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同步练习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024-09-12 来源:爱go旅游网
八下·课外古诗词后四首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笔记区】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作者

常建(708-765),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有说是邢台人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大历中,曾任盱眙尉。 2、注释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清晨:早晨。入:进入。古寺:指破山寺。 初日:早上的太阳。照:照耀。高林:高树之林。

竹径:一作“曲径”,又作“一径”。通:一作“遇”。幽:幽静。 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万籁(lài):各种声音。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此:在此,即在后禅院。都:一作“俱”。

但余:只留下。一作“惟余”,又作“唯闻”。钟磬(qìng):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3、译文

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4、重要语句理解及主旨:

(1)主旨:诗人以清晨游破山寺后禅院为线索,描写了古寺的肃穆、幽深、脱俗和纯净,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追求。

(2)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点出出游的时间和地点,“清晨”和“初日”点出时间之早,可见诗人对其向往之情。描写初日与高林,给人以明丽、幽静之感。 颔联“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写禅房掩映在花木丛中,一

个“深”字写出了幽静之意。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通过写鸟之乐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超脱凡俗的感受。

尾联“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以声写静,描绘了山寺万籁俱静的宁静气氛。 【例题】

1. 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 【答案】律诗/格律诗 2.“万籁”在诗中指的是 【答案】自然界一切声音 3.诗歌中最能体现古寺环境氛围的两个字是“ 、 ”。(2分) 【答案】 幽、寂

4.由本诗衍化出的成语有 、 。(2分) 【答案】竹径通幽;万籁俱寂

5. 以下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

A.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B. 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简洁。 C. 这是一首劝人摒除尘间杂念,清净无为、平淡度日的作品。 D. 这首诗以诗人晨起游破山寺后禅院为线索。 【答案】C

【解析】这首诗的主旨不在劝喻他人,而在于表达自己对高远境界的向往追求 【过关练习】

1.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 诗人在颔联中运用对仗手法,抒发对竹径、花丛、树木等美景的赞叹。 B. 颈联写出诗人身处自然环抱的佛门,心中尘世杂念受到洗涤的空灵心境。 C. 尾联笔锋一转,点明悠扬的乐器声给如此寂静的禅院带来了灵动的生机。 D. 这首诗吟咏的是佛寺禅院,表达了诗人一心参禅朝圣的愿望。 【答案】B

【解析】A错在首先不是对仗,其次用意在于描写禅房环境之幽静;C错在尾联是以声衬静;D错在“一心参禅朝圣”,作者的愿望是“追求高远的境界”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通幽处”写出环境的凄清,表现诗人心情的落寞。 B. “钟磬音”是以有声衬无声,突出禅院的安静。 C. 这首诗描写了古寺肃静、幽深的环境和自然山水的美好。 D.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希望寄情山水、超脱凡俗的隐逸情怀。 【答案】A

【解析】错在“凄清”和“落寞”,应是“写出环境的幽静”,表现诗人对此的喜悦

。(2分)

。(2分)

3.下列对于《题破山寺后禅院》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诗以清晨游寺后禅院为线索,描写了古寺的曲折脱俗、鸟语花香。 B.颔联中“幽”和“深”两字写出了后禅院因少人问津而显得荒凉冷僻。 C.颈联中“空”字表现出诗人面对清澈潭水,俗念全消的自由、超脱之感。 D.诗歌表达了诗人进入深山古寺后,时有发现,流连忘返的愉悦兴奋之情。 【答案】C

【解析】A项中“鸟语花香”有误,与古寺肃穆幽深的特点不符;B项中“荒凉冷僻”有误,“幽”与“深”写出的是古寺的清幽;D项中“愉悦兴奋之情”有误,诗人欣赏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的是自己遁世无门、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4.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 “初日照高林”一句中初升的太阳令整个画面显得活泼而富有生机。

B.“潭影空人心”的含义是清澈的潭水能令人忘却所有的事情,内心只余空白。 C. “但余钟磬音”,这里凸显钟磬的声响主要是为了点出“古寺”,首尾呼应。 D.作品中自然界的山水花鸟与古寺禅房和谐地融为一体,给人以清幽脱俗之感。 【答案】D

【解析】A错在“显得活泼而富有生机”,应是“明丽而幽静”;B错在“忘却所有的事情……只余空白”,应是“忘却世俗杂念,感到自由、超脱”;C项错在“主要是为了点出‘古寺’,首尾呼应,应是“为了以声衬静,写出山寺的宁静 5.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 “清晨入古寺”点明了诗人是在一大早登上破山寺后禅院的。 B.“竹径通幽处”写出了阳光明媚的竹林小路上禅房的幽静美妙。 C. “潭影空人心”表达了清清的潭水顿时荡涤了心中的尘世杂念。 D.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答案】B

【解析】首先竹径不会给人阳光明媚的感觉,其次禅房应是在花木掩映之中 6.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

A.首联交代了时间和地点,突出诗人出游之心切。 B.颔联描写了后禅院的环境,禅房里花木长势茂盛。 C.颈联借景抒情,表达诗人愉悦、宁静的内心感受。 D.尾联以声衬静,营造出佛门圣地忘情尘俗的意境。 【答案】B

【解析】在“禅房里”

【复习任务】

1.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这是唐代诗人常建游历破山寺所写的一首题壁诗。 B.全诗描写了古寺凄清、寂寥、荒凉的环境特点。 C.全诗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追求。 D.尾联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来映衬山寺宁静的氛围。 【答案】B

【解析】错在“凄清、寂寥、荒凉”,应是“幽深、静穆、脱俗”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

A.首联点明出游的时间、地点,“初日”照应“清晨”。

B. 颔联描绘出一幅翠竹、小径、花木、禅房互相掩映的幽深的画面。 C.颈联写出了诗人摆脱尘世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的喜悦心情。 D.尾联写钟磬齐鸣,表现出古寺禅院的热闹和繁盛。 【答案】D

【解析】错在“热闹和繁盛”,尾联应是“以声衬静” 3.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点明诗人出游的时间和地点及入寺所见。 B.颔联形象地描绘了山寺的美妙、幽深和清寂。 C.颈联中诗人想借鸟儿之乐来排遣自己的苦闷。 D.尾联中以有声衬无声,烘托山寺的宁静气氛。 【答案】C

【解析】应是“诗人借鸟儿之乐表达自身的怡然安乐” 4.对诗中“悦”和“空”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悦服 空灵 B.悦耳 空明 C.愉悦 空明 D.愉悦 空灵 【答案】 C

5.对“空人心”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

A.使人俗念全消 B.使人心变得空灵 C.让人心都澄澈 D. 人心都空了 【答案】 D

6.作者在诗中表达的追求是 。(2分) 【答案】 清净/隐逸/超脱/高远的境界 7.结合《题破山寺后禅院》练习答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选自《全唐诗》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描写破山寺院清幽环境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诗人宁静的、寻求与自然交融的心境。

(3)尾联先说“万籁此俱寂”,后说“但余钟磬音”,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案】

(1)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3)不矛盾。这是以有声衬托无声的写法,以钟磬之声衬托幽静之境 8.【长沙市一中开福中学第一阶段检测卷】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诗的颔联,颈联写出了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诗歌的颈联。(4分) 【参考答案】

(1)诗的颔联描绘了通向后禅院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颈联描绘出鸟鸣山更幽,潭影使人心空的画面,体现了环境的美丽,幽静。表达了诗人内心对美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2)颈联中“悦”和“空”用的好。“悦”字原指“喜悦”之意,描绘了一幅鸟儿在山中鸣叫的画面,以动衬静;而“空”字原指“使……空荡”之意,描绘了一幅潭水倒映出物影的画面,侧面写出了水的清澈。依次看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快乐之感。 【解析】

第1题情感题,常规的题,但难度较大,需要注意的是“颔联与颈联”写出了怎样的景物特点,这需要从诗歌中的意象出发,提炼总结出景物特点,继而分析出诗人的情感。 第2题炼“字”类题目,常规的题,但难度较大。难在需要我们自己找出这句诗里用得比较好的字。“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不难发现,这两句诗中,只有“悦”和“空”为动词,解释这两个字的原意,再解释这两句诗的含义,其所描绘的画面感,最终得出诗人的情感。

《送友人》(李白)

【笔记区】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2. 注释

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白水:清澈的水。

一:助词,加强语气。名做状。 别:告别。

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干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 征:远行。

浮云游子意: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后世用为典实,以浮云飘飞无定喻游子四方漂游。浮云,飘动的云。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兹:声音词。此。 萧萧:马的呻吟嘶叫声。

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班,分别;离别,一作“斑”。 3. 译文

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4.重要词句理解及主旨

(1)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

(2)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未见“送别”二字,其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颔联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此联从语意上看可视为流水对形式,即两联语义相承。但纯从对的角度看不是工对,甚至可以说不“对”,它恰恰体现了李白“天然去雕饰”的诗风,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缚内容的看法。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写得流畅自然,感情真挚。

颈联两句“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也对得很工整,切景切题。诗人不仅是写景,而且还巧妙地用“浮云”来比喻友人。

尾联两句“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受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情意更切。末联借马鸣之声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用一个“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是鬼斧神工的手笔。 【例题】 一、填空题

1.“孤蓬”在诗中喻指 (2分) 【答案】远行的朋友

2.全诗抒写了作者对友人 的情感。(2分) 【答案】依依惜别(依依不舍)(不舍)

3.诗人用“ ”和“ ”形容友人此去漂泊无定的生活。(每格1字)(2分) 【答案】孤蓬(1分) 浮云(1分)

4. 诗歌的颔联和口口明确点出:从题材角度,这是一首口口诗。 (2分) 【答案】送别

5.“孤蓬”和“浮云”既描绘了友人漂泊无依的游子形象,又传递出诗人的___ _与 之情。(2分) 【答案】关切 不舍 二、选择题

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点明了与友人告别的地点。

B、颔联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漂泊天涯的深切关怀和不舍之情。 C、颈联中用“浮云”来比喻自己,抒发了诗人的孤独之情。 D、整首诗写景自然明快,流淌着友人间温馨的情谊。 【答案】D

2.以下哪一个情景,可用“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来抒发你的情感?(2分) A、放学途中,你与昔日的小学同桌偶遇。 B、班长告诉你,他只能回原籍参加中考。 C、语文老师说,他下学期将去云南支教。 D、你到机场去送外公外婆去欧洲四国旅游。 【答案】B

3.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描绘了青山白水的美景。 B、颔联点明了送别友人的主题。 C、颈联烘托出游子的思乡之情。 D、本诗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答案】C

4.以下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是( )(2分)

A、首联“横”字勾勒出山之静态,“绕”字画出水之动态。 B、颔联紧扣题目,表达出对友人漂泊生涯的关切与不舍。

C、颔联以“浮云”、“落日”作比,写出依依惜别的深情。 D、尾联用“班马鸣”直接抒发了诗人不忍离别的情感。 【答案】D

5.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第一联写送别的环境清新如画。 B、第二联表达对友人的关切、不舍。 C、第三联点出黄昏,更显愁苦之深。 D、第四联借“班马鸣”道出惜别之意。 【答案】C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

【笔记区】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时见 一作:谁见)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2. 注释

漏断:即指深夜。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 漏:指更漏而言。这里“漏断”不过说夜深罢了。

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引申为幽静、优雅。

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之四:“孤鸿海上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胡评似未谛。 省:理解。 3. 译文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唯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4.重要词句理解及主旨

(1)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2)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后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例题】

1.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6-7题。(6分)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2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3冷。

【注】1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2漏:指更漏,古人计时用的漏壶。3沙洲:江河中由泥沙淤积而成的陆地。

1.词的上阕通过描绘缺月、_______、________等景物,渲染了___________的氛围。(3分) 2.有人评价这首词“物我交融,含蕴深广”,请结合“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作简要赏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疏桐 孤鸿 凄清孤寂

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1分)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2分)。

【过关练习】

1.【北雅中学入学调研测试·语文初三命备课组】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①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②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③冷。

【注释】①苏轼初到黄州贬所所做。②漏:指更漏,古人计时用的漏壶。③沙洲:江河中又泥沙淤积而成的陆地。

(1)词的上阙描绘了那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意境特点?(4分)

(2)有人评价这首词:“物我交融,含蓄深广。”请结合“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简要赏析。(4分) 【答案】

(1)残月、疏桐、漏断、孤鸿。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气氛。 (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寒冷的夜晚。(1分)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复习任务】

1. 【湖南师大附中梅溪湖阶段性检测卷】

卜算子 黄州定黄州定慧院寓居作①

缺月挂疏桐,漏断②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③。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①此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②漏断:夜深了。漏:更漏。③省:理解 (1)这首词的开头两句抓住了哪些景物进行描写?有什么特点和作用?(4分)

(2)“拣尽寒枝不肯栖”一句采用的事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4分)

【答案】

(1)抓住缺月、疏桐、漏断等景物描写,构成一幅凄冷的寒秋夜景,为幽人、孤鸿的出场做铺垫,营造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反映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

(2)拟人,表面上是写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实则是用孤鸿自比,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

《卜算子.咏梅》(陆游)

【笔记区】

卜算子·咏梅 宋代: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作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

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2. 注释

驿(yì)外:指荒僻、冷清之地。驿:驿站,供驿马或官吏中途休息的专用建筑。 断桥:残破的桥。一说“断”通“簖”,簖桥乃是古时在为拦河捕鱼蟹而设簖之处所建之桥。 寂寞:孤单冷清。

无主:自生自灭,无人照管和玩赏。

更:副词,又,再。著(zhuó):同“着”,遭受,承受。更著:又遭到。 无意:不想,没有心思。自己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艳。 苦:尽力,竭力。

争春:与百花争奇斗艳。此指争权。

一任:全任,完全听凭;一:副词,全,完全,没有例外。任:动词,任凭。 群芳:群花、百花。百花,这里借指诗人政敌──苟且偷安的主和派。 妒(dù):嫉妒。 零落:凋谢,陨落。 碾(niǎn):轧烂,压碎。 作尘:化作灰土。 香如故:香气依旧存在。 3.译文

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4.重要词句理解及主旨

(1)此词以梅花自况,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

(2)词的上半阕着力渲染梅的落寞凄清、饱受风雨之苦的情形。“已是黄昏独自愁”是拟人手法,写梅花的精神状态,身处荒僻之境的野梅,虽无人栽培,无人关心,但它凭借自己顽强的生命力也终于长成开花了。 “寂寞开无主”一句,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像这像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上阕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让读者从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绪──愁,也让读者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 【例题】

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 词的上阕通过驿站、断桥、黄昏、风雨等意象,营造了 的意境,下阕则写出

了梅花 、 的品质。(3分)

(2) “已是黄昏独自愁”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零落成泥碾作尘”中“碾”字有何表

达效果?(3分) 【答案】

(1)落寞凄清 高洁、坚贞(不慕名利、傲立风雪)

(2)拟人,“碾”原指将东西压碎、压平,在这里指梅花落地之后与泥土混合之后的情景,表现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描绘出梅花悲惨至极的图景。 【过关练习】

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 词的上阕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落寞的意境?(1分)

(2) 词的下阕最后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注释赏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

(1)断桥、黄昏、风雨

(2)以梅自喻表达了作者虽然历经艰辛,渐渐失去了斗志,但即使如此也不会趋炎附势,仍会坚守节操的决心。(3分)

【复习任务】

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已是黄昏独自愁”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零落成泥碾作尘”中的“碾”字有何表达效果?

(2)请简要分析两首词中梅花形象的异同。 【答案】

(1)拟人;“碾”原指将东西压碎、压平,在这里指梅花落地之后与泥土混合之后的情景。表现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描绘出梅花悲惨至极的图景。 (2)相同点(1)都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2)都表现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3)都赞颂了梅花的高洁的品格;(4)都以梅花自比。

不同点(1)梅花的形象不同 :陆游:寂寞凄凉、饱受摧残, 象征屡受排挤的主战派;毛泽

东:傲寒俊俏、积极乐观,象征革命者的坚贞不屈斗争的精神。(2)感情基调不同 陆游:低沉孤高; 毛泽东:积极乐观,充满信心。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修辞手法及诗歌练字题。需要学生熟知常见修辞手法及练字题的答题思路。

(2)本道题考查两首词的异同对比,需要学生注意比较异同特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