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中国成为世界强国,在此形成伟大之城。十三古都遗迹,辉煌已存记忆,历史春秋更替,千年后人永记。一座座城池轰然倒塌,一座座宫阙相继凋零,一座座帝陵,依然耸立,一座座功碑,清晰可记。
王朝传承,华夏古都,昔日辉煌,今日奉献,西汉帝陵! 在陕西省西安市的东南方有一座黄土台塬,这座台塬位于浐河以东、灞河以西,南北宽约10公里,东西长约30公里,面积约为263平方公里,这里北俯关中,南览秦岭,四面环水,居高临下,自古就是战略要地。相传,周平王在此地狩猎,发现有白鹿出没,深感天地造化之德,便将此地命名为白鹿原。白鹿原也叫华胥之渚,古称长寿山、首阳山,又因其位于灞河之上,历史上也被称为灞头。
白鹿原的东北角,有一处突出的山陵,当地人称之为凤凰嘴,它背靠着苍凉的白鹿原,白鹿之灵滋养着其伟岸的魂魄,携带者一股不可侵犯的王者之气,俯瞰八百里秦川。这不仅仅是一座山,凤凰嘴极像一只凤凰的头部,两侧延伸的源地坡面构成两只凤翼,纵横坡间的沟、梁组成了凤翼上的筋骨。山脚下这块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的石碑上镌刻着“汉文帝霸陵”五个大字,据他考证,凤凰嘴就是大汉王朝第三位皇帝汉文帝刘恒的帝陵—霸陵。
刘恒的一生充满传奇,一连串的偶然与必然,令他成就了非凡的事业,开创了中国古代屈指可数的盛世华章,然而,成就斐然的刘恒却将自己的帝陵隐藏在了重重迷雾之中。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早已划定了位于咸阳原的皇家墓葬区,汉文帝为何要违背祖制把自己的帝陵修建在远离咸阳原的白鹿原上,特立独行的霸陵与西汉帝陵的整体布局到底有着怎样的矛盾?它摒弃人工封土建陵的传统墓葬形式,将自己的陵墓深藏大山之中又是出于怎样的考虑?要想解开谜底,我们必须从一场惊心动魄的宫廷政变中寻找线索。
第三集 汉文帝 霸陵
大型编年体史诗动画纪录片
公元前180年,62岁的吕后即将走完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这个引起了千古争议的不凡女性在一系列政治斗争中翻云覆雨,成为刘邦死后汉朝实际上的统治者。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吕后病重,任命侄子赵王吕禄为上将军,统领汉军的北军,吕产统领南军,并告诫说,高祖规定“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诛之”,现在吕氏称王,刘氏宗亲与汉廷大臣愤愤不平,你们要牢牢掌握军队,不要因离开皇宫为我送葬而为人所制。不久,吕后薨,安葬于长陵,吕后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16年,为国家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历史功绩不容抹杀,然而吕后诛杀大臣与皇子,违背刘邦非刘不王的规定,大封诸吕,开汉代外戚专权的不良风气,也是历史事实。现在吕后离世,诸吕蠢蠢欲动,图谋汉家天下。齐王刘襄调集军队进逼长安,诸吕恐惧,命大将军灌婴率军迎击,灌婴本是开国元勋,对刘姓宗室忠心耿耿,他按兵不动,与齐王密约消灭诸吕,与此同时,同为开国老臣的太尉周勃和右丞相陈平等人设计,剥夺了吕禄的兵权,进而诛杀吕产,掌握了南北两军,最终,嚣张一时的吕氏一族全部伏诛,大汉政权重回刘氏手中。此时,一个棘手的难题摆在了平乱功臣面前,皇位由谁来继承呢?吕后所立的前少帝刘恭和后少帝刘弘都不是汉惠帝刘盈的亲生儿子,如今诸吕被剪除,后少帝刘弘的皇帝位也被立即废黜。经过商议,众臣一致认为,在刘邦遗留的子嗣中代王刘恒宽厚仁慈,是继承帝位的最佳人选,这个命运多舛的王子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
公元前180年,刘恒登基为帝,这个从遥远的代国匆匆赶来的皇帝,到底是一位什么样
第 1 页 /共 4 页
的君主,他将带领大汉王朝走向何处?我们能够从他的帝陵中发现什么样的秘密呢?汉文帝刘恒在历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除了推行轻徭薄赋的执政理念,开创了辉煌的文景之治以外,史书中关于他的记载并不多,这似乎与他的陵墓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呼应,霸陵出人意料地选择了长安城以东的白鹿原,似乎折射出刘恒不为人知的一种心态,好像要刻意远离自己的父皇,与刘姓宗室保持距离,刘恒为什么要这样做?
汉高祖十一年,刘邦平定代地的叛乱,将8岁的刘恒封为代王,都于晋阳,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代王不是一个高级别的诸侯王,刘邦也并不特别喜欢自己的这个儿子,这一切都缘于刘恒的母亲薄姬。薄姬原本是秦末割据诸侯魏豹的妾,楚汉之争初期,魏豹被刘邦击败,薄姬成为了刘邦的宠姬,然而,刘邦很快就对薄姬失去了兴趣,始终也没有晋升她为夫人。刘恒从小就与母亲相依为命,从不惹是生非,给大臣们留下了温柔敦厚的印象,他的封地远离政治斗争的中心,因而幸运地躲过了吕后的迫害。在继承帝位以前,刘恒对汉廷始终保持着戒心,似乎并不以自己的皇室身份为荣,也许皇族之间的萧墙之争早已让他对自己的家族心生拒斥,他选择远离咸阳原帝陵带,重新规划一处属于自己的帝陵。然而一国之君不能凭借个人好恶更改祖制,刘恒很可能要面对朝臣们无休止的劝谏,甚至天下人的非议,即便如此,也要另选陵址,刘恒还有其他方面的考虑吗?
人们一直认为,西汉帝陵的布局深受昭穆制度的影响。昭穆制度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宗庙制度,一个王朝的历代君主在宗庙中必须严格排位,始祖居中,其下依次排列,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高祖刘邦的长陵当然占据祖位,汉惠帝刘盈的安陵位于长陵之右,也符合父左子右的昭穆制度,但刘恒与刘盈同为刘邦之子,刘盈的安陵占据了穆位,刘恒的帝陵该如何安排呢?看来,只有另外开辟一块陵区,这样的理由朝臣也不会有太大的异议,对于刘恒来说,是否进入刘邦划定的皇家墓葬区并不重要,况且另辟陵区也有利于自己的母亲薄太后。薄姬因刘恒继位为帝而贵为太后但她从未做过皇后,若进入长陵势必无法与吕后陵争锋,而将母亲安葬在自己选择的新陵区,刘恒母子二人就能在幽冥世界中相依为伴,对于从小就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刘恒来说,这不啻为莫大的幸福。薄太后陵位于凤凰嘴西南方向,被称作南陵,其封土形似覆斗,底边长173米,宽140米,顶边长55米,宽40米,高约24米,陵冢四周有夯土筑成的陵园垣墙,垣墙正中建有门阙,陵园西北有从葬坑数十座,出土了很多陶俑、陶罐,据说,薄太后陵西隔渭水,遥望长陵,正好“西望吾夫”,儿子刘恒的霸陵在右侧,正好“东望吾子”,当地人称为望子冢。刘恒与薄太后母子情深,薄太后病卧三年,刘恒每日上朝归来,都要侍奉老母,亲尝每一碗汤药,这个故事被写进《二十四孝》,成为中国孝文化的典范。刘恒不仅以极孝闻名,更以重视民本而为史学家称颂。公元前178年和公元前168年,刘恒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将土地税消减为三十分之一,算赋也由每人每年120钱减至每人每年40钱,同时刘恒还绝无仅有地将成年男子的徭役减为每三年一次。在他的统治下,出现了治世。
刘恒生活极其节俭,他在位的23年中,所用车骑服御之物一概没有增添,那么在执政与生活中秉持清谈节俭理念的他会如何设计自己的陵墓呢?史书记载,霸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依山凿穴为玄宫的帝陵,对后世帝陵依山为陵的建制影响极大,但由于霸陵没有封土,史料又记载很少,后人很难知道其墓室的具体位置。
霸陵的陵园名为盛德园,园内建有供后人祭祀用的寝殿、便殿等礼制建筑,《汉书》第二十七卷记载,汉成帝永始四年六月甲午,孝文霸陵园东阙南方灾,可见霸陵四周当筑有垣墙且四面门外有门阙,然而霸陵的地面建筑早已荡然无存,考古学家至今尚未发现霸陵陵园的遗迹,这也为霸陵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霸陵开创一代先河,必然承载着与众不同的内涵。《汉书》记载,当刘恒看到断崖上凿洞为玄宫的墓穴时感慨地说,用北山之石做为棺椁,把苎麻、丝絮充塞在石椁的缝隙中,再用漆粘合起来,这样的陵墓难道还能打的开吗?话音未落,中郎将张释之说,如果里面有别
第 2 页 /共 4 页
人想要的东西,即使将整座山封锢起来也还是有缝的,如果里面没有别人想要的东西,就算没有石椁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刘恒对此说颇以为然。这次对话,透露了霸陵选址的两个重要理由,它们互为表里,为刘恒解决了一桩隐忧,这就是防盗。古代帝王陵墓,很少有没被盗墓贼光顾过的,在盗墓贼看来,帝陵中汇聚了最具价值的奇珍异宝,盗墓贼趋之若鹜,盗墓活动也屡禁不止。刘恒认为,巨大的人工封土,很容易成为辨识地宫方位的标志,而在大山中开凿地宫,盗墓贼很难以找到地宫入口。除了防盗,霸陵选择这样的修建方式,还意在提倡薄葬,刘恒之所以认同张释之,根本原因在于其观点与本人的简朴理念相契合。
刘恒曾说,霸陵的陪葬品只能是陶器,不能用金银铜锡等奢侈物品做装饰,霸陵不起封土,不要烦扰百姓,他甚至将节俭的理念写入遗诏,嘱咐后人厉行薄葬,清静恭俭,这样的帝王实属罕见,但这到底是殷切的爱民之心还是虚假的政治作秀?霸陵中到底有没有奇珍异宝?《晋书••索綝传》记载,西晋末年,霸陵遭到大规模盗掘,盗墓贼多获珍宝,如果这条史料属实,刘恒的节俭形象将大打折扣。事实上,今天的学者们普遍认为,霸陵中可能也陪葬有大量奢侈品,但并不是刘恒本人所安排的。是谁竟敢违背皇帝的意愿将贵重物品陪葬霸陵?这个问题必须问一问刘恒的儿子汉景帝刘启,是他将父亲葬入霸陵的。刘启对父亲的施政措施是全面肯定的,他至少不会公然背弃先帝遗诏由薄葬改成厚葬,但他为了孝顺父亲可以在表面上遵照遗诏而事实上实行厚葬。此外,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可能对霸陵的薄葬产生重大影响,她就是刘恒的皇后窦氏。窦皇后陵在霸陵东南1900米处,平地起冢,封土呈覆斗形,东西长137米,南北长143米,顶部东西30米,南北35米,封土高度近20米,《史记••外戚世家》中记载,“窦太后后孝景帝六岁崩,合葬霸陵”,也就是说,这位窦皇后在文帝驾崩景帝即位之后成为窦太后,直到汉景帝驾崩六年之后才逝世,此时已是汉武帝时期,汉朝如日中天,国库充盈,薄葬已非主流,况且,汉武帝敬重祖母,他为窦太后选择的随葬品大多价值不菲,当然也都充入了霸陵。霸陵陪葬水平究竟如何目前还没有定论,但无论如何,汉文帝刘恒清静恭俭之名应是事实。
那么霸陵内部是什么样子呢?虽然在帝陵中,霸陵是第一个依山为陵的,但当时已经有诸侯王的陵墓采用了这种方式,最典型的就是梁孝王刘武的陵墓,刘武是文帝刘恒之子,汉景帝刘启的胞弟,汉文帝前元二年,初立为代王,后徙为淮阳王,公元前168年又迁为梁王,建都睢阳,他的陵墓位于河南芒砀山南脉的保安山,坐西面东,开凿于距山顶20米处的山腰上,从墓道口至西回廊西壁全长96.45米,南北最宽处32.4米,总面积约612平方米,总容积约1367立方米。梁孝王墓由墓道、甬道、主室、回廊及10余间侧室、耳室、角室和排水系统组成,墓道呈东西向,由斜坡墓道和平地墓道组成,主室是整座墓葬的核心,东西长9.65米,南北宽4.7米,高3米,四壁垂直,表面光平,主室底部为东西长5.45米,南北宽3.65米,深0.4米的凹坑,坑底平坦,凹坑的东壁是一条通向回廊的下水道,主室的南北两侧各开三个耳室,北侧的三个耳室皆为边长2.3米的正方形为储藏室和庖厨室。梁孝王墓工程浩大,在尚未发明火药的西汉时期,人工开凿的难度可想而知,霸陵的结构究竟是否与梁孝王墓类似,除非找到霸陵的地宫,否则无从知晓,然而,最新的考古成果令人大吃一惊,整个凤凰嘴山体中没有发现任何人为的空洞,也就是说,霸陵地宫很可能并不在凤凰嘴之中,难道两千多年来关于霸陵的一切记载与传说都是假的?实际上,一直以来就有人怀疑凤凰嘴不是霸陵,因为凤凰嘴距离窦太后陵太远,汉惠帝安陵和张皇后陵相距仅260米,高祖刘邦长陵和吕后陵相距280米,而窦皇后陵与凤凰嘴居然相距2400米,这太过于蹊跷,此外,凤凰嘴极其周围并无任何人工修筑的迹象,既然霸陵拥有陵园,地表怎么可能了无遗痕?霸陵的真实位置显然有待商榷,或许答案还要在窦皇后陵中寻找。按照汉朝的帝陵葬制,帝陵与后陵应相距不远,而考古学家字窦皇后陵以西也发现了大量从葬坑,真正的霸陵应当在距离后陵不远的地方。最新的考古发现,为彻底解答这个千古谜团提供了线索。在凤凰嘴东面,有一片地势高敞的塬地,考古学家初步判断这里埋葬着规模巨大的古代陵墓,很可能
第 3 页 /共 4 页
是真正的霸陵所在,果真如此,霸陵就不是依山为陵而是与其他西汉帝陵一样在平地上挖墓穴,不过霸陵不起封土不做标志也的确展现了不显山不露水的低调作风,与其他帝陵迥然不同,果真如此,霸陵又是怎样迷失在历史中的呢?
霸陵依山为陵的说法,最早见于应劭为《汉书••文帝纪》所作的注,注中记载霸陵“因山为藏,不复起坟”,但应劭生活的时代晚于汉文帝三百余年,司马迁的《史记》距汉文帝不过几十年,并未明确说霸陵是因山为陵,如果霸陵真的是开山凿穴,司马迁没有理由对这一反常事件只字不提。也许是为了突显汉文帝躬行节俭的形象,也许是因为汉文帝与大臣张释之之间关于山陵险固的谈话,从东汉时期开始,霸陵逐渐被人们认定成了一座以山为陵的帝陵,而凤凰嘴位于霸陵附近,山势险峻,气势不凡,被人们想当然地误认作霸陵。无论凤凰嘴是不是真正的霸陵,刘恒本人主动限制自己的陵墓规格,这一点应当是确信无疑的。这位明智的帝王没有陷入权力和金钱的漩涡,一生以孝治国,克勤克俭,终于将西汉从吕氏乱政的深渊边缘拉回正轨,开创了文景之治,然而安定之下,却暗流涌动。
文帝时期,各地诸侯王渐成尾大不掉之势。公元前177年,文帝即位后第三年,济北王刘兴居叛乱,虽然文帝派兵镇压,叛军顷刻瓦解,但仅过三年,淮南王刘长又举起了叛旗,幸而尚未行动,即被朝廷发觉,文帝派人传刘长入京,罢去封号,发配蜀郡。两起叛乱虽被平息,但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贾谊是文帝时期著名的政论家,此人21岁时就被刘恒召入中央政府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博士,也就是为皇帝提供咨询的人士。贾谊28岁时,向刘恒上《治安策》提出同姓诸侯王并不比汉初的异姓诸侯王可靠,应当分割消弱他们的势力,然而,当时的中央政府还不够强大,对于环伺在侧的诸侯王,刘恒更多是采取绥靖政策,除非反叛,否则不予干预。诸侯王与皇帝的矛盾无法得到根本的解决,随着刘恒年事日高,这个难题只能留给他的继任者了。
公元前157年,刘恒驾崩,谥号孝文,随后被葬入霸陵。刘恒的皇帝生涯无疑是空前成功的,作为一名人子,他对母亲的孝心也令人动容,这位经历过人生离合的大汉天子从遥远的代地走来,在历史的舞台上书写了辉煌耀目的篇章,他独特的人生经历使他明了人生的无常与悲欢,这令他的心灵几乎无限贴近他的万千子民和他所热爱的大汉江山。两千年来,汉文帝刘恒悄无声息地躺在白鹿原的某个地方,默默守望着他的子民,以日以年,生生不息!
第 4 页 /共 4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