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融合教育个案分析

2022-10-09 来源:爱go旅游网
学前融合教育个案分析

——学前融合教育背景下“不特殊”幼儿的游离原因

一、背景描述:

A,中班幼儿,男,身高体型略小于其他幼儿,月龄在班上算中等。不说话,面部表情很少,偶尔会与关注他的人有眼神交流。带班老师和保育员都怀疑A有智力发育迟缓的嫌疑,但是A的父母回避自己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问题,拒绝带孩子去检查。

二、行为特征描述:

的小朋友拒绝他的加入。保育老师又带他到另一个区角,去给“绵羊”“穿衣服”,也就是把棉花撕开后粘在画有绵羊图案的纸上。保育老师站在A的后面,俯下身耐心、细心地提醒、指导他把大的棉花团扯开,把固体胶抹在纸上,然后把小棉花粘上去。他的动作很笨拙,但是基本上能按照保育老师的提示做。

上的活动。分享过程中王老师逐渐走到A后面,大多数幼儿都集中注意在老师的分享活动中,A保持坐下去的姿势一动也不动。

谣。A跑到最后排的一个位置上面对老师坐下,先是把胳膊放在桌上,用手掌托着自己的头,然后直接把头倒在平放在桌上的手臂上,完全不参与老师的活动。

好,然后组织其他幼儿进行热身运动。A四处张望,站在幼儿群体的外面,并不参与热身运动,老师也没有过多关注他。

一个见习的同学近距离地观察他,他注意到后看了她一眼,不好意思地笑了,马上低下头,跑到老师身边抱住老师的大腿,从老师的身体边上探出头看见习生有没有再继续看他,发现还在看他以后笑了一下又把脸藏进去了,像在和见习生玩躲猫猫。

准备自由活动的时候,老师在讲要求,他背对着其他幼儿站在老师们面前,后面一个男孩子上前朝他屁股上打了一巴掌,他马上转过身,瞪大眼睛看着那个打完他还在笑的男孩子,他扬起右手,然后又默默放下又默默转了过去。

三、分析视角:

我们尽全力想“让特殊儿童不特殊”,但是却看到了“让不特殊儿童特殊”的一幕,一个家长认为“不特殊”的幼儿在幼儿园“享受”了“特殊”的待遇。

我观察的这个幼儿A没有经过专业的科学检验来断定他在哪些方面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但是从他明显的行为迟缓、不与他人进行言语交流、注意力不跟着老师等方面是有一些特殊性的。 我们探讨在学前融合教育的背景下特殊幼儿的融合情况,但是对A来说他不是“名正言顺”的特殊幼儿,却“享受”着最低等的融合待遇,即他表象“融合”在普通班级里,一直处于游离状态。

从片段一中我们可以看出A在保育老师的关心、指导下还是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完成某些活动的。他能够理解成人的言语指导,并且能动手操作,所以保育老师的亲切指导策略是有效的。在片段四中见习生的关注也让他有了反应,害羞地躲起来,还和她躲猫猫,见习生的友好关注策略也是有效的。从这两个情景我们可以判断A是有接受积极师幼互动策略的能力和意愿的。

从片段二和片段三中我们可以看到主班老师王老师对待A只是保证他在自己的班级范围内,但是没有真正让他融入自己各个环节的班级活动,对于他游离的状态也视而不见。从而A对班级的集体活动也很淡漠,一直置身事外,可以看出王老师的忽视策略使A对集体活动环节更加没有兴趣,导致他游离在外。

同班的其他幼儿也鲜有跟他互动。在片段一中他被拒绝加入区角游戏,片段四中的男孩打了他一下,不知道是出于想引起A的注意和他一起玩还是只是想捉弄他一下,而A的反应也是不了了之,不接纳其他幼儿的互动行为。其他幼儿的排斥也许是另一个导致A游离的原因。

与A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人群中,除了保育老师提供了良性的师幼互动,两位带班老师和几乎全部幼儿对A的存在都没有体现出良好的师幼互动和幼幼互动。对于天真烂漫的幼儿为什么也会排斥A,我猜想是否和主班老师的忽视有某些关联呢?而老师的忽视是否和家长的回避态度又有某些关联呢?

四、结语:

由于观察时间和条件限制,肯定还有很多我们没有看到的情景,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导致A在集体活动或者其他环节游离在外,我都希望A的父母、老师以及他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能认识到“每一个儿童都能学习,关键在于如何发掘他身上的特质!”,给以他正确的教养方式和学习机会,让他名正言顺地“不特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