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历史复习专题24

2020-01-16 来源:爱go旅游网
专题十七: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

第一:各时期经济发展概况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社会经济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最大特点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近代前期是半殖民地半

封建经济的开始、形成和发展时期。

1、三个阶段经济概况

(1)十九世纪中晚期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西方商品涌来时起防洪作用的堤坝,封建的“闭关锁国”政策正是以此为根底的。

从鸦片战争开始,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出现了一个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它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造成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大批破产,加深了中国人民的灾难;另一方面,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造成了商品市场,客观上又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外国人在中国开办企业,是中国大地上最早出现的近代企业,虽然其主观目的是经济侵略,但客观上又给中国带来了近代化的技术、设备以及企业的管理制度,同时也造就了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人。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后,随着清政府洋务运动的开展,出现了中国自己的近代企业。这些洋务企业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些进步人士探索富国强兵之路的产物,军用工业基本上是封建性近代企业,民用工业则基本上是以利润、市场和价值规律为基础的资本主义企业,但也保留有不同程度的封建性。

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出现和发展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所以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产生了进步的生产方式——民族资本主义。

上述情况明显反映了鸦片战争后20年间我国经济的发展,它主要体现出我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特征。另外,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打败清政府,以不平等条约为保护加紧商品输出和非法的资本输出,中国逐步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伴随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在封建社会的母体内产生了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而又使中国的经济明显地表现出半封建的特征。

在认识这段时期中国经济变化问题上,我们要充分理解马克思对列强侵略双重作用的论述。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的自然经济被瓦解,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提供了产生的条件,洋务运

动的开展确实又是中国开始采用西方先进技术武装自己的具体行动。我们有理由认为,洋务派是中国近代化的先驱,中国经济近代化是从洋务运动开始的,不过没有成功。

(2)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西方列强的对华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通过资本输出的种种方式(贷款、开矿、修路、办厂等),列强基本上控制了中国的财政、铁路干线,霸占了中国的许多矿山资源、土地资源,加强了对中国民族资本的压迫。但这种侵略客观上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加上清政府为增加税收,放宽民间办厂政策,使民族资本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他们在政治上的表现就是领导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正是因为民族资本有了初步发展,才为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提供了经济基础,也才会发生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另外我们还要看到,清政府在革命形势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也说明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近代化是大势所趣,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3)一战期间

由于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再加上辛亥革命取得部分胜利的影响,“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成为当时两大进步潮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被称为“短暂的春天”。由于民族资本企业的发展,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准备了条件。

我们看到民族资本这种列强压制大,发展小,列强放松压迫,又有所发展的昙花一现似的发展充分显示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性。民族经济在列强和封建势力的夹缝中顽强挣扎、艰难生存,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发展十分缓慢。

2、各经济成份的性质及地位

(1)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形式,其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这是维护较低生产力水平之上的男耕女织和很少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发展趋势是走向解体,但长时期内仍占主导地位,是晚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统治的经济基础,是中国最落后的生产关系和阻止中国社会进步的根源。中国要进步、要发展必须改造自然经济,反对封建统治。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是适应西方列强侵略需要在中国出现的经济形式。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其发展突飞猛进。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起到二十世纪初,逐渐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在政治上,外国侵华势力事实上成为凌驾于清王朝之上的“太上皇”。而中外反动经济政治势力相互勾结是造成中国人民苦难,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中国要进步、要发展、要富强就必须贩反对外来侵略。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近代最进步最革命的经济成份,政治上表现是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等提供了经济基础。但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民族资本主义的缺陷:先天不足,后天畸形。从他们产生的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从资金技术上看难以与外资抗衡;从部门上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从发展原因看客观上是西方列强之间的矛盾为其发展提供的机会。可以想见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之艰难,力量之软弱,这决定了资产阶级政治运动不可避免的缺陷和必然失败的命运。一战期间,民族资本工业虽有长足进步,但仍无法改变这一局面。

3、经济特征及各经济成份的关系

近代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济主要特征是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

这种特征决定了阶级关系的复杂性,体现出在变化转折中的社会特征,各种经济成份的关系及各自地位决定中国近代政治关系和政治走向。例如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一进入中国就受到自然经济的抵制,因为当时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后来适应中外反动统治的需要,两种经济又出现相互依赖的关系。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外国侵略势力更从主观上维护中国封建势力。政治上表现为外国侵略势力与清王朝之间既矛盾又勾结的关系,从总体上看是由矛盾斗争为主向以勾结为主转变。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极大地出近自然经济的解体,在此基础上,中国民族工业诞生。这种新的经济成份及瓦解冲击着自然经济,又对外国经济侵略起重大抵制作用;另一方面,民族工业又不可避免地带有对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经济的依赖性。这又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表现出来的革命性和软弱性。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社会经济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又增加了新的成分,出现了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经济。

1、五种经济成份并存 ①封建自然经济

封建自然经济处于被消灭过程中,其它四种经济形式的发展都在不同程度上瓦解着自然经济。自然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又有相互依赖的关系。 ②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卷土重来,使刚刚有所发展的民族工业纷纷破产。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进一步便利了西方列强贵对华资本输出,列强加强了对中国财政经济的控制。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为达到其“以战养战”的目的,采取多种手段掠夺工矿业、农业和财政金融。解放战争期间,美国通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获得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方面的特权,美国商品获得独占地位。 ③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占统治地位。这是因为南京国民政府一成立就凭借国家政权,依靠英美帝国主义,积累巨额财富。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中国经济得到一定发展,但在经济发展中获益最大的是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经济统制政策,进一步加强了四大家族的经济垄断,官僚资本急剧膨胀。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把大量社会财富消耗在战场上,加强对广大人民的盘剥,造成工商业倒闭,农业产量急剧下降,国统区经济处于崩溃边缘。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这股反动的经济实力对中国的统治基本结束。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膨胀、衰亡的过程决定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政治兴衰过程。 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如果说在旧民主主义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曾经有过一定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还一度充任过革命的领导阶级,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外国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排挤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日益走向萎缩。在中国共产党控制的地区,由于中共政策的正确,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反而得到一定的发展。 ⑤新民主主义经济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解放区实行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最终战胜了官僚资本和封建经济而占据了统治地位。它由多种经济形式构成:个体小农经济、小工商业者经济、开明的地主富农经济、民族资本经济以及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农业互助经济和公有性质的军事和民用经济。

2、正确认识五种经济成份 ①两种经济的性质和含义

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是为适应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倾销商品、资本输出和掠夺资源而产生的,是四大家族凭借国家政权,采取强制掠夺的方式迅速聚敛巨额财富形成的。它是国家政权和垄断资本结合的国家垄断资本,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特有现象。它产生和发展规律同西方资本主义截然不同,它最能反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的特点,它没有经过自由竞争阶段,它一形成就是以垄断的形式出现。抗日战争中,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进一步加强四大家族的经济垄断,使官僚资本急剧膨胀,1941年底官僚资本已占全国资本总额的一半,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加紧剥削,滥发纸币,经济处于崩溃边缘,同时四大家族继续聚敛财富。这些又造成民族资本萎缩、倒闭。解放后,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将其转化为国营经济。

新民主主义经济:它不是一种完整的经济形式,而是一种“革命型”的经济形式,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处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过程中的过渡形式的经济。这种经济形式在新中国成立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或解放区,它是由各种不同的经济成份共同存在而形成。正如民主革命阵营由多个革命阶级阶层组成一样,它本身又是由多个经济形式构成,个体小农、小工商业者、开明的地主富农、民族资本企业也包括在内,以及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农业互助经济和公有性的军事和民用企业等。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代表着民主革命各革命阶层的经济利益。它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过程。因为它是革命过程中的过渡形式,所以其经济政策也表现出革命性: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保存或限制富农经济,保护中小工商业者,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 . ②五种经济成份的相互关系及发展趋势

A、自然经济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除自然经济以外的四种经济的发展都在瓦解自然经济。自然经济的趋势是:衰落消亡,最终被消灭。

B、外国资本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相互勾结,相互依赖,也相互矛盾。外资在中国的侵略势力被推翻、赶走;官僚资本在解放后被没收。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夹缝中生存,既具革命性,又具妥协性。在旧中国,发展趋势是日益萎缩;在新中国通过赎买政策被改造。

D、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中外反动经济的严重阻碍,同时其发展又日益改变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状况。趋势是在旧中国日益发展壮大,在新中国通过短期发展后经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经济。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现代史开始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因此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又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在这4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建设成就,也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

1、过渡时期(1949.10—1956)

1949年到1956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人民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并取得社会主义改造的决定性胜利,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也是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过渡时期以1952年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三年,主要是祖国的统一,巩固政权、没收官僚资本和恢复国民经济。同时进行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运动,继续完成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新中国内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限制与反限制的斗争也初步展开,集中体现在“三反”、“五反”运动中。后四年,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我国开始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并开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指标,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建立起以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主义制度。在短短的七年内,实现革命性质和社会性质如此深刻的转变,这是中国历史上的创举和伟大进步。

1)前期:经济的恢复时期。

民主革命的胜利,党和政府逐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面临国民政府留下的经济崩溃局面,恢复时期党和政府在城市中首先没收官僚资本和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

同时领导人民群众与投机商人展开斗争,稳定物价,夺取市场领导权,政府因此赢得人民信任;

在工矿企业中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主要是生产关系方面)极大提高了工人积极性;

还对民族工商业采取合理调整,使利于国民生计的资本主义经济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在农村,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经三年土改实现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到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民个体土地所有制)的转变,此后切实保护他们的土地所有权和经营自主权,采取合理的政策和措施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到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因此1949年—1952年又称作经济恢复时期。

从经济基础角度看,这段时期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范围内新民主主义经济确立。具体内容就是:土地改革确立农民土地所有制;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允许私营工商业的发展等。这些政策是由中国的国情和中国革命实际决定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阶段,经济特征是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份并存。

(2)后期:经济建设的开始时期。

在经济恢复的基础上,1953年党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把工作重心转向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建设中的社会主义制度上。到1956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完成,生产资料公有制成为中国社会唯一的经济基础(包括国营、公私合营、集体所有)。同时社会主义工业化也随着“一五”计划超额完成而奠定了初步基础。这段时期的经济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形成(即苏联模式)。

2、曲折前进的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1956—1966)

1956年到1966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开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是从经济体制上说还是苏联模式,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