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初中生亲社会行为培养策略探析

2023-10-04 来源:爱go旅游网
学科探究

初中生亲社会行为培养策略探析

刘光英(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弘文学校 266400)

摘要:亲社会行为又叫利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应积极培养初中生道德与法治观念,加强亲社会行为建设。本文从培养初中生道德法治观念的重要意义出发,分析亲社会行为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探究有效策略。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 培养 策略初中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较差、相关的事件时有发生,影响了他们健康的成长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因此,在发展道德与法治建设的过程中,应探究符合我国国情及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具体策略。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性1.有利于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

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学习中,不断地充实自身文化基础,建立起了明确、先进的理想和信念。极大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加了学生的归属感、安全感及个性的尊重。使学生在课堂实践及社会实践中,学会了分享、利他,在社会认知程度提升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价值。

2.有利于学生亲社会行为培养

当前我国网络监管制度还不够完善,以及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个别学生的道德与法制意识出现偏差,造成了一些影响社会治安的极端行为。

因此,加强《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培养学生亲社会行为迫在眉睫。初中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加强学生分享行为、帮助行为、公正行为、礼貌行为等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全面提升学生道德行为标准。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培养学生亲社会行为存在的问题

1.学校对该课程重视不够 教师观念陈旧

目前,部分学校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重视

不够,学科建设力度较弱,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同时也存在教师对新课改革精神及道德与法制课内涵和创新理解层次较低,导致对这一课程重视程度不够。许多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重智轻德的意识依然根深蒂固,使部分教师备课不充分,授课时将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学生自由讨论,或者依然是满堂灌而没有互动方式,忽视了学生的思想体悟。

2.教材内容深度不足

新教材的启用,部分教师还没有吃透教材内涵,加之教材内容编写上的不合理性也增加了教师授课难度。

例如,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教材第二课时《在社会中成长》一课,许多学生对亲社会行为的理解局限于学校及家庭生活之间,而没有与社会大环境中的亲社会行为联系起来。教材中有关亲社会的内容提及面较窄,涉及的内容更多还是关于学生日常生活的,而对于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深层次亲社会行为的内容涉及的较少,使学生对亲社会行为的认知较模糊,没有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应该达到的目的。

3.课程互动实践难以实现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单项灌输式的教学实现的,进一步实现亲社会行为的深化实践,这种“先教后学”的传统手段是难以满足学生的主观体验的。

在教学中,教师常常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的互动方式也较为片面。例如,部分教师仅实现了课堂与学生之间的理论交流,而组织学生实践活动较少,使得互动、实践流于形式。其次,多数学生认为

50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法制与自身生活没有关系,面对学业的压力,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也很低。另外,学校组织学生进行亲社会行为的实践较为片面,依然没有脱离学校环境。例如,许多学校通过组织学生清洁校内设施及环境卫生等方式,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这样的活动,没有与真正的社会实践对接,也造成学生对该门学科的忽视。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亲社会行为培养策略

1.强化教师的理论学习,合理运用教材

《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我国综合素质教学改革中,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教师对于亲社会行为的理论认知程度不足,在实际教学中难以将理论深化贯彻到具体课程中。

关于亲社会行为的理论,具体包括霍夫曼、班杜拉及艾森伯格理论。例如,艾森伯格将亲社会行为理论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关注他人,在特定的情境下,对自身认知水平进行判定。第二阶段分析确定帮助意图,对个人风险进行评估之后的客观选择,将自身亲社会行为的代价及人格、收益进行评估。最后阶段是意图的明确与行为的联系。在教材的使用上,既要避免过分地依赖教材,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将教材中生涩难懂的设计内容,用易于学生接受的手段清晰地表达。因此,对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教材内容的处理工作包括教案的整理、个性化的教课方式、挖掘和处理教材。科学化的教案将有效控制学生的学习进度,帮助学生明确课程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并且教案的个性化及多元化将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其针对学生的个人特点,提出了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学习方式及学习目标。

2.实现先进思想引领

学校是培养学生先进思想的主要阵地,因此,实现亲社会行为的深度开展,应以言传身教、先进思想引领作为加深课程内涵影响的主要方式。

例如,针对社会许多问题,一些教师保持着冷漠的“看客”心态。 这种心态也可以归结为其“理性的无知”。它既是一种精明的无知,也是一种逃避。

其理性在于多数人认为社会行为对自身生活没有影响,因此,主动规避时间精力的投入。但这种精明无疑是意识的错误,是对现实的逃避。加强先进思想

引领,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渗透,对教师的道德文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到为人师表,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亲社会行为的方针引导,还要在日常生活及社会实践活动中贯彻亲社会行为。通过运用典型事例、教学情境设置来营造学生的感官体验。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我与社会》中,课后的探究活动给了学生体验不同场合、不同身份角色的机会。对学生的观点,教师既要多元包容,也要正确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通过播放“感动……”人物事迹,学习感动人物的美好品格,提升学生的道德文化水平。

3.加强学生亲社会实践

理论课程的学习需要通过亲社会行为的实践来深化实现的。以往的亲社会活动局限性较大,对学生实践的范围约束性较强。

例如,学生的亲社会实践局限在学校及特定社区内,为贫困儿童募捐及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这类活动能够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但实践仅限于此,其固化的实践方式给学生亲社会行为造成了认知误区。应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实践方式,积极制定有效的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方案,组织学生体验新形式的亲社会实践,并规范方案的制定,确保不同个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实践中有所收获。同时要强化教师对学生实践工作的管理、监督,并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综合点评,不仅要对学生亲社会理论基础知识进行测评,还应对学生个人的道德文化素养、情感价值观进行评价,并对学生实践活动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应依据课程教材及进度方案来实现课程的循序渐进,强化对学生道德文化及法制概念的培养。

初中学生《道德与法治》亲社会行为培养,可以通过强化教师的理论学习、先进思想培育以及学生社会实践和亲社会行为培养来提升。此外,我国各地的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应在培养传统文化的同时,加强当地区域文化培养,用当地典型、鲜活的英雄事迹深化学生对亲社会的体悟。

参考文献

[1]邱兴锋.新教育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探索[ J ]. 亚太教育,2015(32).

[2]左雨河.初中道德与法制教育中实施心理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J ].考试与评价,2015(06) .

2018年第6期5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