,表达异议时的沉默,有悖于英语本族语者的󰀁解释体系󰀁,使他们尴尬、迷惘、不悦。汉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较多的信息蕴涵在交际环境中,意义的解读依赖交际者的领悟和意会。中国人重视委婉、含蓄的交际风格。当冲突和矛盾产生时,我们会选择迂回、绕圈子甚至沉默的方式表达不同意见,避免直截了当的社交用语损害双方的面子。这与西方人解决冲突、表达异议时的󰀁Talkitout󰀁,󰀁Gettothepoint󰀁,󰀁Don󰀁tbeataroundthebush󰀁,󰀁Saywhatyoumean󰀁,󰀁Let󰀁sgetdowntobusiness󰀁交际风格大相径庭。

汉文化󰀁尊人卑己󰀁的礼貌规则和󰀁长幼尊卑󰀁的社会层级观念,在称呼系统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人们习惯用表示血缘关系的词语称呼不熟悉或受尊敬的人,如󰀁李局长󰀁、󰀁王主任󰀁,称父母的好友󰀁叔叔󰀁、󰀁阿姨󰀁,邻家的同龄人󰀁哥哥󰀁、󰀁姐姐󰀁。受汉语称呼语的影响,英语课堂上经常听到Goodmorning,TeacherLi一类的问候。身为独生子女的中国学生,在英语作文里喜欢将自己的表兄弟姐妹或堂兄弟姐妹称作brother或sister,或当面称呼英美人uncle或aunt,让人莫名其妙,极易产生误会。

在跨文化交际中,克服汉语负向社交语用迁移,采取文化相对主义态度,选择得体的话语完成相应的交际功能,是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应当倍加关注的话

二、言语行为策略选择

󰀁󰀁由语用迁移造成的跨文化交际失误表现在实施言

语行为的策略的选择方面,尤其表现在问候、赞美、感谢、道歉、称谓、拒绝等言语行为方面。这些言语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所完成的功能或表达的意义常常在具备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中产生不同的语用用意,很容易形成跨文化交际障碍。

汉语中常见的问候语󰀁吃了吗?󰀁反映了汉文化中民以食为天、平民历来少食的现象,因此吃饭成了倍受人们关注的问题,󰀁吃了吗?󰀁成为互致问候的常用语。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新的问候语如󰀁上哪儿去?󰀁、󰀁最近忙吗?󰀁、󰀁最近在忙什么呢?󰀁等出现,表达人们相互关心的善意,并非寻求信息。实施问候这一言语行为的表达用语迁移到英语中,常常被理解为询问功能,有干涉他人私事之嫌,引起英语本族语者的不快或反感。

赞扬是对他人或他物的积极评价,传递着说话人的评价信息和欣赏、羡慕、敬佩等情感功能。以汉语为母语者对赞美、恭维的应答,充分反映了汉文化自谦、自贬的语用原则。通常人们采用谦虚策略,即通过降低赞扬的方式接收对方的好意,如下例:A:你的围巾很漂亮。B:哪里。都用好几年了。

但是,这类在汉语中得体的应答语迁移到英语中,要么因逐词翻译造成语篇连贯的缺乏而导致听话人无法准确认知、理解话语意义,要么被看做言不由衷的虚伪,引起对方的不悦,从而造成跨文化交际失误。

汉语文化强调社会等级和权势关系的重要性,而道歉的社会功能是维持等级的和谐。因此,上级或年长者

󰀁137󰀁题,更是努力的方向。跨文化言语交际中,交际者从母语文化定型出发,借用目的语形式,要么措辞不当或使用歧义词语,使听话人无法准确解读说话人在特定条件下的话语意义和所指范围;要么因为话语中的言外之意没有表达清楚导致对方误解。语用迁移正是由于民族文化限制并规定着人们感知事物和表达认知结果,从而从不同层面影响我们的言语行为。在英汉跨文化交际中,至少有语言、语用、文化三套规则作用于交际行为,又由于信息发出者与信息接收者属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员,在汉语语言文化中编码的信息,必须在英语语言文化中得以解码,因此发生种种偏离与迁移也就在所难免

[3]

出版社,2002.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

版社,2004.

[3]赵爱国,姜雅.应用语言文化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4]戴炜华.言语行为和事件的跨文化语用研究[J].外国语,1998(6).

[5]Scollon,R.&Scollon,S.W.研究出版社,2000.

InterculturalCommun-i

cation:ADiscourseApproach[M].北京:外语教学与

(责任编辑:王国红)

。正确认识汉英语用迁移的存在,寻找有效的克服

途径,将无疑有助于成功的跨文化言语交际。

[参󰀁考󰀁文󰀁献]

[1]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

OntheChinese-Englishpragmatictransferin

interculturalverbalcommunication

LIUJin-mei

(DepartmentofForeignStudies,HubeiNormalUniversity,Huangshi󰀁435002,China)

Abstract:Ininterculturalverbalcommunication,duetotheeffectsoftherulesofspeakingonthecommunication,theCh-inese-Englishpragmalinguisticdivergencearises.Meanwhile,thereexistmanydifferencesinthechoiceofstrategiesforper-formingparticularspeechacts.EnglishlearnerswithChineseastheirnativelanguageoftenapplyChineseculturalandsocio-linguisticnormsintheirunderstanding,interpretingandevaluatingtheverbalbehaviorofEnglishnativespeakers.TheymaytransfermanyChineseexpressionsintotheirtargetlanguage.Asaresultthepragmatictransfer,thespeaker󰀁sintendedmean-ingmaybemisinterpretedorincomprehensible,whichleadstothefailurein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Keywords:interculturalverbalcommunication,pragmalinguisticdivergence,speechacts,pragmatictransfer

(上接第135页)

Thesocialsemioticstranslationmethod

andtheevadingofdeficienttranslation&excessivetranslation

YUJin-mei

(CollegeEnglishDepartmen,tHubeiNormalUniversity,Huangshi󰀁

Abstract:Inthelightofthebasictheoryofthesocialsemioticsand,Nida,EugeneA.,

435002,China)

it󰀁srepresentative󰀁stranslationcr-i

terion,thatis,d'ynamicequivalence'andpursuingsocialeffect,thethesisputsforwardastandardtodefinedeficienttransla-tion&excessivetranslation___theresponseofthereceptors,anddiscusseshowtoavoidthemintwoaspects:first,under-standingthesourcestatementaccurately;second,applyingsomeevadingtactics.

Keywords:semiotics;deficienttranslation,excessivetranslation;theresponseofthereceptors;evadingtactics

󰀁13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