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期末复习
考试范围:从绪论到第5章。 考试题型:选择题 (其中10道多选) 40分, 简答题5题 30分,材料题1题 15分,论述题1题 15分。
例:
简答题:简述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的决定因素:
答:第一、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是人类生活和人类社会形成的基本条件 第二、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是人类从事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前提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辩析题: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是金融资本。 答:观点正确。
理由:资本的集中和垄断促进银行资本的集中和垄断。大公司既有大量闲置资本为大银行提供充足存款来源,又能获得大银行的贷款。大银行能筹集大量货币资本.迅速增强实力,加剧兼并中小银行,走向垄断。 (2)银行垄断资本与工业垄断资本通过股权结合、人事结合的途径相互渗透融合为一种新型资本,即金融资本。
材料分析题
[材料1]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材料2]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3)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4]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困知而进行。 请回答:
(1)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 (2)材料4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
答: (1)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孔于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以及旬子的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所得,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也不可能一次完成。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包含了在实践中需要理论的指导(以行求知)和在理论指导下的行动(知先行后)这样的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的意义,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论述题: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答:①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在现实活动中,更突出地表现为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客观规律是指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的、物质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规律,它是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都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主体所具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即自觉能动性。 ②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只有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要认识客观规律和按客观规律办事,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在反复的实践和调查研究中,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其本质和规律,从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③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