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与中国文化
美学是人的美学, 是一门突出地运用形象、具体和体验方式,从具体审美活动(美、美感和艺术)中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的人文学科。简洁地说,美学是从具体审美活动中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的人文学科。美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之前已经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中国美学则主要体现在儒释道文化的审美上,而三家思想即主导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
中国传统文化涉及儒、释、道三家,三家的学术内涵构成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儒家最高称圣,佛家最高称佛,道家最高称仙。圣、佛、仙皆由人成。成者,非天生,而是修学的成果。儒、释、道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精神财富,是人类对主客体认识的知识结晶。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以及现代、未来的文明人类的前途,都与儒、释、道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三家学说分别对我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儒
先秦开阔,后世得意传承和发展的一种学术思想 具有浓郁的人本主义精神,其基础是对于心性的体认。儒学的人性论、人生论、修养论、工夫论等都以心性为依据,心既是能思能知的器官,又是人身的主宰和万物的根据,性是天赋的,在一定历史环境下形成的本性。孔子无心性对偶范畴,而只论及“性相近也”,却没有展开。孟子和荀子把性打开,与心相联系,但两人有异。孟子以心为主体道德意识、情感,荀子以心为认知功能和情感意志;孟子以性为内在的仁义道德理性,荀子则与孟子所批判的告子“生之谓性”相近,而发展为“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所以然”即生的追根究底的原因或根据。荀子心性的理蕴,在于心对性起选择作用,人的恶、喜、好、怒、哀、乐的情感则是性的流出,而心对性之情的选择,则蕴含着价值判断。《中庸》心性论在处理主体与客体关系时,逐渐
从主体中走出来,走向形而上学道德论;董仲舒则试图和合两者,把性提升为仁义道德理性,又把性与政治教化相联系。
儒家美学基本特征同时围绕着这样一个基本点:以氏族血缘传统为根基,追求美善统一境界,体现美学与伦理学的一体化。从孔子直到宋明理学,儒家美学有其完整的逻辑发展过程。儒家美学的思想学说,有其保守的方面,常常过分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而忽视艺术的独立特性,重善轻美,重“理”轻“文”。然而,儒家美学也有刚健、进取的一面,对中国艺术和人生有巨大影响。中国艺术理论中的 “明道说”、、“中和之美说”以及“文”以载道说”等,都直接是儒家美学的体现或从根本上受其影响,中国艺术基本上都具有美善统一的风格。中国文人历来在为人处世上追求一种“儒学风范”,这是儒家美学对人格美理想的又一影响。华夏民族的文化风采,更有着儒家美学的深刻印记。
释
一种宗教学说 具体的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了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等,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但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显得非常特殊。凡宗教,无不信奉神的创造及神的主宰,佛教却是彻底的无神论者;因此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类哲学而又非哲学。佛教让人们止恶扬善、自净其意。佛教传入中国后发生了变化,产生了中国化的佛教,即禅宗。它认为“一切皆由心生”,强调心的地位和作用,肯定个性是心灵感受的唯一实在性。
对于国人而言,不论信不信佛,在日常生活及习俗之中,多多少少,均有佛教的成分在内。佛教到了中国之后,经过近两千年的发扬光大,早已接受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所以中国佛教,是外来的文化,也是中国自身的文化。可是,当佛教深入中国的民间而成为普遍化的信仰之后,对于佛教的根本面貌,反而不为大众所知;大众
所知的民间佛教,乃是为求现世利益而供观音菩萨,为求死后安乐而供地藏菩萨,为了消灾祈福而念药师弥陀。活著的时候,为了求财、求寿、求子等到寺院敬香许愿;死了之后,即由亲属请了出家的僧尼,为之诵经超度。一般人所知的佛教,大约仅仅如此。然而,佛教的内容和佛教的根本精神,并不仅是如此。佛教还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建筑、舞蹈、绘画和音乐等艺术领域。
道
先秦原创的固有宗教 距今1800余年的历史,它的教义思想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道家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庄,故道教奉老子为教主。道教以\"道\"名教,或言老庄学说,或言内外修炼,其教义就是以\"道\"或\"道德\"为核心,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道\"而派生,即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后回归自然。具体而言,是从\"天\"、\"地\"、\"人\"、\"鬼\"四个方面展开教义系统的。道教提倡无极,元极,太极,中庸即为'道'的教理,既中庸之道。\"宫观\"是道家最主要的组织形式,它是道士修道、祀神和举行仪式的场所。从审美理想的角度说,道教的宗教理想和宗教追求,同时也是一种富于民族特点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追求,它甚至更多地保持了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学的原生态形式。比如,尚“朴素”的美学爱好,尊“神仙”的美学境界,求“虚静”的审美心态,崇“逍遥”的美学风度,“文非余事”的尚文艺术美观点,“今必胜古”的文艺美学发展论。另外,道教美学思想十分强调生命之美,也强调此岸生活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道教美学思想在漫长的历史和思想变化中,浸透了中华民族伦理主义传统、,强调着人与人关系和个人与社会关系上的伦理原则。因此,道教美学思想中出现将“至善”等于“至美”的观点,出现将“善”、“忠”、“孝”、“仁”、“慈”、“爱”等世俗化伦理标准等同于道教“宗教的”审美判断标准的观点。
综上所述, 儒家美学偏重个性与社会的和谐,禅宗美学偏重个体与自我的统一,道教美学偏重个体与自然的融合。它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形成了今天中国文化的整体格式。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儒释道“为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挖掘我们自己的美学思想以及为后世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文学院09级13班
徐一峰
2011年11月1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