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双减背景下如何实现家校共育

2020-08-26 来源:爱go旅游网


双减背景下如何实现家校共育

“双减”政策的出台,切实减轻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于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家庭教育促进法,让家庭教育从“家事”上升到“国事”,家校共育成为新时代教育的重要模式。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和教师,除了做细做实做好本职工作外,还要积极参加培训,懂得如何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只有家校共育,“双减”政策才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探索家校共育机制建设

学校要着力从机制入手,积极探索适合校情的有效家校共育机制,用有效的机制指导学校开展家校共育。要把家校共育工作纳入学校整体规划。首先具有明确的家校共育理念,将家校共育工作列入学校章程和学校发展规划,有共育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等。其次学校应把家校共育作为年度工作计划重要内容列入学校日常工作安排,同学校重点工作同研究、同布置、同检查、同考核、同评价。

积极探索形成家校共育工作机制。建立家校社协同共育机制,成立家校社共育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开展家校社共育工作,定期研究家校共育工作开展情况以及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成立家校共育工作实施团队,团队主要以学校领导和班主任、科任教师为主,根据家校共育要求,进行具体分工,实施分工合作机制。结合家校共育工作的原则和重点,拟定相关制度,用制度规范家校共育工作的开展。根据学校家校共育实施考核意见,定期开展家校共育评选表彰活动,用激励机制激发广大教师开展家校共育工作的热情和信心。

加强家校共育教师指导队伍建设。首先,要建立以班主任为主体,全体教职员工、优秀学生家长、社会人员共同参与的家校共育专兼职教师队伍开展家校共育工作。其次,学

校结合家校共育工作开展情况,采用多种形式定期对兼职教师开展家校共育培训,让有效培训跟上工作步伐,促进家校共育工作有序开展。再次,学校拿出家校共育专项工作经费,确保家校共育活动正常有序开展。

切实开展家校共育实践

成立家长组织,让家校共育有指导。学校要成立“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按照职能分工,具体负责家校共育的各项工作。建立多个家长组织,多种途径为家长和学校提供形式多样的家校共育服务。要为家长组织提供工作地点、办公用品、人员安排、工作经费等,引导他们对学校工作实施监督,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优化家校共育工作。

成立家长学校,让家校共育有措施。家长学校要有相对固定的教学场地和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根据家校共育方案和安排,开展系列化的主题培训活动,给家长上课或开讲座,传授教育理论和方法。学校每期根据家校共育侧重点进行专题培训,及时对有特殊需求和困境家庭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工作。家长培训要根据工作需要,适时进行调整与改进,切实让培训发挥指导作用。

开展家校互动,让家校共育有成效。学校要针对家校共育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策划家长开放日、接待日、家长会等活动,让广大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教育。可以让家长走进学校、了解学校、认识学校,知晓学校管理及实施要求。建立并完善家访活动机制,多途径开展个性化指导。教师团队每年与学生家长至少有1次面对面的交流,校级领导每学年至少和全校5%的家长沟通交流,教师对学生的家访每学期不少于1次。重点召开专题家长会,挖掘家庭教育资源的重要途径。班主任要利用微信群、QQ群等沟通渠道,为家长提供更多的发言平台。教师可以把学校的通知、班级的要求、反馈的信息等发布到群里,方便家长了解情况,增进教师与家长间的感情交流。

开发家校共育课程

家校共育要重视培训者课程、家长课程和学生课程的开发,并充分发挥家校共育课程的价值。研制培训者课程,学校要根据家校共育工作方案,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以问题为导向,积极研制并实施家校共育培训者课程。编制家长课程,要以学生健康发展为目标,编制提升家长家庭教育能力的课程方案。在少年儿童身心健康、良好习惯、家庭教育理念等领域开发家长成长课程,构建家庭教育案例、指导手册、音像视频等课程资源包。采用分散自学、集中讲座、现场体验和网络学习等多种形式实施家长课程。研制家校共育学生课程方案,具体体现“五项管理”工作。

达成家校共育目标

以目标为导向,提升满意度。学校、教师、家长共育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有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家校共育理念得到教师、家长、社区高度认同,教师、家长、学生、社区对家校共育满意度高。

立足学校,创建特色。积极开展家校共育研究,积极总结家校共育工作的先进做法,寻求解决家校共育热点和难点办法,撰写案例或经验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形成研究成果。不断创新家校共育组织形式、活动内容、操作模式、评价方式等,促进家校共育工作良性发展。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家校共育工作永远在路上,其中还有很多变化的因素需要研究和探索。只要学校积极探索,积极作为,一定会寻找到家校共育的最佳结合和有效路径,提升家校共育质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