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内蒙古自治区西乌珠穆沁旗勘查区煤层发育特征及对比依据

2021-09-13 来源:爱go旅游网
垫 Q: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nnovation Herald 工业技术 内蒙古自治区西乌珠穆沁旗勘查区煤层发育特征及对比 依据① (1.青海煤炭地质勘察院青海西宁陈增福’王淑梅 810000;2.东北煤田地质局一O一勘探队辽宁调兵山112700) 摘 要:内蒙古自治区西鸟珠穆沁旗吉林高勒浩沁勘查区独立编号的煤层有26层,其中主要可采煤层为7,8,0、10、18层。10.18层为本区最主 要可采层。本区舍煤地层为白垩系下统白音花组上段,为一套陆相碎屑沉积岩系,共含2个含煤段。煤层对比主要采用标志层法,层问距法及测 井曲线形态组合等为依据进行对比。本勘查区内的煤层沉积不稳定,煤层层数多,而且煤层结构复杂,各分煤层层位对比困难,但主煤层10煤 和l8煤全区比较发育,在测井曲线上反映的物性特征明显。因此以l0煤和l8煤层作为全区煤层对比的标志层,对比较为可靠。 关键词:勘查区 地层 可采煤层 对比方法 可靠性 中图分类号:P6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674—098x(20l3)06(b)--0086--02 以下局部发育两层煤,煤层号为1 9煤、20 2勘查区煤层发育特征 1煤层分布特征 浩沁勘查区位于西乌珠穆沁旗西部,隶属西 煤。煤为褐色、黑色,弱沥青光泽至沥青光 2.内蒙古自治区西乌珠穆沁旗吉林高勒 乌珠穆沁旗吉林高勒镇管辖,中心坐标为: 北纬:44。32 00 ;东经:117。06 54 。东 泽,底部煤层外生裂隙较发育,裂隙内无充 填物,煤中含少量黄铁矿微粒集合体。本 l51.96 in,全区发育。 全区分为上煤组及下煤组。 (1)上煤组:主要发育在勘查区的中 7层。煤层号自上而下为1、2、3、4、5、6、7 煤。 西长6246 m,南北宽37l8 m,勘查区面积 段钻孔揭露厚度85.44~326.65 m,平均 部及东北部,富煤中心在区内东北部,含煤 23.22 km 。勘查区煤层有26层,其中主要 可采煤层为7、8、9、10、18层。l0、l8层为本 (2)中部砂岩、泥岩段(k,b ) 本段以泥岩、砂岩为主。泥岩以灰色、 区最主要可采层。勘查区内的煤层沉积不 分煤层层位对比困难,但主采煤层10煤和 l8煤全区比较发育,在测井曲线上反映的物 (2)下煤组:全区发育,富煤中心在区 内中南部,含煤4层。煤层号自上而下为10、 8、9、10煤层,18煤向东逐渐分叉为ll、l2、 稳定,煤层层数多,而且煤层结构复杂,各 灰黑色为主,块状构造,层理不明显,本段 铁矿结核,基本全区发育,是划分上、下含 泥岩比上部泥岩稍硬。泥岩中含透镜状菱 1 8、19、20煤层。其中l0煤向东逐渐分叉为 煤段的标志层。砂岩以灰白色、灰色细砂 1 3、18煤层。 岩为主,块状构造,参差状断口,含有少量 2.2含煤性 砾石,较硬。本段全区发育,钻孔揭露厚度 性特征明显。因此以l0煤层和1 8煤层作为 全区煤层对比的标志层,对比较为可靠。 勘查区属于陆相成煤环境,由河漫滩 相、湖滨相及湖泊沼泽相组成。在含煤盆地 1地层 1.1中生界(Mz) 3.9~47.93 m,平均为25.75 m。 (3)上含煤段(klb, ) 形成初期,沉积了侏罗系上统布拉根哈达组 1.1.1 侏罗系上统布拉根哈达组 (J 3b) 本段以灰黑色泥岩为主,含煤7层,主 的灰白色、灰色、灰紫色凝灰岩、流纹岩夹 要发育在本区的中部及东北部。泥岩为 凝灰火山角砾岩,构成了煤系地层的基底。 岩性主要为灰白色、灰色、灰紫色凝 块状,质软,含炭质泥岩薄层。煤为褐黑 并沉积了下煤组和上煤组地层。 灰岩、流纹岩夹凝灰火山角砾岩。厚度约 色、黑色,弱沥青光泽至沥青光泽,以叶片 2.3可采煤层 2l49 m,与下伏侏罗系上统道特诺尔组呈 状结构为主,局部含少量黄铁矿集合体。 3.5~100.18 in,平均为68.88 m,全区大 部分发育。 本区上煤组及下煤组共见煤层26层, 13、18、19、20号煤层均为可采煤层。 2.3.1上煤组 不整合接触。为本区煤系地层的基底。 1.1.2白垩系下统白彦花组(K b) 下段(K.b。): 该段以灰绿色、灰色为主,岩性主要 为泥岩、粉砂岩,夹砂砾岩、砾岩、泥质 160 113。 其中4煤、7煤较为发育,本段揭露厚度为 其中l、2、3、4、5、6、7、8、9、10、1l、l 2、 (4)上部砂岩、泥岩段(k b, ) 上煤组含煤7层,煤层号分别为l、2、3、 1煤:呈线状分布的孤立可采点, 可采面积3.9 9 k ITI 。煤层赋存深度 3 81.28~492.47 m,平均434.55 m以上, 以灰色、灰黑色泥岩为主,少量灰绿 4、5、6、7煤。 构造为主,不显层理,参差状断口,较软。 本段揭露厚度l60.22~32 8.87 ITI,平均为 261.39 ITI,全区发育。 粉砂岩,夹薄煤线、炭质泥岩,厚度大于 色,局部为砂岩与泥岩互层,泥岩以块状 上段(k b ): 该段为本区的含煤地层。岩性主要为 一可采平均厚度1.87 i33,煤层结构简单,本 层为局部可采煤层,属于不稳定煤层。 套陆相细碎屑岩石,本次勘查未全部揭 1.2新生界 1.2.1上第三系(N) 粉、细砂岩,半固结,质软,局部泥岩具塑 112.93 m,全区发育。 露。钻孔最小揭露厚度为245.66 1TI,最 大揭露厚度为6 32.20 ITI,平均揭露厚度 45 9.3 6 ITI。按岩性、颜色可为以下4个亚 段; 2煤:发育在本区东北部,呈北 采面积5.7 3 k m 。煤层赋存深度 440.00 m,可采平均煤厚3.45 m,煤层结 岩性主要为褐红色,棕红色泥岩,夹 西向展布,向西部及南部尖火,可 性钻孔揭露厚度87.50~127.45 m,平均 3 8 3.3 5~5 0 0.3 8 m,平均赋存深度 (1)下含煤段(k b,。) 本段以灰黑色泥岩为主,含煤1 3层。其 1.2.2第四系(Q) 构简单,属于局部可采,为不稳定煤层。 3煤:主要发育在本区中北部, 可采面积4.2 1 k m 。煤层赋存深度 3 96.56~521.02 m,煤层平均赋存深度 中以9煤、10煤、l 8煤发育最好。1 8煤底板 以下泥岩为黑色,较细腻,见滑面,含腹足 主要为浅黄色、褐黄色细砂,松散。夹 棕色粉质粘土,局部含砾石,见植物根系。 类动物化石,为l 8煤底板的标志层。1 8煤 厚度21.35~57.55 ITI,平均34.17 m。 ①作者简介:陈增福(1963.3一),男,青海西宁市人,钻探工程师,大专,1984年毕业于浙江省长兴煤田地质学校,现任青海煤炭地质勘察 院副院长,一直从事钻探工程专业。 86 科技创新导报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型 : ! 工业技术 452.66 m,可采平均厚度3.04 m,煤层结 泥岩为主。 构简单,属于局部可采煤层,为不稳定煤 层。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etion Herald 在勘查区西部各分煤层间距较小,向勘查 3.2.3测井曲线特征对比法 (1)岩层对比法 l 5煤:局部发育,勘查区西部合入16 区东部间距加大,采用层间距法较易对比。 煤,属于孤立可采点。1 5煤顶底板岩性均以 泥岩为主。 16煤:全区局部发育,是孤立点,合向 l7煤。 4煤:呈东西向带状分布,向南部尖 灭,可采面积7.9 8 kNI_ 。煤层赋存深度 3 89.50~5 30.79 m,煤层平均赋存深度 本区岩层中各单一岩层沉积不稳定,但 是通过测井曲线的对比,每段岩层的沉积 459.00 m。可采厚度为1.87~5.41 m,煤 煤层。 南部尖灭,可采面积4.7l km 。煤层赋存深 度409.88~536.37 m,煤层平均赋存深度 478.18 m。可采厚度为2.32~4.05 IYI,可采 17煤:全区局部发育,是孤立点,合向 具有一定规律。根据测井曲线的物性反映, 从上至下可分为四段。第一段为第四纪砂 映;第二段为半固结的泥岩或砂质泥岩段, 电阻率曲线为低阻较平滑反映,泥岩段全 区比较发育;第三段为砂岩或砂砾岩段,电 阻率曲线为高阻反映,全区发育;第四段为 层结构简单,属于局部可采煤层,为不稳定 18煤。 5煤:主要分布在勘查区的东北部,向西 度巨大,在勘查区西部为复合煤层。 可采面积2 3.2 2 km ,煤层赋存深度 3 52.3 1~76 4.8 7 1TI,平均赋存深度在 l 8煤:为本区重要可采煤层,厚 或砂砾层段,电阻率曲线为明显的高阻反 572.73 m以上。勘查区内西部浅,东南部 见煤点平均煤厚度3.16 m。属于局部可采 煤层,为不稳定煤层。 6煤:主要分布在勘查区的东部, 向西部尖灭,可采面积6.7 9 km 。煤 层赋存深度3 94.8 0~5 5 0.1 5 m,平均 赋存深度4 70.72 m以上。可采厚度为 1.5l~7.94 m,属于局部可采煤层,为不稳 定煤层。 7煤:大部分发育,可采面 积l 0.4 6 k m 。煤层赋存深度 3 71.40~5 54.3 5 m,平均赋存深度在 46 3.50 m以上。可采见煤点平均煤厚度 3.2 3 m。为大部可采煤层,属于较稳定煤 层。 上煤组7煤与8煤间大部分沉积一套含 透镜状菱铁矿结核的灰黑色泥岩,为划分 上、下煤组的标志层。 2.3.2下煤组 下煤组含煤4层,煤层号分别为10、18、 l9、20煤。其中10、l8煤均在勘查区西部复 合为一层,向勘查区东部逐渐分叉。 l0煤:向勘查区东部逐渐分叉为8、9、 l0煤3层。18煤向勘查区东部逐渐分叉为l1、 l2、13、14、l5、l6、17、18煤。 1 l煤:局部发育,在勘查区西部合 入l 2煤,可采面积7.10 km 。煤层赋存 深度471.17~667.55 m,平均赋存深度 575.01 Ffl。可采煤层厚度1.68~5.59 iTI, 可采平均煤厚度3.44 iTI。煤层结构复杂, 局部可采,属于不稳定煤层。l 1煤顶底板岩 性以泥岩为主。 l 2煤:局部发育,在勘查区中西部合 入l 3煤,可采面积4.1 3 km 。煤层赋存 深度561.1 5~621.7 3 m,平均赋存深度 602.14 iTl,可采平均煤厚度2.25 iTI。煤层 结构较复杂,局部可采,属于不稳定煤层。 12煤顶底板岩性以泥岩为主。 l 3煤:局部发育,在勘查区中西部合 入1 4煤,可采面积7.3 3 kITI 。煤层赋存 深度55 8.20~685.0 5 m,平均赋存深度 605.34 IN。可采平均厚度5.74 m。煤层结 构较复杂,局部可采,属不稳定煤层。l3煤 顶底板岩性以泥岩为主。 l4煤:局部发育,勘查区西部合入1 5 煤,属于孤立可采点。l4煤顶底板岩性均以 深,纯煤厚度l 3.0 7~61.89 m,可采平均 系段,其岩层的电阻率曲线多呈锯齿状反 煤厚度36.84 m,煤层结构较复杂,全区 映。 可采,属于较稳定煤层。l 8煤与l9煤间距 因为第三段砂砾岩层段位于煤系地层 1.93~38.19 m,平均7.7l 1TI,煤层顶底板 之上,且物性特征明显,所以以该层段做为 岩性以泥岩为主。 岩层对比的标志层。 1 9煤:分布在勘查区东、西部。 (2)煤层对比法 可采面积8.4 3 k in 。煤层赋存深 勘查区内的煤层沉积不稳定,煤层层数 度3 6 1.3 5~7 6 9.5 9 iTI,平均赋存深 多,而且煤层结构复杂,各分煤层层位对比 度在5 7 5.i 4 rll以上。可采煤厚度 困难,但主煤层l0煤和18煤全区大部发育, 0.8 6~7.6 8 m,平均可采纯煤厚度 在测井曲线上反映的物性特征明显。10煤 2.98 II1,煤层结构较复杂,局部可采。l9煤 的曲线特征为自然伽玛曲线和伽玛伽玛曲 顶底板岩性以泥岩为主。 线的幅度顶部呈微波状,且电阻率值偏高, 2 0煤:分布在勘查区东、西部。 均为30~40 0・m。l8煤的自然伽玛曲线和 可采面积3.4 8 k m 。煤层赋存深度 伽玛伽玛曲线的幅值顶部呈锯齿状,电阻率 3 7 8.6l~7 1 5.02 121_,平均赋存深度在 值相对较低。因此选10煤和18煤作为全区 580 m以上。可采煤厚度0.82~3.93 m,平 煤层对比较的标志层。选择1 8煤底板为煤 均可采煤厚度1.8 3 m,煤层结构简单,局 层对比基线。 部可采。20煤顶底板岩性以泥岩为主。 18煤:为结构较复杂的复合煤层,从测 井曲线的对比上可以看出,该煤层由东向西 3煤层对比 逐渐增厚,由北向南变薄至尖灭。 3.1煤层对比依据 3.3煤层对比的可靠性 煤层对比主要采用标志层法、层间距 虽然勘查区内煤层多,厚度大,煤层结 法、及测井曲线特征等方法为依据进行对 构复杂,但主要可采煤层全区发育或大部发 比。 育,厚度大,煤层沉积较稳定,物性特征明 3.2煤层对比方法 显,对比方法正确,依据充足,对比可靠。 3.2.1标志层对比法 勘查区煤层层数多,对比标准层有5 4结语 层: 煤层赋存于白垩系下统白音花组上段, (1)菱铁矿标志层:从全区看在上、下 为一套陆相碎屑沉积岩系,共含2个含煤 煤组间普遍沉积了一套含透镜体的灰黑色 段。煤层倾角一般小于l0。。本区独立编号 泥岩,可做为划分为上煤组与下煤组及7煤 的煤层有26层,其中主要可采煤层为7、8、 与8煤的依据。 9、10、18层。10、18层为本区最主要可采层, (2)10煤标志层:煤层厚度较大,全区 以l0煤和1 8煤作为全区煤层对比较的标志 发育,位于l8煤巨厚煤层的上部,与1 8煤层 层。选择l 8煤底板为煤层对比基线。煤层 间距较稳定,为一较明显标志层, 对比主要采用标志层法、层间距法及测井 (3)1 8煤标志层:煤层巨厚,全区发 曲线形态组合等为依据进行对比。本区煤 育,底板以下为一套黑色泥岩沉积,这是1 8 层沉积较稳定,物性特征明显,对比依据充 煤以上各煤层间泥岩中所没有的,因此1 8煤 足、方法正确,对比可靠。 及其泥岩可为对比标志。 (4)动物化石层:18煤底板下发育一套 黑色泥岩,其中含有少量动物化石,这是l 8 煤已过的标志。此层可做为18煤与19煤区 分的标志层。 3.2.2层间距对比法 本区煤层大多为10、18煤分叉的煤层, 科技创新导报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8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