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析王国维学术成就之因

2022-08-14 来源:爱go旅游网
第lo卷第3期2010年6月鸡西大学学报JOURNALOFJIXIUNIVERSITYv01.10No.3Jun.20lO文章编号:1672—6758(2010)03一0117—2浅析王国维学术成就之因汪勤龙摘要:试从王国维的治学方法、个人努力、家传绝学、义结学友、身逢变世等方面,简要分析王国维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从王国维治学方法的独特性,进而说明他的成就与其笃志努力、深厚的家学渊源密不可分,也与当时混乱时代新材料的发现有很大的关系。关键词:王国维;成就;原因中图分类号:C912.1文献标识码:A告别学校学习时代,走独学之路。王国维的学术成就与其学无止境有很大关系。顾颉刚曾把王国维之死与同年三月康有为的去世相比较,他说:“康长素先生逝世,我淡然置之,我在学问上受他(康有为)的影响不亚于静安先生,我既是佩服他,为什么对他的死倒不觉得悲伤呢?因为他的学同只起了个头,没有继续加工,所以学术上的康有为,三十六岁就死了。至于静安先生,却和康氏不同,他是一天比一天进步了的,他的大贡献都在三十五岁以后…..假如他能像康氏般寿命,他的造就不知有多高。”这话虽有点过,但的确说出了一定的事实,康有为学术成就在1894年后斗转直下,而王国维却恰恰相反,三十五岁后才是高峰,并且受环境的压迫而不变节,王国维不厌其烦的耕作,成为学术界中唯一的重镇。我们来观察当今社会,世人常说,没成名时卖力,成名后卖名,四十岁前卖命,四十岁后卖名,这正是当前许多学者的通病。三家传绝学王国维的父亲王乃誉,安贫乐道,偏重于精神追求,他也是一位独学成才之人,早年,经商之余,攻读文辞诗古,研习书画篆刻,儒商兼备。后来在溧阳县当差,足迹遍及苏杭各地,寻访大江南北名门望族所藏之书、画和古器物,尽窥各家所藏宋、元、明、清书画,以至碎石零金.成了真正的“收藏迷”。见识精深,是一位当之无愧的金石学家、书画鉴赏家,诗文造诣也很深。王国维真正的老师其实是他的父亲。王乃誉辞官不做时,除了祖传之书外,也携回了一批书,其中有不少经史之外的金石书画方面的著述,王国维理所当然畅游其中。王乃誉平时居家也口授指划、课子自娱,这种耳濡日染的文化熏陶.为王国维后来的甲骨文、金文的研究埋下伏笔。王乃誉曾说:“天下万状,诗出之,有声之画;画出之,乃无声之诗”。观其品论,足见其议论深刻。王国维在18岁曾条驳俞樾的《群经平义》,王乃誉训其:第一,不可太直率,就算确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也宜含蓄;第二,要留有余地,谦退为上,实在是做人的金玉良言。王乃誉对17岁的手国维到杭州乡试交白卷也未加爆占,转求其“通达中西要务以自立”,俗话说:“知子莫若父”,多么可敬的老人。王乃誉平时对王国维口授指划有三,一是写诗题对;二是临帖习字;三是鉴别书画古器。尤其是鉴别书画古器,这是王乃誉自少在苦难中谋生,独立练就的绝技,他向王国维传授“鉴赏四毋”的秘诀,就是不为重名所骇,不为秘藏所惑.不为古纸所欺,不为拓本所误。直到临终前,他还指着罗振玉托王国维带回送鉴董其昌的画,告诫王国维一生学术成就灿若星光,纵跨文、史、哲等学术领域。通古烁今,学贯中西。很多方面有开山之功,其锐利的目光,卓绝的见解神游古今,游刃于文化古籍之间。尤其是其对文学、文字学和史学的研究,可谓洞若观火,点石成金,给人巍峨之感。陈寅恪曾盛赞王国维的学术无论哪一方面“皆足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之轨则”。王国维的学术多『『ii精,令人叹为观止。这位学术集大成者,究竟是怎样练成的,很值得探讨。一治学方法独特王国维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要得力于他的治学方法。概括起来就是三证(正):释证、补正和参证。陈寅恪在《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中有言:“其(王国维)学术内容及治学方法殆可举三目以概括之者。一日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凡属於考古学及上古史之作,如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鬼方昆吾猃狁考》等是也;二日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凡属於辽、金、元史事及边疆地理之作,如《萌古考》及《元朝秘史之主冈亦儿坚考》等是也;三日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凡属於文艺批评及小说戏曲之作,如《红楼梦评论》及《宋元戏曲考》等是也”。第一条就是王国维生前津津乐道的“二重证据法”,这种方法高明的地方就是用科学的态度,实证的眼光去处理史料和实物。第二条方法对边疆民族史的研究,打破了以中国(汉)典籍为中心的旧学体系,引入域外记述资料,而且将实地考察引入史地研究中,为历史和地理的研究作了准备。第三条方法用西方的哲学、美学来议论中国的哲学、文学,实为中国第一人。二笃志努力王国维自小在书堆里长大,一直发愤苦读,笔耕不辍。后来在清华研究院四大导师中(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只有王国维不是师出名门。陈寅恪幼承家学,博览群书。12岁就留学日、美、欧洲诸国,尤如佛度金身,懂二十多种语言。梁启超乃师出南海圣人,受过康有为醍醐灌顶般的点化。赵元任也是哈佛大学的高材生,这三人皆出身于高级书院,受过雨露的滋养。王国维幼年发蒙老师潘绶昌,名不出乡里,后来师从陈寿田,陈寿田的老师是李善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在接受西方学术思想角度上,李善兰的终点便是王国维的起点。王国维曾于1898一1900年问在上海东文学社攻读英、日文,兼学数理化,但由于求生活和脚病原因时断时续。1901年去日本留学,仅读四、五个月就因脚病丽返,从此彻底作者简介:汪勤龙。在读硕士,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芜湖。邮政编码:24lO∞·117·万方数据第3期鸡西大学学报2010牟说,“仅仪款字可信其六分,画不能一二信”;有说,“叔翁(罗振景)巨眼,然犹不能抉摘确实,则此遭难与不知言矣!”连罗振玉都要向王乃誉请教,足见其功力之深。后来,王国维在上海哈同花园仓圣明智大学里鉴别金石古器,不管谁送鉴,也不管别人天花乱坠地说的多古,经他认定是赝品,任谁再辨,他也决不改口,功夫就是这样练成的。如果说王国维是一位学术高手,那王乃誉是“躲进乡间人未识”真正高手。四义结学友王国维一生交友论学。就在其中秀才(16岁)前后,王国维与陈守谦、叶宜春、褚嘉猷结为好友,经常切磋学问,被当地父老乡亲尊为“海宁四才子”。四人每天基本上都见面,“上下古今,纵论文史;或校勘疑误,鉴别异同;或为词章,彼此欣赏”。在所有朋友中,对王国维的学术研究乃至生活道路影响最大的,应该说是罗振玉。罗振玉最早识得王国维的才气,并给予生活上、学术上的帮助,尤其是罗振玉拥有大鼍的书画、古籍、文物,为王国维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大学问家碰到大收藏家,大的学术成果往往会闪现出来。罗、王1912年亡命日本时,罗振玉把自己所藏书籍,文物运往日本避难,悉数移其居所“永慕园”,还美其名日“大云书库藏书”。罗氏称“予又尽出大云书库藏书三十万卷,古器物铭识拓本数千通,古彝器及其他古器物千余品,恣公搜讨”,町以说没有罗振玉浩瀚的收藏,就没有王国维在古史、古文字上卓越成就,就没有殷墟甲骨文研究方面划时代贡献。这是一流的学者碰到一流的收藏家,产生了一流的学问。假如没有罗振玉的大收藏,王国维的大收获会是一个问号。王国维在东文学社时的几位日文老师对其影响很大,像藤田丰八、田冈等,特别是田冈不仪是他的日文老师,也是指导他学习研究哲学的启蒙者,这充分体现厂真正的老师不是教授学生多少知识,关键是打开学生的智慧之门。王国维在1915年认识了当时名震全国的“南沈北何”的沈曾植,此人对辽、金、元史及西北地理,南洋贸易变迁有很深的研究,两人很是推崇对方,互有交流。当时的收藏家蒋汝藻,对王国维的学问十分佩服,王困维为其编《密韵楼藏书志》的同时,也正是借助蒋汝藻的支持下,王国维的学术著作选集《观堂集林》才得以出版。包括后来在清华研究院的陈寅恪、吴宓等人,与其交往甚密。五身逢变世一方面是西学东渐的影响,西学的传人不仅给中国学者提供了一个参照系,得以比较,也提供了新的视点和新的方法。王国维于1905年在《教育世界》杂志发表了一篇《论近年之学术界》,他用西方学术来反观中国学术,追述周秦以来两千年上下的学术发展与“外界势力”的关系,进而提出中西化合问题,可谓目光精远,大气磅礴。他认为周秦时代诸子九流,各创其说,道德、政治、文学万丈火焰,为中国思想界“能动”时代。自汉始,天下太平.武帝以孔子之说一统九流,汉以后儒家抱残守缺.思想凋敝,无创作思想。佛教东来,六朝至唐,佛教日盛一日,是我国思想“受动”时代,但这段时代是我国思想与印度佛教思想互相并行,并未相互化合,直到宋代才相互调融化合,稍稍出现“能动”性质。而“自宋以后,以至本朝(清),思想之停滞略同于两汉,至今日而第二佛教又见告矣,西洋之思想也。”他把当时的西学东渐称为第二佛教的东来,见解独到。时人梁启超也曾提到过,本土的思想(儒、道)和印度的佛教思想结婚,所产生的儿子就是宋明道术(理学)。梁启超把中国道术史(哲学史)分为主系、阔系和旁系,第一主系先秦,第二主系宋明。闰系是主系的余波,仅是各种解释整理,汉至唐初一对应先秦,清一对应宋明。汉伞唐思想不出先秦人的范围,清人的思想不出宋明人的范围。旁系是指六朝、隋唐的佛学。“……以古人的话启发他自己的思想,实在得力于旁系的影响”,可见西学东来的确给当时的学者以“借力打力”的感觉,王网维的哲学和文学方面的成就就是借用西方的哲学这块镜子,来照出中国文化的影像。另一方面是王国维身逢新史料被发现的时代,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仞,大批的文物陆续出士,这为王国维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如安阳甲骨文,初被王懿荣所识,大为收购,其服毒坠井死后,转归好友刘鹗,刘氏拓印《铁云藏龟》一书,将甲骨文资料第一次公开出版。后来甲骨文又被罗振玉所识。罗大量收购的同时,又亲自到安阳探访。罗振玉明白“龙骨”的意义非凡,但是真正能够把思绪游刃于甲骨文之问的应该是千国维.因为当时乇国维在解读“龙骨”上的东西绝对是个绝顶高手,权威中的权威。甘肃汉晋竹简的露世,敦煌莫高窟的经卷写本重见天日,明清大内书籍档案解禁,这些均为前代研究者所未见。王国维有辛生在一个发现的时代,又有辛接触这些新的发现,这是他获得成功的客观原因。参考文献I.王国维:遗书·序:第一册[c].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22.顾颉刚:我是怎样编写<古吏辨>的[A].古史辨,第1册3,陈鸿祥:王国维传[M].人民出版社,2004年4.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J].教育世界.乙巳正月上旬(1905年2月):935.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94AnaIySisoftheResIIItofWangGuowei§AcadeInicAclIievementWangQinlongAbst髓ct:Thispaperods,itai啪toanaIyzethere鹅on8whyWangGuoweicouldgetthegreatachjeVemenlsaccordingtohisstud.ymethods,peI胃Dnalattitudes,fhmilyleamingandYi—knotbuddyinchangingwodd.Also,f如mhispanicularstudymeth.l鲫iTIg,船weU幽tlle1【eyc锄expiain山einseparab王edacjons垴pbetweenhi8achievementsandpersistenceinacademi(:studyaIldhjsdeepdiscoveryofnew眦terialsinthech∞ticcircumst肌ce.f抽ilywords:Wa职Guowei;achievemen£s;山eCIa鹤No.:C912.1DocumentMark:A(责任编辑:蔡雪岚)·118·万方数据浅析王国维学术成就之因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汪勤龙, Wang Qinlong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芜湖,241000鸡西大学学报

JOURNAL OF JIXI UNIVERSITY2010,10(3)

1.梁启超 中国历史研究法 19982.王国维 论近年之学术界 19053.陈鸿祥 王国维传 2004

4.顾颉刚 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5.王国维 遗书·序 1983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jxdxxb201003055.aspx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