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重福,施彦,江斌,徐磊
江西省信丰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西 赣州 341600
[摘要]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依达拉奉与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52例于我院接受急性脑梗死治疗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均26例。其中参照组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实验组行依达拉奉与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评分、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出院前NIHSS、mRS评分均低于参照组,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96.15%)高于参照组(69.23%),组间可见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行依达拉奉与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治疗效果确切,能够改善患者脑部炎性症状及氧化应激反应,有效保护免患者脑部细胞。[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依达拉奉;尿激酶静脉溶栓[中图分类号] R74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809(2019)22-0056-02HE Chong-fu, SHI Yan, JIANG Bin, XU Lei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Xinfeng People’s Hospital, Ganzhou Jiangxi 3416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edaravone combined with urokinase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Fifty-two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were enroll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reference group by drawing lots, with 26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urokinase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edaravone combined with urokinase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Relevant scores and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and before discharge, NIHSS and mRS scores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96.15%)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69.23%).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 Conclusion: Edaravone combined with urokinase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is effective in treating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It can improve the inflammatory symptoms and oxidative stress reaction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effectively protect brain cells from patients.
[Key words]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Edaravone; Urokinase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Clinical Analysis of Edaravone Combined with Urokinase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急性脑梗死作为临床脑血管常见疾病,患者受到脑部动脉血突发性障碍,造成其大脑组织细胞缺血缺氧,故影响了患者的脑部神经元,其临床致死率及致残率水平较高[1]。临床上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多采用溶栓方式予以治疗,在短时间内提升其血管通畅性,改善其临床症 状[2]。本研究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方式加以分析,并分析患者治疗后相关指标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我院急性脑梗死患者52例,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实验组(n=26)与参照组(n=26)。其中实验组中男性18例,女性8例;年龄40~84周岁,中位年龄(59.62±12.55)周岁;急性脑梗死发病时间最短1~5h,中位发病时间(2.18±0.63)h。参照组中男性20例,女性6例;年龄40~82周岁,中位年龄(59.65±12.58)周岁;急性脑梗死发病时间最短1~5.5h,中位发病时间(2.21±0.60)h。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种、病情、治疗方式等多方面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结果并不具备明显差异(P>0.05),说明本次研究分组方式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全部患者均经头颅CT检查排除脑出血;②发病时间不足6h;③患者家属了解治疗方案并同意。
1.2 方法 全部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调控血压、血糖、抗血小扳治疗、降脂稳定斑块、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等基本治疗。参照组采用尿激酶治疗,给予患者武汉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注射用尿激酶(国药准字H42021792),剂量为150万IU,置于100mL氯化钠注射液之中,静脉滴注30min[3]。实验组行依达拉奉与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治疗,在参照组基础之上给予患者吉林省博大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依达拉奉注射液(国药准字
作者简介:何重福,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神经内科和脑血管
病。E-mail:609993146@qq.com
收稿日期:2019-3-5 接受日期:2019-4-9
H20051992),30mg依达拉奉溶于100mL氯化钠注射液后实施静脉滴注,每日滴注剂量为2次[4]。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相关评分,包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 Stroke Scale, NIHSS)、Rankin修订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显效为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降低幅度超过90.00%,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显著缓解;有效为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降低幅度在45.00%至90.00%,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有所改善;无效为上述效果未达到[5]。
1.4 统计学分析 相关数据录入SPSS 19.0软件之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行χ2检验。对比通过P<0.05为检验水准,探讨本研究的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相关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相关评分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出院前NIHSS、mRS评分均低于参照组,两者差异明显(P<0.05)。详见表1。
2.2 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96.15%)高于参照组(69.23%),两者差异明显(P<0.05)。详见表2。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作为临床常见病,患者病死率较高,也是现阶段成年人群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患者受到脑梗死症状的影响,其脑部存在严重的氧化应激反应,加之其细胞炎性因子表达升高,故造成患者脑部水肿、颅内压升高等问题,临床中通过溶栓治疗方式能够改善患者脑梗死症状,从而恢复其脑部血液循环,保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本研究给予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依达拉奉与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治疗,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相关评分未见
56
药品评价 2019年第16卷第22期
Drugs and Clinic 药物与临床
_
表 1 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相关评分比较[(x±s)分]
组别实验组参照组tP组别实验组参照组
例(n)2626--例(n)2626
治疗前12.06±1.1312.08±1.150.06320.9498显著18(69.23)8(30.77)
有效7(26.92)10(38.46)
NIHSS治疗后4.25±0.835.36±1.293.87910.0003无效1(3.85)8(30.77)
出院前1.08±0.322.36±0.579.98450.0000总有效25(96.15)Δ18(69.23)
治疗前4.63±0.274.60±0.280.39320.6958mRS治疗后3.08±0.243.89±0.467.96030.0000出院前1.65±0.182.54±0.4010.34600.0000表 2 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注:Δ与参照组比较,χ2=6.5640,P=0.0102
明显差异,治疗后、出院前NIHSS、mRS评分均低于参照组,实验组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高于参照组。其中,尿激酶是临床中最为常用的静脉溶栓药物,尿激酶是肾脏组织中酶蛋白之一,在进入患者体内后可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之中,对其产生溶解效果,可催化其纤溶酶原裂解,形成纤溶酶,发挥其溶栓的效果[7]。但是单一应用尿激酶的临床效果欠佳,在其基础之上联合应用依达拉奉药物,依达拉奉可清除患者的脑部自由基,减轻患者的脑组织氧自由基,从而抑制患者的大脑组织细胞的氧化作用,对患者脑神经细胞凋亡产生延缓和保护效果,其临床应用效果确切,降低脑细胞氧化应激反应及NIHSS、mRS评分,二者联合应用可在短时间恢复患者的脑部组织血液再灌注,改(上接第5页)
2.2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凝血指标变化情况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T、APTT、Fbg及PLT等凝血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_
表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指标变化情况比较(x±s)
组别例(n)研究组30对照组30t值-P值-PT(s)1.4±0.41.3±0.30.0000.000APTT(s)5.7±0.45.6±0.60.0000.000Fbg(g/L)15.9±1.216.1±0.90.0000.000PLT(×109/L)23.3±1.619.2±1.20.0000.000善患者预后效果。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患者通过溶栓治疗是保障其生命安全的重要方式,本本研究给予患者依达拉奉与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治疗效果确切,可降低患者NIHSS、mRS评分指标及氧化应激反应相关指标,故起到保护患者脑组织细胞的效果,因此,依达拉奉与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模式具有临床推广及应用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刘娟. 依达拉奉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观察[J]. 社区
医学杂志, 2018, 16(5): 23-25.
[2] 陈洪议. 依达拉奉与大株红景天联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脑
神经功能改善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J]. 抗感染药学, 2018, 15(10): 1779-1782.
[3] 左毅, 吴婉玉. 依达拉奉在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再灌注损伤中应用效果
及保护作用机制研究[J].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7, 29(4): 65-69.
[4] 陈光生, 林伯昌, 朱伟明, 等.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J].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7, 32(8): 1429-1432.
[5] 朱祖建. 依达拉奉与奥扎格雷钠联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血清
炎性因子水平和自由基含量的影响[J]. 抗感染药学, 2017, 14(3): 656-658. [6] 张成刚. 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BNP和胱抑素
C水平的影响[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 20(5): 54-57.
3 讨论
静脉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及血管壁损伤是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三个重要因素。而外科手术本身就是导致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有相关研究指出,≥3级的腹部大手术,手术操作较为复杂,术中对组织的创伤较大,失血量和失液量较多,术后极易出现血容量不足、脱水等现象,加上术后活动受限、长时间卧床等,均会导致静脉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从而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近年来关于术后患者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肺栓塞死亡的病例的报道不断增多,逐渐得到临床的广泛重视。当前术后如何有效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已经成为了外科手术后的重要治疗内容。以往临床采用的抬高患肢、患肢局部按摩等物理方法最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但是仍然存在部分手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低分子肝素钠是当前临床常用的抗凝药物,其生物利用度高较高,达到了95%左右,具有良好的抗凝血效果,并且不会影响患者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影响,无出血等不良作用,无需药物监测,用药安全性较高。该药的血
浆半衰期约为6h,在给予患者单剂量注射后,药物在血液中的抗激活性因子维持时间长达20h,抗凝效果持久[2]。此外,低分子肝素钠的抗Ⅹa因子活性作用明显,同时还具有抗Ⅱa因子活性作用。因此,给予患者预防剂量不会影响其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不会影响血小板凝聚,也不会影响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的结合[3]。黄丽芳等[4]的研究表明,低分子肝素钠对体内外血栓的形成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对凝血及纤溶系统影响的影响较小,因此,出血的可能性小,不良反应少,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本组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T、APTT、Fbg及PLT等凝血指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这与郭栋[5]的研究报道结果具有一致性,结果说明低分子肝素钠对预防腹部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显著的效果,且采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后不会影响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及出血时间等凝血指标,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低分子肝素钠可有效预防外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且具较高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杨媛媛, 郭蕊, 孟丽娟. 丹参川芎嗪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老年髋关节周围
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价值研究[J]. 药品评价, 2019, 16(6): 16-19. [2] 罗照华, 叶继中, 罗晓平. 低分子量肝素钙预防直肠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
栓形成的安全性分析[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6, 27(3): 574-575.
[3] 胡殿贺,韩亚东, 侍阳, 等. 术后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6, 23(4): 487-489. [4] 黄丽芳. 低分子肝素钠预防高危孕妇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
效果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8. 11(16): 96-97.
[5] 郭栋, 沈乃营, 梁刚, 等. 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预防腹腔镜胃癌根治
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9, 6(16): 12-14.
药品评价 2019年第16卷第22期
5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