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1年中考热点主题阅读排行第五名:文化传承(三)

2021-01-18 来源:爱go旅游网
2011年中考热点主题阅读排行第五名:文化传承(三)

特邀主讲/浙江 柯晓阳

子题3:人物之光

热点考题链接

本话题的现代文在120份中考调查试卷中有6篇。如:

1.《忆冼星海》(2010·北京) 2.《中国最后一位大儒》(2010·湖北宜昌) 3.《但丁的目光》(2010·江苏常州) 4.《忘记玄奘是可悲的》(2010·江苏扬州) 5.《袁隆平》(2010·内蒙古呼和浩特) 6.《夜读岳飞》(2010·山东泰安)

实战演练一

守住你的高地

鲁先圣

任何一个从事艺术的人,都渴望在艺术的世界里建立自己的高地,与同辈比肩,让后世仰望。遗憾的是,很多人虽然在纯粹的艺术技巧上出类拔萃,却没有建立起自己的高地,没有成为让人敬仰的艺术大师。有的人则不同,他们在努力追求艺术技巧的同时,更严肃地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品格追求,用自己的毕生精力,坚守着自己的精神高地,最终成为被世人公认的一代宗师。

2010年6月25日仙逝的吴冠中先生,是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是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他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探索,2000年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不仅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也是首位亚洲人获得这一职位。他的精神正可用他的一本书名来概括,就是“要艺术不要命”。

最近几年,眼见自己的作品在拍卖市场行情越来越高,吴冠中却一反常态将作品捐赠给了各大美术馆。他一生捐出来的作品数以千百计,几乎包括了他各个时期的精品力作。2009年底,他将56件近年力作和16件珍贵名师收藏捐给浙江美术馆和母校。这些作品连续数月在浙江美术馆展出,感动了千万观众。他这样告诉人们:自己的作品,越是下一代的越理解,所以他的作品要尽可能地留下来,留在美术馆,让后人有所参考。这位身材瘦弱的南方老人以强大的精神力行了自己对鲁迅精神的继承,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因为在他看来,走上艺术的路,就是要殉道。他还说,要做好艺术,还需要痛苦,而他的心永远被苦缠绕着。

吴冠中一生上演了无数的烧画事件。上世纪50年代吴冠中创作了一组井冈山风景画,后来他翻看手头原作,感到不满意,便连续烧毁。此后1966年,“文革”初期,他把自己回国后画的几百张作品全部毁坏后烧掉。1991年9月,吴冠中整理家中藏画时,将不满意的几百幅作品也全部毁掉,此举被海外人士称为“烧豪华房子”的毁画行动。他对这一豪举给出的解释是:保留让明天的行家挑不出毛病的画。而在烧画的同时,吴老对伪作的出现更是毫不含糊,直至对簿公堂。1993年11月,74岁的吴冠中状告两家拍卖公司拍卖假冒他名义的伪作《毛泽东炮打司令部》侵权,要求对方停止侵害、公开赔礼道歉。最终,吴冠中胜诉。此后吴冠中不停地与伪作做斗争。

2005年12月11日,一幅署名吴冠中的油画《池塘》在北京翰海拍卖公司拍卖。2008年7月1日,经过吴冠中本人的亲自辨认,该画被认定为伪作,他在画作中签上“此画非我

所作,系伪作”。2009年,香港佳士得所拍的一幅署名为吴冠中《松树》的作品也被吴冠中本人证实为伪作,吴冠中当时告诉记者:“现在拍卖行所拍的假画都编了很多故事,那都是不能听的,假画就是假画。”

吴冠中的家是个小四居,一入客厅就可以看出主人在生活上的简朴,几乎没什么装修,家具也都用了好多年,与平常人家无异。偶尔有点区别的是,房内摆上一些艺术品,让这个家充满了艺术气息。而在美术圈流传较广的是,吴冠中经常在楼下类似摆地摊的剃头老师傅那里剃头发,平日里更是长年穿一双运动鞋。与此同时,吴冠中的作品在拍卖艺术市场上屡创新高。作为其生前最后一幅公开拍卖的作品,在翰海2010春季拍卖会上,他1974年创作的油画长卷《长江万里图》以5712万元人民币成交。

人们知道,吴老物质生活追求的是最低点,艺术创作追求的是最高点。对于艺术,吴冠中觉得是要有殉道精神的。他常给那些热爱艺术的年轻人的提醒是:热爱美术是好的,可以增加各方面的修养,但是你真的要成为画家,成为一个艺术家,不那么简单,没那么多人都成为艺术家。因为,要成为艺术家的条件太复杂了,除了要功力,要学术经验,他还要痛苦。没有痛苦,不容易培养人。他曾说自己一生就在痛苦,晚年还作过一幅油画《苦瓜家园》,并说“苦,永远缠绕着我,渗入心田”。

对艺术的精益求精,对民族大义的赤诚热烈,______ ,______,堆积而成了一代艺术大师的精神高地!在这个闪耀着耀眼光芒的高地上,我们领略到了一位艺术大师之所以成为艺术大师的境界与襟怀。

(选自《河北日报》2010年9月26日,略有改动)

1.标题品读。标题“守住你的高地”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思路提示:搜索与“高地”相关的材料,从中筛选出与作者思想中“高地”意义最切合的信息作答。)

2.文意理解。你对吴冠中先生在艺术上的“殉道精神”是怎样理解的?

(思路提示:找到“殉道”在文中所处的两处位置,通过比较和联系前后文推断出“殉道精神”的含义。)

3.要点概括。根据文章内容,在最后一段画线处填入两个合适的短语。

(思路提示:在排除“对艺术的精益求精,对民族大义的赤诚热烈”后,看看文章主要还写了哪两方面内容,并按“对„„的„„”的结构组织文字。)

4.手法分析。倒数第三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思路提示:通过关键词语“与此同时”判断写法,通过关键句——下一段首句,判断这样写的目的。)

5.内容探究。海外人士将吴老的“烧画事件”称为“烧豪华房子”的毁画行动,你赞同这一看法吗?为什么?

实战演练二

三千步里识人

张 峰

晚清名臣曾国藩颇有用人之明,曾提拔了左宗棠、李鸿章等名臣。他有着精明独到的判断力,常常能慧眼识英雄,为朝廷发掘了不少的人才。

某次,李鸿章带了三个人请曾国藩任命差遣,当时曾国藩刚吃饱饭在散步。他有饭后缓行三千步的习惯,所以那三人就在一旁恭候。

散步之后,李鸿章请他接见那三人,曾国藩却说不必了。李鸿章很惊讶,曾国藩说道:在散步时,那三个人我都看过了,第一个低头不敢仰视,是一个忠厚的人,可以给他保守的工作;第二个喜欢作假,在人面前很恭敬,等我一转身,便左顾右盼,将来必定阳奉阴违,

不能任用;第三个人双目平视,始终挺立不动,他的功名,将不在你我之下,可委以重任。”后来三人的发展,果然不出曾氏所料,而第三人就是开发台湾有功的刘铭传。

缓行三千步,不过一小时的光景。就这一小时的光景,决定了三个人的命运。有人也许要说,这曾国藩,也太绝对了吧。其实,一个人的品性,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从他细微的形态动作中看出来的。曾国藩的高明就在于,他在缓步的过程中不动声色地仔细观察了三个人。这是一场未曾事先通知的考试。因此,三个人的表现也都发乎本性。第一个人低头不敢看曾国藩,显示了此人的胆小、老实与忠厚;第二个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显示出此人的趋奉与虚伪;第三个人“双目平视,始终挺立不动”,一个缺乏毅力和自信的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一叶知秋,三个人短时间内的表情神态,的确传达出了他们不同的品性。

又想起一个现代的用人故事。北京某高校一位教授带着一批应届毕业生到国务院某部去见习。教授的学生由该部部长亲自接待。在部长给这些大学生递茶时,只有一个学生站起身来,双手接过茶杯,说了一声“谢谢”,其他的学生都心安理得地坐着,一副泰然自若的样子。事后,部长打电话给教授,让那位站起身来接茶的毕业生到部里来报到。直到这时,部长才告诉教授,这次接受见习,部里还有一个打算,就是在这批毕业生中选拔一个人。

一个人的素养和品性,总是反映在他细微的形态动作里。善于识人者,往往察人以微。曾国藩三千步里的用人之道,该给今日的千里马以什么样的启迪呢?

(选自《今晚报》2010年8月23日)

基础层级演练:

1.下列词语均出自文段之中,其中对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阳奉阴违(暗地里) B.一叶知秋(了解,知道) C.察人以微(从) D.用人之道(道路)

2.这篇文章阐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3.当部长给毕业生递茶时,“其他的学生”能够心安理得、泰然自若的原因是什么? 发展层级演练:

4.第三段写曾国藩暗察三个人时,为什么要指名道姓地将“刘铭传”的姓名写出来? 5.有人认为倒数第二段写到的“现代的用人故事”可以略去不写,对此你有何看法?请说明理由。

6.联系实际,结合你自己的经历感受,以“细微之处见精神”为话题写一段60字左右的文字。

写作拓展延伸:

7.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一个善意的微笑,能让人感觉到你的善良;一句平淡的问候,能让人感受到温暖的友情;一份工整的作业,能体现你严谨的治学态度;一次不经意的礼让,能显示你宽容的胸怀„„请你以“于细微处见 ”为题,在空格内填入一个合适的词语后写一篇文章,体裁自定,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守住你的高地》:1.在努力追求艺术技巧的同时,严肃地坚守自己的精神品格追求。(表意相近即可)2.要做好艺术,心需要被痛苦所缠绕,不经历痛苦,就无法在艺术上有所成就。(意近即可)3.示例:对金钱财富的视若浮云 对后学的博爱感召 4.对比。突出吴老物质生活追求的是最低点,艺术创作追求的是最高点。 5.提示:赞同或反对均可。若赞同,可以“吴老的画是艺术界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为理由;若反对,可以“保留让明天

的行家挑不出毛病的画是艺术的最高追求”为理由。

《三千步里识人》:1.D(意为“方法”)2.一个人的素养和品性,总是反映在他细微的形态动作里。善于识人者,往往察人以微。 3.部里没有告诉他们要从他们之中选拔一个人,他们认为这仅仅是一次见习。 4.证实曾国藩“三千步识人”这一故事的真实性,突出曾国藩的识人之能。5.这段文字写了现代的用人故事,进一步证明“三千步里识人”的普遍适用性,告诉人们应重视自己细微的形态动作;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也使得文章的观点更鲜明,因此不能略去。(言之成理即可)6.提示:能围绕从“细微之处”培养自己的良好习惯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7.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