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分析简单数据的过程,体会条形统计图的意义。 2.初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会绘制简单条形统计图。
3.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理解一格表示一个单位。 难点: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会绘制简单条形统计图。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
同学们,你知道吗?生活中常用一些简单的符号来表示事物,比如天气预报,你能说说这些图标表示什么天气吗?
……
北京2012年8月天气情况如下表。晴阴多云阵雨雷阵雨这个月的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
非常棒!这里有2012年8月的天气情况,这个月的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你能把它们清楚地表示出来吗?小组合作,选择你们喜欢的方法来表示这些数据
生合作,师巡视指导。
1
汇报投影
预设:生展示统计表
请展示你们的统计结果,同意他们组的统计结果吗?
还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吗?
生展示象形统计图
晴 阴 多云 阵雨 雷阵雨
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时,一般用一个图形表示一个数据 生展示画“正”字的方法统计
你们真的很厉害,有那么多方法来表示。知道吗?数学是一种别具匠心的艺术。
课件展示象形统计图
师:我们知道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时,一般用一个图形表示一个数据,以圆为例,晴天有9天就垂直画9个大小相同的圆。
这里如果我们用一条横轴,表示统计的天气类型,并将各种天气均匀间隔的填写在横轴下方,
竖直的纵轴,表示每种天气对应的天数,数轴上画上等量的小格,
2
每一小格表示1天 。从0开始,往上依次是1,2,……,根据情况一直到9。
最后,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每种天气的天数。例如,晴天一共有9天,在晴天对应的表格里从下向上画起,一直到9,最后在直条的上面表上数据9。
按照这种方法,阴天一共有6天,则在阴天对应的表格里,从下往上一直画到6,以此类推,直到画完为止,就形成了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的统计方法——条形统计图
观察条形统计图,你能发现哪些信息? ……
条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得出数据,还很便于比较。
对比这三种方法,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1、先来对比象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
象形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都是用图形来表示数据的多少,但象形统计图没有标出相应的数据,不能直接看出各种天气情况数量的多少;而条形统计图标出了数据能直观的看出各种天气情况数量的多少,因
3
此用条形统计图更直观清楚数量的多少
2、再来对比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能更直观地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便于比较 统计表能清楚的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便于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发现,条形统计图能更清楚更直观地表示数据的大小。
数学统计是我们的生活小帮手。 认识吗?课件展示共享单车图片,
这是我这一周对我们社区共享单车的使用情况收集的数据 课件展示共享单车统计表
你能将这个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拿出探究单完成统计图
小小探究员:
观察统计图,你能发现那些信息?
4
共享单车出行情况统计表日期车数一5二2三6四4五7六10日8共享单车出行情况统计图车数109876543210……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日期 共享单车的出现,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积极响应了国家的号召,低碳生活,绿色环保。是很好的出行选择。
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真棒。大家对条形统计图都有了更深的了解,条形统计图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只要你留心,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课件快速展示几张条形统计图,包括横向的)
《条形统计图》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每格表示一个单位的条形图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本节知识的学习为今后学习以一当几的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奠定了基础。在内容选择上,教材以日历的形式呈现北京市2012年8月的天气情况,真实地记录了一个月的天气情况,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内容层次上,结合学生已有经验,呈现了统计表、象形统计图表示数
5
据的方式,在此基础上,再给出条形统计图,通过对比使学生认识并感知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教材注重学生经历数据收集的过程,旨在让学生学会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分析数据并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条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和优势。
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初步经历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文字、图画、简单的统计表等)呈现分类计数的结果。有一定的生活和知识经验,但经历统计的过程还不够丰富、熟练。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认识条形统计图,是后续学习以一当几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
条形统计图效果分析 此课的教学特色是贴近生活,突出核心,抓住特点,激励探究。 一、选择情境,贴近生活,增强体验
教师将原教材中的主题图改为家乡哈尔滨市10月份的天气情况,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由于2014年10月份哈市有5天雾霾天气,从而以雾霾天气为主要情境贯穿课堂始终。课堂上教师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在条形图的基础上自主添加数据,从而形成较为完整的条形统计图。教师出示课前对全国10月份平均雾霾日的统计表,结合这一情境引入绘制统计图的教学环节。在学生掌握制图方法后,教师又借助几个条形统计图的对比,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推理,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统计的核心是对数据进行分析,尤其是超越数据本身的读取。
二、突出核心,获取信息,分析数据
统计的核心是数据分析。此节课,教师为突出这个核心,以获取信息为前提,以数据分析为过程,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引导学生进行了3个层次的学习。1.全面观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构成内容及各自作用。鼓励学生从图像、数据中提取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包括让学生运用得到的信息来回答具体的问题。2.数据之间的读取,引导学生找到图表中数据间的关系,对数据进行操作。3.超越数据本身的读取。通过对3个统计图与雾霾天气增多存在的内
6
在联系的分析,使学生对数据进行推断、预测、推理,逐步提高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数据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抓住特点,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课上,通过观察条形统计图,使学生理解借助条形统计图可以整体从形象上感知各种数据的大小、多少,同时从图中的具体数据掌握数据。这样既可以借助“形”直观地反映出数量之间的差异,便于整体比较,又可以借助数据,便于具体分析。这样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使学生直观掌握条形统计图、数据的大小、便于整体比较的特点。 四、注意拓展和延伸,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以“哈市机动车保有量统计图”大数据为例,引导学生根据大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确定纵轴上表示数据的方法。通过对各种统计图的大概介绍,如:横式条形图、复式条形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在拓展中激发学生探究统计知识的兴趣。
《条形统计图》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3版)对“统计与概率”部分内容做了较大调整,第一学段主要是学会分类,会进行简单的数据收集与整理;第二学段正式学习各类统计图。根据这种内容结构的变化,教材在修订时,从第二学段即本册开始学习条形图,将原来分散在一、二年级的条形图内容合起来进行认识。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以1代多),会用条形统计图来描述数据,能根据统计图回答并提出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不同与以往的是,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这一单元集中认识条形统计图。例1认识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例2认识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例3认识1格表示5个单位或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教材的例题在选材上都注意了生活现实,一是学习生活现实,二是日常生活现实;在呈现方式上都采用了表、图结合,统计表提供统计数据,统计图反映其直观优势;在引导学生学习方式上,都通过对话框的形式,引导学生经历为什么要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以及如何制作统计图;怎样用1格表示1个单位的数量,为什么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怎样确定1格表示多少个单位等。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回答并提出简单的问题,初步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 二、教学建议
7
1.做好学段衔接、注意教学内容的承上启下作用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文字、图画、简单的统计表等)呈现分类计数的结果。能够根据统计表及象形统计图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经历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并初步建立了统计观念。而本单元选择了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实例,如,2012年8、9月北京天气情况、班级学生出生月份情况、喜欢吃的早餐情况、街头过往车辆的数量情况、家电销售情况等。例题的编排也是力求使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既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又从中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是为生活服务的。而一些知识不再作为正式内容进行教学,如横式条形图、第一格用锯齿形表示、分段统计、两个有联系的条形统计图的对比等,教材就在“做一做“或习题中出现进行介绍。所以在教学本单元的内容之前,要对第一学段的统计知识做比较系统的整理和复习,便于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在本单元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加强各种统计知识的介绍为以后学习积累感性经验。
2.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感兴趣的是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统计内容,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越接近他们的生活、越具有时效性、越体现生成性的教学资源,他们越感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了解学生感兴趣的统计内容,把它作为教学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随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抓住课堂中的学习资源进行教学,对于课堂中生成性的教学资源教师可巧妙加以利用,为教学内容服务,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堂知识的学习。
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习了较为简单的统计知识,经历了统计表的认知、能把统计表的内容用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的过程。因此,本单元例题的编排是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整理与比较,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凸显“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多少”的特点,从而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特点和优势,进而自主探索以一当二、以一当多的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讨论和交流各种条形统计图的联系和区别,从更高、更宽的角度对统计图和统计量进行认识,进一步建立统计观念。
统计知识是是每一个学生都要学习的知识,统计知识不但有助于我们设计收集资料的计划,也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整理收集到的资料,其一般步骤为: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呈现资料、解释资料。统计课程设计应重在如何引起学习动机,使学生主动参与统计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必须充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学习需求,采用有实效的评价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3.加强例题和习题的开放性,进一步体会统计的功能
例题和习题的编排力求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从中更深入地了解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知识是为现实生活服务的。
8
本单元例题和习题的设计信息量大、丰富而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因此不要让学生局限于回答教材中提出的几个问题,而是发挥观察力和想象力,注意引导学生根据统计图发现更多的信息,进而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并从中进
共享单车出行情况统计表行观察、分析。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条形统计图,对于条形统计图
的制作方法、分析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给学生的思维也带来了一
日期一二三四五六日定的难度。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关注学生的车数52647108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思维
共享单车出行情况统计图车数 发散能力。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09 兴趣是探究的起点。课堂引趣,要“精”,要根据所学内容,创87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一开始先让学生欣赏一组上海申办世博会成65功的图片,让学生说说感受,从整体上创设了一个统计上海申办世博4会各轮投票情况这样一个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同时出示32统计图和统计表,让学生通过自己对表和图的第一印象来说说感受,10日然后引出课题。 周周周周周周周一二三四五六日期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不但因两者有不可分割的渊源,互为依存,而且这种整合也是数学应用思想的延续和发展。在教学条形统计图的组成时,我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而制作条形统计图,教材上主要是要求学生会制作简单的条形统
9
计图。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学生直观感知统计图的结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通过操作学习,尝试着自己来制作条形统计图。这种自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是学生进行“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基础载体。学生能学的教师绝对不讲。借助于信息技术这一软件载体来学习统计图的制作、分析,通过信息技术的链接、转换功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观察、比较、思考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且丰富了原有的知识结构,增加了对知识深层面联系的感知。
反思这节课的不足主要是:(1)在小组交流的形式上可以再多方位一些,发言面可以再广一些。在学生制作条形统计图时,可以增加一些现场统计的内容,让学生通过挑选生活中的数据制作统计图,这样对学生分析的能力又是一种提高。 (2)本节课在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
(3)这节课的内容比较枯燥,学生的兴趣不是很浓,课堂气氛也不是很活跃。练习的形式比较单一,没有过多的结合日常生活的实例。 在今后,我将不断学习,以课改精神为指导,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反思教学行为,勇于改革和创新,扎扎实实上好每一堂课。
《条形统计图》课标分析
一、课标要求
1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3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了“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进一步认识到数据中蕴涵着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3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可使用计算器)”“认识条形统计图,直观且有效的表示数据”“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
二、课标解读
“统计与概率”是新课程着重加强的内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3版)对统计内容作了较多调整,使三个学段的学习层次性更加明确,这样做是明确统计内容的学习重要的是数据处理过程的经历,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统计知识的学习。
(一)重视数据收集、整理之前的准备,要充分地经历数据的收集过程
统计离不开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而任何数据的收集和整理都需要有很多的准备,比如说,基于什么考虑、为了什么目的来收集数据,按怎样的标准、分哪些项目来收集数据,如何保证数据收集的有序、准确。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重视数据收集前的“准备”,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整体思想,增强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让统计活动更加有条理、有依据、有预见、有水准。事实上,收集数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回答那些无法立即找到答案的问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数据的角度思考有关问题,也就是当遇到有关问题时能够想到通过设计简单的数据收集计划来回答这些问题,从而体会数据是有用的,数据中往往蕴含着我们想要的信息,数据能够帮助我们做出判断和决策。
在此基础上,教学中还要尽量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全过程。以前我们比较多的是提供数据,让学生将现成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而现在我们提倡的是学生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感到那些数据是经常出现、数据表现出什么趋势、能从数据中得到什么结论,从这些结论中能做出什么预测等,这也应该是培养学生数感和数学直觉的重要举措。
(二)加强学段的整体把握,体现数据整理和分析的多样性
11
梳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3版)附录中的案例,我们不难看出课标对“统计与概率”这部分提出了不同的学段要求,基于这种比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把握不同学段的教学要求。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投入到统计活动过程中,并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加强与同伴的合作和交流。在自主探索中,学生可能会提出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如在统计活动中选择不同的调查对象、选择不同的收集数据的方法、用不同的统计图表和统计量来描绘数据等,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允许差异的存在,并尽量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具体讲可从以下三方面引导学生分析数据。
1.要引导学生从只关心个别数据(尤其是极端数据)逐步过渡到关注一组数据的方方面面。
2.要引导学生逐步意识到把一组数据看作一个整体是非常重要的。
3.要引导学生从关注“数据本身能说明什么”,逐步过渡到“基于数据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推断”。
(三)把握教材知识的生长点,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统计图是描述数据的重要手段,可以直观地表示数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3版)在“统计与概率”部分做了较大调整, 从第二学段即本册开始学习条形图,将原来分散在一、二年级的条形图内容合起来进行认识。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以1代多),会用条形统计图来描述数据,能根据统计图回答并提出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对于条形统计图教学有以下建议:
1.注重对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切忌将其处理成单纯的计算和绘图。
2.注重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
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尽可能多地从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且能够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统计学”是通过数据来推断数据产生的背景,即便是同样的数
12
据,也允许人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不同的推断,给出不同的推断结果。因此,统计没有绝对的对和错。数据分析的观念可以从三方面来体现,一是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二是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描述;三是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本册主要是通过数据的特点,让学生通过探究体会以一代多的必要性。如教学以一代2时,给出一些数据,让学生在一格表示1和以一代2的条形图中选择一个进行表示,切身体会在数据比较大时,用以一代多的好处。同时面对问题和习题时,让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以一代1、以一代2或5等,知道以一代几,要根据具体数据来确定。同时练习也要注意开放性和灵活性,如让学生自选条形图表示数据,确定不同数据在以一代几的条形图表示;自选数据确定以一代几表示数据等。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