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三道吴中风物,千年历史误会》补说

2022-02-28 来源:爱go旅游网
李青枝:明清商贾与文学研究述评 总之,从商贾与文学的互动角度切人,可以探究明清时期士商互动所形成的不同社会 风俗、文化心态、审美心态等,突出各自的区域性,发掘不同区域文学特定的历史价值,对 于深入发掘明清时期商贾、伦理道德、文学等三者互动中所产生的历史价值、美学价值、经 济价值,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具有较强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渠红岩) 《三道吴中风物,千年历史误会》补说 程 杰 (南京师范大学,南京210097) 笔者《三道吴中风物,千年历史误会——西晋张翰秋风所思菰菜、莼羹、鲈鱼考》考三 物后世均有误解,载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史》2016年第5期。文章刚脱手付印,发现两 点有待进一步补充,追改不及,补说于此。 一、欧阳询行书《张翰帖》叙张翰事迹,称“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鲈鱼,遂命 驾而归”。所说与《世说新语》同,是张翰所思为两种而非三种之又一证。也可见现存《艺 文类聚》相关内容易“菰”为“莼”,当是后世抄刻之误。《晋书》为贞观末年所修,时间在 欧阳询身后。《晋书・张翰传》抄录《世说新语》及刘孝标注,也有明显缀录《张翰帖》的痕 迹,而未能谨守其说,妄改两物为三物,贻误至今。 二、《齐民要术》卷十“蒋”条下辑《广志》《食经》,所言“菰”或可视作茭白,笔者以为 不妥。(一)《要术》辑:“《广志》日:菰可食,以作席温于蒲,生南方。”此“可食”不确,《艺 文类聚》卷八十二辑此条作:“《广志》日:菰可以为席,温于蒲,生南方。”宋人吴仁杰《离骚 草木疏》所述同,是“食”字或为误添,否则也未必指茭白。(二)《要术》辑:“《食经》云藏 菰法:好择之,以蟹眼汤煮之,盐薄洒,抑着燥器中,密涂,稍用。”此处“菰”为生鲜之物,如 属菰蒋草所产,则非茭白莫属。然《齐民要术》称“菰”作食物,有菰米、菰叶(用于裹粽), 较为明确。另有“菰菌”,则是指菌菇,用作笔鱼羹。此处“藏菰法”所说“菰”,应属“菰 菌”而误辑。理由有二:其一,宋以前称茭白为“菰首”,单言“菰”或指其草,或称其米,未 见以单字称菰首的现象,而“菰”通“菇”则是当时语言通例,所谓“菰菜”即是菇菜、菌菜。 《齐民要术》未提及菰首(茭白),是对茭白了无所知。其二,就制作法而言,茭白是鲜脆之 物,以鲜食、现烹为宜,质性与茎叶类蔬菜相近,如欲久存,则应以晒干或盐腌等作菹法处 理为宜。而所言“藏菰法”,既要择之,又得嫩汤焯过,再洒以薄盐,如此精细复杂,似属蘑 菇类食材保鲜久贮之法。所谓“稍用”是说“分次逐渐使用”(缪启愉《齐民要术校释》注 解),显系用作佐料调味,而茭白未闻有此效,蘑菇味重,或充此用,所谓“笔羹”即是。不 惮揣测,《食经》所谓“藏菰法”应为藏蘑菇法而非藏茭白法,不宜视作茭白食用之证。尤 其是在整个先唐,仅此一见,且说法模糊,言之须慎。 (责任编辑:渠红岩) l3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