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上述“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 ) A.贵族拥有世袭特权 B.分散的自然经济 C.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 D.王室日益腐败
2.文书这样描述唐朝某中央机构的职能:“几百官奏钞,侍中审定,那么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凡制牧宣行,火事那么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小事那么署而颁之。〞此机构应是 ( )
A.门下省 B.尚书省 C.中书省 D.御史台
3.万历初年,首辅居正当权时,“部权尽归阁〞,六部几乎变成阁的下属机构了。对此评述正确的选项是〔 〕
A.说明明朝中期宰相制度“借尸还魂〞 B. 居正擅权专恣,加重明朝政治腐败 C.明朝中期,六部成为阁的下属机构 D.阁设立后,地位日益提高,权力日益增大
4.洪秀全主“天下人〞平分“天下田〞,提出“平均地权〞。二者主的相似点是 〔 〕 A.反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B.维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C.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D.土地国有和绝对平分产品
5.“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阴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 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十二铜表法》〕这说明罗马法 ( )
A.调节个人财产关系的私法已见端倪 B.意在保护贵族阶层利益 C.以《十二铜表法》为其成熟的标志 D.利于稳定罗马帝国秩序
6.克利斯提尼时期的“五百人会议〞由梭伦时期的“四百人会议〞开展而来,两者都是雅典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它们之间明显的区别是 ( ) A.前者基于部落选出,后者基于按等级选出 B.前者基于财产多寡.后者更注重家庭出身 C.前者基于等级选出,后者对所有公民开放 D.前者基于行政选区选出,后者基于部落选出
7.“真正杀死格拉底的不是本身,虽然确实可能导致多数人的暴政;杀死格拉底的真正凶手是的审判,是背离了司法自身灵魂的雅典司法。〞这句话指出古代雅典 〔 〕 A.不成熟的是司法而不是 B.审判有悖司法独立 C. 制度还是完美的 D.是多数人的暴政
8.. 2011年8月15日,美国新任驻华大使骆家辉抵京履新。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 美国行政部、院、署、局等机关首长,以与其他数百名联邦政府高级官员的产生方式是( ) A.人民选举产生 B.总统任命产生 C.国会选举产生 D.各州候选人竞选产生
9. 2011年7月,因《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英国局部政要和民众分别联名请愿,要求首相卡梅伦下台。卡梅伦最终是否下台,关键是要看( )
A.布朗所在执政党工党的民意支持率 B.英国国王的态度 C.议会对布朗政府的信任程度 D.在野党保守党的态度
10. 1989年,美国国会通过《反亵渎国旗法》,将燃烧国旗定为非法,布什政府对此表示支持。可仅仅隔了数小时,国会大口就有人开始燃烧国旗。数月后,联邦最高法院宣布,《反亵渎国旗法》因违宪而作废,裁决书中竟然宣称:“美国国旗代表的权力之一,就是燃烧它的权利。〞这说明了 ( )
A.联邦最高法院局部法官可能缺乏爱国精神 B.联邦最高法院拥有最高司法审查权
C.美国政府与国会与最高法院缺乏沟通 D.国会通过的法律必须通过联邦法院批准才能生效 11.英国历史学家汤闪比曾这样评价一件史事:“顺利地在旧瓶里装进了新酒,还不至于引
1 / 7
. . . . .
起爆炸。〞并认为这“可以说是—种宪法方面的胜利,这种胜利应该当作是一种惊人的技艺。〞汤因比所评价的是 ( )
A.英同君主立宪制确实立 B.美国联邦国的建立 C..法国制战胜君主制 D.近代德国宪法和议会掩饰下的皇帝专制
12.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 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开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 〕
A.商品输出的要求 B.瓜分殖民地要求 C.资本输出的要求 D.垄断贸易的要求
13.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的春联是:“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该春联反映的历史本质是 ( )
A.民国从未试图过要改善民生,农民怀念清王朝 B.辛亥革命脱离农民阶级,反封建不彻底 C.信息闭塞,中华民国成立消息未到达农村 D.袁世凯称帝,资产阶级反对,农民却拥护
14.以下是西方历史学家对辛亥革命的评论,其中与我们的观点相一致的是( ) A.“尽管革命以新军中士兵的爆发而开端,革命本身毫无疑问仍然是一个上流阶层的革命。〞 B.“旧制度崩溃了,但派革命党人之混杂集团并未对此做出真正的贡献,仅仅充当了无足轻重的支持力量。〞
C.“辛亥革命并不像大家声称的那样是一种资产阶级革命,而仅仅是中国政权解体的 一个简单插曲。〞
D.“就像1911年所说明的那样,清朝最终是由于部的积弱而崩溃,并非被革命力量所推翻。
15.如果用现代化史观对伟人先生作评价,你认为应选以下哪一项? ( ) A. 中国近代化的推动者 B.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C.革命的先行者 D.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16.〔1866~1925年〕曾回忆说:“28岁那年,我就与20多个华侨,在海外成立起 革命团体,决心用流血斗争推翻满清王朝。〞在“28岁那年〞的主要行动是: 〔 〕A.上书清政府,反对“皇族阁〞 B.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 C.成立同盟会,提出“三义〞 D.开展革命活动,准备武昌起义
17.《尚书•酒诰》记载“惟荒腼于酒,„„庶群自酒,腥闻在上„„〞。殷商各个时期墓葬的陪葬品,青铜食器多置于棺、椁之间,而青铜酒器多置于棺。考古学者指出陪葬品距尸体越近,越具重要性。上述资料说明 〔 〕 A.多元互证证实殷人是因好酒而亡
B.考古证据显示殷人好饮酒,但无法证明殷人是否因好酒而亡国 C.文献《尚书•酒诰》和考古发现相互印证足以证明殷人好酒而亡 D.《尚书•酒诰》之说是周人借以自省,并不足以证明殷人好酒而亡
18.史学家K.波米昂说过的这样一段话:“革命……摆脱了它的意识形态光环。它不再表示一个社会的总体转变,不再代表一种将所有以往历史都视作毫无意义的普遍更新,不再具有一种从零出发彻底改变世界的含义。一场革命也不再被认为必须是一种充满暴力,宏大场面或悲壮性质的骚动,冲突,它常常是静静的,历时长久的。〞以下历史事件中在这种“革命〞定义之外的是〔 〕
A.辛亥革命 B.工业革命 C.文艺复兴 D.光荣革命
2 / 7
. . . . .
19.“如果基督教国家参与镇压这场运动将是很悲哀的,因为起义者们抱着一种争取进步的激情和作全面改革的意向,„„目前显得较可取的惟一政策,„„防止与战双方发生任何政府层面的瓜。〞这那么材料反映出 〔 〕
A、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英取中立政策 B、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防止介入 C、北伐战争时期英国奉行中立政策 D、辛亥革命时期英用外交孤立政策
20.19世纪中叶,西方的影响虽然消弱了清政府的权威,但清政府真正的权威危机是来源于农民的造反运动与部阶层的别离倾向〞,“农民的造反运动与部阶层的别离倾向〞是指〔 〕
A.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和戊戌变法 C.太平天国运动和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和洋务运动
21.以下是一份护照的主要容:兹有本国人名口口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 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与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该护照出现的时间不可能早于 〔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2.《重读近代史》一书中有这样的表达:“〔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反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与这一表达相关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国民革命
23.临时政府成立时,参议院决定采用沪军都督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为国旗,以共进会的十八黄星旗为陆军旗,以战友陆皓东设计的青天白日三色旗为海军旗。这说明( )
A.团结意识增强 B.革命阵营达成协议 C.观念深入人心 D.平等成为共识
24.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辛丑条约》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多涉与开埠通商和割地等条款;后一阶段,列强要求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对此认识不正确的选项是( )
A.列强从对中国侵略的主要目标由攫取经济利益转变为对中国领土的瓜分 B.中国反动势力由对列强妥协退让变成列强在华的统治工具 C.条约容的变化深刻反映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D.这种变化是列强对华侵略从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到资本输出为主的一种表现
25.1861年4月,曾国藩的幕僚烈文看到一本新印书后,在日记中写道:“其中所言,颇有见识……法法类,皆是效法西人所为,其钦折西人,殆为心悦诚服,而于夷情最谙练……观此书,那么贼中不为无人。〞材料中的“书〞应为( ) A.《各国律例》 B.《天朝田亩制度》 C.《资政新篇》 D.《变法通议》
26.材料一: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70年>> 材料二:辛亥革命――是一次巨大革命意义的历史性变革――为以后的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打开了道路。
――《关于建国以来假设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 材料三: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化民族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十五大报告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3 / 7
. . . . .
〔1〕材料一与材料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是否矛盾?你是如何理解的?〔5分〕 〔2〕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革命?〔5分〕 〔3〕辛亥革命为中国新主义革命创造了哪些有利条件?(6分〕 27.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康熙帝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假设将要务分任于他人,那么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东华录》〔清〕 材料二 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的财产,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并赋予其权力的目的,是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那么,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人们因此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英〕约翰・洛克《政府论》〔1688年〕
材料三 〔一〕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八〕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九〕议会演说之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询问。――〔英〕《权利法案》〔1689年〕 请回答:
〔1〕概括指出材料一与材料二观点的不同之处。〔4分〕
〔2〕结合材料一、三和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中英政治体制的不同特点。〔4分〕 〔3〕分析中英不同的政治体制给两国历史开展带来的不同影响。〔6分) 〔4〕从治理国家的角度来看,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趋势?〔2分〕 28.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1835年6月格拉斯哥印度协会致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信件〕:中国行省垄断贸易,压迫英商,且常常发生破产事件,而英商又无生命财产保障,从此,都妨碍英国对华贸易,不符相应于中国的庞大市场与英国开放贸易自由的机会……我们认为陛下政府倘在中国沿海取得一个或几个岛屿,作为进展贸易的基地,以防止中国政府的勒索、控制和烦扰,那么必将对于我们的对外贸易大有好处。——《英国资产阶级纺织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 材料二 英国对华走私鸦片表(单位:箱) 年份 1816 1824 1834 1835 1837 1839 鸦片 约4000 12639 21785 30200 39000 40200
材料三 〔1839年10月巴麦尊致义律件〕……陛下政府对于今年春天事件所已经形成的意向,为了指导你的运动这是很重要的,你应该首先得知其事。 陛下政府感觉,对于中国人所加于不列颠人民和女王官吏的暴行,不得不表示愤怒。陛下政府认为,绝对必须把大不列颠和中国的今后关系安置在明确而安全的根底之上。为此,陛下政府意将派遣海军到中国海去,可能还有少量陆军。——《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局部 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怎样的一种需求?你怎样理解所谓中国政府“压迫英商〞“勒索〞“控制与烦扰〞这些话?〔5分〕
〔2〕结合材料二说明鸦片走私的趋势,针对鸦片走私,清政府态度如何?结合材料二分析此态度。〔5分〕
〔3〕材料三中的“事件〞指什么?对材料三中的“暴行〞如何理解?“明确而安全的根底之上〞指什么的根底?为了维护此根底,英国政府决定怎么办?〔8分〕
4 / 7
. . . . .
26.〔1〕不矛盾。(1分)因为中华民国成立后,帝国主义的特权没有被取消,实权又被袁世凯所窃取,因而民国的成立在当时没能实现民族独立、与社会进步的目的。但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完毕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以后的革命打下了根底。〔4分〕
〔2〕从历史开展的整体上看,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进步。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资产阶级领导,由人民群众参加,以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国以与争取民族独立为目标,并为民族资本主义开展扫除障碍而进展的革命运动,因此是完全意义上的民族革命。〔5分〕
〔3〕打乱了反动统治秩序,使它再也无法重新统治下去;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开展,从而为新主义革命提供了经济条件和阶级根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和觉醒,促使先进的知识分子探索新的救国救民道路。〔6分〕
27.〔1〕不同:材料一认为皇帝应总揽全国一切大权;材料二认为权力来自人民,对抗强暴统治是上帝赋予人民的权利。
〔2〕不同特点:明清时期中图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3〕不同影响:中国的政治体制虽然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开展,但它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开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英国的政治体制有利于资本主义开展,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政治化进程。
〔4〕趋势:从人治向法治转化。
28.〔1〕英国资产阶级迫切想打开中国市场。由于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政府实行闭关自守,所以英国对华贸易受阻,所谓“压迫英商〞“勒索〞“控制与烦扰〞等话语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对这种情况的不满。
〔2〕呈上升趋势。清政府进展了严厉的禁烟运动。通过材料二可以看出清政府并没有彻底杜绝鸦片走私的决心和措施,因为走私总量在不断增加。
〔3〕指虎门销烟。所谓“暴行〞也指此事件,说明英国政府对中国禁烟的强烈不满,但销烟是中国人民保卫民族利益的正义行为,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是壮举。根底指中国主权丧失,使中国沦为听命于英国的非主权国。英国决定使用武力。
解析:
(1)对材料一有效信息的提炼,注意用材料中的用词来判断,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些词进展分析。〔2〕中最后一问注意分析角度,因为禁烟彻底,鸦片就不会呈上断上升趋势,反之,那么禁烟不彻底。〔3〕中注意对根底的分析要建立在中国市场被打开,而惟英意所行的根底之上,所谓的安全是英为所欲为,中国那么听之任之,所以这个根底是不平等的。此题主要是对鸦片贸易、中国的禁烟运动和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等根底知识方面进展考查。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5 / 7
8 9 10 11 12 13 . . . . .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二 材料题 26.
—————————————————————————————————————————————————————————————————————————————————————————————————————————————————————————————————————————————————————————————————————————————————————————————————————————————————————————————————————————————————————————————————————————————————————————————————————————————————————————————————————————————————————————————————————————————————————————————————————————————————————————————————————————————————————————————————————————————————————————————————————————————————————————— 27—————————————————————————————————————————————————————————————————————————————————————————————————————————————————————————————————————————————————————————————————————————————————————————————————————————————————————————————————————————
6 / 7
. . . . .
————————————————————————————————————————————————————————————————————————————————————————————————————————————————————————————————————————————————————————————————————————————————————————————————————————————————————————————————————————————————————————————————————————————————————————————————————————————————————————28 ——————————————————————————————————————————————————————————————————————————————————————————————————————————————————————————————————————————————————————————————————————————————————————————————————————————————————————————————————————————————————————————————————————————————————————————————————————————————————————————————————————————————————————————————————————————————————————————————————————————————————————————————————————————————————————————————————————————————————————————————————————————————————————————
7 /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